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ERAS)用于胃节段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队列分析2017年8月至2020年11月接受胃节段切除术的87例早期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围术期是否应用ERAS理念分为ERAS组(47例,应用ERAS理念)和传统组(40例,传统外科康复理念)。采用SPSS 23.0统计分析软件,术后恢复指标、营养状况、疼痛程度、QLQ-C30量表评分以(±s)表示,独立t检验;并发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ERAS组肠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切口愈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比传统组短(P<0.05)。术后7 d ERAS组自评-主观全面评定量表(PG-SGA)总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传统组低(P<0.05)。术后12周ERAS组QLQ-C30量表各维度评分均比传统组高(P<0.05)。ERAS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8%比传统组30.0%低(P<0.05)。结论ERAS理念用于胃节段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可加速术后恢复进程,缓解疼痛,改善术后营养状况及生存质量,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应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胃癌病人194例,择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98例,围手术期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治疗,对照组96例,围手术期应用传统方法,比较两组术后临床观察指标。结果实验组术后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胃管拔除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时间、经口流质饮食时间、半流饮食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住院费用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肠梗阻、胃排空延迟及切口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拔除胃管对肝脏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肝脏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9例)及对照组(51例)。观察组于麻醉清醒评分10分时拔除胃管;对照组按照常规,患者首次肛门排气后拔除胃管。结果两组患者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胃管留置时间及置管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肝脏术后患者清醒后即拔除胃管不影响患者胃肠功能恢复,且有利于减少置管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评价腹腔镜与开腹胃癌根治术后康复情况。方法 对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早期胃癌施行的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28例与开腹胃癌根治术23例患者的术后康复进行比较,观察指标包括术后疼痛、肛门排气时间、胃管拔除时间、进食流质时间、尿管拔除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伤口愈合时间。结果 两组在术后疼痛、肛门排气时间、胃管拔除时间、进食流质时间、尿管拔除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伤口愈合时间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患者的术后康复明显忧点开腹术,护理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80例择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围手术期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施术(n=40),对照组手术期应用传统方法(n=40),比较两组术后临床观察指标。结果:观察组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经口流质饮食时间、空肠营养管拔除时间、胃管拔除时间、完全停止静脉输液时间、完全半流饮食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咽喉疼痛、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安全、有效,促进了患者的术后康复,缩短了术后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干预对胃癌术后快速康复(FTS)的疗效观察。方法 55例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FTS组,n=30)及中西医结合快速康复组(FTS+中西医结合组,n=25)。从术后肛门第一次排气排便、拔除胃管、开始进食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及C-反应蛋白方面进行评估。结果中西医结合快速康复组在术后肛门第一次排气排便、拔除胃管、开始进食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方面较A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干预对胃癌术后患者可促进康复、缩小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胃癌患者42例,上述患者均行胃癌全胃切除术,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术后早期应用,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营养指标,主要包括白蛋白水平、前白蛋白水平、转铁蛋白水平及体质量。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初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住院天数。结果:观察组治疗治疗后血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和体质量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排便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干预对保肛术患者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干预对保肛术患者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47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患者分为快速康复组(23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予传统外科治疗和常规护理,快速康复组予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干预 ;包括术前的认知行为和心理干预,术中和术后管理等.结果 快速康复组术后拔除胃管、腹腔引流管、尿管时间,首次进食、排气、排便、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后2、7d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L/M)显著短于或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干预可促进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患者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分析肠内营养支持对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80例患者根据术后营养支持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观察比较2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体质量、肝功能及C-反应蛋白、血清白蛋白等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短于对照组,且体质量下降幅度、C-反应蛋白水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白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患者术后实施肠内营养支持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短,可明显改善术后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保留幽门及迷走神经的胃切除术(LAPPG)与传统远端胃癌根治术(DG)治疗早期胃癌的安全性与近期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100例早期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LAPPG组(44例)和DG组(56例)。采用SPSS 23.0统计分析软件,围术期指标、胆囊收缩率、患者自评-主观全面评定(PG-SGA)量表、消化道系统疾病生存质量指数表(GLQI)以■表示,独立t检验;并发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LAPPG组手术时间长于DG组,术后首次排气及排便时间、胃排空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短于/低于DG组(P0.05);LAPPG组30 min胆囊收缩率比DG组低,45 min、 60 min的胆囊收缩率比DG组高(P0.05);LAPPG组术后6个月PG-SGA评分比DG组低,GLQI评分比DG组高(P0.05);LAPPG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1%)低于DG组(17.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传统手术,LAPPG更利于提高早期胃癌患者的胃排空功能及胆囊收缩功能,改善营养状态及生活质量,加快术后康复进程,且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与植骨融合方式之间的关系,以探讨胸腰椎骨折植骨融合的最佳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1995年5月~2005年12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人197例,其中A组单纯内固定(不植骨)患者14例,B组“H”形椎板植骨21例,C组横突间植骨67例,D组椎间、椎内联合横突间植骨95例。[结果]术后随访6~32个月,内固定断裂12例,其中A组4例,B组3例,C组5例,D组0例,4组中D组内固定断裂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椎间、椎体内联合横突间植骨重建脊柱三柱的稳定性,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能有效降低内固定断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We reviewed 39 patients with displaced three- and four-part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21 patients (group A) we had used an anatomical prosthesis for the humeral head and in 18 (group B) an implant designed for fractures. When followed up at a mean of 29.3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overall Constant score was 51.9 points; in group A it was 51.5 and in group B 52.4 points. The subjective satisfaction of the patients was assessed using a numerical rating scale and was similar in both groups. In group A complete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was found in 29% and 50% in group B. Partial integration was seen in 29% of group A and in only one patient in group B, while resorption was noted in 43% of group A and 44% of group B. The functional outcome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patients with complete or partial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p=0.022). The specific trauma prosthesis did not lead to better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The difference in clinical outcome obtained by the two designs did not reac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