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评估基层公共卫生机构基于实验室监测腹泻病例和食源性沙门菌的能力。方法 2010-2014年,遴选辖区内2家临床医院和固定农贸市场、大型超市和自然水体等进行连续性主动监测和环境背景监测。分析沙门菌的年度流行曲线和菌型特征,回顾性评估监测系统中流行病学和实验室的能力。结果 2010-2014年,监测病例和食源环境沙门菌阳性率为6.9%(269/3898)和5.3%(99/1885)。标本量最多的21~60岁组阳性率(6.2%,168/2714)显著低于标本量最少的12岁组(40.6%,39/96),确诊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3:1。食源带菌以猪肉最高(26.2%,44/168),其次为禽肉:鸡肉(7.8%,9/116)和鸭肉(14.3%,4/28)。人源的优势型依次为鼠伤寒、肠炎、婴儿、汤卜逊和山夫登堡沙门菌,食源菌型较人源更具多样性。人源菌株耐药特征稳定,对环丙沙星和头孢菌素的耐药率低,食源株的耐药率略高于人源,但有下降趋势。监测数据中2010年和2011年较其后的几年更能体现真实的沙门菌年度流行特征。结论 上海市宝山区的沙门菌病例以青壮年居多,食源暴露以肉制品最高,流行曲线真实但存在偏倚,应加强监测过程的分段评估和质量控制。基层公共卫生机构开展食源性主动监测需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建议借助国家网络实验室平台集成暴发应对和分子分型的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美国金枪鱼受Bareilly沙门菌和Nchanga沙门菌污染导致感染暴发疫情对我国的影响。 方法 收集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网站公布的沙门菌疫情相关信息。文献检索既往2型沙门菌导致的暴发信息。通过专家会商法定性评估美国沙门菌感染暴发疫情对我国的影响。 结果 虽然我国沿海及内陆地区消费者有生食金枪鱼的习惯,但美国污染批次金枪鱼产品未在我国市场销售,中美新发和再发传染病合作项目具有较好的沙门菌监测能力,中国CDC和绝大部分省CDC具备沙门菌分型鉴定能力。 结论 该起暴发对我国公众健康影响风险低。建议密切关注疫情动态,适时开展进一步风险评估;做好国境检验检疫,提醒公众避免食用问题金枪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区域性网络实验室监测和分析肠炎沙门菌的耐药特征变化为科学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06-2012年,上海市8个区域公共卫生实验室和24家临床实验室依据标化方法分离184株肠炎沙门菌食源环境菌株与1146株肠炎沙门菌腹泻病例菌株,使用纸片扩散法(K-B法)检测菌株对16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应用WHONET软件建立耐药数据库。 结果 历年中肠炎沙门菌在禽肉中污染率最高(155/184);实验室诊断病例主要分布在5岁以下和18~59岁、1~4岁病例明显高于1岁以下、60岁以上病例呈逐年上升趋势。所有肠炎沙门菌对萘啶酸耐药率均超过90%;多重耐药株(对氨苄西林-氯霉素-链霉素-磺胺异噁唑-四环素耐药型,ACSSuT)存在于鸡肉和2009年的1例食物中毒暴发病例中;耐头孢吡肟食源和腹泻株分别出现在2011年和2008年;腹泻株对环丙沙星和头孢噻肟的耐药率高于食源株;低年龄组病例对三代头孢和环丙沙星耐药的菌株分别约占2/3和1/2。 结论 上海市肠炎沙门菌腹泻病例存在社区内获得和食源性感染等不同因素,肠炎沙门菌多重耐药型ACSSuT可能是潜在的高致病性流行株。提高临床实验室常规诊断能力,优化和减少老年人和婴幼儿对抗生素暴露,重视多重耐药菌株导致的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4.
根据公共卫生和临床实验室监测大数据及文献,综合研究猪霍乱沙门菌在国内外的临床疾病、分子流行病学和耐药特征。确证猪霍乱沙门菌属专一寄生猪肠道内、对免疫力低下人群具有较高侵袭力的人兽共患病原,可经养殖链获取抗生素多重耐药,在过去数十年间依次在泰国、中国台湾和大陆地区优势流行或隐匿分散的肠外感染病例构成的疫情。 发达国家猪霍乱沙门菌的发病率和耐药率极低,其疾病特征和菌株较难从粪便中分离的特征亦和亚洲地区有高度一致性。 防控猪霍乱疫病和耐药传播重点要依靠农业部门对生猪养殖的源头管控,其次要加强各级监管部门的实验室对非伤寒沙门菌诊断的能力建设。 发达国家在预防食源性传染病暴发的污染、输入和暴发调查的成熟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韦太夫雷登沙门菌源于印度, 是典型的人畜共患病, 依靠特殊共生能力成为南亚和东南亚区域腹泻患者、水禽、海鲜中首位非伤寒沙门菌, 以人流(旅游)、物流(食品贸易)和洋流(海鲜)持续扩散至其他国家, 目前已定殖于国内养殖海水贝壳类和禽类中, 流行于华南地区:首次在国内规模化养殖鸡场发现韦太夫雷登多重耐药的优势克隆(MDR-ACSSuT), 而人源的耐药株罕见;首次在国内发现部分血液感染病例的暴发。韦太夫雷登已融入中国的养殖贝壳和禽类产品的产业链和食物链中, 具有全球生态扩展能力。中国近来的暴发有增多趋势, 发达国家在预防和处置食源性病原的污染、输入和暴发调查的制度和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2007年自贡市食源性沙门菌菌型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初步确定该地区致食源性沙门菌的主要菌型分布及该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为防治因沙门菌感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提供参考。方法按GB/T4789.4-2003和WS/T13—19966沙门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进行沙门菌分离鉴定。阳性菌株药敏试验采用纸片琼脂扩散(KB)法。结果食品及食源性腹泻样本经生化、血清学鉴定分属2个群4个血清型,分别为鼠伤寒沙门菌8株,德尔卑沙门菌5株,肠炎沙门菌4株,斯坦利沙门菌1株。18株菌对氨曲南、复达欣、头孢吡肟、头孢西丁100.00%敏感。结论自贡地区食源性沙门菌血清型分布主要为鼠伤寒沙门菌、德尔卑沙门菌及肠炎沙门菌。治疗该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宜首选安曲南、复达欣、头孢吡肟、头孢西丁、先锋噻肟等抗生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2015—2020年浙江省余姚市沙门菌感染季节性、人群分布和暴露食品状况,为采取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哨点医院(余姚市妇幼保健院)2015—2020年食源性疾病患者的粪便或肛拭子样品共2 104份进行细菌培养,并对分离的沙门菌进行血清学分型,采用圆分布法分析沙门菌感染的季节性,描述性分析沙门菌感染病例的性别、年龄、职业等分布情况,并对暴露食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出234株沙门菌,年平均检出率为11.12%。234株沙门菌分为36个血清型,以鼠伤寒沙门菌(38.89%)和肠炎沙门菌(11.97%)为主。圆分布法分析显示,7月15日为检出高峰日,每年5月进入检出高峰期,7月达顶峰,一直持续到9月,存在明显季节性。沙门菌检出率最高的年龄组为1~5岁(18.49%),其次为0~1岁组(16.51%)和5~10岁组(10.64%)。暴露食品中蛋与蛋制品、粮食类及其制品、水果类及其制品沙门菌检出率较高(P<0.05)。结论 余姚市食源性沙门菌的检出率较高,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是主要检出人群,各类暴露食品中均有检出,要加强预防食品被沙门菌污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蒙得维的亚沙门菌的耐药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基于上海市针对人群和食源、环境沙门菌的监测基线,分析蒙得维的亚腹泻和食源环境株的耐药表型和分子型特征。结果 蒙得维的亚在本地区的人源和食源沙门菌型数据库中列第24位(32株)和32位(13株)。经实验室确诊的28例蒙得维的亚病例均符合食源性感染特征,易感人群为5岁以下儿童和20~60岁男性,城郊地区高发。人源和食源株均发现对三代头孢(头孢他啶)耐药株,近5年中食源株的多重耐药(MDR)明显增多,28.1%的人源株对环丙沙星处于耐药临界值,来自境外动物制品的蒙得维的亚菌株对抗生素多数敏感。32株人源和13株食源株的分型聚类提示存在优势克隆簇,包括3起经回顾性鉴别诊断的蒙得维的亚的成人暴发,其中2起为多重耐药(MDR-ACSSuT)的克隆暴发。MDR-ACSSuT的人源流行株与甲鱼株之间存在高度的遗传同源性,与境外输入菌株间的耐药和分子型特征差异较大,2个不同克隆簇之间存在遗传进化关系。结论 蒙得维的亚尚未在本地区成为优势种型,但其已通过贸易等方式不断输入国内,逐渐定殖于沿海地区的甲鱼养殖产业链和人群的消费食物链中,最终进化成稳定的MDR和非MDR克隆容易形成分散而隐蔽的食源性暴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2018年浙江省余姚市发生的一起因食用被伊桑吉沙门菌污染的烤鸭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了解病原的生物学特性、分子分型及药敏特征。方法使用国家标准对可疑食品样本进行致病菌检测,对收集的沙门菌进行系统生化和血清型鉴定,利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全基因组测序(WGS)方法进行分子分型分析,通过查阅患者就诊记录和回访进行流行病学、临床和实验室调查。结果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确认为一起因食用被伊桑吉沙门菌污染的烤鸭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共分离到3株伊桑吉沙门菌,均为单耐药株(耐复方新诺明)。 3株菌PFGE带型完全一致,均为ST216型,全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wgMLST)分析发现2株患者分离株存在1个差异等位基因,但均携带126种已知毒力基因和1个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c(6)-Iaa。结论此次事件为一起因食用被ST216型伊桑吉沙门菌污染的烤鸭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为余姚市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研究2016-2017年江西省食源性沙门菌的耐药情况及PFGE分子分型,为临床用药及感染源的溯源提供依据。 方法 采集江西省部分医院就诊的食源性疾病患者的粪便或肛拭子样本,将沙门菌自样本中分离培养和鉴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沙门菌进行耐药性分析与分子分型。结果 自样本中分离出146株沙门菌,对13种抗菌药物均有耐药,对氨苄西林(AMP)、四环素(TET)和萘啶酸(NAL)耐药率较高,分别为71.72%、65.07%和50.00%,对头孢西丁(CFX)和亚胺培南(IPM)耐药率较低,分别为2.74%和5.48%;多重耐药菌构成比2016年为62.21%,2017年为79.21%;多重耐药谱型2016年有16种,2017年有50种;沙门菌分子型2016年有37种,2017年有65种。结论 2016-2017年江西省食源性疾病患者感染的沙门菌耐药状况较为严重,2017年沙门菌耐药率高于2016年,应采取综合性措施控制耐药性发展。菌株PFGE图谱的聚类分析可揭示沙门菌之间的亲缘关系,为食源性沙门菌病暴发流行的识别和溯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浙江省腹泻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疫情的调查处置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浙江省2013-2019年报告的有腹泻病例的暴发疫情,分析其发生时间、空间、罹患率、持续时间、病例临床特征、病原学检测等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并比较其差异.结果 在851起报告事件中,共发现317起暴发疫情有报告腹泻病例,涉及16种疾病,按事件报...  相似文献   

12.
2000-2009年浙江省宁波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宁波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特征,为建立起严密的预防机制提供更科学可靠的依据。方法对2000-2009年宁波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食源性疾病报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0-2009年宁波市共上报112起食源性疾病事件,涉及患者达3759例,死亡8例。由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和涉及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69.64%和87.15%,其中伤寒副伤寒沙门菌(34.72%)和副溶血性弧菌(17.27%)是主要致病菌。结论 2006年以后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总体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加强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管理,同时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宣传普及食品卫生知识,引导市民改变传统的生吃贝壳类海产品不良饮食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13.
娄静  刁保卫  李杰  阚飙  闫梅英 《疾病监测》2013,28(6):434-438
目的 了解近几年我国肠炎沙门菌临床分离株的流行病学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特点,为以实验室为基础的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发现及疫情控制提供依据。 方法 根据PulseNet公布的沙门菌PFGE分型方案,对2004-2012年分离自我国13个省(直辖市)的981株肠炎沙门菌进行流行病学及PFGE分子分型分析。 结果 981株肠炎沙门菌经XbaⅠ酶切,PFGE获得126种带型,其分辨能力(D值)为0.8336。优势带型为JEGX01.CN0003、JEGX01.CN0001、JEGX01.CN0002、JEGX01.CN0005和JEGX01.CN0016。暴发相关带型是JEGX01.CN0003、JEGX01.CN0001和JEGX01.CN0150。肠炎沙门菌优势带型PFGE的共有条带分别为(0.8%)655、325、310、245、178和110 kbp。 结论 我国肠炎沙门菌临床分离株存在PFGE优势型别,PFGE对于肠炎沙门菌XbaⅠ单酶切分型能力有限,用于暴发确认或发现时需多种酶切联合使用,提高分辨能力。  相似文献   

14.
波摩那沙门菌(28:y:1,7)已成为复燃的沙门菌血清型,能引起相关高危人群的腹泻暴发流行,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造成潜在危险,尤其在某些生活水平高的国家和地区。历经10多年的病例统计和流行病学追溯、生态学调查研究的数据积累,人们对波摩那沙门菌的暴发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本研究就波摩那沙门菌的宿主来源、典型暴发案例调查和干预处置原则、实验室溯源和行为生态学传染病发病模式等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3起由副溶血弧菌(VP)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利用国家致病菌识别网(China PIN)对其进行关联性分析。方法收集2018年8月北京市顺义区3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资料,采集可疑食品、环境和病例样本48份,进行菌株分离和鉴定,对分离的VP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获得的指纹图谱通过致病菌识别网进行比对分析。结果3起暴发事件中,共从12份病例样本和3份可疑食品样本中分离出15株O3:K6血清型VP,其种特异性基因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为:toxR+/tdh+/trh-,根据PFGE指纹图谱可以将15株VP分成2个簇,每个簇中的指纹图谱相似度为100%。 2个指纹图谱簇之间的相似度为93.94%;且与2014 — 2017年本地区China PIN分子分型数据库中分离自腹泻病例的VP菌株带型不成簇。结论VP引起的3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由共同的传染源导致,China PIN在食源性疾病暴发识别、溯源和关联性分析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产气荚膜梭菌是自然界常见的致病菌,广泛分布于人类和动物的胃肠道、食品和环境中,已被美国、欧盟部分国家及日本列为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在全球呈上升趋势。 目前该菌的分子流行病学方面研究较多,常用的分子分型方法包括脉冲场凝胶电泳、多位点序列分型、核心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毒素分型等。 分子分型技术对研究产气荚膜梭菌的暴发溯源、流行情况、遗传演化规律与种群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分子分型方法的不断创新与改进能够提高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检测与诊断的有效性、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掌握浙江省金华市2008—2020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流行规律,为控制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子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按创建日期导出金华市2008—2020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资料,运用描述流行病学统计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结果 2008—2020年金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152起,其中一般事件61起,未分级事件91起。事件报告以传染病事件为主(134起,88.15%),其次为突发中毒事件(16起,10.53%),报告高峰为4—5月和11月至次年1月。传染病和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场所主要在学校和托幼机构。急性职业中毒、其他中毒及虫媒传染病是主要致死事件。结论 金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传染病事件为主,学校和托幼机构为防控重点场所,应加强学校和托幼机构呼吸道、肠道传染病监测和预警;同时要加强其他中毒以及虫媒传染病等致死性事件的防控宣教,及时发现疫情,及时处置,及早控制事件。  相似文献   

18.
施建平  杨锦玲 《疾病监测》2010,25(2):148-149
目的分析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传染病暴发疫情流行特征。方法收集2004-2008年该市报告的传染病暴发疫情资料,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共发生37起暴发疫情,罹患人群467人,疫情主要发生在学校,占94.59%,其中小学及托幼机构33起,占94.29%;暴发疫情种类以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为主;疫情集中发生于3-6月和9-12月。构成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起,占5.41%。结论学校是传染病暴发疫情的高发场所,应重点加强学校卫生工作,预防控制流感、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2007年合肥市学校规划免疫针对传染病暴发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振武  王晓萍 《疾病监测》2008,23(10):644-645
目的 了解安徽省合肥市学校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暴发疫情(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2007年合肥市和所辖各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学校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理报告和资料,对资料进行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结果 合肥市2007年发生在学校的暴发疫情35起,占事件总数的89.7%(39起)。发病638例,无死亡病例。学校暴发疫情均为呼吸道传染病。4-5月、10月为高发月,共发生了15起,占全年的48.7%。结论 合肥市学校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暴发以风疹为多,其次为水痘、流行性腮腺炎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暴发时间集中在4-5月和10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2017年湖北省重点急性传染病聚集性/暴发疫情的分布特征,比较停课、隔离、健康教育、环境消毒措施在传染病暴发早期控制传染病疫情的效果。方法建立全省聚集性/暴发疫情主动监测系统,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7年湖北省重点急性传染病聚集性、暴发疫情的构成、场所分布等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疫情控制措施效果。结果2017年湖北省共监测发现重点急性传染病聚集性/暴发疫情1 128起。 聚集性疫情中,手足口病的比例最高(46.6%);暴发疫情中,流行性感冒(流感)的比例最高(46.1%)。 学校是疫情发生的主要场所(95.1%)。 单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聚集性疫情中采取停课、环境消毒或健康教育能有效阻止暴发疫情的发生(OR停课=0.191,95%CI:0.116 ~ 0.314;OR环境消毒=0.505,95%CI:0.320 ~ 0.798;OR健康教育=0.395,95% CI:0.230 ~ 0.679)。 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停课或健康教育措施能有效阻止暴发疫情的发生(OR停课=0.187,95%CI:0.111 ~ 0.314;OR健康教育=0.439,95%CI:0.233 ~ 0.825)。结论2017年湖北省重点急性传染病聚集性/暴发疫情主要为手足口病、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通过呼吸道和接触传播为主的传染病,停课或健康教育是控制此类疫情效果最明显的措施,应首先推行,其他防控措施也需要相应并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