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评估手术取栓加药物溶栓与单纯药物溶栓治疗急性髂股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75例髂股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取栓组与溶栓组;手术取栓组85例,其中合并髂总静脉狭窄或闭塞的46例,选择于术或介入治疗,术后给予尿激酶、低分子肝素治疗.采取药物溶栓抗凝治疗90例,仪给予尿激酶、低分子肝素治疗.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病程、肿胀程度及伴随疾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治疗后1个月,手术取栓组治愈率71.8%(61/85),双下肢周径差手术组由(4.6±1.6)cm下降为(0.8±0.5)cm;溶栓组治愈率38.9%(35/90);双下肢周径差由(4.0±1.9)cm下降为(1.8±1.3)cm.平均随访(28±11)个月,随访率64.6%,治疗后12个月,双下肢周径差手术组下降为(0.4±0.3)cm,溶栓组下降为(0.9±0.7)cm,手术组治愈率86.0%(49/57),溶栓组治愈率53.6%(30/56);手术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发生率低于溶栓组(P<0.05),手术组的静脉瓣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低于溶栓组(P<0.05).结论 急性髂股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手术取栓加溶栓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溶栓.  相似文献   

2.
微创治疗髂静脉闭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机械性抽吸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髂静脉闭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73例髂静脉闭塞合并急性LEDVT患者,经皮穿刺股静脉置入滤器,插入8-14F鞘管后抽吸血栓。清除髂、股静脉血栓后,对造影显示血管狭窄或闭塞段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植入,对髂静脉闭塞合并混合型LEDVT行辅助溶栓治疗。结果219例(219/273,80.22%)血栓完全清除(Ⅲ级),49例(49/273,17.95%)部分清除(Ⅱ级),5例(5/273,1.83%)少量清除(I级)。PTA和支架植入术后治愈235例(235/273,86.08%),显效29例(29/273,10.62%),好转7例(7/273,2.56%),无效2例(2/273,0.73%)。随访3-6、7-12、18-24、25-36个月,支架通畅率分别为94.87%(259/273)、93.73%(254/271)、87.08%(236/271)、84.13%(228/271)。结论机械性抽吸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髂静脉闭塞合并急性LEDVT疗程较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创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4月至2011年12月期间的911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89例,女422例;年龄(58.72±11.95)岁(23~86岁)。左下肢568例,右下肢343例。中央型487例,周围型166例,混合型258例。局麻下经健侧股静脉植入下腔静脉滤器,患侧股静脉插入8~14 F鞘管机械性抽吸血栓。527例髂静脉合并髋下股静脉急性血栓,经健侧股静脉导丝抓捕技术辅助,在患侧置入翻山鞘管,依托鞘管支撑导丝轻柔地越过瓣膜插至患侧股浅静脉远端或腘静脉处,沿导丝置入直径10 mm球囊导管,DSA监视下将血栓拉至患侧髂静脉内,再经患侧股静脉进行机械性抽吸血栓。球囊拉栓前先经患侧股动脉穿刺,置入直径12 mm球囊至腔、髂静脉汇合处,充胀球囊阻挡回心血流,以防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腔静脉。结果本组911例中单纯取栓423例,取栓+腔内溶栓275例,取栓+腔内溶栓+PTA 91例,取栓+腔内溶栓+PTA+支架置入122例。平均住院时间为7.5 d。①出院时疗效:总介入治疗有效907例(99.56%),无效4例(0.44%)。911例患者均行机械性血栓抽吸术,疗效Ⅲ级者556例,Ⅱ级者142例,Ⅰ级者213例。213例Ⅰ级患者中91例因经济原因或恶性肿瘤晚期而仅行PTA治疗,122例行PTA+支架置入治疗。出院时患肢膝关节上、下15 cm处周径及健、患肢膝关节上、下15 cm处周径差均明显小于入院时(P<0.01)。27例术后抗凝溶栓治疗时出现轻度皮下瘀血、牙龈出血、鼻出血、血尿,调整药物后消失。全组未出现大出血、血管夹层等并发症。②随访疗效:6~12个月时,优714例(78.38%),良136例(14.92%),中57例(6.26%),差4例(0.44%)。13~24个月时,优691例(76.18%),良151例(16.65%),中65例(7.17%),差0例。65例出现阻塞,经再次PTA和支架置入,58例血流完全恢复,7例血流部分恢复但无对比剂滞留现象。25~36个月时,优681例(75.08%),良128例(14.11%),中98例(10.81%),差0例。98例肢体消肿不满意,行走后仍有胀痛感,但较术前显著好转,嘱患者长期穿血管弹力袜,未再介入性干预。结论急性下肢DVT的微创治疗,能更早解除静脉腔内栓塞,迅速恢复血流通畅,更大程度上保存静脉瓣功能,具有微创优势,并发症少,近、中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经皮机械血栓切除术(PMT)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与单纯CDT治疗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7年10月至2021年9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123例急性髂股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联合组(n=59)和单纯CDT组(n=64)。观察两组患者的技术成功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尿激酶用量,治疗前后患侧与健侧膝下10 cm和膝上15 cm处周径差,溶栓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一期靶血管通畅率,术后6、12个月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显效率高于单纯CDT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的尿激酶用量明显少于单纯CDT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患者膝下10 cm、膝上15 cm处患侧与健侧的周径差均低于单纯CDT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单纯CDT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患者的术后一期靶...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大腔导管取栓与单纯溶栓对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年间收治的458例急性混合型LEDVT患者的临床与随访资料。其中327例(A组)接受大腔导管血栓抽吸术,另131例(B组)接受尿激酶系统溶栓治疗。结果:A组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B组治疗中2例因出血而危及生命。平均住院时间A组6.5 d,B组9.5 d(P<0.05);治愈率A组94.8%,B组37.4%(P<0.05)。术后36~48个月,双下肢膝下15 cm处周径差A组为(0.53±0.42)cm,B组为(1.42±1.35)cm(P<0.05);水肿、色素沉着、溃疡等发生率,A组分别为27.83%,13.15%和0,B组分别为55.73%,83.97%和9.16%(均P<0.05);A组静脉通畅率为90.83%,瓣膜功能正常率为73.09%,均明显高于B组(37.41%和15.27%)(均P<0.05);A组和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和71.76%(P<0.05)。结论:大腔导管取栓对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优于单纯溶栓,尤其在保护静脉瓣膜功能方面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腘静脉插管定向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 6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患肢腘静脉穿刺插管,在可视条件下将导管插入至血栓近心端,经导管首次推注尿激酶20万单位后,持续注射尿激酶10万单位/h溶栓,同时每12 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400 U。以下肢肿胀消退情况评价疗效,以深静脉造影评价溶栓效果。结果经导管溶栓治疗不仅使深静脉血栓部分或完全消融,而且侧支循环开放较治疗前显著增加。患肢总消肿率(78±22)%,总溶栓率(67± 27)%,其中急性、急慢性和慢性病例溶栓率分别为75%、71%,49%,前两者显著高于后者(P< 0.05)。21例患者血栓完全消融,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腘静脉插管定向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能够快速溶解血栓,恢复深静脉血流通畅,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效果满意,治疗方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外伤或手术后创伤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显著的方法。方法设通常所用的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加丹参注射液和蝮蛇抗栓酶治疗40例为对照组;设通常所用方法加自制中药溶栓液口服治疗60例为治疗组,行两组治疗对比。结果治疗组治愈率70%,总有效率9833%;对照组治愈率45%,总有效率875%,两者显著差异(P<005)。血液流变学和甲皱微循环检测显示,治疗组能有效地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液粘滞性和聚集性,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治疗组方法具有良好的活血祛瘀、消栓通脉、利湿消肿、扶正祛邪之功效,无副作用,是治疗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9.
1982年5月~1995年4月间,本科对103例(110侧)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诊治进行总结:56例(50.9%)采用急诊Fogarty导管取栓术,54例(49.1%)采用尿激酶及肝素溶栓抗凝法。发现近期效果二者之间相差不明显。 73例随访1~10年,平均6.4年。其中40例为手术取栓,33例为溶栓后。手术病人中8例(20.2%)症状消失,13例(32.5%)出现浅静脉及皮肤色素沉着,4例(10.0%)发生小腿溃疡;溶栓病人6例(18.2%)症状消失,15例(45.5%)出现浅静脉及皮肤色素沉着,8例(24.2%)发生小腿溃疡。 手术取栓保护了部分主干静脉辦膜,对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远期并发症有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腔内治疗过程,并探索适合于基层医院的治疗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襄阳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2018年4月—2020年7月收治的31例LEDVT的腔内治疗过程,患者先后行下腔静脉滤器(IVCF)植入术、经皮血栓抽吸术(PAT)、导管接触溶栓(CDT)、髂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必要时)、下腔静脉滤器转换术,比较治疗前、溶栓后及转换滤器时健患肢周径差及静脉通畅度评分,并进行随访。结果:31例患者均植入贝朗可转换滤器,并于2个月后成功转换。所有患者均经腘静脉置管,盲穿成功26例,路图引导下穿刺成功5例。总溶栓时间为50~110 h,平均(75.74±15.52)h。尿激酶用量为215~465万U,平均(320.06±64.75)万U。3例(9.68%)行髂静脉球囊扩张并支架植入术,共植入Wallstent支架4枚。患肢肿胀程度均明显好转,溶栓后及转换滤器时健患肢周径差及静脉通畅度评分明显改善(P<0.05)。随访期间有7例(22.58%)患者出现血栓后综合征,其中2例(6.45%)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见血栓部分残留;其余24例(77.42%)...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药物机械偶联式血栓清除(Angio Jet血栓清除系统)治疗急性左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4月期间两个血管外科中心连续收治的38例急性左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病程≤14 d)行药物机械血栓清除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血管造影评价即时血栓清除效果,根据术后第3、6、12个月患者随访时的CEAP分级、多普勒超声检查或血管造影检查评价近期疗效。结果:38例中37例在使用Angio Jet吸栓过程中喷注尿激酶,31例吸栓后一期置入髂静脉支架,11例患者辅助接触性导管溶栓术(CDT);术后3级血栓清除(完全清除)18例(47.4%),2级血栓清除(50%~99%清除)20例(52.6%),无1级血栓清除病例(50%清除)。37例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红蛋白尿,均在12~24 h内消。随访期间,1例患者(3.3%)进行了再次手术干预,无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和死亡发生。结论:对于急性左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药物机械血栓清除术的近期疗效显著且安全性好,联合CDT或支架置入术可以提高血栓清除效率。  相似文献   

1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血管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早期进行血栓清除安全有效,并能降低以肢体炎性肿胀、皮肤溃疡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血栓后综合征(PTS)的发生风险,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血栓清除的方式主要包括手术切开取栓、导管接触性溶栓(CDT)和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血栓清除方法的多样化及其设备快速更新为临床医生带来了福音,此外,下腔静脉可回收滤器的合理应用大大提高了血栓清除手术的安全性,血栓清除后髂静脉球囊及支架的应用可避免血栓的复发。尽管临床上还有许多问题存在争议,并缺少高质量、高级别的研究证据,但下肢DVT血栓清除的必要性、有效性及安全性逐渐形成共识。笔者就临床实践中相关的焦点问题进行阐述和总结。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与目的:急性髂股型深静脉血栓可导致比较严重的并发症,目前治疗方法包括导管接触性溶栓(CDT)、大腔导管手动抽吸(MAT)、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等技术,本研究比较MAT与PMT术后同期支架置入术治疗髂静脉闭塞继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63例髂静脉闭塞继...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目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住院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目前对其治疗倾向于快速清除血栓,以减少血栓后遗症的出现。方法主要包括导管接触性溶栓(CDT)及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但对CDT和PMT的适应证仍有一定争议,卫生经济学方面也缺少相关研究,无法衡量CDT和PMT治疗方法使患者受益的情况。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接受外科治疗的下肢DVT患者来综合评估比较CDT和AngioJet两种治疗方式对患者的获益情况,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提供一些建议,使患者在疗效、生活、经济上能够得到最大的获益。方法:收集苏北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8年12月—2020年8月确诊下肢DVT并接受CDT或AngioJet方式治疗的患者临床与随访数据,分析疗效(证候积分)、成本效益,以及随访彩超复查结果、Villalta评分及CIVIQ-2评分。结果:共纳入79例下肢DVT患者,其中AngioJet治疗47例(AngioJet组),CDT治疗32例(CDT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与耗材使用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均明显好转,AngioJet组痊愈率高于CDT组(34....  相似文献   

15.
下肢深静脉取栓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手术取栓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对143例DVT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并附加大隐静脉置管区域抗凝溶栓;如合并髂静脉狭窄或闭塞同时给予处理。结果术后DVT总复发率12·6%(18/143),未行区域性溶栓、抗凝者复发率为29·8%(14/47),反之复发率为4·2%(4/96)(P<0·01),合并Cockett综合征者复发率为18·9%(14/74),而无Cockett综合征者复发率为5·8%(4/69)(P<0·01),切口淋巴瘘发生率2·8%(4/143),肺栓塞0·7%(1/143),下腔静脉滤器血栓形成0·7%(1/143),大出血0·7%(1/143),切口感染0·7%(1/143)。围手术期死亡率2·1%(3/143)。结论积极处理髂静脉病变、区域抗凝溶栓可降低DVT复发率;取栓术应列为DVT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Zhuang JM  Zhao J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3):977-980
目的 比较手术取栓与介入取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至2008年8月136例急性混合型和中心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取栓组80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50例;年龄26-81岁,平均(58±14)岁.介入取栓组56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31例;年龄22~92岁,平均(57±17)岁.术后均局部应用尿激酶溶栓、肝素抗凝治疗,后期应用华法林抗凝6~12个月.结果 介入取栓组治疗后双大腿周径差小于手术取栓组[(0.8±1.3)cm比(1.5±1.7)cm,P=0.002],两组小腿周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1.1)cm比(1.0±1.1)cm,P=0.152].介入取栓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少于手术取栓组[(7±4)d比(15 4-7)d,P=0.000].介入取栓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手术取栓组(8.9%比32.5%,P=0.000).108例获随访,随访率为79.4%.平均随访(46±29)个月,两组在大、小腿周径差、症状评分、色素沉着、静脉曲张、间歇性跛行及慢性溃疡的发生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介入取栓与手术取栓相比,远期疗效相当,近期疗效更佳,且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综合应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手术取栓、同时处理Cockett综合征、术后抗凝及溶栓等方法 治疗重症下肢深静脉血栓(股青肿)的疗效.方法 回顾近10余年9例重症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9例中8例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手术取栓、术后抗凝及溶栓,8例中有7例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发现合并不同程度的Cockett综合征,其中2例同时处理Cockett综合征;9例中1例(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下肢静脉溶栓术.结果 所有患者均无肺栓塞发生,经手术的8例患者除1例(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术后出现湿性坏疽,被迫截肢外,其余7例均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挽救了患肢.1例行下肢静脉溶栓的患者死亡.1个月后复查彩超,没有同时处理Cockett综合征的5例中有2例左下肢血栓患者复发血栓,但均未再次发展为股青肿.7例随访1.5~10年,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综合应用下腔静脉滤器置人、手术取栓、同时处理Cockett综合征、术后抗凝及溶栓等方法 是治疗重症下肢深静脉血栓(股青肿)的有效方法 ,Cockett综合征是左下肢DVT取栓术后复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导管取栓及溶栓技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及疗效。方法收集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17例,其中中央型血栓71例,混合型血栓46例。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对患者行经大腔导管取栓及溶栓导管溶栓治疗,对合并Cockett综合征者行支架成形治疗。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患肢肿胀、疼痛于术后当日即明显减轻,无肺栓塞发生。110例患者均成功随访12个月,总有效率97.27%(103/110)。结论经导管取栓及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study 14 patients presented with 15 episodes of iliofemoral vein thrombosis after renal transplantation. Seven patients (group 1) had viable renal grafts and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anticoagulation. Eight patients (group 2) had non-viable renal grafts and were subjected to graft nephrectomy and simultaneous venous thrombectomy without anticoagulation. The patients in group 2 had rapid resolution of the signs and symptoms of the iliofemoral vein thrombosis, and noninvasive vascular investigation at follow-up revealed competent and patent deep veins in all patients. In contrast, only 50% of the patients in group 1 had normal venous studies at follow-up. We recommend that renal transplant recipients who develop iliofemoral vein thrombosis and nonviable allograft postoperatively should be subjected to venous thrombectomy at the time of graft nephrectomy.  相似文献   

20.
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取栓与溶栓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比较手术取栓与系统溶栓对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1991年9月至2005年6月的142例急性混合型DVT病例的临床资料.手术取栓77例,其中合并髂总静脉狭窄或闭塞49例,对于髂总静脉严重狭窄或闭塞者采取不同方法处理.手术后辅以区域性尿激酶溶栓、肝素抗凝治疗.系统溶栓65例,均系统性应用尿激酶、肝素.结果 治疗后2周,手术取栓组双下肢周径差由(4.3±2.2)cm降为(0.6±0.5)cm,系统溶栓组由(3.9±2.5)cm降为(1.6±0.9)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46,P=0.00).平均随访(49±42)个月,手术取栓组周径差降为(0.5±0.4)cm,系统溶栓组降为(1.4±1.3)cm(t=-5.764,P=0.00);手术取栓组水肿、色素沉着、溃疡等后遗症发生率分别为29.9%、15.6%、0%,低于系统溶栓组的50.8%、84.6%、6.2%(P<0.05).彩超发现,手术取栓组静脉通畅率(89.6%)和瓣膜功能正常率(72.7%),均高于系统溶栓组(分别为30.8%、9.2%)(Z=-8.502,P=0.00).手术取栓组治愈率70.1%,高于系统溶栓组治愈率30.8%(Z=-4.740,P=0.00).手术组死亡率为3.9%,溶栓组无住院死亡率.结论 本组资料显示手术取栓对急性混合型DVT的疗效好于系统溶栓,尤其在保护静脉瓣膜功能方面明显优于系统溶栓;但手术创伤较大、有一定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