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总结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儿童ALL接受L-Asp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22例患儿应用L-Asp 35个疗程,发生胃肠道反应18例,肝功能损害18例,凝血功能异常18例,变态反应1例,胰腺炎1例,血糖升高1例。[结论]加强L-Asp治疗儿童ALL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是治疗顺利进行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在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2月采用L-ASP治疗的80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患儿家长加强健康教育,比较两组的自护能力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家长的白血病健康知识得分、管理能力得分、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干预可减少L-ASP在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不良反应,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应用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不良反应及护理对策.方法 总结分析18例ALL患儿应用L-Asp的不良反应,并针对所发生的不良反应落实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其中低蛋白血症5例,凝血障碍8例,肝功能异常7例,使用L-Asp前谷丙转氨酶(ALT)平均45 u/L,用后平均128 u/L.血象异常16例,用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用药前后加强监测及病情观察,及时对症处理,能缓解及减轻患儿用药后的不良反应,促进疾病康复,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是一种对肿瘤细胞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的药物,能使血清中的门冬酰胺水解成门冬氨酸,使肿瘤细胞缺乏门冬酰胺,而致蛋白质合成障碍,从而起到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L—Asp主要应用于急性白血病患儿,尤其对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e leukemia,ALL)疗效最好,缓解率可达50%以上,缓解期1-9个月,而且儿童比成人耐受好。本文总结301例次ALL患儿应用L-Asp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及护理经验,为L—Asp并发症的早期防治提供帮助,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7.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凝血功能变化与左旋门冬酰胺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凝血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观察86例患儿在诱导缓解后治疗期间,L-ASP使用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变化情况。结果:与用药前比,用药结束后一天的PT、APTT、TT均显著延长(P<0.01);FIB、AT-Ⅲ显著降低(P<0.01),D-二聚体显著升高(P<0.01);用药结束后1周时PT、APTT、TT、D-二聚体较用药前差异无显著性,FIB、AT-Ⅲ虽有回升,但仍低于正常(P<0.01)。结论:L-ASP可引起ALL患儿凝血功能异常,尤其对FIB、AT-Ⅲ影响明显,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L-Asp主要影响蛋白质的合成而引起蛋白质成份的凝血因子减少,从而引起凝血功能障碍,且对纤维蛋白原的合成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梁宇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7,17(11):117-119
目的:比较培门冬酶与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100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42例和B组58例。A组给予培门冬酶治疗,B组给予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总胆固醇、尿素氮、血糖和血浆总蛋白等血生化指标水平,统计两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住院时间和药物使用次数等。结果:治疗后A组与B组的血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住院时间和用药次数明显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门冬酶与左旋门冬酰胺酶这两种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均较好,但使用培门冬酶进行治疗的患儿其住院时间更短,使用药物的次数更少,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10.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应用左旋门冬酰胺酶致糖尿病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是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应给较广泛的化疗药物。近来,我们在ALL患儿应给L-ASP化疗中发现5例并发糖尿病,均为可逆性,其中1例第二次应用后再次并发,现将有关临床观察及护理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共5例,其中男1例,女4例(5次),年龄4~13岁,均经骨髓涂片检查确诊为ALL,病程最长2年。采用VDLD(长春新碱、强的松、左旋门冬酰胺酶、柔红霉素)方案联合化疗,其中,首次接受此联合方案3例,第二次1例,第三次1例。 实验室检查:5例患儿给药前尿糖正常,… 相似文献
11.
左旋门冬酰胺酶在联合化疗中的不良反应及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芳燕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5)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非何杰金淋巴瘤的联合化疗中的重要地位已经得到肯定.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时有L-ASP不良反应发生,甚至出现危及生命的严重不良反应,需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本文结合临床实际,就L-ASP在联合化疗中的不良反应及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泼尼松联合方案(VDLP)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L-ASP的毒副作用及总结护理要点。方法2002年10月~2004年3月对18例初治ALL患者。采用VDLP方案化疗,观察其疗效及L-ASP的毒副作用,并给予治疗及护理。结果5例发生急性胰腺炎,10例发生肝功能损害。2例出现皮疹,1例发生继发性高血糖。治疗1疗程后完全缓解13例,部分缓解3例。死亡2例。结论L-ASP在治疗ALL联合化疗效好,但其毒性反应需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护理人员除了严密监控L-ASP使用过程,还应加强其毒副反应的预防和治疗,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及对症护理,可确保化疗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3.
14.
患儿 ,女 ,6岁。 2 0 0 0年 1月发病 ,在我院确诊为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 ALL)。 2 0 0 0年 2月 18日采用VCAP(长春新碱、环磷酰胺、阿霉素、泼尼松 )方案进行诱导缓解治疗 ,2周即获得完全缓解。之后坚持巩固及强化治疗 ,并常规鞘内注射。应用左旋门冬酰胺酶 (L ASP ,10 0 0 0U ,滴注 ,连续5d)后曾出现显著乏力、嗜睡 1d。 2 0 0 1年 4月 13日骨髓复发 ,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占 0 .396。P糖蛋白 (P gp) 2 5 6 % ,mdr1(+) ,MRP 2 8.8% ,LRP 35 .3% ,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示对阿霉素及长春新碱较敏感 ,药物对细… 相似文献
15.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对于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特别是急性淋巴细胞自血病(ALL)的诱导缓解及维持长期无病生存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L—ASP需要通过耗竭机体血液循环中的门冬酰胺(asparagines,ASN)来发挥其抗白血病细胞的作用,故ASN的耗竭可能会使某些代谢旺盛的正常组织细胞受损,导致各种毒副作用产生,甚至造成化疗相关死亡。为减少L—ASP毒副反应的发生,细心周到的护理,尤为重要。2009年1—12月我科共为20例ALL患儿应用L—ASP,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及维持期治疗中左旋门冬酰胺酶副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副作用,以探索L—ASP副作用的发生与患儿所处治疗阶段的关系,以便采用有效的监测手段减少副作用的发生,提高化疗安全性及患儿的长期存活率。对38例处于诱导缓解期患儿与40例处于维持期加强治疗患儿在应用L—ASP时的相关副作用发生率及程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过敏反应、高血糖症及药物性肝炎的发生率在维持期加强治疗的ALL患儿高于诱导缓解期患儿,而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凝血异常、胰腺炎、低蛋白血症、胃肠道反应及合并感染性休克等副作用在诱导缓解期患儿中发生率高。结论:L—ASP在使用过程中有相关副作用的发生,尤其在诱导缓解期ALL患儿中的发生率较高,应引起重视,定期全面监测可有效减少和避免副作用的发生,提高化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18.
白血病患儿应用左旋门冬酰胺酶不良反应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减少患儿在应用左旋门冬酰胺酶化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 对98例应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化疗期间的血液病患儿实施了相关的健康教育、严密的临床观察、严格的饮食管理及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 本组患儿在使用左旋门冬酰胺酶367例次中,停药后追踪观察6—10个月,无1例死亡或并发症发生。结论 严密的临床观察和积极的预防措施可减少左旋门冬酰胺酶化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析儿童白血病运用培门冬酶与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白血病患儿6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编号将其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而观察组则运用培门冬酶治疗,对两组的住院时间、用药次数、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缓解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缓解率较高,但是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但是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的住院时间和用药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旋门冬酰胺酶和培门冬酶治疗白血病患儿疗效相当,但是与左旋门冬酰胺酶相比,培门冬酶的用药次数少,住院时间短,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1 病例简介 患儿,男,9岁,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2型,完全缓解10月,于1996年10月14日入院行强化治疗。入院时患儿一般情况好,化验检查未见异常,遂于10月28日采用强的松 长春新碱 环磷酰胺 L-门冬酰胺酶方案进行化疗,患儿自11月2日晚感口渴,食欲减退,11月3日曾呕吐少量胃内容物1次,予以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