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针刺治疗,疗程为30 d,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分别于治疗前后完善24 h动态血压及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针刺治疗后血压变异性各指标(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舒张压标准差、白昼收缩压标准差、白昼舒张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夜间舒张压标准差)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心率变异性各指标(连续RR间期标准差、平均5 min RR间期标准差、平均5 min 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连续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值、相邻RR间期大于50 ms的百分数)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针刺治疗能显著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改善心率变异性,从而可能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2.
替米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偶测血压及动态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文霞  林琍  何静 《医药导报》2007,26(4):380-382
目的 观察替米沙坦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偶测血压和动态血压的影响,评价替米沙坦降血压疗效。方法 43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历1周清洗期后给予替米沙坦40 mg·d-1,po,qd,疗程为8周,测定治疗后偶测血压,并用24 h动态血压测定用药前后血压变化及降压谷峰比(T/P)。结果 替米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总有效率为79.1%,用药后全天血压均值、白天血压均值、夜间血压均值、给药末4 h平均血压均明显下降( P<0.01),收缩压的谷峰比为68.4%,舒张压的谷峰比为79.3%。结论 替米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有显著的疗效,降血压作用可持续24 h,适合每天一次服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雷米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选择2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试验组,给予口服雷米普利2.5~5mg,每天1次,疗程4月,观察试验前后HRV的变化,另设25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试验组治疗前HRV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1);治疗后HRV明显升高(P〈0.01)。结论雷米普利可有效提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HRV,具有一定的改善自主神经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替米沙坦与咪达普利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替米沙坦组和咪达普利组),每组各40例,分别服用替米沙坦40 mg/d、咪达普利5 mg/d,共治疗8周.比较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动态血压和血压变异性的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沙坦组、普利组治疗后两组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米沙坦组治疗后血压变异性明显减小(P<0.05),两组间相比替米沙坦组更能有效地降低患者白昼和夜间血压变异性(P<0.05).结论 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替米沙坦与咪达普利白昼的降压疗效相当;替米沙坦在改善血压昼夜节律,降低血压变异性方面优于咪达普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左旋氨氯地平和替米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的影响。方法 90例轻、中度原发高血压病患者分别给予左旋氨氯地平和替米沙坦单药或联合用药,比较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动态血压和BPV的变化。结果左旋氨氯地平和替米沙坦单药或联合用药8周后患者血压和BPV均有显著降低,以联合用药组下降更为明显。结论不仅能有效地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而且能有效降低BPV,因而是一种理想的联合用药方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吕燕春  陈玉婷 《海峡药学》2011,23(6):184-186
目的观察左旋氨氯地平和替米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的影响。方法 120例轻、中度原发高血压病患者分别给予左旋氨氯地平和替米沙坦单药或联合用药,比较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动态血压和BPV的变化。结果左旋氨氯地平和替米沙坦单药或联合用药8周后患者血压和BPV均有显著降低,尤以联合用药组下降更为明显。结论左旋氨氯地平和替米沙坦联合应用较单药应用能更有效的降低血压和BPV。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震荡(HRT)和心率变异性(HRV)之间及与其他临床因素间的相关性, 以及替米沙坦干预后的变化. 方法 观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 随机分为2组, 每组40例, 均接受利尿药、β受体阻滞药等药物治疗, 治疗组加用替米沙坦片40~80 mg&#8226;d-1, 对照组给予安慰药, 入院后24 h内行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 并计算震荡初始(TO)及震荡斜率(TS),以及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SDANN, 三角指数, RMSSD, HF, LF)、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等,并行6 min步行试验(6MWT).治疗12周后复查上述指标. 结果 TS和SDNN ,RMSSD和LVEF呈正相关, 与LVDD呈负相关; TO和SDNN,LVDD呈正相关, 与其他因素无相关性.治疗组治疗后TO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 TS值和SDNN,PNN50,RMSSD, 三角指数, RMSSD均高于对照组(P< 0.05或 P< 0.01).结论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HRT和HRV指标的检测都可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进行一定程度的评估, TO、TS值与LVEF、LVDD相关, 可凭借TO,TS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替米沙坦干预后改善HRT和HRV, 可能进一步改善CHF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4 h心率变异性(HRV)的特点及替米沙坦对其的影响。方法:首先,67例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与70例健康成年人的24 h心率变异性指标进行比较;其次,前者被随机分为2组,替米沙坦组(34例)和常规治疗组(33例),疗程为16周,分别测定治疗前后24 h的心率变异性及左室功能。结果:前者的HRV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后者(P〈0.01),说明心率变异性小,HRV昼夜节律消失;替米沙坦组治疗前后24 h的心率变异性及左室收缩功能明显改善(P〈0.01,P〈0.05),与常规治疗组比较SDNN、SDANN、SDNN-index均有提高(P〈0.05)。结论:心力衰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HRV明显下降,替米沙坦对该类患者的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及左室收缩功能产生有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和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45例轻中度EH患者(观察组)予缬沙坦胶囊80 mg,po qd,若血压控制不佳,加至160 mg·d~(-1),连用12周。另选择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及HRT、HRV相关指标,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控制于正常范围(P〈0.05或0.01),而治疗前后心率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前,观察组患者初始值(T0)和起始时间(TT)明显高于对照组,斜率(T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其TO和TT均较前明显下降,TS较前明显上升(P〈0.01)。治疗前,观察组患者标准差(SDNN)、每5min时段正常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ANN)和相邻RR之差的均方根值(RMSS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低频(LF)/高频功率(TF)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其SDNN、SDANN和RMSSD均较前明显上升,LF/TF比值较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EH患者存在HRT和HRV指标异常,缬沙坦除具有良好降压作用外,还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紊乱,减轻心脏功能受损,有利于减少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吴克明  陈义林 《安徽医药》2006,10(9):694-69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变化。方法随机选择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97例正常人进行24小时心率变异性分析。结果高血压组患者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SDNN、SDANN、SDNNindex、RMSSD)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存在一定程度损害。  相似文献   

11.
伊贝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伊贝沙坦(irbesartan)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影响.方法29例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服伊贝沙坦(150~300mg·d-1,服8周,n=29)前后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心率功率谱时域和频域指标.结果伊贝沙坦使HRV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SDNNI和频域指标HF轻度增加,频域指标TF、LF和LF/HF明显减低,与治疗前比,频域指标有显著性差异.伊贝沙坦使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显著降低.结论伊贝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的同时,对心率变异性产生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伊贝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 (EH)的疗效及心率变异性的变化。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40例每日口服伊贝沙坦 1 5 0~ 3 0 0mg,共 8wk。观察血压变化 ,记录用药前后 2 4h动态心电图 ,分析心率变异 (HRV)时域和频域指标 ,并与 3 5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①EH患者应用伊贝沙坦后收缩压 (SBP)和舒张压 (DBP)由 2 1 .62± 0 .47/1 2 .0 1±0 .3 2kPa分别下降至 1 8.9± 0 .3 2 /8.0 1± 2 .3 5kPa,有效率达 73 .1 %。②与对照组相比 ,EH患者相邻正常RR间期标准差 (SDNN) ,正常相邻RR间期差值 (RMSSD) ,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大于 5 0ms的窦性心律 (PNN50 ) ,高频功率 (HF)明显下降 ,低频功率(LF)不变 ,低频功率 /高频功率 (LF/HF)值增加。应用伊贝沙坦后 ,SDNN、RMSSD、PNN50 、HF增加 ,LF/HF值降低。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HRV下降 ,而伊贝沙坦在有效降低血压同时提高HRV ,改善自主神经功能失衡。  相似文献   

13.
庄梅  周元植 《贵州医药》2002,26(7):595-59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变化。方法:对4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20例正常人进行Holter记录,分析对比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指标。结果:EH患者HRV的时域指标(SDNN、SDNNi、RMSSD)及频域指标(TP、LF、HF)较正常对照均明显降低(P<0.001-0.05),以RMSSD、HF降低最为显著。EH患者LF/HF较正常对照明显升高(P<0.05),SDANN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EH患者中,重度高血压组的时域、频域的多项指标较轻、中度高血压组降低(P<0.01-0.05)。极高危组的HRV多项指标亦较非极高危组减低(P<0.01-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迷走神经活性明显降低,同时伴有交感神经活性的相对增强。HRV的减低可能为预后不良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针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氨氯地平与复方替米沙坦药物进行治疗,并探究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8例高血压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均为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经由本院进行治疗的患者,将其以随机数字法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应用氨氯地平和复方替米沙坦药物的3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仅给予氨氯地平的3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用药一个疗程后的疗效、血压及不良反应。结果用药一个疗程后观察组的舒张压(81.9±7.2)mm Hg与收缩压(125.2±14.6)mm Hg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8.2±6.8)mm Hg、(134.7±12.3)mm Hg,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用药后临床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为64.71%,两组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的不良反应差异不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用氨氯地平与复方替米沙坦药物的疗效较为突出且不良反应较少,建议广泛用。  相似文献   

15.
林桂荣 《海峡药学》2011,23(6):125-126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口服替米沙坦和依那普利治疗,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血压,疗程8周。结果两组治疗后SBP和DBP均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降压差值S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0%和2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不同时间给药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以及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的影响。方法:将300例轻、中度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3组:晨服组于晨起早8时给予替米沙坦,一次40~80 mg;晚服组于睡前晚8时给予替米沙坦,一次40~80 mg;常规组维持常规用药(非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不予干涉。24周后复查动态血压和超声心动图,比较治疗前后BPV和左心室指数的变化。结果:治疗24周后血压均达标。晨服组和晚服组将非杓型血压纠正为杓型血压、恢复昼夜节律的比例分别为为22%和52.2%;晚服组患者BPV明显减小,LVMI下降,优于晨服组和常规组(P<0.05)。治疗前后,替米沙坦组有显著改变(P<0.01),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采用时辰药理学给予替米沙坦可更有效地改善高血压BPV以及左心室功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伴心室肥厚患者的影响。方法 96例原发性高血压伴心室肥厚患者给予替米沙坦治疗6周。比较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采用超声心动图对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进行检测,并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 96例患者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IVST、PWT、LVMI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可用于原发性高血压伴心室肥厚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替米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干预作用。方法对4Q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治疗组),给予替米沙坦40mg/d口服,血压下降不理想者则增加至80mg,连用1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压的变化,并进行血浆ET-1、NO水平的测定,并采用超声方法检测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FMD)的变化另选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对照组收缩压(108.2±9.1)mmHg、舒张压(78.6±8.4)mmHg、NO(127.8±34.6)mmol/L、ET-1(61.9±12.8)ng/l、肱动脉FMD(15.9±3.7)%。治疗组治疗前收缩压(172.8±14.5)mmHg、舒张压(114.5±12.7)mmHg、NO(54.7±12.4)mmol/L、ET-1(120.4±27.3)ng/l、肱动脉FMD(7.4±2.5)%;治疗后收缩压(110.6±9.4)mmHg、舒张压(82.9±7.6)mmHg、NO(105.2±27.4)mmol/L、ET-1(72.5±18.9)ns/l、肱动脉FMD(12.6±4.9)%。患者血浆NO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ET-1水平明显升高,且肱动脉FMD明显降低(均P〈0.01);经替米沙坦治疗12周后,治疗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控制于正常,血浆NO水平明显升高,ET-1水平明显下降,且肱动脉FMD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均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存在血浆NO/ET-1平衡紊乱,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替米沙坦具有良好降压效果,能纠正血浆NO/ET-1平衡紊乱,改善原发性高血压廊管内皮功能,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与血压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方法 对高血压患者120例按1999年WHO/ISH高血压诊断标准分为:1级高血压40例,2级高血压40例,3级高血压40例,另设正常血压对照组40例,均同时检测心率变异性与血压变异性.结果 各组间心率变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随组间血压增高,心率变异性趋向减少;各组间血压变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组间血压增高,血压变异性趋向增大.结论 高血压患者血压分级与心率变异性和血压变异性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替米沙坦降压疗效及对原发性高血压(EH)左室肥厚(LVH)的逆转作用。方法对72例EH伴LVH者给予13服替米沙坦片40—80mg/a,1次/d,疗程20周,每周测血压1次,并用超声心动图观察治疗前后LVH情况和左室舒张功能的改变。结果与治疗前比较,72例EH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降低(P〈0.01),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重量指数明显减少(P〈0.01)。结论替米沙坦能有效地控制血压,且对高血压左室肥厚有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