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盈  姚琼瑛  郑昊 《肿瘤学杂志》2016,22(8):632-638
摘 要:[目的] 通过对小细胞肺癌和鳞癌进行能谱增强扫描,探讨肺癌与转移性淋巴结能谱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24例伴有纵隔转移淋巴结的小细胞肺癌患者和14例伴有纵隔反应增生性淋巴结的鳞癌患者,在能谱CT上行能谱增强扫描,获得单能量图像。再对单能量图像进行分析,通过能谱曲线、碘含量、有效原子序数等能谱参数分析,然后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小细胞肺癌与其相应的转移性淋巴结能谱曲线重合性良好,前两者与反应增生性淋巴结的能谱曲线有较大差别。小细胞肺癌、转移性淋巴结、反应增生性淋巴结三组之间的碘含量、有效原子序数均具有统计学差异(F=10.226,P=0.000;F=10.281,P=0.000)。反应增生性淋巴结与小细胞肺癌的能谱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反应增生性淋巴结与转移性淋巴结的能谱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CT能谱成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反映出肺癌转移性淋巴结与原发肺癌之间具有组织同源性,对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可以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在非小细胞肺癌调强放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病理学或细胞学证实且行宝石能谱CT检查的非小细胞肺癌31例,放疗前普通模拟CT定位。比较普通模拟CT及宝石能谱CT肺原发灶大小、体积差异及纵隔淋巴结诊断的不同。结果普通模拟CT病灶直径平均为5.0cm,宝石能谱CT直径为4.6cm(t=1.19,P=0.244);普通模拟CT病灶体积为63.5cm-3,宝石能谱CT病灶体积为50.4cm-3(t=22.049,P=0.000)。宝石能谱cT检出支气管壁增厚、管腔狭窄11例,普通模拟CT仅4例显示,且受侵长度及厚度均有差异。普通模拟CT诊断26枚淋巴结转移,宝石能谱CT诊断22枚淋巴结转移,4枚淋巴结考虑为反应性增生被排除转移。普通CT图像共5例有部分容积效应、伪影等,而宝石能谱CT各层面均显示了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宝石能谱CT使6例患者临床分期发生改变。结论宝石能谱CT在非小细胞肺癌原发灶确定、纵隔淋巴结诊断及调强放疗靶区勾画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临床分期判定有指导、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 肺癌淋巴结转移是重要的生存预后因素,准确的纵隔淋巴结分期可以使患者最大程度地受益于手术.本研究旨在探讨宝石能谱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定量参数在术前诊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收集48例NSCLC患者,连续进行宝石能谱CT成像(gemstone spectral imaging,GSI)模式肺增强扫描和手术治疗.重建GSI数据,测量淋巴结的大小、动脉期和静脉期的CT值、能谱曲线的斜率、标准化碘浓度以及水浓度.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确定诊断的最佳阈值及效能.结果 转移性淋巴结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短轴直径、动脉期和静脉期的CT值、能谱曲线的斜率、标准化碘浓度均有统计学差异.当确定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的最佳临界值为2.75,其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总体的准确性分别为88.2%、88.4%、87.0%.结论 能谱CT的GSI模式定量参数较传统CT在术前诊断转移性淋巴结方面有更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4.
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大小与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估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大小与转移的相关性.方法:从形态测量学角度,分析25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纵隔和肺门的淋巴结.记录每例淋巴结数目、最大径及病理结果.计算转移频数与淋巴结大小的相关性.回顾性分析其中80例患者术前CT扫描的淋巴结所见,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相对照.结果:检查258例标本的2 892枚淋巴结.140例患者为pN0期,118例为淋巴结阳性.2 487枚淋巴结(86.0%)无转移,405枚淋巴结(14.0%)有转移.无转移淋巴结平均直径是(7.05±3.7)mm,转移淋巴结是(10.7±4.7)mm,(P<0.005).1 954枚无转移淋巴结(78.5%)和180枚转移淋巴结(44.3%)直径<10mm.140例无转移淋巴结的患者中,102例(72.9%)至少有一枚淋巴结>10mm118例转移患者中,13.0%淋巴结<10mm.80例CT扫描评估的敏感性是57.0%,特异性80.2%结论:淋巴结大小不能作为评估非小细胞肺癌转移浸润的可靠参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以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非小细胞肺癌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  收集45例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收治的经皮穿刺活检或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病理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初治患者, 对其行术前常规胸部SE序列MRI平扫和纵隔DWI扫描(b值分别为600、800和1 000 s/mm2), 测量并记录不同b值时肺门纵隔淋巴结的ADC值, 以术后病理结果作为诊断的金标准, 分析非小细胞肺癌肺门纵隔淋巴结的DWI与ADC值特点。  结果  45例患者共送检淋巴结791枚, 其中在DWI上测得ADC值的淋巴结共计68枚, 包括32枚转移性淋巴结和36枚反应增生性淋巴结。最合适的b值为600 s/mm2, 在此条件下, 转移性淋巴结的平均ADC值为(1.73±0.24)×10-3mm2/s, 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平均ADC值为(2.67±0.16)×10-3mm2/s, 转移性淋巴结组平均ADC值明显小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组(P < 0.001)。转移性淋巴结不同病理类型间的平均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当以平均ADC值< 2.32×10-3mm2/s为阈值诊断非小细胞性肺癌肺门纵隔淋巴结有无转移时, 其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71%、92%、31%、8%、76%和90%。  结论  DWI对NSCLC患者肺门纵隔淋巴结良恶性的鉴别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是一种快速可行的影像学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观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状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自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外科肺癌标本数据库抽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于我科行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例,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分析淋巴结转移率、转移度与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Kaplan-Meier法结合log-rank检验分析患者预后与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共纳入268例患者,总淋巴结转移率为51.9%,淋巴结转移率与pTNM有统计学相关性;共清扫淋巴结1 895枚,533枚为转移淋巴结,总转移度为28.1%,其中第6组淋巴结转移度高达44.3%(35/79),第4、5、7、9、10、11组淋巴结的转移度在某些特定分组中有显著差异;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61.2%,且N分期越高,患者的生存率越低、生存时间越短。结论:非小细胞肺癌发生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大,且与预后密切相关。精确N分期对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155例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背景与目的胸内淋巴结(包括肺门和纵隔)转移是影响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胸内淋巴结转移特点及转移方式,为确定肺癌术中淋巴结清扫方式提供依据。方法按Naruke肺癌淋巴结分布图作为淋巴结清扫依据,对155例非小细胞肺癌行完全性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结果155例非小细胞肺癌共清除淋巴结1553枚。总转移率为58.7%(91/155),N1占20.0%(31/155),N2占38.7%(60/155),跳跃性N2共9.7%(15/155)。肺原发肿瘤T分期与淋巴结转移之间呈线性关系。淋巴结转移率在各类型非小细胞肺癌间无差异。肺癌淋巴结可呈跳跃式纵隔转移,且区域性转移与非区域性转移均多见。结论肺癌淋巴结转移具有多组别、多区域及跳跃性特点。除临床分期为T1者外,系统性胸内淋巴结清扫在肺癌术中应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18F-PET/CT在诊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前哨淋巴结(SLN)和非前哨淋巴结(Non-SLN)转移情况的应用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分析,随机选择可手术切除的周围性NSCLC患者60例,患者手术前全部行18F-PET/CT检查判断淋巴结转移情况.18F-PET/CT判断淋巴结转移标准为SUV≥2.5,术中肺癌SLN应用亲脂的异舒泛蓝染料法进行识别,将所探测的淋巴结分别切除后行术中快速病理检查,PET/CT和SLN最终以病理诊断为标准.结果:60例NSCLC患者中有37例成功识别出蓝染SLN,SLN检出率61.7%(37/60).成功识别SLN的37例患者中,术前经18F-PET/CT诊断为N0患者共18例,清除SLN 31枚,转移8枚;清除Non-SLN 195枚,转移17枚,SLN的转移度明显高于Non-SLN(20.5% vs8.0%,P<0.05),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7% vs 7.2%,P>0.05).结论:18F-PET/CT能较准确的诊断SLN转移,但存在一定的漏诊率,将PET/CT和肺癌前哨淋巴结结合,有助于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分子分期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主要因素是其临床病理分期。令人费解的是目前肿瘤复发在Ⅰ期肺癌中并不少见。本研究旨在探讨部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常规病理分期是否存在偏低现象。方法:术中采集2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共195枚,每枚淋巴结平均分成两半。一半淋巴结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另一半淋巴结按区域混合,用于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195枚淋巴结作了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检查,其中30枚淋巴结发现有显性转移:无一枚淋巴结检出微转移。135枚苏木精伊红染色阴性的淋巴结作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其中31枚淋巴结中检出微小转移的肿瘤细胞;无一枚淋巴结检出显性转移。39组苏木精伊红染色阴性的区域淋巴结混合组织中,11组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呈阳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结果存在一致性(U=7.682,P〈0.001)。结论:苏木精伊红染色能准确地检测出肺癌患者淋巴结中的显性转移灶,而不易发现隐匿性微转移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能够提高肺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在检测肺癌淋巴结微转移方面,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价值相当。  相似文献   

10.
王玉婕  黄遥  唐威  吴宁 《癌症进展》2015,(2):188-193
目的:前瞻性探索宝石能谱CT成像在提高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术前淋巴结转移状态准确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入组2014年2月8日至2014年6月2日首诊并进行宝石能谱CT增强扫描的59例NSCLC患者,利用能谱CT后处理软件对其扫描所得的101幅单能量图像进行能谱分析;采用受试者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诊断淋巴结转移的λHu斜率比值的最佳临界值。结果按病理确诊的淋巴结转移状态分组,转移组淋巴结(31枚)能谱曲线斜率与原发灶(17灶)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1.86±0.85)和(1.76±0.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7);未转移组淋巴结(65枚)与原发灶(42灶)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2.09±0.77)和(1.49±0.65),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0);转移组与未转移组的λHu斜率比值分别为(1.05±0.26)和(1.54±0.59),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0)。ROC曲线分析确定斜率比λHu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最佳临界值为1.31,该值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64.6%、90.3%和82.0%。结论能谱曲线分析有助于提高NSCLC术前淋巴结转移状态判定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