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孕产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及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阻断的效果。方法 2008-2012年,通过多中心队列研究,对湖北省、山西省、广东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的孕产妇进行HBsAg筛查;对上述地区部分医院入院分娩的HBsAg阳性母亲及8~12个月龄婴儿进行随访观察,所有标本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部分标本检测HBV DNA。结果 筛查孕妇82214例,HBsAg阳性4924例,阳性率6.0%。随访HBsAg阳性母亲及8~12个月龄婴儿1371对,婴儿免疫阻断失败率3.1%(42/1371),HBsAg及HBeAg双阳性母亲婴儿的免疫阻断失败率为8.2%。免疫阻断失败的婴儿其母亲均为HBeAg阳性且HBV DNA≥6 log10 copies/mL。HBeAg阳性母亲孕期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 HBIG)及未注射HBIG组,其婴儿免疫阻断失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 vs. 8.1%, P=0.807)。结论 多中心调查显示目前孕产妇HBsAg阳性率6.0%,HBV母婴阻断失败率3.1%。HBsAg及HBeAg双阳性且HBV DNA≥6 log10 copies/mL 的孕妇应为母婴阻断的重点人群。孕妇孕期注射HBIG不能提高HBV母婴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实际应用中免疫预防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能否减少HBV母婴感染。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镇江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224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以及250例儿童,结合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记录母亲孕期HBIG使用情况、子女出生后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资料,并采血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及谷丙转氨酶(ALT)。其中69例儿童出生后免疫预防前采外周血检测HBV血清标志物。结果:250例HBsAg阳性孕妇的子女随访时年龄(3.3±1.6)岁,出生时检测HBV标志物的69例中,4例HB-sAg阳性,其中2例随访时HBsAg仍阳性,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也阳性,说明慢性感染,另外2例HBsAg转阴;1例出生时HBsAg阴性,但随访时转为阳性。另1例出生时未检测,随访时HBsAg阳性。因此共4例(1.6%)慢性感染HBV,其母亲均为HBeAg阳性。4例感染儿童中,2例出生时未注射HBIG,且未正规接种疫苗。随访的224例母亲中,215例明确孕期使用HBIG的情况;76例子女的母亲孕期注射了HBIG,1例(1.3%)HBsAg阳性,142例子女的139例母亲孕期未使用HBIG,3例(2.1%)HBsAg阳性(P>0.05)。结论:HBsAg阳性孕妇的子女经正规免疫预防后,HBV母婴阻断效果良好,部分预防失败是由于未实施正规预防。新生儿出生时HBV血清标志物不能作为诊断是否感染HBV的指标。孕晚期使用HBIG对阻断母婴感染无效。  相似文献   

3.
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既往有学者报道,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可降低HBV母婴传播率[1,2],但亦有学者提出异议[3],认为妊娠期使用HBIG不能降低孕妇病毒载量,对阻断HBV母婴传播无效[4,5].本研究分析了538例妊娠晚期使用HBIG和817例妊娠期未使用HBIG的HBV携带孕妇及其新生儿资料,旨在探讨妊娠期使用HBIG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IL-2、IL-6在HBV母婴传播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IL2、IL6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中的作用。方法2002年1月至2003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检测53例HBsAg阳性孕妇和13例正常妊娠孕妇及其新生儿的HBV血清标志物、HBVDNA和IL2、IL6。结果与正常妊娠孕妇比较,孕28~29周时HBsAg阳性孕妇其血IL2水平明显降低,IL6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使用HBIG行产前阻断治疗后,HBsAg阳性孕妇的IL2水平上升、IL6水平下降,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HBsAg阳性孕妇未使用药物治疗组和正常妊娠组的IL2、IL6水平,孕28~29周和分娩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1)。HBsAg阳性孕妇使用HBIG治疗组和未治疗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6.25%和28.6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HBsAg阳性孕妇的IL2、IL6水平失衡。产前应用HBIG可改善HBsAg阳性孕妇的IL2、IL6失衡状态,使其向Th1方向发展,这可能是HBIG阻断HBV宫内感染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新生儿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基因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对55例HBV标志物阳性孕妇于产前28周、32周和36周分别给予HBIG 200IU免疫阻断作为阻断组;31例HBV标志物阳性孕妇未给予HBIG免疫阻断作为未阻断组;同期选择HBV标志物阴性孕妇42例作为对照组。对三组新生儿分别给予乙肝基因疫苗的免疫接种,并分别于1个月、2个月、7个月和12个月龄采集外周血检测HBV标志物及丙氨酸转氨酶(ALT)。结果阻断组、未阻断组和对照组新生儿免疫保护率分别为87.3%(48/55)、77.4%(24/31)和97.6%(41/42);未阻断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大三阳”孕妇的阻断效果最好,新生儿抗HBs阳转率从33.3%上升到71.4%。结论对HBV感染孕妇采用HBIG免疫阻断,可以降低宫内感染及母婴传播的发生率;分娩时孕妇HBV感染状态对新生儿抗HBs阳转率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不同阻断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母婴传播为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主要传播途径,所以阻断HBV的母婴传播对控制乙型肝炎至关重要。我院肝病产科自1985年起致力于HBV母婴传播和阻断方法的研究,对HBsAg阳性母亲分娩的新生儿分别进行5种免疫治疗,并完成血清HBV标志物(HBVM)1年的随访,以确定HBV母婴阻断的最佳方案,探索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Yue YF  Jiang H  Shi L  Li LF  Xi BS  Yu YL  Chen GF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4):224-226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宫内感染的可能机理。方法 应用PCR技术检测 5 9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阳性孕妇的羊水、阴道分泌物及其新生儿脐血清中HBVDNA(研究组 ) ,10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 (HBVM )阴性的正常孕妇及其新生儿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ABC染色法检测两组孕妇胎盘组织中的HBsAg及乙型肝炎核心抗原 (HBcAg)的阳性率。 结果  ( 1)研究组孕妇的羊水、阴道分泌物、新生儿脐血清中HBVDNA阳性率分别为 4 7 5 % ( 2 8/ 5 9)、5 2 5 % ( 31/5 9)、4 5 8% ( 2 7/ 5 9) ;对照组孕妇的羊水、阴道分泌物、新生儿脐血清中均未检出HBVDNA。 ( 2 )研究组孕妇胎盘组织中HBsAg及HBcAg的阳性率 ,呈现出由蜕膜细胞 ( 76 3%及 5 9 3% )、滋养层细胞 ( 72 9%及 5 5 9% )、绒毛间质细胞 ( 6 2 7%及 5 0 8% )至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 5 2 5 %及 4 4 1% )依次递减的趋势 ;但其中有 4例孕妇胎盘组织中HBsAg及HBcAg的分布与上述特点相反。研究组孕妇有 32例羊膜细胞中检出HBsAg及HBcAg。对照组孕妇胎盘组织中的HBsAg及HBcAg检出率为零。结论 孕妇血中HBV主要是通过感染胎盘导致胎儿感染 ;但也可能存在胎盘以外的感染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计乙型肝炎病毒(HBV)阳性孕妇孕期足三里穴位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HBV宫内感染的效果。方法2001年11月至2003年10月烟台毓璜顶医院将190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为两组:足三里穴位注射组92例,于孕20、24、28、32、36周足三里穴位注射HBIG共5次,每次200IU。肌肉注射组98例,同剂量、同时间应用HBIG。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用药前后孕妇血清及新生儿脐血清HBsAg、HBeAg及HBsAb,采用核酸扩增(PCR)荧光定量检测HBV-DNA含量。结果92例足三里穴位注射者,新生儿HBV官内感染8倒,宫内感染率为8.7%,低于肌肉注射组(P〈0.01)。穴位注射组新生儿脐血清HBsAb检出率显著高于肌肉注射组(P〈0.05)。穴位注射组临产前血清中HBV—DNA显著低于肌肉注射组(P〈0.05).结论通过孕妇足三里穴位注射HBIG,可更有效地减少HBV的宫内感染,未发现任何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HBV阳性孕妇孕期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预防HBV宫内感染的作用机理。方法 :将 78例乙肝表面抗原 (HBsAg)阳性孕妇分为两组 :预防组 30例 ,于孕 2 8、32、36周肌肉注射HBIG 3次 ,每次 2 0 0IU ;对照组 4 8例 ,只随访查体不用药。检测母儿血清乙肝标志物 (HBVM)和细胞因子IFN γ ,IL 12 ,IL 6水平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DAS ELISA) ,测定HBVDNA含量用荧光定量PCR(FQ PCR)技术。结果 :78例HB s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宫内感染 10例 ,宫内感染率为 12 .82 % .HBIG预防组孕妇的胎儿HBV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预防组新生儿脐血清抗 HBs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预防组孕妇血清中IFN γ ,IL 1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IL 6水平、HBVDNA含量则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孕妇HBIG被动免疫可有效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母亲对胎儿行被动免疫在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 宫内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对自孕20 周起多次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 的HBsAg( ) 孕妇34 例(A 组) 及未注射的14 例HBsAg( ) 孕妇(B 组) ,用固相放免法和套式PCR 检测母血HBsAg 、HBV DNA 及其新生儿血HBsAg 、抗HBS、HBV DNA。结果 A 组35例新生儿中32 例血清抗HBS( ) ,与B 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 P < 0-05) 。A 组新生儿血HBsAg 、HBV DNA 检出率均明显低于B 组。A 组孕妇用药后血HBsAg 滴度及HBVDNA 水平较用药前明显下降。结论 经母亲对胎儿行被动免疫可有效预防HBV 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11.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胎儿窘迫发病原因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Yang H  Chen R  Li Z  Zhou G  Zhao Y  Cui D  Li S  Han C  Yang L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4):211-213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孕妇胎儿窘迫的病因、预后及治疗方法。方法:对81例妊娠期HBV表面抗原(HBsAg)、HBVe抗原(HBeAg)、HBV核心抗体(HBcAb)和HBV DNA均阳性,肝功能正常的孕妇及其新生儿(研究组),85例无肝炎病毒感染,肝功能正常的孕妇及新生儿(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血清学检查结果、胎盘病理检查结果和胎儿预后进行分析,并对研究组中76例婴儿在出生后0、1、6月龄时分别注射酵母菌重组乙型肝炎疫苗10μg,24月龄时检测婴儿HBV表面抗体(HBsAb),以评价母婴HBV阻断效果。结果:(1)研究组胎儿窘迫的发生率为38.3%,对照组为16.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HBV感染胎盘可导致绒毛膜血管病。(3胎儿窘迫者,24月龄时母婴阻断率为78.6%,无胎儿窘迫者母婴HBV阻断率为91.7%,两 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妊娠合并HBV感染,可引起胎盘绒毛膜血管病,致使胎盘功能下降,临床表现为胎儿窘迫、进而导致HBV母婴阻断失败。  相似文献   

12.
孕妇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态与母婴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孕妇乙型肝炎 (乙肝 )病毒 (HBV)携带状态与母婴传播的关系。方法 :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表面抗原 (HBsAg)阳性孕妇血清中HBV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及脐血HBVDNA ,婴儿出生后 1 2h内及第 1 4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并按0、1、6的程序全程接种乙肝疫苗 ,进行前瞻性随访研究 ,分别于婴儿 7月及 1 2月时随访 ,检测HBVDNA及乙肝血清标志物 ,婴儿 7月时未感染乙肝但抗 HBs阴性者加强注射乙肝疫苗 5μg。 结果 :HBsAg、HBeAg及抗 HBc阳性孕妇的新生儿脐血HBVDNA阳性率为1 8.37% (9/ 4 9) ;HBsAg及HBeAg双阳性者为 1 2 .50 % (2 / 1 6) ;HBsAg及抗 HBc阳性者为1 2 .50 % (3/ 2 4 ) ;HBsAg,抗 HBe和抗 HBc阳性者为 1 .37% (1 / 73) ;脐血HBVDNA阳性的新生儿均生于HBVDNA阳性的母亲 ,阳性率为 1 8.52 % (1 5/ 81 ) ,不同HBV携带状态的脐血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总母婴传播率为 9.78%。结论 :孕妇HBV携带状态与母婴传播有关 ,孕妇血清HBeAg阳性或HBVDNA含量高是母婴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 ,孕妇血清HBVDNA阴性者母婴垂直传播的风险极小。在新生儿、婴儿接受被动及主动全程联合免疫的条件下 ,产时、产后HBV的母婴传播可以预防  相似文献   

13.
孕妇及婴儿联合免疫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母婴联合免疫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效果。 方法 将 2 16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分组 ,母婴联合组 12 6例 ,孕妇自孕 2 8周起注射人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2 0 0IU ,新生儿于 0、15d各注射HBIG 2 0 0IU ,然后于 1、2、7月龄各接种基因乙肝疫苗 (HBVac )2 0 μg。对照组 90例 ,只对新生儿进行免疫。母儿血清检测采用美国Abbott酶联免疫试剂测定 ,随访1年。 结果 联合免疫组婴儿宫内感染率低于对照 ( 19.5 1%与 35 .5 6 % ) ,慢性HBV感染率由13.33%降为 3.97% ,P均 <0 .0 5 ;联合免疫组及对照组新生儿出生时抗HBs检出率 ( 80 .95 %与 0 )及 1岁时保护性抗体产生率 ( 96 .0 3%与 86 .6 7%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均 <0 .0 5。 结论 孕妇及婴儿联合免疫可有效预防宫内感染且明显提高宫内感染阻断效果 ,减少慢性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4.
HBV母婴传播阻断与免疫策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全世界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者约20亿,其中慢性携带者约3.5亿。我国是乙肝高发区。40%~50%的慢性携带者是由母婴传播造成的。感染时年龄越小,变成慢性携带者的机率越高[1]。因此,采取有效的阻断HBV母婴传播措施对于乙型肝炎的控制和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HBV宫内感染的阻断1.1孕前接种乙肝疫苗(HBVac)婚前常规筛查,HBsAb阴性妇女孕前接种HBVac可打破HBV夫妇→母婴→人群传播链,从而有效防止宫内传播;有报道孕期接种2次HB Vac20μg,新生儿HBsAb阳性率高达84%[2]。1.2孕期常规筛查孕妇HBsAg滴度高、HBeAg…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常规免疫预防措施在阻断HBeAg阴性的乙肝病毒(HBV)感染母亲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观察分娩方式和喂养方式对HBV母婴传播的影响。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2年3月在本院分娩的231例HBsAg阳性但HBeAg阴性母亲及其252例儿童随访,记录母亲孕期HBIG使用情况、分娩方式、子女出生后免疫预防措施和喂养方式,并采血检测相关指标;199例儿童曾检测脐血HBV标志物。结果:16.08%儿童脐血HBsAg阳性,但所有252例儿童随访时(3.3±2.3岁)HBsAg和抗-HBc均阴性,抗-HBs阳性率74.21%。孕期使用HBIG和未使用HBIG母亲的子女抗-HBs阳性率分别为65.22%和73.33%(χ2=1.797,P>0.05)。剖宫产组和自然分娩组母亲的儿童抗-HBs阳性率分别为76.85%和72.22%(χ2=0.69,P>0.05)。111例儿童为母乳喂养,65例人工喂养,76例混合喂养,抗-HBs阳性率分别68.47%、78.46%和78.95%(χ2=3.417,P>0.05)。结论:HBsAg阳性但HBeAg阴性孕妇的子女经正规免疫预防后,几乎无HBV感染;脐血HBsAg阳性不能确定母婴感染;孕妇孕晚期使用HBIG、分娩和喂养方式对HBV母婴传播和新生儿对乙肝疫苗的抗体应答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常规免疫预防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感染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免疫预防措施在实际应用中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感染的效果,阐明孕妇孕晚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能否减少HBV母婴感染.方法 将2002年7月至2004年8月江苏省14个县市的419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孕妇所分娩子女作为研究组,同地区同期的453例 HBsAg-孕妇分娩的子女作为对照组,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期间对2组研究对象进行随访,调查母亲孕期HBIG使用情况以及子女出生后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情况,检测儿童HBV血清标志物.率的比较采用χ2分析或者Fisher精确概率法,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研究组实际随访298例(71.12%),其中11例(3.69%) HBsAg+;而随访的328例(72.41%)对照组中,HBsAg阳性率为0.00 (χ2=12.32,P<0.01).共11例儿童HBsAg+,其母亲均为HBsAg和HBeAg同时阳性,除1例具体情况不详外,9例儿童在出生时明确没有使用HBIG或延迟接种疫苗,仅1例同时规范使用了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2组儿童抗-HBs阳性率分别为69.46%和69.21% (χ2=0.01,P=0.95).孕晚期注射HBIG的92例孕妇中,2例(2.17%)儿童HBsAg+;未使用HBIG的197例孕妇中,9例(4.57%)儿童HBsAg+ (χ2=0.98,P=0.51).结论 江苏省常规免疫预防措施在阻断母婴HBV感染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对HBV携带孕妇(特别是HBeAg+者)的新生儿仍需强调及时注射HBIG.孕妇孕晚期使用HBIG不能减少母婴HBV感染.
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vaccination in routine application on hepatitis B virus (HBV) exposed infants and to clarify whether 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HBIG) administration of pregnant women may reduce the risk of maternal-fetal transmission of HBV. Methods Serum samples of 6398 pregnant women at gestation of 15-20 weeks from 6 urban and 8 rural areas across Jiangsu province were previously tested for serologic markers of HBV by ELISA from July 2002 to August 2004. In this study, infants born to 419 HBV carrier mothers were taken as the study group, while infants born to 453 non-carrier mothers were taken as the control group by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They were followed-up and screened for HBV markers during October 2009 to March 2010. Information including HBIG administration during pregnancy, HBV vaccination and HBIG administration of the infants were collected. χ2 test or Fisher′s exact method were used to compare the rates and the comparison of the means was by t test. Results The follow-up rates of the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ere 71.12% (298/419) and 72.41% (328/453), respectively. Of the 298 infants born to HBV carrier mothers, 11 (3.7%) were positive for HBsAg, while none of the 328 infants born to non-carrier mothers was HBsAg positive (χ2=12.32, P<0.01). All of the 11 children were born to mothers with both HBsAg and HBeAg positive, and nine of the 11 children were not injected HBIG or not immunized with hepatitis B vaccine within 24 hours after birth, with only one received regular vaccination and detailed information was unknown in one case. The positive rates of anti-HBs in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69.46% and 69.21% respectively (χ2=0.01, P=0.95). HBsAg positive rate of the children born to pregnant women treated with HBIG during late pregnancy (n=92) was 2.17% (n=2), whereas that in the children born to women not treated with HBIG (n=197) was 4.57% (χ2=0.98, P=0.51). Conclusions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immunoprophylaxis in routine application against perinatal HBV infec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is good. Efforts are required to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HBIG administration in infants born to HBV carrier mothers, especially in HBeAg positive mothers within 24 hours after delivery. Treatment of HBsAg positive pregnant women with HBIG in third trimester would not decrease the risk of maternal-fetal transmission of HBV.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妇产科医务人员对预防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传播知识的掌握情况. 方法 选择2011年7月29日至10月25日分别参加在黑龙江省和山东省召开的2次全国性妇产科学术会议以及在江苏省2个地级市和2个县级市举办的妇产科学习班的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发放“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知识调查表”,调查这些医务人员对HBV血清标志物的意义以及预防母婴感染相关知识的知晓率,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559份,其中医生和护士的比例分别为85.0%(475名)和15.0%(84名);来自一、二、三级医院的人员比例分别为13.2%(74名)、36.9%(206名)和49.9%(279名).90.0% (503/559)受访者能正确判断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有传染性,但也有27.5% (154/559)将HBsAg阴性、乙肝核心抗体和/或乙肝e抗体阳性误认为有传染性.96.3% (519/539)的受访者知道孕妇产前检查时需筛查HBV血清标志物,二级医院工作人员知晓率高于三级医院[分别为99.0% (201/203)与94.7%(250/264),x2=6.466,P=0.011].95.3%(511/536)能正确回答HBs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需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和接种乙肝疫苗,但对注射方法的知晓率分别为61.6% (330/536)和80.4% (427/531).对新生儿可以母乳喂养的知晓率仅13.0% (69/532),仍有13.8% (74/536)错误认为剖宫产能预防母婴传播.此外,仍有54.4% (290/533)受访者错误地认为HBsAg阳性孕妇需在妊娠期注射HBIG. 结论 妇产科医务人员基本掌握对HBs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使用HBIG联合乙肝疫苗的预防策略,但对具体细节的合理应用,如能否母乳喂养、妊娠晚期是否需注射HBIG等问题的认识存在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8.
预防免疫对乙型肝炎父婴传播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预防乙型肝炎病毒 (HBV )父婴传播 (P FT)的方法。方法 选取 1996年 1月至 2 0 0 2年12月 3 1例孕妇丈夫血清HBVDNA( )、孕妇无HBV感染的病例 ,孕前以乙肝疫苗 (HBVac)免疫至抗 HBs( )后再妊娠 ,自孕 2 0周起 ,每 4周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 ) 2 0 0IU至产前 (观察组 )。另筛选入院时发现孕妇无HBV感染 (乙肝两对半各指标全阴性 ) ,而丈夫血清HBVDNA ( )的 2 6例夫妇作对照组 ,两组病例产时均取脐带血查HBVDNA ,及抗 HBs ,观察两组新生儿HBV感染率及抗 HBs( )率。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HBV感染率为 16 13 % (5/3 1) ,而对照组感染率为 42 3 1% (11/2 6) ;观察组新生儿抗 HBs( )率为 54 84% (17/3 1) ,对照组为 0 (0 /2 6)。观察组的HBV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结论 孕前肌注乙肝HBVac、孕期肌注HBIG可有效预防HBV的P FT。  相似文献   

19.
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孕妇及其新生儿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A组66例,于孕28、32、36周分别注射HBIG200U,B组68例仅常规产前检查及监护。新生儿分为Ⅰ、Ⅱ、Ⅲ组,Ⅰ、Ⅱ组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HBVac)10μg和HBIG100U,Ⅲ组新生儿只注射HBVac10μg。结果:A组较B组新生儿出生时外周血HBsAg阳性率显著降低,P<0.05。Ⅰ、Ⅲ组婴儿6月龄HBsAb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HBsAg携带者孕晚期应用HBIG可以显著降低新生儿外周血HBsAg阳性率;对HBsAg携带者孕晚期应用HBIG,新生儿出生时应用HBIG和HBVac联合免疫,可以显著提高婴儿6月龄HBsAb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20.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中母婴传播是乙肝慢性感染的主要途径。新生儿期暴露感染后,约90%将变成慢性乙型肝炎,感染率与年龄呈负相关。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是控制乙型肝炎流行和HBV相关疾病的关键措施。随着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应用,明显提高了母婴传播阻断率,改善HBV感染对妊娠结局的不良影响,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