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幽门弯曲菌与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组织切片上如何更好地显示该菌,对于病理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经多次试验,我们筛选出了明胶镀银法,现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一、试液 1.枸橡酸溶液: 1%枸橡酸水溶液20滴加蒸馏水100毫升。 2.硝酸银溶液: 硝酸银2克加第1液100毫升。 3.对苯二酚溶液: 相似文献
3.
4.
1984年Warren Marshall用Warthinstarry(WS)镀银法在胃粘膜内检出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Pyloriais,CP)之后,该方面研究受到了重视。虽尚未发现其与胃癌的发病有直接关系,但已观察到CP与嗜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呈显著正相关。胃粘膜的炎症改变愈明显,CP的感染程度愈重。CP与乙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有密切关系。为了加深该方面的研究,简化染色方法极为必要,本文试用了几种染色方法取得一定效果。取材为咬检人体胃粘膜组织,用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切片4~5μm,组织切片行脱蜡、递度乙醇处理,冲水,用WS方法染色。 WS常规染色方法:在43℃条件下浸于1%硝 相似文献
5.
蔡俊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1988,(3)
我们用Warthin—Starry银染法显示石蜡切片幽门弯曲杆菌(CP),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慢性活动性胃炎胃粘膜活检标本之切片。醋酸盐缓冲液(pH3.6~3.8):无水醋酸钠1.64g,醋酸2.5ml,加蒸馏水至200ml。硝酸银液:硝酸银1g,醋酸盐缓冲液100ml。显影液:A液,对苯二酚3g,醋酸盐缓冲液100ml;B液,明胶5g,醋酸盐缓冲液100ml;C液,硝酸银2g,蒸馏水100ml。用前取A液3ml,加入预热的B液45ml,C液9ml,充分搅拌,置入60℃恒温箱中。切片脱蜡至水;入醋酸盐缓冲液3min;入2%硝酸银液中置60℃恒温箱中1h;不经水洗,入显影液中于60℃恒温箱中3~5min;取出切片后用60℃水冲洗两次,每次1~2min;继用 相似文献
6.
胃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pylori)与胃炎、胃溃疡等疾病有一定关系,可能是这类疾病的病因之一。自1983年WarrenJR和1984年MarshallBJ.在胃镜活检标本中发现胃幽门弯曲菌以来,到目前为止,对胃的门弯曲菌的研究主要还是以石蜡切片为主一胃幽门弯曲菌的染色方法很多,但效 相似文献
7.
自从发现胃粘膜幽门弯曲菌以来,文献已报道过几种幽门弯曲菌的染色方法。近来我们研究出1种简单快速的苏木素-品红染色方法,经2年多的试用,效果非常满意。此外,我们对100例慢性胃窦炎病人的标本进行苏木素-品红法与 HE法、Warthin-Starry 法(简称 W—S 法)和 相似文献
8.
9.
一、空肠弯曲菌空肠弯曲菌属弯曲菌属,近年来证实它可对人类致病,故受到重视,弯曲菌属从1984年分为三个种。即胎儿弯曲菌、唾液弯曲菌和粪弯曲菌。对人致病的主要为胎儿弯曲菌,胎儿弯曲菌又包括三个亚种,即胎儿亚种、肠道亚种、空肠亚种,空肠亚种是人类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之一,简称空肠弯曲菌。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均能引起肠炎,而生物学特性相似,故合称为空肠-结肠弯曲菌性肠 相似文献
10.
幽门弯曲样菌(CP)与胃炎及胃溃疡的发病相关,这为慢性胃炎及胃溃疡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 Warthin-Starry嗜银染色法(W--S染色法)是目前公认的胃粘膜CP组织学检测方法.经典的W-S染色法步骤繁复,不易掌握,常导致染色失败,且某些试剂来源困难.我科经反复试验,建立了改良嗜银染色法,用于111例慢性胃炎及胃溃疡胃镜标本CP染色,与培养结果相符,两种方法CP检出率分别为62.16%和74.77%.现将改良嗜银染色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林发榕 《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3)
Warren 和Marshall~([1])报道,从慢性活动性胃炎病人的胃粘膜内发现并首次成功地培养到螺旋状的革兰氏阴性菌,该菌在光镜下的形态及其DNA 中G+C 的含量与弯曲菌属相似,故归于弯曲菌属,并命名为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 pyloridis)。 相似文献
13.
14.
对有上消化道症状而无溃疡病的患者作内镜检查121例,活检胃粘膜培养GP检出率为53.7%,其中5例胃粘膜组织学正常者CP培养均为阴性。慢性胃炎116例CP检出率为56.0%,慢性浅表性胃炎(54.4%)和慢性萎缩性胃炎(61.5%)的CP检出率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慢性胃炎炎症程度严重者较轻度炎症者的CP检出率为高,分别为61.5%及45.3%。二者有明显差异(P<0.051)。慢性活动性胃炎与慢性非活动性胃炎二者CP检出率无显著差异,前者为58.7%,后者为51.2%(P>0.05)。本文对CP的鉴定方法和临床意义作了扼要讨论。 相似文献
15.
王坤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1989,(1)
<正> 1983年Marshal l等成功地从胃炎患者胃粘膜活检标本中分离出一种革兰氏阴性弯曲杆菌,并称之为类弯曲菌(Campylobacter-Like Organism)。此后,短短几年中,有关类弯曲菌与胃部疾病关系的报道不断增加,均显示各种胃部疾病类弯曲菌检出率很高,其中十二指肠溃疡检出率最高,达90%以上,慢性活动性胃炎和单纯性胃炎检出率分别达70~97%和70%。有半数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炎及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粘膜活检标本培养出类弯曲菌,证实了类弯曲菌与胃部疾病关系的密切程度。同时还发现类弯曲菌仅引起胃和 相似文献
16.
曹世俭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1996,17(3):220-220
Giemsa染色用于显示幽门螺杆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病理科曹世俭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关系十分密切,许多医院都将其作为胃粘膜活检的常规检验项目。显示幽门螺杆菌的染色方法甚多,尤以硝酸银法效果最为理想,但此法操作复杂且时间长,... 相似文献
17.
18.
组织学已证明在胃粘膜上存在的幽门弯曲菌与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但这种微生物的致病机理还不清楚。因为大多数细菌的毒力都是由质体介导的,为此作者决定检查分离的幽门弯曲菌的质体。通过胃镜观察,从患有上消化道疾病患者的胃和十二指肠活检标本上取得幽门弯曲菌并进行分离,经公认的标准进行鉴定。采用改良的Lastovica和Ambrosio方法提取质体DNA。把质体DNA在0.6%的水平琼脂糖胶上以36V电压电泳18小时。用溴化乙锭1μg/ml染色,在300nm处观测。 相似文献
19.
20.
张代民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0,12(4):311-314
1983年 Marshall 和 Warren(澳大利亚)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粘膜上皮,观察到了“S”型螺旋菌,并在微氧条件下分离出了这种弯曲菌(Campylobacterlikeorganisms),提名为“幽门弯曲茵(Cam-pylobacter Pyloridis,简称 CP),并得到国际细菌系统命名学会的认可。此后,经国内外大量的调查资料表明,此菌在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中有很高的检出率,认为 CP 的感染与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