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研究模拟失重情况下下肢顺应性的变化及双下肢静脉加压套带的影响,探讨模拟失重后立位耐力下降的机理和静脉加压套带防护作用的机理.方法6名健康男性志愿者进行了两次7d-6°头低位卧床试验.第一次试验时3名受试者卧床中使用双下肢加压充气套带,压力40mmHg,每天800~2000使用12h;另3名受试者不使用任何对抗措施.第二次试验时两组受试者互换.在卧床前和卧床第7d进行的立位试验中测量了受试者右侧小腿截面积的变化;在卧床前、第6d和起床后第2d应用静脉阻断法测量了在阻断压力分别为20、30、50、70和80mmHg时受试者右侧小腿截面积的变化.结果立位试验和静脉阻断法中较高阻断压力时,卧床后对照组下肢顺应性明显增加(立位10min时,P<0.05),而套带组有下降趋势.结论下肢顺应性的增加可能是模拟失重后立位耐力下降的原因之一;双下肢加压套带阻止头低位卧床后立位耐力的下降,部分是通过阻止下肢顺应性的增加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考察女性受试者在15 d-6°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条件下再认记忆和前瞻记忆的变化趋势.方法 22名女性受试者进行-6°头低位卧床.在卧床前5 d、卧床期间(第5,10天)及卧床后(第5天)同步考察卧床组和对照组的再认记忆、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能力,对受试者所采取的策略进行记录.结果 卧床组比对照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用超声心动图心肌做功指数(Tei)探讨模拟失重对健康成人右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青年男性志愿者12名,21 d-6°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分别于卧床前、卧床第10,20天行心脏彩超检查,记录心尖四腔切面组织多普勒图像,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脱机测量右房室环处等容收缩期(IVCT)、射血期(ST)及等容舒张期(IVRT),计算Tei。结果模拟失重10,20 d组与对照组比较,右室Tei均显著增大(P0.01),IVCT缩短。模拟失重10 d组和20 d组比,右室Tei和IVCT无显著变化。模拟失重第10天,与对照组比IVRT无明显变化;模拟失重第20天,与对照组比,IVRT延长,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3组间IVCT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Tei指数可定量评价失重状态下的右心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对健康人牙龈颜色的影响。方法采用﹣6°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在5个时间点:卧床前第3天(HDBR-3)、卧床第10天(HDBR 10)、卧床第20天(HDBR 20)、卧床第30天(HDBR 30)和恢复期第3天(HDBR+3)检测游离龈和附着龈的色彩。结果与卧床前相比,男性志愿者牙龈游离龈、附着龈的L*值在卧床第20天、30天显著升高(P<0.05),在卧床第10天、恢复期第3天无显著性差异;游离龈和附着龈的a*和b*值在卧床第20天、30天和恢复期第3天非常显著升高(P<0.01),在卧床第10天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失重环境可使人体游离龈、附着龈发生炎症反应。为降低失重对人体口腔软组织的影响,在航天员的日常训练和航天实验过程中应加强口腔组织的卫生防护。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和比较30 d头低位卧床期间不同体育锻炼方式对下肢肌肉的影响,以进一步明确体育锻炼对失重后下肢肌肉萎缩的对抗效果。方法:15名男性健康被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下肢肌力训练组和自行车功量计训练组。实验期间测量小腿周径、小腿截面积、腓肠肌肌电平均振幅的变化。结果:与卧床前相比,对照组小腿周径随卧床时间延长显著减小(P<0.01);下肢肌力训练组在卧床第18~30天以及起床后的小腿周径显著减小(P<0.01);自行车功量计训练组在卧床第22~30天及起床后显著减小(P<0.01)。与卧床前相比,卧床第30天和起床后1周时3组的小腿截面积均显著减小(P<0.05)。与卧床前相比,对照组肌电振幅在第1和22天显著降低(P<0.05),下肢肌力训练组的肌电振幅在卧床第7、22、26和30天显著降低(P<0.05),自行车功量计组在卧床第7、10、22和30天显著降低(P<0.05)。结论:30 d头低位卧床可引起严重的肌肉萎缩。下肢肌力训练和自行车功量计训练对防止模拟失重所致肌肉萎缩,促进肌肉恢复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30d-6°头低位卧床前后人体胃电和胃肠激素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6°头低位卧床前后人体胃电及胃肠激素的变化。方法测试7名受试者卧床前和卧床第7,16,30天的胃电、胃肠激素,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与卧床前比,卧床第7,16天胃电节律百分比明显下降(P0.05),3个测试日胃电总主功率均明显下降(P0.05);卧床后胃肠激素指标无明显改变。结论 -6°卧床可引起胃肠道功能明显下降,提示模拟失重可能影响人体胃肠道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模拟航天失重对航天员膳食维生素摄入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受试者-6°头低位卧床21日,用称量法观察其营养素摄入量变化,记录卧床第1天、第11天和第21天的热量摄入、维生素含量。结果18名受试者热量摄入基本满足生理需要,在第2周降低,第3周后基本恢复正常;部分维生素摄入量及营养缺乏症状有随卧床时间延长而改善的趋势。结论 模拟失重对机体膳食摄入有短期影响,经过适应期后可恢复到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提出光电容积波(PPG)形态度量的6种新指标,用于分析中短期模拟失重引起的指端PPG的形态变化.方法 实验分为卧床前15 d(基准期)、-6°头低位卧床60 d(卧床期)与卧床结束后15 d(恢复期).21名男性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阻抗振动组、中药防护组,每组7人.检查了卧床前第6天(-6 d)、卧床第52...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 4d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期间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方法 8名健康男性志愿者进行 4d - 6°头低位卧床试验。卧床前和卧床 4d结束时在倾斜床上进行 2次立位耐力检查 ,卧床前(卧位 )、卧床第 1、3、4天及起床后第 2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测量右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结果 4d卧床结束时 ( 87.5 % )被试者立位耐力不良发生率较卧床前 ( 37.5 % )显著增加 (P <0 .0 5 )。大脑中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在卧床第 1、3天较卧床前均有降低趋势 ,但未达到显著水平 ,卧床第 4天均显著降低 (P <0 .0 5 ) ,起床后第 2天基本恢复。在卧床期间 ,平均动脉压及舒张压均显著升高 (P <0 .0 5 ) ,体重显著降低 (P <0 .0 5 )。结论 4d头低位卧床可引起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显著降低 ,立位耐力不良发生率增加。脑血流速度降低可能是失重 /模拟失重致立位耐力不良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 - 6°头低位卧床 (HDBR)模拟失重对人体体温的影响。方法记录并分析 18名健康男性青年 ( 18~ 2 2岁 ) 7d卧床期间每日早晨 ( 6∶0 0 )、下午 ( 16∶0 0 )、晚上 ( 2 0∶0 0 )的体温变化。结果人体在早晨的直肠温度 (Tre)随着卧床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 :卧床第 4天 (BR4d)后显著低于卧床前对照值 36.5 0± 0 .0 3℃ ,卧床第 7天 (BR7d)时降至 36.38± 0 .0 4℃ ;下午、晚上Tre分别在BR5d、BR1d后显著升高。早晨人体的平均皮肤温度 (Tsk)从BR2d起显著高于对照值 ,卧床第 7天时ΔTsk为 0 .38± 0 .14℃ ;下午、晚上的Tsk分别在BR4d、BR2d起显著升高。早晨的前额皮温 (Tforehead)有升高趋势 ;下午、晚上的Tforehead分别从BR7d、BR6d起显著高于对照值。结论卧床模拟失重可引起体温改变 :每日测量时刻和卧床时间 (d)均对Tre、Tsk、Tforehead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P <0 .0 1)。结果提示 :人的体温节律、卧床引起的体液头向分布和体液丧失、低动力等因素 ,对卧床时人的热调节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21 d头低位卧床期间脑血流的变化及最后一周下体负压对抗的影响.方法12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LBNP组,每组6人,进行头低位倾斜卧床(-6°).对照组在卧床期间不做任何处理,LBNP组在卧床最后一周,每天进行1 h、-4.0 kPa的下体负压锻炼.利用KYENG-I导纳式双侧脑血流自动检测仪测量卧床前、卧床第3、10及21天的脑血流量.结果对照组的左侧大脑I相面积及流入速度在卧床期间较卧床前均显著降低,左侧大脑主峰高度在卧床第3及21天显著降低,左侧大脑阻力指数在卧床第3及21天显著升高;LBNP组的左侧大脑I相面积在卧床第3及21天较卧床前均显著降低,左侧大脑阻力指数在卧床期间均显著升高,左侧大脑主峰高度及流入速度在卧床第3及21天有降低趋势,但未达到显著水平.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21 d头低位卧床可引起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减少;在21 d头低位卧床的最后一周进行下体负压锻炼,不能有效地对抗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引起的脑血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模型,观察人工重力联合运动锻炼对抗短期模拟失重致心血管功能失调的作用效果.方法 12名男性受试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对抗组.对照组仅进行4 d头低位卧床,对抗组利用SAC-Ⅱ型短臂离心机在卧床期间每天进行1 h梯度(1~2 G)人工重力联合40W运动锻炼.所有受试者卧床前后进行立位耐力、心脏泵血与收缩功能、最大工作负荷(PWC170)、胭静脉顺应性测试.结果 与卧床前相比,对照组卧床后立位耐力、心脏泵血与收缩功能、PWC170显著降低(P<0.05),胭静脉横截面积及顺应性显著升高(P<0.05).对抗组上述参数在卧床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 4 d头低位卧床可导致心脏泵血和收缩功能降低,运动耐力下降以及下肢静脉顺应性明显升高.每天1 h梯度(1~2 G)人工重力联合40 W运动锻炼能够有效维持头低位卧床期间心脏泵血和收缩功能、运动耐力以及静脉顺应性.  相似文献   

13.
中药复方对卧床模拟失重骨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对卧床模拟失重骨超声速率及骨代谢的影响。方法健康男性 1 6人、- 6°头低位卧床 3周模拟失重 ,观察中药复方对人体胫骨超声速率 (speedofsound ,SOS)、血钙 (Ca)、血磷 (P)、血清碱性磷酸酶同工酶 (ALP)、生长激素 (GH)、甲状旁腺激素 (PTH)、骨钙素 (BGP)、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等指标的作用。结果与卧床前比较 ,卧床第 7、1 4、2 1天及起床后第 6天胫骨超声速率 (SOS)均显著降低 ,P <0 .0 1或P <0 .0 5 ,中药组比对照组胫骨超声速率增高 ,但无显著差异 ;中药组卧床第1 8天及起床后第 5天血磷均显著升高 ;中药组卧床第 1 8天血清碱性磷酸酶同功酶升高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1 ;中药组骨钙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 ,即卧床第 1 8天时骨钙素较卧床前升高 ,起床后第 5天骨钙素较卧床第 1 8天降低 ,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 ,P <0 .0 1或P <0 .0 5 ;中药组卧床第 1 8天甲状旁腺激素显著降低 ,与卧床前比较 ,P <0 .0 5 ;肾上腺皮质激素两组的变化趋势相同 ,在起床后第5天显著增高 ,与卧床前及卧床第 1 8天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或P <0 .0 5。结论中药方可从整体上对抗骨丢失 ,促进骨的正常代谢活动 ,对模拟失重骨丢失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60 d-6°头低位卧床(HDBR)实验模拟航天飞行环境的失重效应、隔离、限制等应激源,研究人体在长期模拟航天飞行环境下的情绪变化规律以及对抗失重影响的不同生理防护措施对受试者情绪的影响。方法21名男性受试者按照生理防护措施的不同,随机分为单纯卧床组、阻抗振动组和中药防护组,每组7人。在卧床前第7天、卧床中每周以及卧床后第7天和后3个月,对3组受试者重复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简式心境状态量表(POMS)进行12次心理测验;并在特定的日期采集晨起静脉血样,检测血中皮质醇等与情绪相关的激素含量。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用线图描述各指标的变化趋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方法对结果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POMS中疲劳分量表以及皮质醇含量在不同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MS中的抑郁、精力和自我分量表,以及SAS得分做峰值和谷值的配对t检验有统计学差异;阻抗振动组在POMS紧张分量表分值高于其它两组;线图可以看出卧床期间负性情绪波动从高-低-高-低的变化趋势,皮质醇波动趋势与情绪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结论在60 d-6°头低位卧床模拟的航天飞行环境中,受试者负性情绪变化呈现高-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变化的时间点与当前航天飞行中情绪变化的4阶段模型假设基本一致;皮质醇波动和情绪波动趋势基本一致;在卧床期间,阻抗振动组的POMS紧张分量表得分高于其他两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本实验利用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通过观察和比较30 d卧床期间不同体育锻炼方式对心脏收缩泵血功能的影响,旨在进一步明确体育锻炼对失重后心脏功能变化的对抗效果.为制定我国载人航天时航天员失重对抗方案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15名男性健康被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下肢肌力训练组和自行车功率计训练组3组,每组5人对照组仅-6°HDT卧床30 d,不进行任何处理,下肢肌力训练组和自行车功率计训练组在30 d卧床期间分别进行下肢肌力训练和自行车功率计训练.实验期间测量心脏收缩泵血功能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左室射血时间在卧床第22、26天较21、床前显著降低(P<0.05),射血分数在第26天显著性降低(P<0.05),每搏量、心输出量在第1天显著降低(P<0.05).下肢肌力训练组左室射血时间在21、床期间较21、床前均显著降低(P<0.05),每搏量除第5、7天外均显著降低(P<0.05),心输出量在第l、30天显著降低(P<0.05).自行车功率计训练组心脏收缩功能指标在21、床期间均无明显变化,每搏量、心输出量在卧床第1天较卧床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 30 d头低位21、床可引起心脏收缩泵血功能下降,下肢肌力训练和自行车功率计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血管功能,其中自行车功率计训练的对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模型,观察人工重力联合运动锻炼对抗短期模拟失重致心血管功能失调的作用效果。方法 12名男性受试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对抗组。对照组仅进行4 d头低位卧床,对抗组利用SAC-Ⅱ型短臂离心机在卧床期间每天进行1 h梯度(1~2 G)人工重力联合40 W运动锻炼。所有受试者卧床前后进行立位耐力、心脏泵血与收缩功能、最大工作负荷(PWC170)、腘静脉顺应性测试。结果与卧床前相比,对照组卧床后立位耐力、心脏泵血与收缩功能、PWC170显著降低(P0.05),腘静脉横截面积及顺应性显著升高(P0.05)。对抗组上述参数在卧床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 4 d头低位卧床可导致心脏泵血和收缩功能降低,运动耐力下降以及下肢静脉顺应性明显升高。每天1h梯度(1~2 G)人工重力联合40 W运动锻炼能够有效维持头低位卧床期间心脏泵血和收缩功能、运动耐力以及静脉顺应性。  相似文献   

17.
振动锻炼和太空养心丸对60 d头低位卧床脑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观察和比较60 d头低位(HDT)卧床期间振动锻炼、中药太空养心丸对脑血流的影响,进一步明确不同对抗方式对失重不良影响的对抗效果. 方法 21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振动组和中药组3组,每组7人.对照组仅-6°HDT卧床60 d,口服安慰剂;振动组和中药组在HDT卧床期间分别进行阻抗振动锻炼和口服太空养心丸.卧床前、卧床第30天、第60天测量右侧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 结果 对照组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s)在卧床第30天较卧床前显著降低(t=3.44,P<0.05),并且在第60天进一步降低t=5.07,P<0.01);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在卧床第60天显著降低(t=2.61、7.20,P<0.05).振动组的Vs在卧床第30天显著降低(t=2.49,P<0.05),并且在卧床第60天进一步降低(t=3.49,P<0.01);中药组Vs、Vd和Vm有降低趋势,但未达显著水平. 结论 60d头低位卧床可引起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显著降低.卧床期间服用太空养心丸对改善脑血流有一定作用,而振动锻炼则对脑血流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 2 1d头低位卧床期间脑血流的变化及最后一周下体负压对抗的影响。方法 1 2名健康男性志愿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LBNP组 ,每组 6人 ,进行头低位倾斜卧床 ( - 6°)。对照组在卧床期间不做任何处理 ,LBNP组在卧床最后一周 ,每天进行 1h、- 4.0kPa的下体负压锻炼。利用KYENG Ⅰ导纳式双侧脑血流自动检测仪测量卧床前、卧床第 3、1 0及 2 1天的脑血流量。结果对照组的左侧大脑Ⅰ相面积及流入速度在卧床期间较卧床前均显著降低 ,左侧大脑主峰高度在卧床第 3及 2 1天显著降低 ,左侧大脑阻力指数在卧床第 3及 2 1天显著升高 ;LBNP组的左侧大脑Ⅰ相面积在卧床第 3及 2 1天较卧床前均显著降低 ,左侧大脑阻力指数在卧床期间均显著升高 ,左侧大脑主峰高度及流入速度在卧床第 3及 2 1天有降低趋势 ,但未达到显著水平。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2 1d头低位卧床可引起脑血管阻力增加 ,脑血流量减少 ;在 2 1d头低位卧床的最后一周进行下体负压锻炼 ,不能有效地对抗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引起的脑血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监测健康成年男性在45 d-6°头低位卧床实验过程中视觉注意搜索能力是否会受到影响.方法 16名男性健康成年受试者进行45 d-6°头低位卧床以模拟失重状态.在卧床前12天、卧床期间(第10,20,30,40天)以及卧床之后第13天进行视觉注意搜索实验.实验一是考察pop-out的被动注意的并行搜索实验,实验二则是考察需要主动注意的串行搜索实验.结果 实验一发现受试者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在几次测试中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而实验二受试者的行为表现在测试中逐渐提高,说明发生了知觉学习,其学习过程先快后慢而且逐渐趋于稳定.结论 45 d-6°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条件下,人的基本视觉搜索能力并没有随着卧床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变差,视知觉学习能力也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20.
两种缺氧刺激对大学生红细胞生成素及有氧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氧刺激对血清红细胞生成素(EPO)和转铁蛋白受体(sTfR)的影响,观察在低氧刺激环境下血液EPO分泌和血清sTfR浓度的变化规律.方法:受试者为20名身体健康的男性大学生,随机分为3组:间歇吸低氧组(n=7)、模拟高住组(n=5)和对照组(n=8).间歇吸低氧组每天30分钟吸低氧,模拟高住组每天8小时低氧环境睡眠.所有受试者在实验期均从事相同的体育技术课和理论课学习及相同的生活作息,全部实验共包括4周试验期和2周恢复期.结果:(1)对照组血清EPO浓度在实验前、中和恢复期均无明显变化.间歇吸低氧组血清EPO浓度在实验第3天、第17天、第22天,模拟高住组血清EPO浓度在实验第15天、第17天、第22天、第24天及恢复期均显著高于实验前(P<0.05),(2)间歇吸低氧组血清sTfR浓度在实验第3天、第10天、第17天及恢复期结束均显著高于实验前(P<0.05),而模拟高住组和对照组血清sTfR浓度在实验期和恢复期均未发生明显变化.(3)实验后间歇吸低氧组受试者VO2max与实验前比较明显增加(P<0.05).(4)除对照组外,实验后间歇吸低氧组、模拟高住组在定量负荷运动中的心率、血乳酸与实验前相比显著下降(P<0.05).结论:血清EPO、sTfR浓度的变化受不同低氧浓度刺激时间和方式的影响,间歇吸低氧与运动刺激相结合可增加VO2ma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