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杰  李琼  黎汉坤  苏美霞  郑亮 《北方药学》2015,(12):145-146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上报的391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391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老年患者所占比例较大,涉及药品21个大类,其中抗微生物药物致ADR例数最多,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居多.结论:医护人员应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特别是对老年病患者、非经胃肠道给药、抗微生物药物及中药注射剂应引起重视,提高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减少ADR.  相似文献   

2.
我院15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1日-12月10日158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8例ADR中,以儿童和中老年人群占比例较大。ADR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最多,其次为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反应。ADR涉及药物以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中药。6例严重的不良反应中,有4例为新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应加强ADR监测,确保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我院2009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的发生特点,提取并发现风险信号,为优化药品安全性监测模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WHO不良反应术语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价表》等为标准,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对2009例有效ADR报告中患者年龄、给药途径、严重ADR涉及药物种类、ADR累及器官/系统、监测上报人员类型等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和统计分析。结果:2009例有效ADR报告中,60岁以上患者ADR的发生比例为34.15%,14岁及以下患者ADR的发生比例为7.22%;静脉滴注给药途径ADR的发生例数最高,肌肉注射给药途径ADR的发生例数最低。ADR涉及药物品种主要为心血管系统药物、抗微生物药物和抗肿瘤药物;ADR临床表现以全身性损害最为常见,其次分别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ADR报表上报人员以医师为主,占比为87.11%,药师上报例数最低,占比为0.99%;严重ADR主要涉及抗肿瘤药物、诊断用药(造影剂)和抗微生物药物。结论:在ADR日常监测过程中,抗感染药物、心血管药物及抗肿瘤药物是ADR监测重点药物类别,60岁以上和14岁及以下的患者是ADR监测重点人群,静脉滴注给药途径是ADR监测重点给药途径,皮肤及其附件病变是提示ADR发生的重要信号。临床ADR监测应重点关注上述影响因素,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实施个体化给药,进一步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我院18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提供药品安全性信息。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利用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对我院2004年1月~2007年8月上报的ADR报告检索统计,并将检索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184例报告中,男女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10岁以下和60岁以上患者的ADR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发生ADR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最多见;静脉注射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ADR的临床表现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多见;严重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和听力降低。结论:抗微生物药品是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意识,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赵群  司继刚 《齐鲁药事》2011,30(1):57-59,61
目的分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安全信息。方法对我院2006~2009年收集到的1 879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的年龄、性别、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879例ADR中,抗微生物类药物报告最多,占42.42%(797例),其次为中药制剂;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ADR累及的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等。结论应加强ADR监测,特别是抗微生物药和中药注射液的监测,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659例抗微生物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我院抗微生物药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2008年的抗微生物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结果:659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中,以头孢菌素类药发生例数最多(35.51%),其次为喹诺酮类(25.34%)和青霉素类(19.73%);ADR的给药途径主要是静脉给药(88.01%);涉及的系统器官主要为皮肤及附件(53.87%)。结论:抗微生物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物类型、给药途径、用药频率等密切相关,应提高医护人员对ADR的警惕性和不良反应监测水平,加强对抗微生物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预防和及时报告ADR,以保证用药安全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367例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4—2015年上报至广东省ADR监测中心的367例ADR报告中患者的年龄与性别、涉及药品种类、抗微生物药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等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67例ADR中,涉及药品69种,其中抗微生物药32种(占46.38%)。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76.84%。ADR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消化系统等反应。结论:临床应控制抗微生物药的使用,避免多种药物联用,加强ADR监测,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骆军  王若伦 《今日药学》2006,16(1):28-31
目的分析引起我院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临床表现,提出药师下临床对药物警示的防范作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1995年3月13日~2005年10月17日收到的437例ADR报告分别从药物种类、涉及的器官系统、给药途径、报告人及患者年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37例ADR主要与中药注射剂的质量、静脉给药方式、患者年龄偏大有关;抗微生物药和中药注射剂占ADR的47.59%;ADR最常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严重的ADR反应不可忽视.结论加强ADR监测是对医疗用药安全的保障.提示临床在使用静脉注射中药注射剂及抗微生物药时要严密监测,有不良反应征兆时及时处理,以免发生更严重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汇总统计我院2009-2011年自发呈报的460例品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种类、抗微生物药物、临床表现、给药途径、合并用药、给药疗程及关联性评价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ADR患者男女比例分别为1.58∶1。抗微生物药和抗肿瘤药构成比分别为33.6%和19.4%。报告例次最多的12个药品中,抗微生物药有8种,其中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发生ADR最多。所有的用药途径中静脉滴注用药发生ADR最高,构成比达91.07%。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胃肠系统损害多见。所有的报告中合并用药数据较低。结论:重视抗菌药品和抗肿瘤药ADR监测的。医院自发呈报的数据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存在缺陷,有必要开展医院集中监测提高ADR的报告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方法汇总统计我院2013年呈报的40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剂型、药品种类、抗微生物药物、抗肿瘤药物、临床表现、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0岁以上年龄段ADR发生率构成比为35.64%;静脉滴注给药ADR发生率构成比81.93%;药品种类发生ADR前三位的是抗微生物药、抗肿瘤药、中成药;报告例数最多的是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临床表现主要以胃肠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多见。结论重视老年人用药指导,减少静脉滴注给药,加强抗微生物药、抗肿瘤和中成药注射剂管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安全信息。方法对我院2006-2008年上报的86份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抗微生物药发生的ADR的比例最高;中药注射液发生的ADR最严重;86例报告中,男女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别,10岁以下和65岁以上患者ADR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其附件为主,其次为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损害。结论抗微生物药和中药注射液是ADR监测的重点,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2008年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提供药品安全性信息。方法:对我院2008年上报的74份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滴注较其它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57例,占77.03%);抗微生物药引发ADR的比例最高(39例,占52.70%);74例报告中,男女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10岁以下和60岁以上患者ADR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其次为心血管系统以及消化系统损害。结论:抗微生物药是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意识,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ADR监测小组2007-2008年上半年收集的103例ADR报告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103例ADR中,主要与抗微生物药物使用、中药注射剂的质量、静脉给药方式有关,ADR最常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3种抗微生物药物中超量使用有8种.结论 应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督,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我院43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引起我院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临床表现,提出药师下临床对药物警示的防范作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1995年3月13日~2005年10月17日收到的437例ADR报告分别从药物种类、涉及的器官系统、给药途径、报告人及患者年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37例ADR主要与中药注射剂的质量、静脉给药方式、患者年龄偏大有关;抗微生物药和中药注射剂占ADR的47.59%;ADR最常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严重的ADR反应不可忽视。结论加强ADR监测是对医疗用药安全的保障。提示临床在使用静脉注射中药注射剂及抗微生物药时要严密监测,有不良反应征兆时及时处理,以免发生更严重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及未来的ADR监测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6年-2009年收集到的420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及性别、发生时间、给药途径、涉及药品、涉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20例ADR报告中共涉及13大类药品,117个品种。ADR构成比最高的为抗微生物药(48.97%),静脉给药方式是导致ADR的主要因素(75.48%),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42.05%)。结论:医院必须重视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加强临床与药师之间的沟通.合理规范使用药物,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我院22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娟  杨婉花 《中国药房》2013,(6):543-546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11年1-12月收集的220例ADR报告信息进行汇总、分析。结果:220例ADR报告中50岁以上人群所占比例最大(占62.27%),女性患者发生ADR的概率明显更高,男、女比例为0.71∶l;涉及的药品中,抗微生物药、循环系统药、中成药和中药注射剂致ADR发生率高;ADR表现中,消化系统反应发生率最高(占30.45%);口服给药、静脉给药引发ADR的比例最高。结论:抗微生物药、循环系统药、中成药和中药注射剂是ADR监测的重点药物,应加强特殊人群、静脉给药方式和重点药物的ADR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对2009年该院154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发生ADR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以及受累器官等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中≥60岁较多占31.71%,涉及药物以抗微生物药最多占40.91%,其次是营养药占13.64%;抗微生物药中以头孢类和喹诺酮类居多,分别占33.33%和23.81%.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引起的ADR最多占88.96%;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44.32%,其次为全身性损害占21.62%.结论 应进一步加强对ADR的监测,最大限度地减少ADR的发生率,保证临床的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8.
2008年我院243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进一步合理用药。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08年11月我院收集到的243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物种类、抗感染药物类别、累及器官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43例ADR中抗微生物药物、中药注射剂居首,以静脉给药途径发生率最高。结论应加强对抗感染药物及中药注射剂的监测,避免或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3-2010年度收集上报的312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12例ADR报告中,0~12年所占比例较高(31.49%),静脉滴注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82.13%)。抗微生物药物引发的ADR所占比例最高,有224例,占72.02%;其中,以喹诺酮类(42.48%)和头孢菌素类(29.54%)为主。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系统损害为主(40.13%),其次是全身性损害和消化系统损害。新的严重的ADR有19例。结论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加强ADR的监测和上报工作。  相似文献   

20.
我院25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冯新  章红  李青 《中国药房》2008,19(35):2783-278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2006年6月~2008年6月收集到的258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给药途径、药物剂型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58例ADR中,以抗微生物类药物引起ADR最多(占64.34%);在临床表现方面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多数(占45.74%);静脉注射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77.91%)。结论:开展和加强临床ADR监测与报告工作是提高用药安全性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