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显像(3D-STI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犬左室局部收缩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4只成年比格犬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结扎前、结扎180 min后分别行二维斑点追踪显像(2DD-STI)及3D-STI检查.实验结束后,行心肌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确定梗死心肌节段和非梗死心肌节段,比较两者间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LS)的大小及运用2D-STI和3D-STI的耗时.结果 20只犬成功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结扎后梗死心肌节段2D-STI和3D-STI的LS均较结扎前的基础状态明显减低(P<0.01),运用3D-STI存储和分析图像所用时间明显短于2D-STI(P<0.01).3D-STI参数的ROC曲线下面积比2D-STI大.以3D-STI的LS值-12.56%为截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敏感性77.9%,特异性88.2%.结论 3D-STI可准确评价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是一种方便、准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评价犬心尖部心肌缺血前后左心室扭转角度变化及其与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关系,探讨心尖对左心收缩功能的作用。方法 14只犬开胸后阻断前降支近心尖部1 h,造成左心室心尖部心肌缺血。连续采集阻断前后各3~5个心动周期左心室短轴切面二维灰阶图像,同步记录左心室压力曲线。比较心尖部心肌缺血前后心尖段、基底段旋转角度及左心室整体扭转角度的差异,分析左心室扭转与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关系。结果 犬心尖部心肌缺血后,左心室整体扭转角度显著减低(P<0.05),左心室心尖段旋转角度减小,基底段旋转角度绝对值增大(P均<0.05)。左心室扭转角度与+dp/dtmax呈正相关(r=0.68,P<0.001)。结论 犬心尖部心肌缺血后左心室心尖段旋转角度及左心室整体扭转角度明显减低,引起收缩功能减退,提示心尖在左心室收缩功能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2D-STI)分析各年龄段正常成人左心房应变和达峰时间,评价左心房功能,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42名健康志愿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分别接受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心尖四腔、心尖两腔及心尖左室长轴切面动态二维图像,应用2D-STI技术获取左心房各室壁应变曲线,测定各组左心房壁应变和达峰时间。结果各组左心房壁应变下段高于中段,中段高于上段(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组心房下段、中段应变较青年组和中年组减低(P﹤0.05);而青年组与中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心房上段与青年组和中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心房下段达峰时间较青年组和中年组延长,老年组和中年组中段达峰时间均较青年组延长(P﹤0.05),而中年组与老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房上段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D-STI技术能评价各年龄段正常成人左心房功能,可为早期监测亚临床疾病、评估左心房功能提供新指标。  相似文献   

4.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心肌缺血患者左室心肌纵向应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室壁运动正常的心肌缺血患者左室心肌纵向应变,探讨二维纵向应变检测心肌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4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和28例对照者接受二维超声检查,用二维应变软件分析心尖长轴观、心尖两腔和四腔观的图像,获取左室各节段心肌纵向应变、18节段心肌纵向应变均值(SL18)和12节段(除外6个心尖节段)纵向应变均值(SL12)。结果 冠心病组缺血节段的纵向应变及整体纵向应变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无论正常组还是冠心病组,心尖节段纵向应变均明显高于基底段和中间段,SL18与SL12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表明SL18诊断心肌缺血的截断值为-18.8%,敏感性为80.2%,特异性为74.1%;SL12诊断心肌缺血的截断值为-17.8%,敏感性为81.7%,特异性为85.6%。SL12诊断心肌缺血的敏感性与SL18接近,但特异性较SL18明显增高。结论 二维纵向应变均值能较敏感地发现心肌缺血,12节段的二维纵向应变均值较18节段能更准确地评价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STE)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接受急诊PCI的AMI患者51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有侧支循环组(CCC组)和无侧支循环组(N-CCC组)。再根据冠状动脉闭塞情况及室壁运动评分将患者左心室18节段心肌分为正常心肌组、缺血心肌组和梗死心肌组。患者分别在PCI术后72 h及1个月接受超声检查,检测并比较左心室心肌整体收缩、舒张功能及心肌纵向应变(LS)和应变率(LSR)。结果 与术后72 h比较,1个月时CCC组和N-CCC组缺血及梗死心肌的LS均增大(P<0.01)。术后72 h,CCC组缺血心肌LSR-s大于N-CCC组(P<0.05)。术后1个月,CCC组缺血及梗死心肌LS均大于N-CCC组(P<0.05),且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N-CCC组(P<0.05)。结论 CCC可显著改善AMI患者PCI术后72 h缺血心肌和术后1个月缺血、梗死心肌的收缩功能及左心室整体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超声斑点追踪二维应变显像技术探讨支循环供血对相应缺血心肌节段功能的影响.方法 121例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检查者分为3组:1组,冠状动脉正常者30例;2组,冠状动脉狭窄≥75%且伴有侧支循环者45例;3组,冠状动脉狭窄≥75%且不伴有侧支循环者46例.经胸采集左室心尖四腔观、两腔观和长轴观及二尖瓣、乳头肌、心尖短轴观的二维图像.分析各组相应血管供血心肌节段在纵向(L)、径向(R)、周向(C)上的收缩期峰值应变(Sps)、收缩末期应变(Ses)、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舒张早期应变率(SRe)、舒张晚期应变率(SRa)和扭转(Rot)的角度及扭转率.结果 与1组相比,2组纵向的Sps、Ses、SRs,SRa,径向的SRe、SRa,周向的SRe,舒张早期扭转率、舒张晚期扭转率,3组纵向的Sps、Ses、SRs、SRa、SRe,径向的Ses、SRs、SRe、Sra,周向的Sps、Ses、SRs、SRe、SRs,收缩期扭转的峰角度、收缩期峰值扭转率、舒张早期扭转率的绝对值均减少(P<0.05);与2组相比,3组纵向的Sps、Ses、SRs,径向的Ses、SRs,周向的Sps、Ses、SRs、Sra,收缩期扭转的峰角度、收缩期峰值扭转率、舒张早期扭转率的绝对值均减少(P<0.05).结论 侧支循环供血可以改善相应缺血心肌节段在各运动方向上的心功能;二维应变显像技术可以有效地评价缺血心肌节段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显像(STI)技术评价孤立性心肌致密化不全(IVNC)患者左心室局部心肌收缩功能。 方法 对34例IVNC患者(IVNC组)及28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超声检查,分析左心室二尖瓣、乳头肌、心尖水平短轴切面及心尖左心室长轴、四腔、两腔切面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二维灰阶图像。按照18节段划分法,记录左心室各节段心肌径向(Sr)、圆周(Sc)、纵向(εS)收缩期峰值应变,并将受累节段与未受累节段及对照组同水平相应节段进行比较。 结果 ①与对照组比较,IVNC组左心室所有节段心肌Sr、Sc、εS均减低(P<0.05)。②IVNC组非致密心肌(乳头肌及心尖水平)Sr、Sc、εS测值较同一水平致密心肌减低(P<0.05)。③与对照组比较,IVNC组心率、LADs、LVEDD、LVM、LVMI、EDV、ESV值均增加,IVSd、LVPWDd、LVEF值均减小(P<0.01)。 结论 IVNC患者左心室局部心肌收缩功能减低,以受累节段收缩功能减低尤为明显。STI技术可准确定量分析IVNC患者左心室局部心肌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2D-STI)技术评估痛风患者左室收缩功能。方法 选取60例痛风患者,根据病程分为痛风Ⅰ组(病程<10年,30例)和痛风Ⅱ组(病程≥10年,30例),另选同期健康成人30例为对照组。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室间隔厚度(IV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应用2D-STI技术获取左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和心尖四腔心、两腔心、三腔心切面左室纵向应变(LVLS-AP4、LVLS-AP2、LVLS-AP3);比较各组上述参数的差异。分析LVGLS与血清尿酸、肌酐水平及病程的相关性。结果 痛风Ⅰ、Ⅱ组血清尿酸及肌酐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痛风Ⅰ、Ⅱ组IVS、LVEDD、LVPW、LVESD、LVM及LVM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痛风Ⅰ组与痛风Ⅱ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痛风Ⅰ、Ⅱ组LVGLS、LVLS-AP4、LVLS-AP2、LVLS-...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技术定量评价实验性大鼠慢性心力衰竭模型的左心室心肌径向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 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手术组(n=25)和假手术组(n=15),分别于术前、术后2、4、8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于左心室腱索水平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收缩末期内径(LVEDs),舒张末期室间隔(IVST),后壁厚度(PWT),计算短轴缩短率(FS)及射血分数(EF).采集并储存清晰的高帧频左心室乳头肌短轴动态图像.应用二维应变软件脱机分析左心室6节段的收缩期峰值径向应变(PRS)及整体径向应变(GPRS).比较各指标在手术组不同观察时点、手术组与假手术组同一观察时点的差异.结果 与术前及假手术组同一观察时点比较,术后2周手术组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4周,手术组IVST、PWT增厚(P均<0.05),各节段PRS及GPRS减低(P均<0.05);术后8周,手术组LVEDd、LVEDs测值较之前各观察时点增大,FS、EF值较前明显减低,各节段PRS及GPRS减低(P均<0.05),IVST、PWT较术前、术后2周及同一观察时点假手术组增厚(P均<0.05),但与手术组术后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重复性测量显示PRS组间及组内测值比较均有较高一致性.结论 2D-STI能观察后负荷增加导致左心室心肌纤维径向重构与收缩功能变化的进展过程,是评价实验性大鼠慢性心力衰竭左心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two dimensional speckle-tracking imaging.2D-STI)技术评价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左心室运动同步性的应用价值.方法 CHF患者37例,其中QRS≤120 ms者22例(CHF1组),QRS>120 ms者15例(CHF2组);正常对照组30例.心尖长轴及胸骨旁短轴观上描记受试者左室壁运动的应变率曲线.于心尖长轴、胸骨旁短轴观分别测量心电图QRS波起始点至各节段纵向、径向及环向收缩期应越变率达峰时间(Tsrsl、Tsrsr、Tsrsc)以及舒张早期应变率达峰时间(Tsrel,Tsrer、Tsrec),计算左室整体在纵向、径向、环向的达峰时间标准差(Tsrsl-SI)、Tsrel-SD、Tsrsr-SD、Tsrer-SD、Tsrsc-SD、Tsrec-SD)及任意两节段最大达峰时间差值(Tsrsl-diff、Tsrel-diff、Tsrsr-diff、Tsrer-diff、Tsrsc-diff、Tsrec-diff).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CHF1及CHF2组左心室收缩不同步指标Tsrsl-SD、Tsrsr-SD、Tsrsc-SD及Tsrsl-diff、Tsrsr-diff、Tsrsc-diff.舒张不同步指标Tsrel-SD、Tsrer-SD,Tsrec-SD及Tsrel-diff、Tsrer-diff、Tsrec-diff均显著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HF1与CHF2组间在径向、环向舒张不同步指标(Tsrer-SD、Tsrer-diff,Tsrec-SD、Tsrec-diff)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HF患者的芹窜心肌在纵向、径向及环向上收缩及舒张存在显著不同步性,其与QRS间期无关.2D-STI为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心肌收缩及舒张运动同步性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显像(3D-STI)技术评价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不同狭窄程度缺血患者左心室心肌局部应变变化。方法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将138例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和狭窄组(104例),另将狭窄组分为轻度狭窄亚组(A亚组,n=34)、中度狭窄亚组(B亚组,n=36)和重度狭窄亚组(C亚组,n=34)。测量LAD供血区域心肌的应变指标:峰值径向应变(PLS)、峰值面积应变(PAS)、应变显像舒张指数(SI-DI),分析2D-STI及3D-STI测值的相关性。结果 对照组3D-STI的PLS较2D-STI值偏低(P<0.05),相关性良好(r值:0.58~0.76)。A亚组PAS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C亚组全部节段及B亚组前壁中间段及心尖段、前间隔中间段及前间隔心尖段的PAS值减低(P<0.05),C亚组全部节段及B亚组前壁基底段及心尖段、前间隔中间段及前间隔心尖段的SI-DI值减低(P<0.05);与B亚组比较,C亚组的前壁中间段及心尖段的PAS值减低(P<0.05),前壁中间段及心尖段和前间隔心尖段的SI-DI值减低(P<0.05)。结论 3D-STI可有效评估心肌缺血患者左心室局部心肌纤维早期形变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2D-STI)技术评价不同节段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室解旋运动的变化规律,寻找定量评价左室解旋运动的敏感指标,探讨心肌梗死部位及节段数对左室解旋运动的影响.方法 4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心肌梗死部位分为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组及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组,对照组31例.自动功能成像技术获取左室收缩峰值纵向应变(LPSS)及其牛眼图,评估心肌梗死的部位及节段数量.取左室心尖和心底短轴二维图像,计算收缩末期扭转角度(AVCtw)、等容舒张末期扭转角度(MVOtw)、等容舒张期解旋率(UntwR)、解旋速度峰值(PUV)、解旋角速度达峰时间(TPUV)和解旋减半时间(UHT).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急性心肌梗死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整体LPSS、PUV、Untw-R明显减低(P<0.001);T-PUV(P<0.001)、UHT(P=0.028)显著增高;心肌梗死节段数量与Untw-R呈显著负相关(r=-0.420,P=0.006),与UHT、PUV、TPUV无显著相关;前-间壁心肌梗死组Untw-R明显低于下-后壁心肌梗死组(P=0.022);前-间壁心肌梗死组与下-后壁心肌梗死组之间的PTV、PTW、T-Ptw、PUV、UHT、T-PU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D-STI技术可以定量观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解旋运动.Untw-R可以作为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解旋运动的敏感指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解旋运动明显减低,前壁、前间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室解旋运动减低较下壁、后壁心肌梗死患者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斑点追踪显像(STI)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房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及20例经体检、实验室检查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无异常的高血压病患者(对照组)的心尖二腔和四腔观图像,应用STI技术获取左房前壁、下壁、侧壁、房间隔的应变率曲线。测定各房壁于左室收缩期、舒张早期、舒张晚期的峰值应变率(SRs、SRe、SRa),计算平均峰值应变率(mSRs、mSRe、mSRa)。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MI组mSRs及mSRe显著降低,mSRa显著升高(P〈0.01);AMI组mSRe和mSRa呈显著负相关(r=-0.72,P〈0.01)。结论 AMI患者左房储蓄功能和管道功能减低,辅泵功能增加;AMI患者左房管道功能与辅泵功能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STI)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前后不同时期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的改变。方法 30例AMI患者接受PCI治疗,分别于PCI前、治疗后3~7天、治疗后3个月时采集左心室短轴及心尖切面图像。应用STI技术检测各梗死心肌节段应变参数:纵向、径向、圆周应变峰值(LSpeak、RSpeak、CSpeak)及达峰时间(TPSLS、TPSRS、TPSCS);左心室短轴基底部、心尖部旋转角度峰值(Ptw base、Ptw apex)及旋转角度达峰时间(TPtw base、TPtw apex);并计算左心室整体扭转角度峰值及扭转角度达峰时间(Ptw、TPtw)。另选30名正常人作对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MI患者PCI术前及术后各梗死心肌节段LSpeak、RSpeak、CSpeak较正常人减低,TPSLS、TPSRS、TPSCS较正常人延迟;Ptw base、Ptw apex、Ptw较正常人减低,TPtw base、TPtw apex、TPtw较正常人延迟(P均<0.05)。与PCI治疗前比较,PCI治疗后3~7天内各梗死心肌节段LSpeak、RSpeak、CSpeak增高,TPSLS、TPSRS、TPSCS缩短(P均<0.05);PCI治疗后3个月上述指标变化更为显著(P均<0.05)。与PCI治疗前比较,PCI后3~7天内Ptw base、Ptw apex、TPtw base、TPtw apex、Ptw、TPtw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随着微循环再灌注时间的延长,PCI治疗后3个月时Ptw base、Ptw apex、Ptw较PCI治疗前及PCI治疗后3~7天内均有所增高,TPtw base、TPtw apex、TPtw亦缩短(P均<0.05)。结论 PCI治疗能有效改善AMI患者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并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改善明显。2D-STI可准确评价这一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评估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50例和对照组32例,经胸采集全容积动态三维图像,脱机分析,得到左室17个节段的整体应变参数:左室整体长轴应变(GLS)、整体圆周应变(GCS)、整体径向应变(GRS)及整体面积应变(GAS),绘制各个参数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曲线下面积和最佳截断点,比较其检测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冠心病组GLS、GCS、GRS、GAS较对照组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表明GLS、GCS、GRS、GAS诊断心肌缺血的敏感性分别为75.6%、64.1%、66.7%、78.9%,特异性分别为64.3%、65.4%、62.1%、74.1%。结论3D—STI能较敏感地检测冠心病心肌缺血,其中GAS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基于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2D-STI)技术的左心室整体环向应变及应变率参数评估急性心肌梗死大鼠不同程度心肌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 5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MI组)45只和假手术组(SO组)10只.MI组大鼠随机分为MI15组、MI30组和MI60组各15只,分别钳夹冠状动脉左前降支15 min、30 min、60 min,以建立不同梗死面积的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各组大鼠分别于基础状态和恢复灌注24 h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左室乳头肌短轴高帧频二维图像,应用EchoPAC工作站分析获得左室乳头肌短轴整体收缩期峰值环向应变(GSc)和应变率(GSRc)值,并采用解剖M型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和收缩末期内径(LVIDs)、短轴缩短率(FS)、射血分数(EF).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取出心脏行TTC染色并计算左室乳头肌短轴的梗死面积(AN).结果 ①MI15组、MI30组和MI60组的LVIDd和LVIDs测值均较基础状态和假手术组明显增加,FS和EF测值明显降低;MI60组的LVIDd和LVIDs测值均较MI15和MI30组明显增大,FS和EF测值明显降低(P<0.05);②MI15组、MI30组和MI60组GSc和GSRc测值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减低;MI组的GSc和GSRc测值随缺血时间延长而显著降低(P<0.05);③GSc和GSRc与AN显著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90和0.88;GSc和GSRe参数是AN的显著预测因子(P<0.01),标准回归系数(Beta)分别为0.558和0.491;④TTC染色显示AN随缺血时间延长而显著增加(P<0.05).结论 基于2D-STI技术的左室整体环向应变及应变率随心肌梗死面积增加而显著降低,该参数可准确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后不同程度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