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目的 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搜集300例BPPV患者的相关资料,给予手法复位治疗后电话随访一年,将完成随访228例患者按照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60例和未复发组168例,并对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伴发基础疾病和生活相关因素情况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BPPV复发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经单因素统计分析发现,过度劳累(P<0.01),年龄≥45岁(P<0.01)、经常出差(P<0.01)、长期使用电脑(P=0.003)、有睡眠障碍(P=0.002)、口服钙片(P=0.002)及伴发后循环缺血(P=0.025)和高脂血症(P=0.004)与BPPV复发相关;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45岁(OR=10.20,P<0.01)、过度劳累(OR=2.612,P=0.006)、经常出差(OR=5.257,P=0.006)、长期使用电脑(OR=3.870,P=0.003)、有睡眠障碍(OR=2.612,P=0.039)、伴发后循环缺血(OR=3.411,P=0.043)或伴发高脂血症(OR=2.299,P=0.047)是BPPV复发的危险因素,而年龄≥45岁对患者复发的影响最大。 结论 年龄是BPPV患者复发的最大危险因素;而后循环缺血、高脂血症、过度劳累、睡眠障碍、长期使用电脑以及经常出差也是BPPV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经手法复位治疗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BPPV患者200例,并给予手法复位治疗,之后随访3月,统计治愈后30、60、90 d的复发情况,并分析复发危险因素。结果:183例患者完成随访。复发组和未复发组的年龄、BPPV病程、发作次数有显著性差异(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BPPV病程(OR=2.171,95%CI为1.194~3.946,P=0.011)、复位次数≥10次(OR=3.040,95%CI为1.249~7.403,P=0.014)是影响手法复位后BPPV复发的独立因素。结论:随着治愈后时间的推移,BPPV复发的患者例数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首次复发首选就诊科室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确诊为BPPV的101例首次复发后复诊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首次复发首诊耳鼻喉科66例(65.35%),首诊非耳鼻喉科者35例(33.02%),复发首诊耳鼻喉科和非耳鼻喉科的男、女及不同年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伴随耳科疾病、不伴随全身疾病及功能检查正常者复发首诊耳鼻喉科的人数多(P均0.001)。对BPPV的认知程度4-7分组、8-10分组首诊耳鼻喉科的人数明显高于0-3分组(P均0.05),但4-7分组和8-10分组间首诊耳鼻喉科的人数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复发后复诊的BPPV患者就诊时选择科室的差异与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无关,与患者对BPPV认识程度以及其伴随疾病有关,也与临床辅助功能检查结果的解读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性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复发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24例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性别进行分组比较不同性别患者临床特征,再按是否复发分为亚组,比较不同性别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女性组比较,男性组BPPV患者发病年龄较大,吸烟和饮酒比例较高,合并骨质疏松比例较低(均P0.05)。男性BPPV患者手法复位后1年内复发率为20.2%,显著低于女性组31.5%(P=0.033)。年龄、家族史、糖尿病、后循环缺血和骨质疏松与男性BPPV患者复发相关(均P0.05);年龄是男性BPPV患者手法复位后1年内复发的危险因素(OR=1.331,95%CI 1.015~4.072,P=0.002)。女性BPPV患者复发亚组的年龄更大,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后循环缺血和骨质疏松比例更高(均P0.05);年龄、糖尿病和骨质疏松均是女性BPPV患者手法复位后1年内复发的危险因素(OR=2.040,95%CI 1.314~5.680,P=0.000;OR=1.375,95%CI 1.072~4.044,P=0.007;OR=1.216,95%CI 1.081~5.087,P=0.011)。结论:不同性别BPPV患者临床特征和复发的危险因素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一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BPPV在眩晕相关疾病中的发病率也一直位居第1位。骨和耳石在结构、形成和代谢机制上有相似之处,但对于BPPV和骨质疏松之间关系的研究尚无一致性结论。该文总结了两者之间相关性研究的现状、共同危险因素和二者共病的相关机制,旨在为BPPV患者的预防及诊治提供更多的思路,提高老年共存疾病的防治能力。  相似文献   

6.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而诱发的短暂眩晕,是具有自限性的周围性前庭疾病。本文对其研究发展史、病因、发病机制、分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并发症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复发性眩晕中最常见病因,是一种阵发性、短暂发作的、由特定头部 位置变化引起的眩晕。BPPV患者眩晕发作的强度、持续时间及频率的改变,常与受累的半规管和耳石所在 的位置有关。本文对其历史、分类及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并发症及预后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BPV)的误诊、漏诊原因,以降低误漏诊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并误漏诊的BBPV 5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54例有基础疾病,发病到就诊时间为3个月~20年,主要临床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眩晕。59例中漏诊39例,诊断为后循环缺血、颈椎病各10例,梅尼埃病7例,短暂性脑供血不足(TIA)5例,突发性耳聋4例,偏头痛3例,均将BBPV漏诊;误诊20例,有头部外伤史的5例分别误诊为脑震荡2例和脑挫裂伤3例,其余15例误诊为前庭神经炎6例,神经衰弱5例,后循环缺血3例,TIA 1例。59例均按相关误诊疾病或基础疾病治疗,久治不愈,行Dix-Hallpik试验和Roll试验确诊为BBPV,采用BBPV诊疗系统予耳石复位法配合平衡障碍康复训练治疗3个月均痊愈,随访3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 BBPV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漏诊。充分认识该病,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查体,及时行Dix-Hallpike试验和Roll试验,是避免或减少误诊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描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住院患者治疗前眩晕残障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9年2月—7月在广州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进行治疗前的BPPV住院患者211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眩晕残障评定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BPPV患者眩晕残障评定量表总分为(51.82±15.62)分,进入回归方程的有年龄、病程、发作频率、合并症数、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结论BPPV患者的眩晕残障呈中等水平,患者的年龄越大、病程越长、发作次数越多、合并症越多,以及存在睡眠障碍、焦虑、抑郁者,其眩晕残障程度越重,在护理工作中应给予此类人群更多的关注,及时对其进行适当的监测及干预,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误诊原因,提出防范误诊措施,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首诊误诊为其他疾病的126例BPPV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特发性BPPV 84例,继发性BPPV 42例,早期误诊为后循环缺血54例,颈性眩晕32例,突发性耳聋6例,前庭神经元炎5例,梅尼埃病、耳带状疱疹各3例,其他药物或治疗不良反应23例。126例均经详细询问病史及Dix-Hallpike变位试验和(或)滚转试验检查,并行耳石手法复位治疗。本组眩晕症状均缓解,首次复位治愈率72.2%(91/126),观察随访3~24个月,总治愈率94.4%(119/126),复发率5.6%。结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为常见周围性眩晕,在眩晕患者诊治过程中,应注重病史采集和变位试验检查,以降低BPPV的误诊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前庭神经炎(VN)合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VN患者 23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伴发BPPV分为对照组(不伴BPPV)和观察组(伴发BPPV),分析2组的临床特 征、冷热实验结果;观察VN伴发BPPV的手法复位治疗效果;并于治疗前、治疗第10、20和30天采用眩晕残 障程度评定量表(DHI)分析2组疗效。结果:本组236例VN患者中发病1月内伴发BPPV 23例,发生在VN 同侧18例,发生在对侧5例;其中20例为后半规管BPPV,3例为水平半规管BPPV;其中5例经1次手法复位 后体位性眩晕明显缓解,10例经2次手法复位后缓解,8例经3次手法复位后缓解。冷热实验异常率对照组 为65.87%,显著低于观察组的86.96%(P<0.05)。2组治疗前和治疗10 d时DH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 疗20和30 d时观察组DH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VN患者中部分会伴发BPPV,伴发BPPV 的VN患者冷热实验结果异常率较高,病情缓解慢,手法复位多需2次以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anterio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AC-BPPV)患者的眼震和管型受累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AC-BPPV患者20例的临床资料,在眼震视图下行Dix-Hallpike试验,根据其眼震特征对其诊断,并采用Yacovino法对其进行手法复位治疗。结果:①本组20例患者中,左侧前半规管受累10例(50.0%),右侧前半规管受累5例(25.0%),侧别不能明确判定者5例(25.0%)。②眼震特征:Dix-Hallpike试验:单侧下跳性眼震11例(55.0%),单侧下跳伴扭转性眼震1例(5.0%),双侧下跳性眼震5例(25.0%),一侧下跳、另一侧下跳伴扭转性眼震2例(10.0%),双侧扭转伴下跳性眼震1例(5.0%)。坐起时出现眼震逆转5例(25.0%)。③Yacovino手法复位:首次手法复位治愈12例(60.0%),有效7例(35.0%),无效1例(5.0%)。1周后复查痊愈15例(75.0%),有效4例(20.0%),无效1例(5.0%)。结论:AC-BPPV患者在Dix-Ha...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双温试验及纯音测听结果临床特点.方法 2009年6月-2010年6月诊断为原发性BPPV患者54例,于手法复位前行双温试验及纯音听阈测试,分析原发性BPPV患者的双温试验、纯音测听结果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5.
耳石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耳石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疗效。方法:将203例确诊或疑诊的BPPV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99例(其中确诊BPPV患者69例)和耳石手法复位组(CRP组,其中确诊BPPV患者73例)分别给予银杏达莫治疗(20 mL,iv,每天1次)和手法复位治疗,共14 d。于治疗第1、3、7、14天评定2组疗效,并对比分析。结果:CRP组各评定时间点疗效均明显优于药物组(P0.001);疑诊病例首次复位疗效与药物组无明显差异,但多次复位疗效明显优于药物组(P0.001);CRP组疑诊病例首次复位疗效差于确诊病例,但多次复位疗效与确诊病例无明显差异。结论:手法复位治疗BPPV有确切疗效,且操作简单、费用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C-BPPV)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HC-BPPV患者82例,登记临床基线资料,分析HC-BPPV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结果:(1)本组患者以位置性眩晕就诊者62例(75.6%),以位置性头晕就诊者12例(14.6%),以走路不稳就诊者8例(9.8%)。(2)发病至就诊时间间隔:3 d内39例(47.6%),4~7 d 14例(17.1%),7~14 d 9例(11.0%),14 d 20例(24.4%)。(3)诱因:劳累43例(52.4%),睡眠障碍31例(37.8%),情绪波动10例(12.2%),头外伤6例(7.3%),前驱感染3例(3.7%)。(4)发作持续时间:持续数秒钟16例(19.5%),持续数10 sec~1 min钟35例(42.7%),持续1~2 min19例(23.2%),持续2~5 min 2例(2.4%),持续时间5 min 10例(12.2%)。(5)前庭双温检查:28例患者存在一侧前庭功能减低,其中22例(78.6%)与受累半规管侧别一致。(6)行Roll试验出现短暂向地性位置性眼震(DCPN)46例(56.1%),持续背地性DCPN 30例(36.6%),持续向地性DCPN 6例(7.3%),其中右侧受累50例(61.0%),左侧受累32例(39.0%)。(7)短暂向地性DCPN、持续向地性DCPN与持续背地性DCPN患者手法复位即时痊愈率分别为86.5%(45/52)、0%、73.3%(18/30),1周痊愈率分别为92.3%(48/52)、33.3%(2/6)、80.0%(24/30)。结论:HC-BPPV患者手法复位治疗有效,其中短暂向地性和持续背地性HC-BPPV患者手法复位有效率较高,持续向地性DCPN可能存在非耳石机制。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耳石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疗效和护理要点。方法采用耳石复位技术对某院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就诊的40例后半规管BPPV患者进行治疗,并加强健康教育,做好心理护理、头位护理及康复指导。结果治疗1周后,40例患者中痊愈32例(80.0%),改善5例(12.5%),无效3例(7.5%),一次性治疗总有效率为92.5%。结论耳石复位法对大多数后半规管BPPV患者有效,护理上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认真配合操作,做好心理护理、头位护理及康复指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典型眼震表现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36例非典型眼震表现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8例。对照组给予手法复位及一般内科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治疗。治疗2周后,分别对2组患者的疗效、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评分)进行比较,并在3个月内随访患者的复发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4.45%和6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眩晕残障程度DHI评分(11.25±2.88),对照组眩晕残障程度DHI评分(19.72±5.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3个月后治疗组复发率为16.67%,对照组复发率为3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手法复位结合中医辨证疗法治疗非典型眼震表现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以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改善眩晕残障严重程度并减少手法复位后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