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析连建伟教授辨证论治治疗眩晕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以期对临床眩晕的治疗有指导和启发作用。[方法]选择连建伟教授治疗不同证型眩晕验案3则,结合平素跟师随诊的心得体会,详加按评,从病因病机、辨证重点、用方特色等方面探索连教授治疗眩晕的特色和经验。[结果]连教授认为眩晕临床多见肝风上扰、气血亏虚、中气下陷3种证型,其辨证重点主要在于两手关脉之表现。所选3则医案,分别代表上述3种证型。肝风上扰者治以平肝息风、清火化痰、养血活血,气血亏虚者治以补益气血,中气下陷者治以补中益气,均取得满意效果。同时连教授强调,眩晕患者多虚实兼夹,实者以风、火、痰、瘀为主,虚者以气虚、血虚为多,治疗时则应全面把握眩晕的病因病机,从整体角度出发,根据患者风、火、痰、瘀、虚的轻重,从多角度入手治疗眩晕。[结论]连建伟教授辨治眩晕,突出关脉的辨证意义,并根据患者风、火、痰、瘀、虚的轻重分3型论治,临床疗效颇佳,其学术观点和临床遣方用药经验值得学习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求中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辨证及用药规律,为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辨证及处方用药提供更好的临床思路。方法根据循证医学的思路及方法,按用药规律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78篇文献进行用药频率分析,并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结果归纳出为30种常见证型,以痰热壅肺、痰浊阻肺证为主;应用方剂40种,运用频次最高的是二陈汤;共出现药物135味,应用频次最高的依次是甘草、半夏、陈皮、茯苓、杏仁、桔梗等。结论燥湿化痰类方药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重要作用,临床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析连建伟教授辨证论治眩晕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以求深入学习并掌握连建伟教授治疗眩晕的经验。[方法]通过门诊抄方并整理连建伟教授治疗眩晕的医案,运用病案列举兼评析法将连教授的治疗经验和观点贯穿其中。[结果]连老认为眩晕常见病因病机为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临证中对于肝火上扰者,治以平肝熄风法;气血不足者,治以补益气血法;痰湿中阻者,治以导痰法;肝肾不足者,治以滋养肝肾法。连老治疗眩晕强调方从法出,法随证立,坚持辨证审因,脉证互参,依法立方,故多获良效。[结论]连建伟教授从虚、痰、风辨治眩晕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值得后学者学习和效仿。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统计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古今中风医案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其辨治中风的规律。方法 检索、收集、整理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12月收录的中风医案集,结合《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进行筛选提取医案数据,对中风高发证型、中药性味、归经等进行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结果 共纳入中风医案404例,涉及医案集48本,中药340味,总用药频次4 937次,高频证型3种(气虚血瘀证、风痰阻络证、阴虚风动证),药性常以温、平、寒为主,药味以甘、苦、辛味居多,药物归经主要为肝、脾、心经。高中心度值药物10味。社会网络分析结果显示,辨证与方剂、中药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治疗以补阳还五汤、地黄饮子等方剂为主。结论 古今医案提示中风多与肝、脾、心密切相关。气虚血瘀证、风痰阻络证、阴虚风动证为核心证型。用药有明显的集中趋势,多用补气药、活血化瘀药、平肝息风药,可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2004—2019年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符合要求的文献,将处方内容记录到数据库中,通过SPSS 25.0和IBM SPSS Modeler 18软件分析用药频率、频数及关联性,揭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用药规律。[结果] 筛选出相关文献186篇,纳入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处方210首,涉及中药种类173味,使用频数2 302次,其中天麻、川芎和半夏的使用频率最高。药物类别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息风止痉药、平肝潜阳药、解表药、利湿药为主。证型分布前3位依次为气血亏虚型、瘀血阻窍型、风痰上扰型。采用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分析,支持度≥10%时支持度前10位的药对基本以补虚药、平肝潜阳药、息风止痉药、活血化瘀药及解表药为主。[结论] 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以补虚药最为多见,其次是平肝潜阳药、息风止痉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药组与药对基本上是补虚药、平肝潜阳药、息风止痉药、行气药、利水消肿药、解表药及活血化瘀药的不同组合,证型与用药方面关系密切。虚损是根本原因,风、痰、瘀为标,应以补虚泻实为原则,权衡标本缓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岭南地区冠心病的中医用药规律。【方法】对1990-2010年岭南地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方面文献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分析冠心病的证候分布及其用药规律。【结果】(1)证候分布:在相关的125篇文章中,常见证候依频次从高到低前8位为:气虚血瘀证>气虚血瘀、痰阻心脉证>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心血瘀阻证>气滞血瘀证>痰阻心脉、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痰阻心脉证。证素分布依次为:血瘀证、气虚证、痰浊证、阴虚证、阳虚证、气滞证、寒凝证、热毒证。(2)总体用药规律:药物类别排前5位者为活血化瘀药、补虚药、理气药、化痰药、解表药;排前10位的常用药物为丹参、川芎、黄芪、当归、赤芍、甘草、瓜蒌、红花、三七、薤白。(3)分证用药规律:心血瘀阻证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气虚血瘀证以补阳还五汤加减,气滞血瘀证以血府逐瘀汤原方,痰阻心脉证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阴寒凝滞证以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减,气阴两虚证以生脉散加减,心肾阴虚证以左归饮加减,阳气虚衰证以参附汤加减。【结论】近20年岭南地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以在辨证基础上运用古方加减为主。  相似文献   

7.
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对黄衍寿教授在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治疗胸痹心痛有效病例的处方进行数据整理与挖掘,以探讨黄衍寿教授治疗胸痹心痛的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病例212例,处方212首,药物共计130味。212例患者的高频证型为气虚血瘀、痰瘀内阻;130味中药中用药频次居前4位药物为川芎(186)、丹参(166)、茯苓(151)、陈皮(145)。经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后得到8个核心药物组合,前2个组合为"降香,红花,酸枣仁,赤芍"及"法半夏,党参,瓜蒌",并且挖掘了"降香,红花,酸枣仁,赤芍,延胡索"等新处方4首。研究结果提示黄衍寿教授治疗胸痹心痛多用活血化瘀中药,随症加减益气、化痰、清热之品,体现其临证治疗胸痹心痛之"活血化瘀为要,佐以健脾益气、清热化痰之法"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文献分析胸痹的中医证候及用药规律。方法以"胸痹"作为关键词检索中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2008年1月1日至2018年4月12日中医药口服治疗胸痹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数据库,应用Frequency法对中医证候、药物功效、性、味、归经分别进行频数统计。结果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69篇,涉及中医证候13种,方剂69首,药物113味。胸痹中医证型主要以实证(59. 42%)和虚实夹杂证(36. 23%)为主;辨证方法主要采用气血津液辨证(92. 75%),辅助以脏腑辨证(4. 35%)、病因辨证(2. 90%); 113味中药中使用频次≥10次的中药共有22种,使用频次前5位中药分别是丹参、瓜蒌、甘草、当归、川芎; 113种中药按功效可分为16种,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活血化瘀药(30. 82%),其次是补气药(14. 93%)、化痰药(12. 74%)、理气药(12. 60%)、解表药(5. 89%)、补血药(5. 75%)。药性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温(48. 93%),其次是寒、平,这3类药物累计频率达95. 72%;药味出现频率排在首位的是苦味(32. 72%),其次是甘、辛,这3类药物累计频率达到95. 13%。药性归经排在首位的是心经(18. 23%),其次是肝经、脾经、肺经、胃经,前5位累计频率为80. 86%。结论胸痹中医证型主要以实证和虚实夹杂证为主,辨证主要采用气血津液辨证,治疗以活血化瘀、补气通阳、化痰散结为基本治则,临床常用活血化瘀、补气、化痰、温阳等药物。  相似文献   

9.
眩晕证防治方药古今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古今眩晕证防治方药的频率分布规律,探寻对治疗眩晕证起主要作用的方药组合.方法采用文献研究与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历代有关防治眩晕证的重要医籍以及1980年以来中医药防治眩晕证的文献进行整理,建立古今防治方药数据库,药物按功用分类,进行频次和频率统计,以累积频率超过50%的各类药物组成高频药物子库,对古今眩晕证防治方药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古代眩晕证防治方药以补益药、解表药、清热药、化痰药为主,现代眩晕证防治方药以补益药、活血祛瘀药、平肝熄风药、化痰药为主,同时析出了古今防治眩晕证高频药物.结论补益阴精、解表除邪、清热化痰是古代医家防治眩晕证的主导思想.  相似文献   

10.
报告了对312例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结果,并对其有关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据统计,其疗效率为91.03%,显效率为55.10%。据分析,眩晕发病以其女性为多,其诱因以外感为多。其病种以内耳眩晕为最多,其证型以痰浊中阻为最多。其疗效率按证型而分,痰浊中阻型高于血络瘀阻型。(P<0.05)。按病种而分,神经官能证眩晕高于损伤性眩晕(P<0.05)。其显效率按证型而分,血络瘀阻型低于其余各型(P<0.05)。按病种而分,内耳眩晕高于损伤性眩晕(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用药规律分析。方法:运用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检索1996—2016年文献,最终符合标准的文献184篇,用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并分别对药物的使用次数、类别、功效、性味、归经、证型及治则治法运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84篇文献中共使用中药132味,使用频次为1 760次。使用频次超过50次以上的中药依次为川芎、地龙、丹参、红花、赤芍、天南星、当归、桃仁、大黄、水蛭、半夏、石菖蒲、黄芪、天麻;其中活血化瘀药、熄风止痉药、补虚药居前3位;药性以温、寒、平为主,累计频率96.9%;药味以苦、甘、辛为主,累计频率88.0%;归经以入肝、心、脾、肺为主,累计频率97.8%:证型分布前3位者依次为痰瘀互阻型、气虚血瘀型、风痰瘀阻型。结论:急性缺血性中风治疗以痰瘀同治、补气活血化瘀、祛风化痰通络为主,其中常用活血化瘀、熄风止痉、补虚的药物,遵循痰瘀同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过伟峰教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和病案,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深入分析和探讨过伟峰教授治疗本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对其谴方用药规律予以总结,并举案例佐证。[结果]过伟峰教授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提出肝肾下虚、风阳上扰为本病基本病机,因其好发于肥胖及"三高"患者,故认为本病多夹痰瘀为患,并以滋养肝肾、平肝熄风为本病的基本治法,佐以化痰行瘀。病久入络者,每加虫类药以搜风剔邪。临证之时,亦当根据正邪之偏盛偏衰,病之所兼,灵活调整用药,不拘于法。[结论]过伟峰教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经验临床上行之有效,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与中医证型的关系及冠心病介入治疗情况,为冠心病临床科研一体化技术平台服务。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3年5月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心内科经冠脉造影检查诊断为冠心病并行PCI术375例出院患者。分为秽浊痰阻、心血瘀阻、痰阻心脉、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阴两虚、心肾阴虚7类中医证型。将病案资料中的相关信息填人表格,经核准后对数据进行全面分析。结果(1)375例冠心病行PCI术患者中,中医辨证标实证中秽浊痰阻证210例(56.00%),所占比例最多,非秽浊痰阻者165例(44.00%);非秽浊痰阻中以气虚血瘀、痰阻心脉、气阴两虚为主要证型;(2)冠心病患者中以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多见,显示证型以秽浊痰阻为主;(3)男性冠心病患者发病率高于女性(P〈0.001);(4)冠心病各中医证型中秽浊痰阻为主要证型;(5)以高血压、吸烟及糖尿病为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6)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病变以前降支为主,秽浊痰阻证型以多支病变为主;(7)冠心病患者PCI术前与术后中医证型均以秽浊痰阻为主要证型。(8)秽浊痰阻证的冠脉狭窄以重度狭窄为主,且以多支病变为主要证型,非秽浊痰阻型冠脉病变程度轻于秽浊痰阻证,PCI术前、术后均以秽浊痰阻型为主证。结论秽浊痰阻证是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冠心病患者行PCI术前术后的主要中医证型,中医证型与冠脉病变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顾锡镇教授治疗失眠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临床跟诊、聆听讲授,收集整理相关临床资料,从失眠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方面探讨顾教授治疗本病的经验,归纳用药特点及加减规律,并予典型病案分析。[结果]顾师认为,失眠辨证以实证多见,分肝气郁结证、肝郁化火证、痰热内扰证及瘀热证,治疗上分别以疏肝解郁、清肝泻火、清热化痰、凉血化瘀药物配伍重镇安神之品;虚证以心脾两虚证多见,治疗上以养心安神为主。所举验案中肝气郁结证,治以疏肝解郁、重镇安神,以柴胡疏肝散合龙骨牡蛎散加减治疗;肝郁化火证,治以清肝泻火、重镇安神,以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痰热内扰证,治以清热化痰、重镇安神,以菖蒲郁金汤加减治疗;瘀热证,治以凉血化瘀、重镇安神,以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心脾两虚证,治以养心安神,以百合地黄汤加减治疗。以上验案均获得良好疗效。[结论]顾锡镇教授认为失眠辨证实多虚少,强调本病以重镇安神和养心安神为治疗大法,辅以疏肝、清火、化痰、祛瘀等,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研究和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历代有关防治眩晕证的重要医籍进行整理,建立古代防治眩晕证方药数据库,按功效分类药物,分析古代眩晕证防治方药的频率分布规律,探寻对治疗眩晕证起主要作用的方药组合.发现古代防治眩晕证方药以补益药、解表药、清热药、化痰药为主.补益阴精、解表除邪、清热化痰是古代医家防治眩晕证的主导思想.析出了以茯苓、川芎、白术、半夏、防风、当归、人参、黄芪、陈皮、白芍、菊花、熟地黄、天麻、甘草为主的防治眩晕证高频药物组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收集1979年1月至2014年12月中国知网(CNKI)中中医诊断治疗骨肉瘤的文献,分析其中医证型和方药特点,以探讨骨肉瘤中医辨证论治规律。方法运用 SPSS17.0统计软件对症状、证型、方剂、药物、证候要素和脏腑病位进行频数分析,进而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症状和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所选文献中共出现证型26个,其中血瘀证、痰瘀互结证、肾阳虚证、脾肾阳虚证、气血两虚证,肾阴虚证为常见证型,共占54.20%;症状聚类分析,得出肾阴虚、脾肾阳虚、气滞血瘀、痰热结聚四个证型;证候病机以血瘀、阳虚、痰阻较常见;脏腑病位主要涉及肾、肝、脾。共得方剂119首,其中成方归为7类,以补益剂、理血剂、温里剂为主,自拟方以祛风除湿、理气化痰、活血化瘀止痛等治法进行组方。所用中药239味,按功能归为19大类,补虚、活血化瘀、清热药物使用频次共占62.27%;药物主要归经为肝经、脾经、心经、肾经、肺经,占82.05%;通过聚类分析,得出5个聚类方,适用于气虚血瘀型,肾阳虚衰、寒凝血脉,肾阴不足、筋弱足痿,痰瘀互结、筋骨失养,阳虚血亏,寒凝痰滞等证型的骨肉瘤。结论中医对骨肉瘤的病因病机的分析、辨证分型、遣方用药的临床研究结果可为目前该病的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痫病病理因素主要涉及风、火、痰、瘀等,熊继柏教授治疗痫病主要从痰论治。本文主要以熊教授治疗痫病的两种证型为例:风痰闭阻证方用定痫丸加减以涤痰熄风,开窍定痫;痰火扰神证方用芩连涤痰汤加减以清热泻火,化痰开窍,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慢性盆腔炎的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收集1989年1月至2008年6月有关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文献,对其中的中医辨证、治法以及用药进行统计分析,拟找出其中医辨证、治法及用药规律,从而为优化慢性盆腔炎的中医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文献进行中医辨证、治法、用药归纳,并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94篇文献,总共9 125例病例,中医辨证治疗的共7 733例,另外联合辨证治疗和中药灌肠或单独使用中药灌肠的有1 553例。辨证为湿热瘀阻型的占辨证治疗病例的55%;气滞血瘀型为18%,寒湿瘀阻型为13%;气虚血瘀型为10%。结论:慢性盆腔炎辨证分型为湿热瘀阻、气滞血瘀、寒湿瘀阻、气虚血瘀等证型。慢性盆腔炎主要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利湿;行气止痛、活血化瘀;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益气扶正、活血化瘀以及扶正祛邪、化湿利水等治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顾锡镇教授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随顾锡镇教授抄方学习,收集相关病案,分析顾锡镇教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总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辨治经验,并附医案佐证。[结果]顾锡镇教授认为:肝肾阴虚、痰瘀阻络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机,治法应以益肾养肝、化痰通瘀法为主。治疗上应注意平补肝肾、顾护正气,并结合现代中药药理学成果辨病用药,取效显著。所举验案中患者辨证为肝肾阴虚、痰瘀阻络证,治以益肾养肝、化痰通瘀,用药上重用制首乌,并根据复诊症状随证加减,诸症好转。[结论]顾锡镇教授采用益肾养肝、化痰通瘀法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林丽珠教授治疗肺癌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在林丽珠教授门诊患者病历资料,运用频数分析方法,统计常用中药的应用频次。结果:收集的肺癌患者病历共61份,累计就诊394次,共用中药143味,用药频次4977次。常用药物种类为补益药、化痰药、理气药、消肿散结药、祛瘀通络药,其中补益药和化痰药的使用频率分别为18.44%,19.55%,在各类药物中最高。用药频次较高的单味药依次为:茯苓、法半夏、土鳖虫、党参、僵蚕、桔梗、苦杏仁。结论:益气化痰法为林丽珠教授治疗肺癌的基本原则,益气以培土生金为主,化痰以理气化痰、清热化痰为主,辨证施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