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肌壁间质的以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为主要成份的间叶性肿瘤。1996~2004年我院收治32例,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11例,女21例,年龄27~80(平均57.5)岁,发病就诊时间0.5a,平均9个月。临床表现:腹部不适15例,可扪及肿块者7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32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例中,22例(68.8%)为胃间质瘤,其他为小肠,结肠和直肠间质瘤。CD117阳性率96.9%,vimentin阳性率100%,CD34阳性率76.5%。32例均行手术治疗。肿瘤根治性切除25例,包括近端或远端胃大部切除,胃楔形切除,病变肠段切除,腹会阴联合切除及肿块切除或扩大切除,因肿瘤广泛粘连,无法完整切除7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重要标记物,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或有肿瘤残余及术后复发的患者可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27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27例均行手术治疗,除一例肝转移灶未处理,均完全切除原发肿瘤。病理:27例中低度恶性11例,恶性16例;CD117阳性25例(92.6%),CD34阳性23例(85%)。结论胃肠道恶性间质瘤好发于中老年,以消化道出血、贫血、腹部肿块(肠道)为主要临床表现。确诊主要靠标本病理学检查。完整的病灶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或转移的晚期病人,可以应用伊马替尼治疗。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126,自引:3,他引:126  
近年来 ,由于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电镜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证实了以前临床及病理诊断的胃肠道平滑肌肿瘤并不是平滑肌的肿瘤 ,而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肿瘤 (stromaltumor)。目前大量研究证明 ,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 ,GIST)远比平滑肌肿瘤多见。鉴于目前在胃肠道间质瘤病理诊断上存在一些模糊认识 ,如(1)以往诊断的平滑肌瘤是否都是间质瘤 ;(2 )日常工作中如何掌握间质瘤的诊断标准 ,没有免疫组化和其他手段仅靠HE能否做出明确诊断 ;(3)间质瘤的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01-2009-12收治的65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65例GIST患者中,胃31例,十二指肠6例,小肠17例,结直肠7例,腹膜后或原发不明4例。均经病理和免疫组化明确诊断。全组均行手术治疗,3例出现胃排空障碍,2例出现腹腔感染,1例出现胰瘘,经保守治疗后恢复。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GIST患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易误诊、漏诊,病理及免疫组化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必要手段,手术整块切除是治愈GIST的惟一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23例行根治性手术治疗,5例行非根治性手术;病理检查良性间质瘤15例,交界性间质瘤6例,恶性间质瘤7例;随访20例,2例死亡,1例复发。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术前诊断较困难,确诊要依赖于病理学检查。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肿瘤转移、无法完全切除以及术后复发的病人可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进行分子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22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6月~2004年10月间收治的2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胃肠道间质瘤22例,其中11例位于胃,7例位于小肠,2例位于盲肠,1例位于结肠脾曲,1例位于小肠肠系膜。临床表现主要为消化道出血(9/22)、腹部包块(6/22)、腹痛(4/22)、贫血(3/22)手术前确诊1例。22例均行手术治疗。恶性7例,良性11例,交界性4例。随访2-66个月,死亡2例,1例死于腹腔广泛转移,1例死于心肌梗死。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手术切除是明确诊断及治疗的主要方法。外科手术治疗宜及早进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与诊治体会。方法对51例经手术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应用3种抗体(CD117、CD34、SMA)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GIST主要发生于胃及小肠,在所有患者中CD117均呈阳性表达,胞质弥漫强阳性染色;CD34阳性表达率为86.3%(44/51);SMA阳性表达率为41.2%(21/51)。结论 GIST的临床表现和组织学检查无特异性,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的诊断依据,手术切除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当今肿瘤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已被公认为是一个明确的病种。对其诊断、治疗及预后已有大量的报道,现在此稍作总结。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肿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原发于胃肠道的间质细胞肿瘤,其在胃肠道肿瘤中所占比例〈1%。临床上易误诊为平滑肌瘤或神经源性肿瘤。如诊断明确,手术切除配以新研制的分子靶向新药,有望改善预后。现对近年来GIST的诊治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其生物学行为复杂,既往多将它们误诊为平滑肌源性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近10年来对其认识逐渐加深.现将作者1998~2006年收治的GIST 36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其生物学行为复杂,既往多将它们误诊为平滑肌源性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近10年来对其认识逐渐加深。现将作者1998~2006年收治的GIST36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现将我院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2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杨联国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0):7509-75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2-2009年收治的28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平均年龄56岁,全部病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检查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术后随访2例局部复发再次来院手术,1例术后13个月广泛转移死亡。1例因急性心肌梗死于术后2 a死亡。结论 GIST的诊断有赖于内镜及影像学检查相结合。手术切除是有效治疗手段。手术操作应遵循无瘤操作及防止瘤体破溃原则。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和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对1999年7月至2006年6月收治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GIST22例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22例中,恶性18例,交界性4例;CD117阳性21例(占96.2%)。22例均行手术治疗。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1年内死于复发2例,3例术后未满1年仍健在;术后1年5例、术后2年3例、术后3年4例、术后4年2例,术后5年2例,术后6年1例,现均健在。结论GIST术前不易确诊,确诊仍依靠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外科治疗是治疗GIST的最佳方法。肿瘤完全切除可减少术后复发转移和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40  
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该肿瘤由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 ,80 %~ 10 0 %表达CD117(KIT)。GIST主要发生于老年人 ,常见部位有胃 (6 0 %~ 70 % )、小肠 (2 0 %~ 30 % )、结肠和直肠 (5 % )及食管 (<5 % )。该肿瘤可不同程度的表达CD34、SMA、S 10 0 ;并可见KIT基因 11号外显子的活跃突变。该肿瘤有良恶性。诊断GIST需除外真正的平滑肌肿瘤、神经纤维瘤及自主神经瘤。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少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来源于胃肠道的间质细胞,近10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等技术的发展逐步被认识,欧美等国家报道其患病率为 10~20/100万[1-2],国内近年来报道的病例有逐步增多的趋势.笔者对解放军第八六医院外科2009年4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4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35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诊断及免疫组织化学在诊断中的价值以及治疗原则。方法:对1990-2001年经手术治疗的35例GISTs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对GISTs进行光镜观察,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种抗原标记物在肿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35例GISTs占同期消化系统间叶组织源性肿瘤的74.4%(35/47);其中梭形细胞为主者占27例,上皮样细胞为主者4例,两种细胞混合者4例。免疫组化学显示肿瘤组织中抗原标记和表达阳性率Vimentin为100%、CD117为88.5%、CD34 74.1%。结论:GISTs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形态学与平滑肌源性肿和神经源性肿瘤难于区别。CD117和CD34等免疫标记物的配合使用可做出正确判断;肿大小、核分裂相、细胞异型性,是诊断良性、交界性和恶性GISTs的主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胃肠间质瘤(GIST)发生于胃肠间壁,是一种由不成熟的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增殖形成[1]。过去由于病理诊断技术的限制,易误诊为平滑肌瘤或肉瘤,现在由于病理免疫技术的发展,胃肠间质瘤检出率逐渐增多。现就我们诊治的12例GIST病例,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诊治进行探讨。1临床资料1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rs,GIST)是一种胃肠道上皮瘤,临床上较少见,由于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本院自1995年1月至2006年10月共收治胃肠道间质瘤患者26例,作者诊治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