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邪致病在中医病机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风有外风、内风之分,内、外风致病各有特点,而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风邪致病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本文即针对风邪致病的病机特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祛风法是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并取得了较好效果。眼科用之尤广。一、风与眼病的关系《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风邪为六淫的主要致病因素,许多疾病都可因感受风邪而引起。盖风属木,木为肝,肝之窍在目,本乎一气,同类相召,故风邪最易侵犯目窍而致病。《素问·太阴阳明论》又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目位手人之头部,在上,风邪侵袭,眼首当其冲,所以对眼病来说,风的症状殊为多见,尤其是外眼病。风邪易兼夹他邪致病,眼科  相似文献   

3.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发病原因众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识到,本病的发生可能与免疫系统紊乱存在一定的关系。风邪侵袭,常为变态反应性疾病发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变态反应性疾病多具有中医"风邪致病"的特点。本文从中医"风邪致病"理论研究出发,结合风邪致病的特点、浆细胞性乳腺炎发病特点以及风邪与致敏原之间的关系,认为浆细胞性乳腺炎是由风邪致病所引起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与中医风湿夹杂侵及肌肤有关。  相似文献   

4.
过敏性疾病为临床的多发病和疑难病,中医学认为其形成多与风邪有关,中医临床医生经常运用风药,从疏风宣肺的角度治疗过敏性疾病.  相似文献   

5.
周睿 《开卷有益》2011,(1):26-27
中医认为,感冒主要是感受以风邪为主的外邪所致,俗称“伤风”。风邪之所以能侵犯人体引起感冒,与肌体正气之强弱,肺卫调节功能失常与否有密切关系。如果正气不足,起居不慎,受寒淋雨,劳累过度,致使腠理疏松,卫气不固,风、寒、暑、湿、燥、热等时令之邪,便可乘虚侵犯人体而发病。  相似文献   

6.
前庭神经炎(VN)性眩晕发病时以眩晕、平衡障碍、振动性幻视,伴恶心呕吐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因劳累、熬夜或体质虚弱时遇气温变化而诱发,多有上感病史,如风招致,发病过程离不开"风邪"。王敬卿教授认为中医治疗VN性眩晕,应从风邪角度分阶段论治,巧用风药,祛外风息内风,并兼祛他邪、安他脏。  相似文献   

7.
风邪的相兼性机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邪的相兼性是指风邪既可以单一侵害人体,亦可兼挟其他病邪伤人致病。风邪相兼性的基本内涵主要包含二个方面:一是风邪与人之体表有较高的亲和性风邪最易侵袭人体卫表而形成表证;二是根据风的自然特性,临床辨证求因时,症候中有类似“风”的表现,即认为有风邪参与其中。风邪的相兼性是风邪的基本特点,但关于风易兼他邪的机理,教材当中并未深究,阴阳五行属性是风易兼邪的内在根据,风的性质与致病特点是风多兼邪的主要原因。现代医学的研究也表明,风常以“气溶胶”的形式存在,流感、柯萨奇等100多种病毒能通过气溶胶的方式引起疾病,相当多的疾病与气溶胶干扰有关。  相似文献   

8.
蛋白尿是肾病的一个常见临床特征,中医学认为其与多种原因有关。风邪与肾病蛋白尿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长期以来,多数医家从外风致病出发,阐释其发病机理,由此制定的方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临床观察发现,在肾病蛋白尿中,容易忽略内风以及内外风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其发病的影响。文中分别从外风、内风及内外风的相互影响的角度论述风邪导致肾病蛋白尿的中医发病机理,认为外风袭表,风自内生,内外风邪相召,导致肾脏开泄是风邪引发肾病蛋白尿的中医病机,以期为临床治疗肾病蛋白尿提供有效的中医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咳嗽变异性哮喘是一种发病机理与哮喘相似,且以反复发作的慢性咳嗽为主要症状表现的特殊类型哮喘~([1])。现代中医多将其归属于"风咳"范畴~([2]),多认为致病因素为风邪,风邪可分为外风和内风,外风当以祛风散邪为主,内风当以缓急解痉为主,治疗当以调肝为主。  相似文献   

10.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后天性色素性皮肤病,症状为皮肤出现局限性或散发性色素脱失斑.本病是由皮肤和毛囊的黑色素脱失所引起,临床上易诊难疗,常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精神负担.中医所称"白驳"、"白驳风"、"白癜"等即指本病.中医认为系由风邪搏于肌肤,气血失和所致,随着现代中医药的发展,对该病治疗有了新的认知.  相似文献   

11.
荨麻疹,中医称之为瘾疹、(疒咅)(?),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中医认为多与风邪有关,治疗方法很多。三年来,笔者根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及“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采用乌鸡白凤丸治疗荨麻疹38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慢性荨麻疹属中医" 瘾疹"范畴,中医认为与素体禀赋不足、外感风湿热或饮食生活失调有关.慢性荨麻疹由于病因复杂,治疗较棘手,目前西医治疗仍以抗组胺类药物为主,停药易复发,中医则强调辨证论治.中医认为"无风无湿不痒".<内经>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记载,又"心主血".认为此类疾病多为"湿热隐于血,外受风邪所致",故可从风、湿、气血三方面论治.  相似文献   

13.
风哮证是哮病发作期的常见证候类型,风哮的夙根为风邪内伏,分外风与内风,外风多指风伤于肺,内风有脾风、肝风之别,风邪善行、数变,治疗以祛风解痉,降气化痰为法,明辨外风、内风,肺、脾、肝兼顾.  相似文献   

14.
<正>心脑疾病多起病快,变证快,发病突然,如急风骤雨,往往让人措手不及,有着中医"风邪"致病的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巅顶之上,唯风可到",故其致病部位经常在头部;"风之为病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故其发病波及范围较广,变化较快,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神经系统疾病所表出来的症状常具有风邪致病的特点,如:脑卒中、面神经炎、帕金森、癫痫病、眩晕症、偏头痛"等等。  相似文献   

15.
荨麻疹属于中医"经络肢体病症"中的瘾疹,亦名风瘾,以红赤色或白色疹块突然发作,痒而不痛,时隐时现,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为特征。本病无传染性,无明显季节性和年龄限制,有急慢性之分,小儿急性多见,成人慢性多见。引起荨麻疹的病因除外感风邪郁于肌肤而发外,亦有禀赋不耐,因食荤腥动风燥火之品,或过食肥甘引起胃肠不和,湿热内生,郁于肌肤而发,笔者采用防风通圣散加减治疗15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风牵偏视又称风牵埚僻.是中医眼科常见病之一.主证为口眼埚斜,突然起病.常与口唇,面颊牵斜同时并见.是为阳明风邪中络的综合表现之一.其病因不外乎气虚、痰滞、风邪侵袭等三因杂致、发病部位在脾胃二经.其病机为:阳明胃脉循行面颊、脾胃气虚、痰由内生、络脉空虚、风邪乘虚而入.风痰阴于头面经络.血脉涣散.遂至埚斜. 十五年来.我们采用益气祛风、化痰法.选牵正散合补中益气汤加沙参麦冬治疗风牵偏视一症.获满意疗效. 王××.男.40岁.教师.已婚.以口眼偏斜十天之主诉于1990年9月6日入院.住院号:1767. 入院检查:体温36.4℃.脉搏78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4/10Kpa.神志清.精神差,表情淡  相似文献   

17.
眼位居高,易遭风邪侵袭。又因风在脏应肝,而肝开窍于目,故临床许多眼科疾病的发生都与风邪有关。风药在眼科内治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探讨风药的功效特点及眼科常用方剂中的应用规律,以拓宽中医眼科临床用药思路。  相似文献   

18.
风与肾病关系密切,风邪在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王暴魁教授强调从风论治肾脏疾病,认为存在外感在表之风邪、循经入里深伏肾中之风邪、内生之风,临证时合理选用不同风药以宣外风、祛伏风、熄内风.王教授提炼出肾病治风的有效药对,或相须相使以协同增效,或纠正药物偏性,常用防风-荆芥以宣散外风,僵蚕-蝉蜕以祛风透热,穿山龙-豨...  相似文献   

19.
荨麻疹中医称瘾疹,又称风疹块。《圣济总录·风瘙瘾疹篇》说:“盖身体风瘙而痒,搔之隐隐而起是也。”顾澄《疡医大全》说:“俱令瘙痒无度,一日三现三隐,俗名风咎疹。”《医宗金鉴》说“:此症俗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  相似文献   

20.
上海市名中医、中医肾脏病专家叶景华在肾脏病的治疗中注重祛"风"。叶老统计分析420例急性肾炎,大多数病例的发病与外感风邪有关。叶老善用的祛风中药主要有徐长卿、炙僵蚕、鹿衔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