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术中有无钛板固定对手术后短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颈前路减压手术治疗的81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C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行钛板固定将其分为A组(椎间融合器+钛板组)44例和B组(单纯椎间融合器组)37例,观察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JOA评分、颈椎曲度指数(CCI)的变化及轴性症状(AS)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恢复(P均〈0.05),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手术前后CCI变化为(2.3±0.8)%,B组为(5.3±1.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AS发生率分别为7%和2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后单纯置入椎间融合器对手术疗效无影响,但会增加术后AS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通痹胶囊配合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疗效及对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12例CSM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7例及对照组55例,对照组给予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术后给予通痹胶囊治疗,2粒/次,3次/d,疗程6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第1个月、3个月、6个月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椎间隙高度、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椎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常活动能力指数(BI)评分,检测2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结果 2组治疗第1,3,6个月的JOA评分、椎间隙高度、颈椎Cobb角、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均<0.05),NDI、VA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均<0.05),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血清MDA水平均降低(P均<0.05),而SOD水平升高(P均<0.05),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通痹胶囊联合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CSM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颈椎曲度及椎间隙高度的恢复,减轻患者疼痛并提高独立活动功能,可能与抑制患者氧化应激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对于颈椎生理弯曲度及椎间高度的影响。方法将多节段颈椎病患者66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采用前路减压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后路减压手术治疗,观察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都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5),2组内固定物移位、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随访3个月,治疗组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2组颈椎生理弯曲度及椎间高度均明显下降(P均〈0.05),且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前路减压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创伤少,安全性好,恢复快,更加有利于颈椎生理弯曲度及椎间高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残留症状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手术后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两组治疗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后1个月、3个月时随访,对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进行颈椎JOA评分并比较分析。结果:术后3个月,治疗组患者JOA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对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残留症状作用明显,能改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前路钛板结合术后中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对15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均在全麻下行颈前路减压复位、自体髂骨或钛网植骨及颈椎前路带锁钛板同定,术后予以中药活血化瘀。结果本组15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6.2个月,15例植骨均获得良好融合,颈椎间高度生理曲度良好,无钛板螺钉折断滑脱并发症。结论对于下颈椎骨折脱位宜选用颈前路钛板治疗,前路手术除可达减压复位,恢复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外,特别是即可稳定,防止植骨块移位,术后又无需行石膏外固定,明显地提高了植骨融合率,结合中药活血化瘀治疗,有利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脊髓型椎病是骨科的常见病,一旦确诊,应及时行手术治疗。颈前路手术可直接解除前方致压物的压迫,椎体间融合疗效确切,且前路椎体间撑开能恢复椎间高度及椎间孔的容积,有利于颈椎生理前凸的恢复。但是,颈前路解剖复杂,手术难度大,因此术中、术后各种并发症较常发生。从2002年2月~2005年10月,我们对29例脊髓型颈椎进行了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手术,其中3例出现了并发症。1临床资料1.1对象本组29例:男22例,女7例;年龄45岁~72岁,病程10个月~42个月,均匀慢性起病,病情进行性加重。临床表现和体征主要四肢呈不同程度的不完全性瘫痪,颈部活动…  相似文献   

7.
许汉权 《新中医》2016,48(2):123-125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配合颈椎前路带锁型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3例采用颈椎前路带锁型钢板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35例采用中药熏蒸配合颈椎前路带锁型钢板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随访12月,观察2组患者术后神经恢复情况、植骨融合率、椎间高度情况、有无内置物并发症以及患者的轴性症状。结果:全部患者术中及术后未发生椎动脉或神经根损伤、脊髓损伤或脊髓损伤加重等严重并发症,无手术期死亡。术后复查X光片见病理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植骨块位置满意,钢板螺钉位置正确可靠、无松动。观察组植骨融合率达100%(35/35),对照组植骨融合率达96.97%(32/33),观察组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轴性症状情况较对照组轻,VAS评分较对照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蒸配合颈椎前路带锁型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可以保证术后颈椎即刻稳定性,提高植骨融合率,改善神经功能和轴性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零切迹颈椎前路融合固定系统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在本科采用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患者45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55.31±8.69)岁(30~78岁);双节段35例,三节段10例。在术前、术后1,6,12个月分别采用VAS评分、JOA评分、NDI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并观察患者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椎间隙高度及颈椎Cobb角变化,同时对手术时间、出血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5例患者在治疗后1年内均获得随访,平均手术时间为(140.57±49.3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60.45±31.65)mL.术后1,6,12个月VAS评分及NDI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术后1,6,12个月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术后1,6,12个月颈椎Cobb角均大于治疗前,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椎间隙高度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患者吞咽不适发生率为4.44%;45例患者中优20例,良19例,可6例,差0例,优良率为86.7%.结论:零切迹颈椎前路融合固定系统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具有良好临床疗效,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恢复颈椎曲度及高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枳壳甘草汤联合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联合组20例行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口服枳壳甘草汤1个月,经皮椎间孔镜组20例仅行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椎体间融合组20例仅行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卧床时间;观察3组术前、术后72 h、术后3个月腰腿痛VAS评分,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前及术后1年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动力位片椎间隙成角及椎体平移距离。结果与椎体间融合组比较,联合组与经皮椎间孔镜组手术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短(P均0.05),术中出血量少(P均0.05);联合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术中出血量与经皮椎间孔镜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术后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均0.05);联合组术后不同时点VAS评分、ODI评分均明显低于同时点经皮椎间孔镜组和椎体间融合组(P均0.05),经皮椎间孔镜组术后不同时点VAS评分、ODI评分均明显低于同时点椎体间融合组(P均0.05)。联合组、经皮椎间孔镜组术前及术后1年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椎间隙成角及椎体平移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椎体间融合组术后1年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高于术前及联合组和经皮椎间孔镜组(P均0.05),椎间隙成角小于术前及联合组和经皮椎间孔镜组(P均0.05),椎体平移距离与术前及联合组和经皮椎间孔镜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与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相比较,术中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加服枳壳甘草汤能有效改善患者腰腿痛及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路间接减压内固定术(POIT)、前路减压内固定术(ADIT)以及后路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POLT)治疗Magerl B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Magerl 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3组:POIT组30例,ADIT组30例,POLT组30例。记录3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术后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椎管占位复位和神经损伤恢复程度等参数。结果 3组患者术后均获2025个月随访。ADIT组和POLT组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量分别与POIT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POIT组和POLT组术后1 a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值及Cobb角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OIT组术后Cobb角恢复程度优于ADIT组和POLT组。3组患者术后1 a神经损伤恢复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POIT治疗Magerl B型胸腰椎骨折疗效优于ADIT和POLT,且对患者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在临床应用上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