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耿勇  周波 《陕西肿瘤医学》2012,(10):2127-2129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时机、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将51例胃癌胃大部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n=26)和肠外营养组(PN组,n=25)。肠内营养组(EN组)采用术中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及胃肠减压管,术后12小时开始进行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组(PN组)采用术中仅放置胃肠减压管,术后常规"三升袋"静脉高营养。两组分别监测术后第1天、第10天患者的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免疫球蛋白(A、G、M)、白细胞总数、早期胃肠道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平均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EN组术后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水平较PN组恢复迅速,两者间有显著差异(P〈0.05)。EN组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较PN组缩短。EN组在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与减少住院费用方面也较PN组具有优势,差异显著(P〈0.01)。结论: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时机上是安全、恰当、可行的,对改善术后早期机体营养状态具有显著作用,同时明显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少了患者住院时间与费用。  相似文献   

2.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胃癌手术后早期(12 h)经术中放置的鼻空肠管进行早期肠营养,术前、术后1 d、7 d、14 测定血浆白蛋白、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结果:胃癌术后7 d白蛋白较术前增高术后14 d明显增高,与术前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未发现肝、肾功能及血糖、电解质异常。结论:胃癌术后早期应用能全力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安全可行,无其他并发症,与静脉营养相比可以明显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过程中应用中药汤剂是否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的营养状态。方法:将67例行胃癌根治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早期肠内营养组(EN组)和早期肠内营养+中药汤剂组(EN+中药组),观察在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过程中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腹腔引流量、吻合口瘘、伤口感染、肺部感染、腹胀、呕吐、腹泻等临床指标、营养指标和肝功指标的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单纯EN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要长于EN+中药组,前组患者的腹腔引流量以及腹胀、呕吐发生的例数均要多于后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吻合口瘘、伤口感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对比营养、肝功指标的变化发现EN组的患者术后早期纠正负氮平衡的能力明显弱于EN+中药组(P〈0.05),并且前组患者血浆PALB以及ALB的浓度均显著低于后组患者(P〈0.05),体重下降值、HGB浓度、ALT、AST等其他指标的变化方面,两组患者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过程中应用一定量的中药汤剂能够有效地减少术后部分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肠内营养支持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和全肠外营养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60例老年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每组30例。肠内营养组术中放置鼻肠营养管,术后第1天开始管喂肠内营养液,肠外营养组给予等氮、等热量的标准肠外营养,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住院时间和费用。结果所有患者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肠内营养组较肠外营养组术后心肺并发症的发生明显减少,肛门排气时间更早,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减少(P<0.05)。结论老年胃癌术后早期予肠内营养安全、有效,既能促进胃肠道功能早期恢复,又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费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以及和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收集胃癌手术患者共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于术后24h开始进行肠外营养,观察组于术后24h起进行肠内营养.比较2组排气和排便时间及肠鸣音恢复时间.检测2组腹胀发生情况.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2组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和生长激素(GH)水平.结果 术后观察组患者的排气、排便以及肠鸣音恢复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术后24 h和48 h观察组的腹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优良率为53.33%,对照组为28.89%,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d,观察组患者血清PA、ALB和GH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改善机体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日常家庭肠内营养的可行性。方法将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2013年2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40例全胃切除术患者,按抽签分组法分为试验组20例(患者出院后仍保留鼻空肠营养管4周)和对照组20例(患者出院时即拔除鼻空肠营养管)。观察患者出院后4周的营养摄入量、营养参数、生活质量和医疗费用。结果出院后4周,对照组患者体重下降较试验组更多,试验组患者右手握力大于对照组,且血浆总蛋白、血红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上臂肌围、血浆白蛋白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ORTC QLQ-C30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显示,试验组的整体健康状态、情绪功能优于对照组,症状量表中试验组患者恶心呕吐及疲劳症状均小于对照组(均P0.05);但在腹泻及医疗费用中,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躯体功能、睡眠障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实施家庭肠内营养不仅能改善营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而且安全简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7.
鲁力  谢敏  魏少忠  熊治国 《中国肿瘤临床》2014,41(18):1170-1173
  目的  探讨术前1周及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制剂对老年胃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及营养状态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77例老年胃癌患者, 其中38例于术前1周及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制剂, 并标记为实验组; 其余39例患者术前1周及术后早期不给予肠内营养支持, 并标记为对照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8d前白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CD4+ T细胞、CD8+T细胞比例、CD4+ T细胞/CD8+ T细胞(CD4+/CD8+)水平。   结果  营养状态方面, 术后1d两组患者前白蛋白、白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 且对照组下降程度大于实验组(P < 0.05)。免疫功能方面, 两组患者CD4+ T细胞(%)、CD8+ T细胞(%)、CD4+/CD8+水平术后1d均较术前减少, 且对照组下降程度大于实验组(P < 0.05)。   结论  术前1周及术后早期给予老年胃癌患者适当的肠内营养支持, 能使患者术后具有更好的免疫功能及营养状况, 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8.
随着医疗技术发展,肿瘤患者住院时间逐年缩短,越来越多的患者在家庭中接受肠内营养治疗。由于需要营养 治疗的患者一般病情比较复杂,如何对需要 HEN 的患者实施规范化管理,以提高营养治疗效果、减少营养治疗并发症的 发生,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Pubmed、Embase 及 CNKI上的国内外HN 治疗相关文献,以及我院近年工 作经验显示,成立NST 团队(含医师、营养师、护师、药师等)并制定相关管理流程和随访制度,不仅减少HEN 患者的 体重丢失,也利于减少HEN 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通过营养门诊、电话或APP 等方式定期进行营养监测与随 访是肿瘤患者全程营养管理的关键步骤,可及时发现并解决患者在 HEN 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显著提高患者营养治疗的依从 性和疗效。由 NST 团队进行有计划的、重复的和渐进的营养教育和健康管理,并结合专业、有技巧的个体化营养咨询,可 以让患者了解营养治疗的目的及意义,促进患者健康行为的养成,提高患者对营养治疗的依从性。NST 团队指导下的 HEN 是肿瘤患者院内营养治疗的延伸,有利于提高营养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HEN 在发达国家有较好的成本效益,在发展中 国家成本效益如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正>目前,胃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但由于大多数患者在术前本身营养供给已不充分,再加上手术对身体能量的消耗以及术后进食不足等引起肠道营养摄入不够[1-2],其免疫功能减退,影响术后恢复,容易导致并发症。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是临床上进行营养支持的两个有效途径,我们对102例胃癌患者采用不同的营养支持治疗,为上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康复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102例胃癌患者,男65例,女37例,年龄3885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胃癌患者术前行新辅助化疗结合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4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研究组给予术前新辅助化疗结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术前新辅助化疗治疗。观察2组患者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的差异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体重、白细胞数、血红蛋白、总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CD4水平、CD8水平和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胃痛、食欲不振、恶心、进食哽咽、腹胀、黑便化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胃癌患者术前行新辅助化疗结合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化疗后的营养状况和免疫水平,增强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添加益生菌联合麦芽糊精果糖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主观舒适度、腹胀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采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择期手术胃癌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患者6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胃癌D2根治术,手术后两组患者均采取SOX方案进行化疗。试验组患者术后采取添加益生菌联合麦芽糊精果糖肠内营养辅助性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添加益生菌的肠内营养治疗。治疗时间均为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肠道微生态、营养状况、主观舒适度以及不良反应之间的差异。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粪便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真杆菌均有所升高,且试验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真杆菌菌落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HB、HCT、TBIL、DBIL、IBIL、TP、ALB、PAB均有明显升高(P<0.05),且试验组患者的HB、HCT、TP、ALB、PAB、AL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BIL、DBIL、IBI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主观舒适度评分均显著下降,且试验组患者的主观舒适度评分显著小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腹泻、腹胀以及呕吐等情况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生菌联合麦芽糊精果糖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术后使用,患者的主观舒适度以及营养状况均显著改善,腹胀、腹泻以及呕吐发生率显著下降,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显著,建议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In over the 10 years from 2000-2010, 21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received loco-regional chemotherapy with home enteral nutrition (HEN) at an outpatient clinic because of insufficient oral intake. These loco-regional chemotherapy regimens consisted of 5 intra-aortic chemotherapies, 4 hepato-arterial infusions and 12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ies. Five out of 8 cases that had measurable lesions showed PR, and 3 cases revealed PD. The patients received HEN with peptide central formula, 400-1,200 kcal/day in night time. The average duration of HEN was 12.9 months. The post-operative nutritional management was needed for continuation and securing of outpatient chemotherapy. The author reported an experience of the outpatient loco-regional chemotherapy with HEN for the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who could not eat a sufficient volume of food.  相似文献   

13.
营养不良为肿瘤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及致死因素,在晚期肿瘤患者中更为多见。由于住院时间缩短,治疗方式及目标改变,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在家庭中接受营养治疗,合理、有效地家庭营养治疗对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其中家庭肠内营养由于简便、安全成为晚期肿瘤患者家庭营养治疗首选的应用方式。规范的家庭肠内营养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不仅有助于改善和维持患者营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而且能够满足其生理、心理需要,避免了长期住院,有利于节省医疗费用,有明显的社会效益。然而,家庭肠内营养实施目前仍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包括肠内喂养装置、肠内营养配方组分、实践创新、医疗保障等。目前亟待探索规范、安全、可靠的管理实施方式来实现家庭肠内营养治疗,为建立规范的晚期肿瘤患者的家庭肠内营养模式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胃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第5位、死亡率第3位的恶性肿瘤;对于有手术机会的胃癌患者主要的治疗方案仍是手术切除,由于胃癌患者精神心理因素、肿瘤消耗、机械梗阻、分解代谢增加等因素会导致患者严重的营养代谢问题,继而影响手术的安全性以及术后康复。外科手术是胃癌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但由手术带来的创伤、生理结构的改变,以及术后的化疗则进一步加重上述问题。肠道微生态是人体免疫功能等重要组成部分,而现有研究提示肿瘤代谢、外科手术、化疗等均可能造成肠道菌群的改变。随着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发展,胃癌的综合治疗越来越为外科医生所重视。如何改善患者胃癌术后身体营养状况、减轻肠道菌群紊乱,进而减少术后并发症、加快术后康复,已成为胃肠外科医生关注的重点。本文主要通过文献回顾对行胃癌患者围术期肠内营养治疗及肠道微生态调节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后分别实施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临床效果, 为胃癌患者术后提供更好的营养支持治疗。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接受胃癌根治术后行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患者各70例, 其中肠外营养组给予常规肠外静脉营养治疗, 肠内营养组在术后第1~5天给予肠内营养剂, 观察患者术后第1天和第7天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 及血液中IgA、IgG、IgM和CD4+细胞、NK细胞、B淋巴细胞情况。   结果  肠内营养组术后第1天和第7天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显著优于肠外营养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同时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第7天与术后第1天及肠外营养组术后第8天比较, IgA、IgG、IgM和CD4+细胞、NK细胞、B淋巴细胞显著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可有效改善术后营养水平, 以及免疫相关指标, 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彭忠民  杨旭东 《中国肿瘤临床》2014,41(23):1484-1489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案。食管癌患者术后常发生吻合口瘘、肺部感染及呼吸循环衰竭等并发症。术后正确给予肠内营养支持不仅有利于维持患者各组织器官的代谢功能, 而且能够减少各种术后并发症, 维持正常的免疫反应。本文就食管癌术后肠内营养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结肠癌手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将结肠癌患者9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留置胃管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留置胃管组给予术后间断夹闭胃管并给予肠内营养,肠内营养组术后早期给予拔除胃管同时给予肠内营养.观察术后排气、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营养学指标.结果 术后三组之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肠内营养组:(50.07±11.59)h、(76.75±27.37)h、(10.11±1.57)d;对照组:(62.03±12.31)h、(90.67±25.64)h、(11.80±1.83)d;留置胃管组:(43.53±11.94)h、(61.17±22.67)h、(8.70±1.53)d;均P< 0.05],留置胃管组住院时间最短,术后排气、排便最早.术后1周患者血红蛋白、血浆清蛋白在留置胃管组、肠内营养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术后与术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术后留置胃管组与单纯营养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肠癌患者术后留置胃管并同时给予肠内营养是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路径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间接受手术治疗的84例胃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进食时间、出院时间均明显较短。观察组患者术后8 d的前清蛋白水平、清蛋白水平、总蛋白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19.0%)明显低于对照组(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及综合护理干预举措,能够有利于患者肠道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