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耳与脏腑经络关系密切,耳生理功能的正常有赖脏腑经络之气的滋养,脏腑经络功能失常则可导致耳窍诸病,故临床上可以通过调整脏腑经络功能治疗耳病.此外,耳内应五脏、有多条经络都循行于内,因此临床也能够通过耳诊了解脏腑经络病变,并使用耳针等特色治疗方法治疗脏腑经络疾病.  相似文献   

2.
通过系统整理中医传统理论中耳与脑、脏腑与脑、耳与脏腑之间的联系,结合体表刺激耳迷走神经-孤束核-默认网络脑效应机制研究,将传统针灸与现代医学相融合,提出“耳脑脏腑”相关理论。刺激耳甲的耳穴心不仅可以直接调节心神,通过耳脑相关机制调理脑与脑神,还可以配合或间接刺激耳甲区的五脏,调理五脏之神(心神、肝魂、肺魄、脾意和肾志),从而实现神脑并调和体用兼治之功,对于脑失常、神失常、五脏神失常类的疾病,理论上来说,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耳脑脏腑相关”理论的提出,对于揭示采用耳穴心治疗脑系疾病和相关脏腑病提供了理论支持,对于加强中医原创理论创新提供典型范例,实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结合,对于现代拓展脑病、脑科学和相关脏腑病研究提供了新方向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耳病辨证治疗哈尔滨市电车公司职工医院董胜寿大庆市五官科医院张梅牡丹江市水泥厂医院李岩耳做为“清窍”之一,“宗脉之所聚”之处,与脏腑更是密不可分。中医学认为,耳及耳病与脏腑的生理特点及病理变化关系密切,故对耳病辨证治疗,做如下探讨,不正之处,希求指正。...  相似文献   

4.
窍,即孔窍。头为诸阳之会,耳、鼻、咽喉皆位于头面部而为清空之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耳司听觉,鼻司嗅觉,咽乃水谷之通道,喉为呼吸之门户,故耳、鼻、咽喉的正常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均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脏腑功能健  相似文献   

5.
经络学说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总结。从最早的“黄帝内经”以至李时珍所著的“奇经八脉考”都对人体经络现象作了较详细的阐述。祖国医学认为经络内属于脏腑,每条经脉与脏腑和五官都有其特定的联系。如:针刺与耳有关的三焦经或小肠经的穴位感传到达耳部时,耳内即出现一阵阵的敲击声或呼呼作响,只要轻轻括动针柄,耳内的声响反应即很强烈,中耳炎患者立即感觉耳中轻轻异常,耳内浓汁自动流出;上海中医研究所发现有一感传例,即当感传上达耳区时,自觉耳区发热,他们  相似文献   

6.
著名巴蜀老中医李仲愚主任医师擅长治疗奇难病证,其治法于工巧而不囿一方。李老对老年性耳聋(简称老聋)及其它神经性耳聋(耳鸣)在辨证治疗和方法上独具的临床特色,可窥其学术之一斑。 一、明察病机,熟谙脏腑经络 老聋、神经性耳聋(鸣)为现代医学公认难治性病症,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李老以《内》《难》理论结合《易》学思想,提出从“整体一元论”明辨耳聋耳鸣的病机学说,以脏腑经络论耳窍的生理和病理,即耳窍与脏腑经脉相连,耳受五脏经(精)气之濡,得气血之养则耳闻而聪。五脏对耳职司听觉的功能有别,即“肾主听音,心主辩音,肺主感音,肝主传音,脾主贮音。”耳主闻听辨感及储音的生理功能须赖经气的灌注和经脉运行气血以温煦濡养,故耳窍内与脏腑相通,外与六经相连,为宗脉之所聚,所谓“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凡手足六经相通,其经络和俞穴在耳的听觉功能上起着整体的生理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聪耳保健功     
邵康立 《气功》1999,20(10):441-443
耳为听觉器官。中医认为,耳的功能靠精、髓、气、血的充养,尤赖肾气的调节。肾开窃于耳,耳聋等耳的疾病多与肾有关。小肠经、膀胱经、三焦经、胆经、胃经等经脉均循行于耳,耳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笔者近几年来,用聪耳保健功作为辅助手段治疗耳聋取得理想效果。聪耳保健功具有动静结合,简单易学,收效快捷,既可治疗又可保健的特点,不但对耳聋、耳鸣等耳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而且能改善脏腑功能,对一些其他慢性病如神经衰弱、肠胃病、肝病、肾病等也有一定的疗效。动功练法预备式自然站立,双脚与肩同宽,两手自然下垂,眉心舒展,面带微笑,眼…  相似文献   

8.
王萍 《北京中医》1989,(4):42-44
耳穴疗法是针灸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将脏腑、经络、四肢百骸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的脏腑学说及辨证论治。近年耳穴疗法在国内外医者的共同关注下,这一古老的医学又放射出了新生的异彩。一、耳与脏腑经络整体关系耳是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全身的经络、脏腑联系密切。历代医籍及民间关于借助耳廓诊治疾病的资料极为丰富,大量中医文献及临床实践证明,耳穴疗法确实具有调理阴阳、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扶助正气、预防疾病等综合性作用。其内在奥秘已逐步被现代研究所揭示,据目前所研究的生物全息律理论认为:耳穴正是穴位分布的全息律的一个特别,即“生物体每一相对独立的部分在化学组成的模式上与整体相同”,“宛如整体活的缩影,机  相似文献   

9.
耳穴诊断和治疗是中医针灸学的一大特色。耳与经络脏腑关系密切,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耳心穴与内关穴和心脏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现象。通过大量的临床和实验表明延髓腹外侧区(VLM)可能是耳心穴、内关和心脏产生相关现象的重要部位之一。  相似文献   

10.
王青  吴显文  黄甡 《环球中医药》2020,13(8):1425-1427
分泌性中耳炎以耳内胀闷堵塞感、中耳积液或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儿童发病率较高,是导致低龄儿童听力障碍的常见原因,将其归属于中医"耳胀耳闭"的范畴。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亦无特效疗法。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儿童耳胀耳闭主要病邪为风、热、湿,三者常夹杂,病变脏腑以肺、肝胆、脾为主,多内外合邪、虚实夹杂为患;临证首分虚实寒热,再辨脏腑归属,注重"耳"之局部与"人"之整体的结合;分风热犯肺、肝胆湿热、湿浊困耳三型,主要运用谷精草合剂、龙胆泻肝汤、补中益气汤等为主方加减治疗,通利耳窍,标本兼治,疗效显著。本文从致病因素、病机分析、治法介绍展开阐述,并附临床验案一则。  相似文献   

11.
根据耳与经络脏腑的密切联系与经络在耳部的循行分布,结合与疾病的有关的耳穴治疗相应的疾病,又根据经络在耳部的循行结合眼睛与脏腑关系,治疗眼疾中的麦粒肿及目赤肿痛,青少年近视眼等疗效极为显著。治疗方法:用三棱针点刺法取耳尖穴。患者取坐位,先在针刺部位上下...  相似文献   

12.
耳呜耳聋是指因脏腑失调,气血淤养,耳窍失养,或邪犯耳窍所致的单耳或双耳出现耳内鸣响,听力减退,甚则失听的耳病。主要包括主观性耳鸣、感音耳聋、伪聋及精神性聋等。耳鸣耳聋常相伴出现。  相似文献   

13.
耳鸣是在无外界刺激情况下,患者自觉耳内或颅内有声音的一种主观感觉。本病的病因、病机复杂,已为五官科的难治病之一。目前,中医治疗耳鸣多从肾论治,从其他脏腑角度论治则较少,然而中医认为耳鸣的发生与身体各脏腑皆有一定联系,故诊治耳鸣可从多脏腑进行分析。李梴的《医学入门》阐释了一种新的脏腑之间的关系,即脏腑别通,认为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这种新的关系对于临床诊治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本文则基于脏腑别通理论探索耳鸣诊治的新角度。  相似文献   

14.
耳廓通过经络与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这在我国古代医学论著中早有记载,如《证治准绳》“肾为耳窍主,心为耳窍之客”,《厘正按摩要术》则提出“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在《灵枢经脉》中,则详细记载了耳部经脉的分布,总结为“耳为宗脉之所聚也”。可见,耳与内脏通过经脉联系而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5.
笔者根据张颖清教授提出的全息胚学说与全息胚之间发生的自身免疫交叉反应理论,对反射疗法诊断治疗机理如下三大难题提出了初探意见: 一、为什么人体的脏腑器官在足、手、耳、第二掌骨侧等局部机体上存在着相对应的反射区? 二、为什么当人体某脏腑器官发生病变时,在足、手、耳、第二掌骨侧等局部机体相对应的反射区会出现对压痛敏感、局部红肿、色素异常、皮下结节等病理征候? 三、为什么对足、手、耳、第二掌骨侧等全息胚与病变器官相对应的反射区施加按摩等刺激可调整病变器官的功  相似文献   

16.
张淑敏 《天津中医药》1997,14(5):238-240
耳与经络、脏腑有密切联系,早在二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已有许多记载.近年来耳穴疗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方法颇多,笔者现将有关资料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进一步研究耳与脏腑的关系,我们于1989年对本院门诊妇产科86例停经妇女进行了耳廓子宫穴的观察,结果发现停经者早孕妇女的耳穴有明显变化,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耳鸣是临床常见疾病或伴随症状,本文探讨孙西庆教授从耳与五脏六腑的关系论治耳鸣,提出耳鸣不仅与肾的关系密切,与肝、心、脾、肺、胃、胆等脏腑的气血逆乱、功能失调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夏仁慧 《中医杂志》2000,41(9):526-527
耳窍与脏腑相关理论是中医整体观的一部分。中医认为,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但肺与耳亦有一定的关系。肺与耳相关的理论最早见于《内经》,后世又得到补充发展。李书良教授多年来致力于该理论的研究,并在临床中治疗耳病,收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 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谓之暴聋。我们在临证中常可遇到一类暴聋患者,他们既无肝胆风火湿热之症,又无脾胃痰浊内阻之象,而常有感冒病史,以耳聋鼻塞、咳嗽  相似文献   

20.
<正>鼻内镜手术后疼痛是患者术后最常见的不适,严重时患者难以忍受,无法入眠,情绪低落,妨碍康复[1]。而现代医学对于术后疼痛多采用药物镇痛,在药物应用的同时也常出现许多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等。耳穴埋豆是根据人体经络腧穴的性能及耳与脏腑经络的密切关系,通过刺激耳廓上的相应穴位达到平衡阴阳,调理脏腑,疏通经络,活血止痛的功效[2]。我院2010年3月~2012年12月对鼻内镜术后病人进行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