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评价动态心电图(DCG)对心房按需型(AAI)、心室按需型(VVI)、双腔按需型(DDD)起搏功能异常判断的价值。方法 利用DCG监测导联CM1、CM3及CM5,应用回放式计算机分析系统,分析起搏与感知功能。结果 159例患者经DCG检出VVI起搏者14例伴起搏、感知功能障碍,DDD起搏者2例伴起搏、感知功能障碍,1例伪感知功能障碍。结论 DCG自动分析系统对VVI起搏模式的ECG自动检出正确率最高,对AAI起搏模式次之,AAI通过人工识别后仍可取得满意效果;但对DDD起搏模式的DCG分析则最困难。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后动态心电图的检测意义。方法收集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后患者120例24h动态心电图检测的资料和静息12导联心电图检测的资料,然后比较两项检测的结果。结果动态心电图检测出18例起搏器功能异常,而静息12导联心电同只检测出8例起搏器功能异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发现起搏器功能异常准确性高、几率更大,其有助于及时发现严重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在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且住院期间进行DCG检查和12导联常规心电图检查的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常规心电图检查发现4例起搏功能障碍,均为感知功能异常,检出率为4.08%;DCG检查发现起搏功能异常4例,感知功能异常5例,误感知2例,一过性起搏周期改变1例,检出率为12.24%,优于常规检查。结论:DCG更容易发现起搏功能异常,便于及时、及早发现严重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检测起搏器功能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2例安装起搏器的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仪检测起搏器功能,分析起搏、感知及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并与常规心电图对照.结果:起搏器功能异常动态心电图仪共检出29例(其中间歇性感知功能异常24例),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出4例,根据动态心电图结果进行相应临床处理后,部分起搏器的感知功能异常消失.结论:起搏器的感知功能异常多为间歇性的,动态心电图对间歇性感知异常的检出率较高,是起搏器随访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307例动态心电图分析福州市第一医院王芬珍江挺林修近年来动态心电图(DCG)已被临床广泛使用,它可连续记录24至72小时体表心电图,弥补了常规心电图描记时间短暂和特征性心电图记录不全的缺点。DCG能分别显示监测期内心搏总数、心率高、低限及平均值,且能... 相似文献
7.
应用动态心电图监测心律失常14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对各类心律失常的监测结果。方法:采动态心电图对147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进行24h监测。结果:监同室上性早搏为78.20%,室性早搏61.9%,窦性心动过速34.69%,窦性心动过缓31.29%,房性心动过速27.21%,心房颤动9.52%,右束支传导阻滞 4.76%,房室传导阻滞4.76%,窦性停搏2.72%,室性心动过速2.04%,窦房传导阻滞和左束支传导阻滞均为1.36%。与常规心电图112例比较,其中心房颤动高1.78倍,窦房传导阻滞及房室传导阻滞高1.5-4.76倍,室上性早搏和室性早搏均高11倍。结论:对于一过性、暂时性和阵发性的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中应用动态心电图后的效果.方法 纳入2019年1月-2021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名冠心病患者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各种心律失常的检出率,ST下移幅度、维持时间,检查满意度.结果 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检出率比常规心电图高(P<0.05... 相似文献
9.
动态心电图评价窦房结功能的价值探讨赵恍*刘中梅*刘蓉*张瑞云*陈兆銮*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是由于窦房结功能低下而使窦性心率减慢致临床上机体各主要脏器表现出供血不足的一组综合征。本文通过临床表现拟诊而行食道心房调搏术检查窦房结功能确诊为病窦的44例... 相似文献
10.
动态心电图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严重心律失常及心脏事件在人群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03年9月~2005年4月间430份动态心电图中有完整资料的390份动态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90动态心电图中正常54例,占14%,发现异常533例次,其中房性早博178例,发生率46%,室性早博150例,发生率38%,心肌缺血71例,发生率18%,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11例,发生率为3%。Ⅲ°房室传导阻滞3例。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达峰年龄为60 岁和70 岁年龄组。心肌缺血中以下壁心肌缺血最常见,其次为侧壁心肌缺血。30 岁年龄组心肌缺血发生率为13%。心肌缺血发生率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有两个高峰为50 和70 年龄组。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至70 年龄组达高峰为22%。结论动态心电图是发现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有效方法。冠心病的预防应从青年时期开始。本组70岁以患者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高达22%,提议对70岁以上内科住院患者进行常规动态心电图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组织多普勒(TDI)联合脑利钠肽(BNP)评价不同起搏模式对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选择15例植入双腔起搏器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分别以AAI、DDD和VVI三种起搏模式起搏5min和起搏3个月后行TDI和BNP检查,超声检查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12节段收缩速度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1、2节段收缩峰速度平均值(Vs-m)、12节段舒张早期速度达峰时间标准差(TD-SD)、二尖瓣口血流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组织多普勒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m)、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m)并计算E/A、Em/Am和E/Em。结果在5min和3个月时AAI模式下TS-SD与TD-SD明显小于DDD和VVI模式(P〈0.05)。三种起搏模式TS-m和E/A在5min和3个月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DD、VVI模式起搏5min后LVEF、Em/Am、E/Em与AAI模式相比无差异(P〉0.05),但VVI模式SV明显低于AAI及DDD模式(P〈0.05)。在AAI、DDD和VVI模式下随访3个月LVEF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模式下起搏5min,BNP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起搏3个月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组织多普勒联合脑利钠肽测定可以客观准确地评估永久起搏患者心室收缩同步性及心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某三级甲等医院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该院2009-2011年372例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病历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应用率为80.1%,共涉及6大类20个品种,多为单一用药,以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应用率最高(达32.4%),给药途径均为静脉滴注。结论:该院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不合理情况构成比呈逐年下降趋势。近年在该院一系列促进抗菌药物规范化使用的干预措施下,抗菌药物预防应用逐步规范,但离卫生部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今后还需采取更为有效的干预措施,规范临床医师用药行为,提高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某三甲医院2009~2013年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围手术期抗菌药使用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该院2012~2013年186例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病历资料进行调查分析;并与2009~2011年抗菌药使用情况作比较。结果与结论:2012~2013年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应用率为99.5%,共涉及3大类4个品种,均为单一用药,给药途径均为静脉滴注,用法用量是合理的。与2009~2011年比较,不合理用药情况呈明显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临时起搏在永久心脏起搏器安置术中的应用.方法:1990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者,共903例.将安置了临时起搏器的77例设为观察组,未安置临时起搏器的826例设为对照组.比较2组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所花费的时间、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异丙肾上腺素使用比例.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观察组术中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及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比例、手术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病窦或严重依赖起搏患者,安置临时起搏器能增加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手术安全,有效防止术中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坎地沙坦对去甲肾上腺素(norep inephrine,NE)诱导的心肌肥厚大鼠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雌性W istar大鼠29只,随机分为3组:①对照组;②NE组1.2mg/(kg.d)×15d;③NE 坎地沙坦组2mg/(kg.d)×15d。应用病理学方法和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肌肥厚和左室舒张功能,用免疫组化法和图像分析技术评价心肌纤维化。结果与NE组相比,坎地沙坦组室间隔厚度降低,间质胶原减少,舒张功能改善。结论坎地沙坦能改善去甲肾上腺素诱导的心肌肥厚大鼠左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内漂浮导管临时心脏起搏的方法、疗效和可行性。方法对32例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采用seldinger法穿刺技术,经颈内静脉放入球囊漂浮导管,进行床旁临时心脏起搏。结果 32例中26例经右颈内静脉穿刺立刻起搏成功,有效起搏平均时间为6min,6例患者手术操作失败。结论颈内静脉漂浮导管床旁临时心脏起搏可以快速地恢复心脏的跳动,得以改善血流动力学,提高心脏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24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舒芬太尼组、纳络酮-舒芬太尼组,于缺血再灌注各个时期测定心功能指标。结果左室收缩峰压(LVSP)、左室发展压(LVDP)和心室收缩的最大速率(±dp/dt)缺血期明显降低,左室舒张末压(LVEDP)明显升高。而LVSP、LVDP和±dp/dt于心肌再灌注后未再进一步下降。而是随时间延长逐渐恢复并明显好转。结论心肌缺血再灌注对兔心功能有明显抑制,舒芬太尼能明显改善心脏功能,纳络酮可部分取消舒芬太尼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确诊的ACS患者1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阿托伐他汀(辉瑞)20 mg/d常规治疗组及首剂80 mg负荷量,继之40 mg/d强化治疗组。所有实验对象在研究初始及2周后2次行肝功能、肌酸激酶、肾功能、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浓度、血浆脑利钠肽(BNP)浓度测定。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组血浆Hcy、BNP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NO水平明显升高,以强化治疗组升高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肝肾功能损伤、肌酸激酶明显升高等不良反应。结论对ACS患者来说,与20 mg/d阿托伐他汀比较,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可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改善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旨在比较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AAI,DDD及VVI3种起搏方式对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346例因病窦综合征及Ⅲ。房室传导阻滞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按不同起搏方式分为3组:VVI组136例、AAI组90例、DDD组120例,术后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症状、体征、起搏器程控、及心功能分级(NYHA)。主要终点为心房颤动发生率,次要终点为脑卒中发生率,心功能分级及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随访35.6±15.7个月,(1)AAI组房颤发生率明显低于DDD组及VVI组(8.89%vs20.83%vs23.53%,P〈0.05),而DDD组房颤发生率与VVI组相比(20.83%vs23.53%,P〉0.05)差异无显著性。(2)脑卒中发生率AAI组低于DDD及VVI组(2.22%vs6.67%vs7.35%,P〈0.05),差异有显著性。而VVI组与DDD组脑卒中发生率(6.67%vs7.35%,P〉0.05)无差异。(3)心功能的影响;DDD组及VVI组患者比AAI组患者各级心功能不全程度有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4)超声心动图指标,随访结束时AAI组分别与DDD组及VVI组相比,左心房内径(LA)、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DDD组与VVI组相比,上述各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AAI起搏为较理想的起搏方式,可使患者最大获益,DDD起搏患者应尽量延长AV间期(A—Vdelay),或选择带AV间期滞后搜索(A—Vsearch)功能的起搏器,尽量保持自身下传,减少心室起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