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临证指南医案》记述叶天士治湿证医案数十则,论理精切,用药简约轻灵,俨俨大家之风。今取其“湿阻”数案肤析之,从中体会“湿阻”之辨证与治法,为自学之勉,并就同道。1湿阻气分刘氏,三五(岁)。舌白头胀,身痛肢疼,胸闷不食,溺阻。当开气分出湿:飞滑石,杏仁,白蔻仁,大竹叶,炒半夏,白通草。浅析:湿阻气分。证多蔓延,非止于肺。蔓于胸则烦闷,蔓于胃则不食,流于下焦则溺阻,斥于经络则头胀、身痛、肢痛。证即多出,治之必烦,庸医常法必罗织众药,以图尽迁湿邪而调诸竟经是则方必大、药必复。叶氏却不然,只注重气分开宣疏达而已。取杏仁苦辛而润、宣…  相似文献   

2.
在中医学教学中,学生往往对“脾为阴土,喜燥恶湿”以及“三焦气化”颇感费解。于是笔者查阅医籍,粗浅理解如下。1脾喜燥恶湿脾为“太阴湿土之脏”,主管运化水谷精微,营养全身,又主运化水湿,具有调节体内水液代谢平衡的功能。脾恶湿之“湿”,系指内湿与外湿。内湿者乃脾失健运致水湿停滞而生痰饮之病理状态,称“脾病生湿”(脾虚生湿)。临床可见:纳呆、腹胀、便溏、水肿、四肢困倦等症;外湿者,系由冒雨涉水或久居湿地等外界之湿邪侵袭人体致湿胜困脾,即所谓:“湿喜归脾者,以其同气相感故也”(《临证指南医案》),外湿引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湿火”理论探究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以“湿火”理论内涵为着手点,基于古今文献,分析论证“湿火”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理过程的关系,总结出从“湿火”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原则,并附上一则医案予以佐证。 [结果]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在中医学属于消渴合并胸痹的范畴,“湿火”是其重要病机,中医学以“火热”并谈,然“湿火”“湿热”两异,“湿火”为湿热伤阴,因此应益气养阴以清“湿火”,进而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目前临床上鲜有基于“湿火”理论指导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治疗的报道。所列举医案即为“湿火”所致,以益气养阴为治法,治疗后症状改善明显。[结论] 从“湿火”论治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并予以临证加减,疗效颇佳,可为医者提供新颖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4.
颜面痤疮的辨证调护费桂芳附属医院吴玉丰图书馆关键词中医护理辩证施护痤疮中图分类号R275.953.31情志调护王锡贞认为:《素问》之“郁乃痤”;“郁”就是积聚而不得发越的意思。是受情志影响,肝气郁结、湿浊内阻,蕴结化热熏蒸皮肤,体内湿浊郁阻不能排泄而...  相似文献   

5.
肠痹一证,出自《内经》,是指小肠气机痹阻所致的一种证候。由于气痹不行,水道不通,糟粕不化,以致二便失常。临床表现为虽饮水多但小便涩少、大便泄泻等。如《素问·痹论》说:“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而《临证指南医案》所言肠痹,和《内经》肠痹原意有些出入,是指大肠气痹。以不渴少饮,不饥不食、脘腹痞满、大便不爽或不通、小便短少、周身气涩、精神不爽为主要临床表现。究其机制,或因“风湿化热阻遏气分”,或因“湿结在气”,或“内伤食物”,或高年病后“阳明津衰”,导致“阳明气痹”,“腑气痹阻”,其邪与肠中糟粕相结不甚,尚未形成燥屎坚硬。华玉堂说:“肠痹之  相似文献   

6.
治温说化湿     
化湿法,临床首辨邪之部位浅深、湿热孰轻孰重以及湿热之分解。不论病在上焦、中焦、下焦,都应在宣畅三焦的基础上,根据湿阻的部位,重用相应的药物。湿阻于上,芳香宣化,开上为主,并加运中渗下之品;湿阻于中,除运中之外,另加开上渗下之味;湿阻于下,在重用渗利之品外,并注意宣上、运中。  相似文献   

7.
慢性前列腺炎当从"精道"论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慢性前列腺炎历代医家多将其归入“淋症”或“淋浊”等范畴。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虽有“五淋”之不同,但大都跳不出膀胱湿热之窠臼,治疗多以清热通淋为法。我们认为中医之淋有二:一为病在水道,一为病在精道。病在水道者多为泌尿系感染,病在精道者则多为生殖系炎症。兹将我们的认识列述如下,谨就教于同道。1 慢性前列腺炎病在精道,涉及水道古人虽无慢性前列腺炎这一病名,但有的医家对其临床表现及病因、病位已有深刻的认识。如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淋浊》中的一则案例后评论道:“若房劳强忍,精血之伤,乃有形败浊阻于隧道,故每溺而痛…  相似文献   

8.
“气化则湿亦化”论述源于清代医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三焦之湿均因气化不利所致,治湿皆需以行气为本,重在宣畅气机,恢复三焦气化。治湿犯上焦,需宣肺利气、化湿开郁;治湿阻中焦,重在健脾行气,使脾气畅达,既助湿化,又杜生湿之源;治湿滞下焦,需淡渗通阳,因势利导。治湿之“开上、宣中、导下”三法均寓有“气化湿亦化”之机理,而轻宣、开泄、芳化、淡渗等诸法也应随证而用。“气化则湿亦化”学术思想的挖掘可为中医湿证的基础研究与治湿法的临证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习《古今医案按》心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今医案按》由清代医家俞震纂辑,共十卷,系选辑历代名医之医案成书。其选案精当,取材严谨,上自仓公,下至叶桂,凡医家60余位,载案1060余则。该书按证列目,辩证详明、论治卓越、后附俞氏精心评语,论析切当,足以示范者,深得后人推崇,是一部很有影响之医案著作。下面就《古今医案按》记载的验案,浅述有关“汗之变法”、“心身同治”的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析近代临床医家邵兰荪儿科病诊治经验。[方法]通过研读曹炳章之《邵兰荪医案》、裘吉生之《邵氏医案》、周毅修之《周辑邵氏医案评议》、潘国贤之《邵兰荪累验医案》,共收集整理儿科病相关医案60余则,结合叶天士、万全等医家对于儿科病的观点,从临床诊断、主治病症、临证治法、治疗原则、用药特色等方面,总结邵兰荪治疗儿科病的经验。[结果]邵兰荪治疗儿科病,临床诊断首重望诊,而察色望形之中,尤善察“三关”、审“山根”,并四诊合参。因小儿纯阳之体,疾病多从火化,故其诊治以热病为主。在热病中,邵兰荪受万全“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理论的影响,脏腑辨证多从肝脾论治;结合绍兴地处江南,气候温暖湿润的特点,认为热病多兼挟湿,故治疗疾病善于淡渗分利。邵兰荪遵循未病先防的原则,对于小儿稚阴稚阳之体,多防病于未起,注重顾护胃气。由于温热病邪易伤津耗液,处方用药喜施鲜药,鲜药多清灵之性,清热而不伤津,以期轻可去实。[结论]邵兰荪治疗儿科病,医理治法清晰明了,处方用药经验独到,深入研究其儿科病诊治经验,对于指导临床上儿科病的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有助于提高此类儿科疾病的临床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病因病理急性黄疸型肝炎,在祖国医学文献中列入黄疸门。其病因病理,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蒋式玉作了扼要评述。他说:“黄疸……病以湿得之……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与胃之浊气共并,上不得越,下不得泄……”。  相似文献   

12.
《王仲奇医案》是研究王仲奇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其中“喉痹”“类中”“咯血”“湿温”四则医案,体现了王仲奇对《黄帝内经》经文的发挥,其将《黄帝内经》医学经典运用于具体疾病治疗中,寻其根本,探究其源,进而遣方用药,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3.
痹证的论治     
痹是闭阻不通的意思,痹证是指风、寒、湿、热四种邪气汇集侵入人体,阻塞经络,使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筋骨、肌肉、关节酸痛、麻木,重者伸屈不利和关节肿大。叶天士提出“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起灰滞之色,面目萎黄,湿热为痹。”笔者结合临床经验,对本病之病因,病机及分型治疗讨论。  相似文献   

14.
1 勿忘治病必求于本《内经知要》中注解这句话时说:“病变无穷而阴阳为之本”;又说:“洞察阴阳,直穷病本,庶堪司命”。就诊治心病来说,其临床表现虽然变化甚多,但归纳起来不越阴阳虚实而已。所以,抓住阴阳这个根本,才能运用理法方药调整机体使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我曾治一84岁的男病人,心律不齐40余年,多次住院治疗,均未治愈。中医辨证为脾阳不振,不能化湿,湿阻中焦,影响上中二焦而致心律失常之证。经用平胃散为主合桂枝加附子汤随证加减而治愈,追访3年,未再发生心律不齐。2 勿忘整体观念《黄帝内经·素问》的“咳论”中说:“五脏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周仲瑛教授运用交泰丸的经验。方法:采用Medcase Ver 3.8采集医师工作室医案,建构交泰丸数据库,使用集内关联数据挖掘方法,进行医案解构分析。结果:本次研究病例158诊次,病机138条,药物234种。数据产生高关联症状为失眠、口干、怕冷、便溏;高关联舌象为苔淡黄、苔黄、质暗、质暗紫、质红;高关联脉象为滑脉、小脉、数脉、弦脉;高关联病机为湿阻气滞、肝肾不足、湿浊中阻、胆胃不和;高关联药物为黄连、肉桂、川芎、丹参、知母、炒酸枣仁、法半夏、炙甘草。结论:周仲瑛教授运用交泰丸治疗者症状多表现为失眠、口干、怕冷、便溏,病机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病理因素以痰、湿、热为主,治疗常配伍川芎、丹参、知母、炒酸枣仁、法半夏、炙甘草等。  相似文献   

16.
凡崇尚《金匮》者 ,无不擅长祛湿。如成都中医药大学已故著名《金匮》学家、内科教授彭履祥、冉品珍有“彭痰饮”、“冉二陈”之雅号。因为《金匮》内科杂病部分由湿而致者 ,共 13个篇章、2 5个病证 ,约占该书内科杂病部分的 70 %。“湿”随少阳三焦水道 ,可内外上下泛滥。湿邪外犯 ,归于肌肤 ,与外湿相合 ,则为“痉湿蝎病” ;湿热戾气 ,壅遏肝经或浅表络脉 ,则为“狐蜮阴阳毒病” ;痰湿阻于半表半里 ,则为“疟疾病” ;水气泛滥全身 ,则为“水气病” ;湿潴腰部肌肉 ,则为“肾着病”。湿邪内侵 ,直中筋骨 ,则为“历节病” ;留于中焦 ,痹阻脐…  相似文献   

17.
刘完素,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公元1100~1200年,金代河间县人(即今之河北省河间县),为金元时期著名医家之一。由于“持论多以寒凉之剂攻其有余,皆能应手奏功”,故被后人称为“寒凉派”的代表,其学术思想的核心是“六气化火”说。因此,细析“六气化火”的含义,明辨“六气化火”的机制,对于正确理解、深入研究刘氏的学术思想不无裨益,本文试从以下诸方面进行剖析。1“六气化火”与同化 “六气化火”是后人鉴于刘完素在论述风、寒、湿、燥四气在病理变化过程中皆能产生火热病证而加以概括的,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相似文献   

18.
湿阻中焦证的发生受到环境、气候、饮食、心理、脏腑功能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但与脾主运化功能失常最为密切.现代医学从“湿阻中焦证”“湿困脾胃证”在水液代谢、胃肠动力、肠黏膜屏障及机体活性反应这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对“脾主运化”“湿邪”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与分析.总结发现,湿阻中焦证模型主要表现为水液代谢障碍,胃肠运动紊乱,肠黏膜屏障破坏和机体活性反应失衡,而跨膜转运体及代谢组学为湿阻中焦证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条件与契机.  相似文献   

19.
肥胖自古有之,《灵枢·卫气失常》即把肥胖人分为膏型、脂型、肉型.宋代杨仁斋正式指出"肥人气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痰……故肥人多寒湿."元代朱丹溪首次提出"肥白人多痰湿"的观点.清代《石室秘录》"肥人多痰,乃气虚也,虚则气不运行,故痰生之",强调肥胖人痰湿的形成与气虚的关系.清代叶天士指出:"夫肌肤柔白属气虚,外似丰溢,里真大怯,盖阳虚之体,惟多痰多湿……",阐明肥胖人的病理属性是本虚标实,气虚阳虚为本,多痰多湿为标.陈修园说:"大抵素禀之盛,从无所苦,惟是痰湿颇多."《张聿青医案》更是明确指出:"形体丰者多湿多痰".均强调形体肥胖之人,其体质类型多偏于痰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析姚真敏治疗慢性咳嗽临床特色。[方法]通过搜集姚老亲笔医案记录、姚老学术继承人随诊医案记录,筛选相关医案,对姚老治疗慢性咳嗽之验方效方进行归纳分析,并附验案佐证。[结果]姚老对慢性咳嗽之病因、病机、病程等有其独到见解;临证时以特色方药葶苓合剂、自拟化痰汤等处理咳、喘、痰等诸症,依症灵活选用药对;治法上,循“消”“清”“补”三法治痰患,肺脾肾三位同调融入“补”之一策,并将“补”法贯彻慢性咳嗽治疗始终。所举医案辨为瘀血阻络、痰热内蕴证,以扶正祛邪为纲要,三位同调,根据病情转变而相应侧重活血、化痰、扶正,取得较好疗效。[结论]姚老以专方专药对专病专症,审证求因,依法治病,灵活运用多种药对及验方效方应对各种病症,治疗慢性咳嗽疗效显著,极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