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广州地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感染及其型别的研究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7  
目的 以广州地区为代表,了解我国南方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的特点及病毒的型别分布。方法 从1994年11月至1998年1月(连续39个月、历经四个轮状病毒感染的流行季节)收集因非细菌性腹泻而收入广州市儿童医院住院患儿的粪便标本共1207例,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检测轮状病毒基因组RNA,对轮状病毒阳性标本用RT-PCR分别扩增病毒VP7和VP4基因,对RT-PCR阳性标本再进一步用套式PCR(对VP7)和斑点杂交(对VP4)作型别鉴定。结果 1207例标本中,有537例检测到轮状病毒基因,阳性率为47.5%。这些阳性标本主要来自2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的高峰集中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2月。VP7以1型(G1)为主(86.0%),VP4以1A型(P1A)为主(83.1%)。G1 P1A组合占所检测到的标本的84.1%,其次为VP7 2型、VP4 1B型(G2 P1B)(5.7%)和VP7 3型、VP4 1A型(G3 P1A)(2.3%),还有一些混合感染的病例。结论 轮状病毒是广州地区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  相似文献   

2.
2010年郑州地区婴幼儿腹泻A组轮状病毒VP7基因型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2010年郑州地区秋冬季婴幼儿腹泻A组轮状病毒(RV)VP7基因型分型.方法 收集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2010年9-12月腹泻住院患儿的粪便标本80份.采用TRIzol法抽提粪便中RV RNA,采用聚丙烯凝胶电泳法检测其RV基因组,反转录(RT)-PCR法以及巢式(net)-PCR法进行A组RV的VP7基因型分型.结果 80份粪便标本中,40份检测到A组RV RNA基因,阳性率为50%.男24例,女16例;年龄6~36个月,平均11.7个月.对40份A组RV RNA阳性标本进行VP7基因型分型,其中G3型30例(75.0%),G1型6例(15.0%),G1和G3混合感染型3例(7.5%),G1与G9混合感染型1例(2.5%).40例A组RV RNA阳性患儿中并呼吸道感染7例,其中G3型6例,G1和G3混合型1例.结论 郑州地区秋冬季婴幼儿腹泻A组RV以G3型为主要流行基因型,并发现混合型感染病例及不常见的G9型感染病例.  相似文献   

3.
武汉地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型别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武汉地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特点及型别分布。方法分别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PAGE),对2000年9月至2003年9月在武汉市儿童医院就诊的3625例婴幼儿腹泻患儿粪便进行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和轮状病毒基因组RNA检测及分型。结果共检出阳性标本2810例(阳性率77.5%),其中ELISA阳性检测率为78.5%PAGE阳性检测率为58.1%,2种方法均检出阳性率为43.8%;A组轮状病毒电泳型有2个亚组,第1亚组为短型S,第2亚组为长型L1、L2、L3、L4,本次调查以长型L1多见,占97.8%,短型只占2.2%。结论武汉地区婴幼儿腹泻50%以上由轮状病毒引起,2岁以下的婴幼儿为易感人群;发病季节以每年10月至次年元月为高峰期;流行病学特点与各省、市报道一致;临床症状呕吐、代谢性酸中毒、咳嗽等以及显微镜检查脂肪球阳性,均与轮状病毒感染密切相关(P<0.005)。  相似文献   

4.
收集该县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和 5个中心乡卫生院的所有 0~ 5 9个月腹泻住院患儿的粪便标本 2 37人份 ,进行病毒检定和血清分型及相关资料分析。现介绍如下。材料和方法收集粪便标本共 2 37份 ,- 2 0℃冰箱保存备用。轮状病毒的检测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PAGE) ,从粪便样品中抽提病毒dsRNA ,经PAGE后硝酸银染色 ,从HRV的特征核酸带型检测病毒[1] 。对PAGE阴性标本再用ELISA法检测 ,采用组特异MAb作包被抗体[2 ] 。HRVVP7G分型采用型特异MAbsELISA ,实验中所用Mabs购自日本Seret…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苏州地区 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腹泻的临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对 2 0 0 1年 9月— 2 0 0 3年 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 5岁以下腹泻患儿进行调查 ,收集粪便标本 ,检测轮状病毒 ,对阳性标本用ELISA、PCR法进行G、P分型 ;同时填写调查表 ,分析流行特征。资料用SPSS 10 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调查 9412例患儿 ,收集标本 2 0 48份 ,检测标本 13 41份 ,轮状病毒阳性 5 16份 ,阳性率 3 8 48% ;血清分型发现 ,G型以G3 ( 62 44 % )和G1( 2 4 41% )为主要流行株 ,P分型以P4( 5 8 0 2 % )为主 ;2 0 0 1年 11月— 2 0 0 2年 3月及 2 0 0 2年 10月— 2 0 0 3年 2月出现两个轮状病毒高峰 ;患者最小年龄为 12d ,3~ 2 3月龄占 90 12 % ,男女比例为 1 98∶1;1岁以内母乳喂养儿比人工及混合喂养儿阳性率均低 (P <0 0 1) ;轮状病毒腹泻多引起脱水。 结论  苏州地区 5岁以下儿童腹泻以轮状病毒为主要病原体 ,其中G3型和P4型为主要流行株 ;秋冬季节为发病高峰 ;3~ 2 3月龄为高发人群 ;母乳喂养儿阳性率较低 ;轮状病毒腹泻多会引起脱水。  相似文献   

6.
兰州地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的分型特点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张春芳  金玉  张又  钱渊 《中华儿科杂志》2002,40(7):409-412,I002
目的 调查研究兰州地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三种方法对2000年1-2月、10-12月,2001年1-3月在兰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部收集的11 婴幼儿腹泻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病原检测,并用核酸杂交方法对轮状病毒阳性标本进行分型。结果 三种方法检测轮状病毒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61%(ELISA)、58%(PAGE)、58.8%(RT-PCR),轮状病毒核酸的电泳型有长、短两种类别,以长型为主(81.8%),偶有长、短型混合感染。流行的G型主要为G3(61%)、其次为G2(25.4%)、G1(13.6%),未见G4型,8例未能分型。P型主要为P1A(77.4%),其次为P1B(22.6%),无P2型。结论 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在兰州地区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世界各国报道的情况相仿,但2000年1-2月、10-12月,2001年3月期间,其流行的主要基因型为G3型。本次研究结果从分子水平初步揭示了兰州地区轮状病毒的流行情况,为轮状病毒疫苗在该地区的应用提供了流行病学资料。  相似文献   

7.
2745例腹泻儿童轮状病毒感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轮状病毒(Rotavirus)是引起儿童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几乎所有儿童在5岁前都感染过轮状病毒[1]。为了解乌鲁木齐地区腹泻儿童轮状病毒感染情况,更好地监测和防治轮状病毒腹泻,本研究对2006年在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医院)就诊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2001至2005年上海地区住院患儿A组轮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进行研究,为今后轮状病毒疫苗的研制和应用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 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1至2005年住院的腹泻婴幼儿1450份轮状病毒抗原阳性粪便标本中用机械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363份,建立套式RT-PCR的方法,从粪便中检测轮状病毒基因并进行G和P型别的分型。结果 轮状病毒腹泻的主要流行季节是10~12月份,2岁以内的患儿占全部患儿总数的79.9%(290/363)。G1型所占比例在2001年最多为28.8%(25/87),以后逐年下降至2004年的1.7%(1/60),但2005年又回升至7.0%(4/57)。G3型在5年间均是最主要的流行型别。存在但少见的流行型别是G2和G4型,2001和2002年分别为14.9%(13/87)和5.0%(5/100)。每年的主要流行株均为P[8],不同年份尚流行少量的P[4]和P[6]型。G3 P[8]成为2001至2005年上海地区的主要轮状病毒流行株,其次的流行型别包括2001和2003年份的G1 P[8],2002年的G3、P混合型,2004至2005年的G3、P未知型。结论 2001至2005年上海地区轮状病毒流行型别显示了一定的变化规律,G3、P[8] 及其组合G3 P[8]是5年间上海地区的主要轮状病毒流行株,不同年份尚有一些其他已知和未知型别的流行。  相似文献   

9.
兰州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和杯状病毒腹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究兰州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和杯状病毒腹泻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2001年12月~2002年11月在兰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收集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粪便标本244份,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标本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巢式PCR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进行基因分型;阴性标本用ELISA和RT-PCR进行杯状病毒病原检测。结果 224份标本轮状病毒检出率为45.5%(111/244份),G分型中G3为58.6%,G1为18.0%,G2为4.5%,G9为2.7%,混合型为6、3%,11例未能分型。P分型中P[8]为61.0%,P[4]为7.3%,混合型为2.4%,14例未能分型。133份轮状病毒阴性标本杯状病毒检出率为15.8%,其中ELISA检测阳性率为11.3%,RT-PCR检测阳性率为9.0%。结论 轮状病毒是兰州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2002年流行株为G3型,发现了G9型轮状病毒感染;杯状病毒也是引起兰州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病原之一,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儿童轮状病毒腹泻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调查儿童轮状病毒(RV)腹泻的流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天津市儿童医院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住院的5岁以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962例,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A组RV抗原。结果962例中轮状病毒阳性者361例,阳性检出率37.53%。90.86%的RV腹泻发生在2岁以下患儿。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2007年10月至2008年2月;男女比例为1.85:1;1岁以内的母乳喂养儿阳性检出率较混合喂养儿和人工喂养儿的阳性检出率低(P0.05);天津地区RV感染率农村高于城市。结论天津市儿童医院收治病例的轮状病毒腹泻流行状况与国内外情况基本一致,秋冬季节高峰,0~24月龄组的患儿RV腹泻所占比例最大,RV腹泻更易引起脱水症状。  相似文献   

11.
上海地区儿童腹泻病轮状病毒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腹泻儿童中轮状病毒感染的情况。方法 收集复旦大学儿科医院1 999年 1 1月至 2 0 0 1年 1 2月住院的腹泻病儿童粪便标本 1 2 30份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轮状病毒。结果  1 2 30份粪便标本中 ,493份检测到A组轮状病毒RNA基因组 ,阳性检出率为 40 1 % ,未发现B组及C组轮状病毒。其中RNA长型有397份 ( 80 5 % ) ,短型有 5 5份 ( 1 1 2 % ) ,混合型有 1 8份 ( 3 7% ) ,RNA部分降解未能分型有 2 3份( 4 7% )。对 471份有明确编号的轮状病毒阳性标本来源的患儿分析显示 ,平均发病年龄 1 4 2个月 ,社区感染 32 0例 ( 67 9% ) ,院内感染 1 5 1例 ( 32 1 % ) ,5岁以下儿童占 464例 ( 98 7% ) ,3个月至2岁儿童 369例 ( 78 3% )。 3年冬季 1 1月份与 1 2月份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均达到 5 0 %以上。结论 A组轮状病毒是上海地区 5岁以下住院儿童腹泻病的主要病原 ,3月龄至 2岁婴幼儿是轮状病毒的易感人群 ,以冬季 1 1月份至 1 2月份为流行高峰 ,基因组以长型为主。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通过对上海地区腹泻住院患儿进行诺若病毒检测,对其流行株进行基因序列的测定,以了解诺若病毒在上海地区的流行特征,为该病原体所致腹泻的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1至2005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5岁以下腹泻住院患儿的粪便标本。首先进行轮状病毒的检测,在轮状病毒抗原阴性标本中,每隔8个标本按编号顺序行机械随机抽样,建立RT PCR方法进行诺若病毒的检测。对PCR产物进行双向测序,测序结果通过Clustal W 和 Mega 4.1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期间共收集腹泻患儿粪便标本5 534份,轮状病毒抗原阴性4 084份,机械随机抽得484份用于诺若病毒检测,45/484份(9.3%)检测到诺若病毒。对诺若病毒感染季节分布和患儿年龄特点的分析表明,除4月和7月份未检测到诺若病毒外,其余各月份均检测到诺若病毒,其高发的月份是8至11月。 5~6月也呈一个小高峰。 77.8%(35/45)的患儿<2岁,其中6~11个月的患儿所占比例最高,达35.6%(16/45),<6个月的婴儿占20%(9/45)。GⅡ-4型是这5年间尤其是2003年之后的主要流行型别,2001至2002年尚存在其他的流行型别GⅡ-3和GⅡ-7型。结论 上海地区近5年来诺若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呈现一定的规律,今后需要进行更详细和深入的监测,为儿童急性腹泻病的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天津地区腹泻患儿星状病毒感染的临床与流行病学特点。方法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腹泻患儿粪便中星状病毒抗原以及轮状病毒抗原。结果2003年天津市儿童医院344例住院腹泻患儿中,星状病毒抗原检出率16.6%(57/344),同时合并轮状病毒感染者9.9%(34/344),发病年龄集中于1个月至2岁,感染多发生于冬季,临床症状与轮状病毒感染相似,预后良好。结论星状病毒感染可能是天津等中国北方地区儿童腹泻的重要病因之一,开展病原学检测有助于避免滥用抗生素及预防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4.
上海地区婴幼儿腹泻的轮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收集复旦大学儿科医院1999年11月-2001年12月,住院的腹泻病儿童粪便标本1230份。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轮状病毒基因组,用核酸杂交确定轮状病毒G血清型别。采用Kruskal-Wallis非参数统计法对不同G血清型别的临床变量作分析。结果 1230份标本中轮状病毒基因阳性493份(40.1%),其中RNA长型397份(80.5%),短型55份(11.2%),混合型18份(3.7%),未能分型23份(4.7%)。328份含有足量RNA的标本行RT-PCR扩增VP7全基因,254份标本(77.4%)获得阳性产物,进一步作杂交分型显示G1血清型141例(55.5%),占第一位;G3血清型70例(27.6%),占第二位;G2血清型24例(9.4%),占第三位;混合感染血清型16例(6.3%),占第四位;仅发现1例G4型(0.4%),未分型2例(0.8%)。所有G2型均为电泳短型,而G1、G3、G4均为电泳长型。四种型别轮状病毒感染患儿的平均发病年龄以及发热峰值、热程、每天腹泻峰次数、腹泻天数、呕吐天数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A组轮状病毒是目前上海地区腹泻儿童的主要致病原。在不同的3年中,轮状病毒的电泳型均以长型为主,流行血清型为G1-G3型,G4型很少见。未发现轮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与不同G血清型有关。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Rotavirus diarrhe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auses of death among under-five children. Anti-rotavirus vaccination of these children may have a reducing effect on the disease.

Objectives:

this study is intended to contribute to health policy-makers of the country about the optimal decision and policy development in this area, by performing cost-effectiveness and cost-utility analysis on anti-rotavirus vaccination for under-5 children.

Patients and Methods:

A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was performed using a decision tree model to analyze rotavirus vaccination, which was compared with no vaccination with Iran’s ministry of health perspective in a 5-year time horizon. Epidemiological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published and unpublished sources. Four different assumptions were considered to the extent of the disease episode. To analyze costs, the costs of implementing the vaccination program were calculated with 98% coverage and the cost of USD 7 per dose. Medical and social costs of the disease were evaluated by sampling patients with rotavirus diarrhea, and sensitivity analysis was also performed for different episode rates and vaccine price per dose.

Results:

For the most optimistic assumption for the episode of illness (10.2 per year), the cost per DALY averted is 12,760 and 7,404 for RotaTeq and Rotarix vaccines, respectively, while assuming the episode of illness is 300%, they will be equal to 2,395 and 354, respectively, which will be highly cost-effective. Number of life-years gained is equal to 3,533 years.

Conclusions:

Assuming that the illness episodes are 100% and 300% for Rotarix and 300% for Rota Teq, the ratio of cost per DALY averted is highly cost-effective, based on the threshold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1 GDP per capita = 4526 USD).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national rotavirus vaccination program is suggested.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北京地区急性腹泻儿童中A群轮状病毒(R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收集2007年4月至12月我院肠道门诊就诊的2039例急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采用标记金的A群RV单克隆抗体,以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定性检测A群RV抗原.结果 2039份粪便标本中,621份检测到A群RV,总检出率为30.5%(621/2039),其中男430例(69.2%),女191例(30.8%).RV感染者中,以6个月~2岁年龄段的患儿为最多,共571例(91.9%).检出率以10~12月份最高,均在30%以上,其中高峰出现在11月份,达43.4%.北京地区18个区县的统计数据显示,距市区较近的区县RV抗原检出率较低,边远区县较高.少部分患儿合并肠道细菌感染.结论 A群RV为北京地区2岁以下儿童急性腹泻病的主病原,6个月~2岁婴幼儿是A群RV的易感人群,10~12月份为北京地区的流行高峰.在流行季节对肠道细菌感染患儿常规进行A群RV抗原检测有助于避免漏诊和进行更合理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危险因素及应用微生态制剂(培菲康)预防的效果。方法调查2002年1月至2004年5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小儿肺炎314例,以住院期间抗生素治疗同时应用微生态制剂(培菲康)的患儿为病例组,仅使用抗生素治疗或住院72h后因出现继发腹泻才开始应用微生态制剂(培菲康)的患儿为对照组,对肺炎患儿的临床特征、微生态制剂的应用情况与继发腹泻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卡方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病例组114例,住院治疗期间继发腹泻病21例,发生率为18.4%;对照组200例,继发腹泻79例,发生率39.5%。单因素卡方分析显示:患儿发病年龄、住院天数、住院后有无侵入性操作、微生态制剂的应用、居住地、病情严重程度、血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数量、激素应用与小儿肺炎继发腹泻有关联。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3个危险因素,即患儿年龄(χ2=14.120,P=0.000)、住院天数(χ2=11.532,P=0.001)、入院后接受侵入性操作(χ2=6.827,P=0.009)和1个保护因素:微生态制剂应用(χ2=12.943,P=0.000)。结论肺炎患儿年龄越小、住院时间越长或进行侵入性操作可增加继发腹泻的发生率;微生态制剂能够降低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发生率,提示具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8.
Clinical risk factors for fatal diarrhea in hospitalized childre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t is important to determine the specific factors for diarrheal deaths in infants & young children to enable the intervention and reduce the mortality rates. This study aimed to identify these factors in children under five years of age, hospitalized with diarrheal complaints. Four hundred diarrheal children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Twenty-seven (6.75%) of them died and 373 (93.25%) survived. The nutritional status of the patients was determined using weight for height for age as percentage of Harward Standard. It was found that severe malnutrition (p=0.000 for weight for height ration <70% and p=0.036 for height for age <85%), co-existent sepsis (p=0.000), shigella infection (p=0.0014), hypoalbuminemia (p=0.0000), hypoglycemia (p=0.0002), hyponatremia (p=0.016), hypokalemia (p=0.0041) and metabolic acidosis (p=0.0069 for pH<7.35 and p=0.000 for HCO3<20moL/l) were significant risk factors for diarrheal deaths in the univariate analysis. In the multivariate analysis, young age (under 6 months of age) {Odds ratio (OR) 10.49,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l) 1.75, 62.75)}, moderate or severe dehydration (OR 8.17, 95% Cl 1.53, 43.67), severe malnutrition (OR 0.04, 95% Cl 0.00, 0.22 of weight for height <70% and OR 0.03, 95% Cl 0.00, 0.36 for height for age<85%), co-existent sepsis (OR 37.26, 95% Cl 6.94, 200.06), shigella infection (OR 23.01, 95% Cl 3.08, 171.98), hypoalbuminemia (OR 0.11, 95% Cl 0.02, 0.54), metabolic acidosis (OR 0.03, 95% Cl 0.00, 0.33 of HCO3<20 mMol/L) were significant risk factors. It is concluded that, in addition to electrolyte and fluid treatments, prevention of malnutrition, continuation of feeding which lessens weight loss and may prevent fatal hypoglycemia, and early detection and treatment of probable sepsis are important in reducing diarrheal death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