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与目的:淋巴结转移是肺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影响分期和预后,胸内淋巴结(包括肺门和纵隔)转移是影响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术后淋巴结转移特点进行分析,为手术选择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5例NSCLC手术病例,比较胸内各组淋巴结转移情况,从肿瘤原发部位和肿瘤组织类型两方面比较各分组之间淋巴结转移率及跳跃性转移率的差异。结果:205例NSCLC术中共清扫胸内淋巴结977组共3 577枚,平均每例17.4枚。其中220组共508个淋巴结存在转移,有胸内淋巴结转移病例98例,转移率为47.8%。发生跳跃性转移35例,转移率为17.1%。第4、5、7、10、11组淋巴结转移频度较高。肺上叶癌比肺下(中)叶癌更容易发生跳跃性转移。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鳞癌。结论:NSCLC的淋巴结转移多数是按肺内淋巴结到肺门淋巴结再到纵隔淋巴结的顺序进行逐级转移,纵隔淋巴结的跳跃性转移比较常见。NSCLC的淋巴结转移特点与肿瘤的原发部位、肿瘤组织类型有密切关系。手术应根据淋巴结转移规律对胸内淋巴结进行系统性清扫,特别注意转移频率较高的第4、5、7、10、11组淋巴结。  相似文献   

2.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可及早探知Ⅰ期肺癌患者临床未知转移灶的存在与否,对肿瘤切除术后的精确分期、复发和预后的判断、合理治疗方案的选择,提高5a生存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肿瘤大小、外侵程度、病理类型、肿瘤部位等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对145例NSCLC行肺癌切除和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清除淋巴结1682个,阳性率33.89%。原发性肿瘤大小及外侵程度(T)因素中T1、T2、T3、T4患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2.33%、29.68%、28.77%、51.20%。鳞癌淋巴结转移率为19.49%,腺癌淋巴结转移率为35.57%,腺鳞癌淋巴结转移率为37.65%,大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率为70.59%。中央型与周围型肺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5.28%和33.08%。各区淋巴结10、7、5区转移频率较高,其中7区转移率最高。结论:NSCLC的淋巴结转移与原发肿瘤大小、外侵程度、病理类型、肿瘤发生部位均有密切关系。肺切除时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214例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手术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14例非小细胞肺癌行肺叶切除加同侧纵膈淋巴结清扫。手术和病理结果均显示 NSCL C淋巴结转移首先是叶支气管、肺门区 ,然后是纵膈各区 ,纵膈各区淋巴结转移与原发灶所在的部位有关 ;手术和病理 N分期相差甚远 ;直径 >2 0 mm的淋巴结病检癌转移率达 70 .9% ,而直径 <10 mm的淋巴结仍有 16 .3%病检证实为癌转移 ;术后 4月内临床发现上肺癌所致气管旁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有 83.4 %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因此通过手术发现和病检结果的分析 ,有助于指导非手术 NSCLC放射治疗设计。  相似文献   

5.
纵隔淋巴结转移非小细胞肺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纵隔淋巴结转移(N2)肺癌的外科治疗效果,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关系。方法:用SPSS软件对我院外科治疗1083例非小细胞肺癌建立数据库,对其中147例N2肺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N2组中鳞癌发生率最低,肺鳞癌淋巴结转移度明显低于其他类型肺癌(P<0.01),其预后明显优于肺腺癌(P<0.05)。根治性切除者淋巴结转移度明显低于姑息性切除者,预后明显优于姑息性切除者(P<0.05)。淋巴结转移数与预后有关,>4枚者预后差(P<0.05)。手术方式及术后综合治疗与预后无明显关系。结论:肺癌外科治疗常规进行纵隔淋巴结清扫对达到根治效果和准确分期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小转移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后5年生存率为50%~85%左右,对于术后是否应进行辅助放、化疗至今尚无定论。我们探讨了56例Ⅰ期NSCLC患者术后淋巴结微小转移灶(lymphnodesmicrometastasis,LMM)对预后的影响和指导术后治疗的意义。材料与方法 收集本院和解放军三○一医院1987年9月~1992年9月的Ⅰ期NSCLC56例,均有术后病理诊断,随访超过5年,死亡均与肺癌有关,全部病例5年生存率55-4%(31/56)。取56例手术切除的淋巴结石蜡标本(共252个淋巴结,每…  相似文献   

7.
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1,他引:15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跳跃性与非跳跃性与非跳跃性转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差异。方法 以1982-1994年间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76例ⅢA期有纵隔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53例不伴有肺门淋巴结转移,称为跳跃组;123例伴有肺门淋巴结转移,称为非跳跃组,将纵隔淋巴结分为3个区域,分析两组患者淋巴结转移范围及其与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在跳跃组中,有49例(92.5%)纵隔淋巴结转移局限于1个区域(L1),而在非跳跃组中有45例(36.6%),纵隔淋巴结转移扩至2或3个区域L2或L3),跳跃组的5年生存率为29.3%,高于非跳跃组(12.2%,P=0.038),且在同一L1上,跳跃组5年生存率(32.1%)亦高于非跳跃组(15.3%,P=0.042)。结论 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跳跃性转移为纵隔淋巴结转移病变中独特的一个亚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胸内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和范围,及其对合理的放疗布野的意义。方法:1996年1~12月,175例NSCLC行肺叶或全肺切除加同侧纵隔淋巴结清扫,对切除的707个淋巴结进行病理分析。结果:NSCLC胸内淋巴结转移首先至肺内组、肺门组,然后至纵隔各区,纵隔各区淋巴结转移与原发肿瘤部位有关。术后1年以上叶肺癌所致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77.4%(24/31)出现锁骨上淋  相似文献   

9.
朱斌  柳仓生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15):1115-1118
  目的  探讨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年龄、性别、吸烟指数、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细胞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分析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规律及分布特点。  方法  对96例非小细胞肺癌行肺切除术和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  结果  淋巴结转移与年龄、性别、吸烟指数无关, 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中、低分化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5.8%、47.8%和59.0%, 肿瘤分化程度越低, 纵隔淋巴结转移率越高(P < 0.05)。病理类型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 鳞癌、腺癌的N2转移率分别为13.6%、34.0%。肺腺癌较鳞癌易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P < 0.05)。中心型肺癌与周围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跳跃性N2有12例, 跳跃式纵隔转移共9例。肺癌常跨区域纵隔转移, 肺下叶癌跨区域纵隔转移与肺上叶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与细胞分化程度有密切关系, 与年龄、性别、吸烟指数、病理类型、原发肿瘤大小无关; 肺腺癌较鳞癌易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 多数肺癌的淋巴结转移遵循由近及远、自上而下、由肺内经肺门再向纵隔的顺序转移规律; 部分纵隔淋巴结的转移呈"跳跃式"; 肺切除术时,施行系统性胸内淋巴结清扫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钟华  董强刚  韩宝惠  黄进肃  包国良 《肿瘤》2003,23(6):511-513
目的 研究非小细胞肺癌 (NSCLC)中hRAD17基因的表达频率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逆转录 多聚酶链反应 (RT PCR)方法检测了 5 0例肺癌标本的hRAD17表达。以人NSCLC细胞株SPC A1作为阳性对照 ,癌周正常肺组织作为阴性对照。结果  5 0例肺癌中 38例hRAD17阳性表达 ,阳性率为 76 %。 38例阳性病例中有纵隔淋巴结转移者为 31例(81.5 % ) ,而 12例阴性表达病例中仅 3例 (2 5 % )有纵隔淋巴结转移 ,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hRAD17基因在肺癌中高表达 ,其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双源CT(DSCT)能量成像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能谱参数及能谱曲线的差异,探讨DSCT标准化碘浓度及能谱曲线与纵隔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13例NSCLC患者行DSCT能量成像扫描,在处理工作站得到碘图图像,测量所有入组纵隔淋巴结的标准化碘浓度以及在不同能量水平下的能谱曲线。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转移淋巴结组与非转移淋巴结组,两组淋巴结标准化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采用t检验分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标准化碘浓度诊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最佳阈值。结果 NSCLC两组纵隔淋巴结动脉期及静脉期的标准化碘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ROC曲线计算出标准化碘浓度诊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最佳阈值为52.45%;NSCLC两组纵隔淋巴结的能谱曲线为逐渐下降型曲线,两组在40~110 keV区间下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DSCT能量成像的参数进行定量分析,对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意义较大;可作为术前判断NSCLC淋巴结转移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分布范围 ,为纵隔淋巴结广泛清除提供依据。方法 对本院 2 0 9例施行手术、并对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广泛清扫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清除纵隔淋巴结 115 8个 ,转移度 2 1.6%。T1 、T2 、T3间纵隔淋巴结转移度差异非常显著 ( P<0 .0 1)。T2 、T3、T4 期腺癌、腺鳞癌的纵隔淋巴结转移频度高于鳞癌。 3 5例上叶肺癌有 5 7组纵隔淋巴结转移 ,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占 89.5 % ;3 5例下叶肺癌有 5 7组纵隔淋巴结转移 ,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占 3 1.6%。跳跃性纵隔淋巴结转移 16例 ,发生 1组淋巴结转移者占 81.3 %。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十分活跃 ,只有广泛清扫纵隔淋巴结才能达到根治目的  相似文献   

13.
苏慧东  余帅  刘世果 《癌症进展》2021,19(20):2080-2082,2086
目的 探讨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04例NSCLC患者,术前分别给予增强CT扫描和PET/CT检查,将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PET/CT检查和增强CT扫描诊断NSCLC淋巴结转移的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评估其对NSCLC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 PET/CT检查结果显示,转移淋巴结SUVmax和淋巴结短径均明显高于非转移淋巴结(P﹤0.01);增强CT扫描结果显示,转移淋巴结碘浓度明显低于非转移淋巴结(P﹤0.01).增强CT扫描与PET/CT检查诊断NSCLC淋巴结转移的准确度分别为66.35%(69/104)、87.50%(91/104).PET/CT检查诊断NSCLC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9(95%CI:0.76~0.93),高于增强CT的0.74(0.73~0.89).结论 PET/CT检查诊断NSCLC淋巴结转移的效能较高,可为合理制订治疗计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分析18F-PET/CT在诊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前哨淋巴结(SLN)和非前哨淋巴结(Non-SLN)转移情况的应用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分析,随机选择可手术切除的周围性NSCLC患者60例,患者手术前全部行18F-PET/CT检查判断淋巴结转移情况.18F-PET/CT判断淋巴结转移标准为SUV≥2.5,术中肺癌SLN应用亲脂的异舒泛蓝染料法进行识别,将所探测的淋巴结分别切除后行术中快速病理检查,PET/CT和SLN最终以病理诊断为标准.结果:60例NSCLC患者中有37例成功识别出蓝染SLN,SLN检出率61.7%(37/60).成功识别SLN的37例患者中,术前经18F-PET/CT诊断为N0患者共18例,清除SLN 31枚,转移8枚;清除Non-SLN 195枚,转移17枚,SLN的转移度明显高于Non-SLN(20.5% vs8.0%,P<0.05),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7% vs 7.2%,P>0.05).结论:18F-PET/CT能较准确的诊断SLN转移,但存在一定的漏诊率,将PET/CT和肺癌前哨淋巴结结合,有助于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观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状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自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外科肺癌标本数据库抽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于我科行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例,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分析淋巴结转移率、转移度与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Kaplan-Meier法结合log-rank检验分析患者预后与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共纳入268例患者,总淋巴结转移率为51.9%,淋巴结转移率与pTNM有统计学相关性;共清扫淋巴结1 895枚,533枚为转移淋巴结,总转移度为28.1%,其中第6组淋巴结转移度高达44.3%(35/79),第4、5、7、9、10、11组淋巴结的转移度在某些特定分组中有显著差异;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61.2%,且N分期越高,患者的生存率越低、生存时间越短。结论:非小细胞肺癌发生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大,且与预后密切相关。精确N分期对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可手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区域淋巴结的转移特点,探讨其在手术淋巴结清扫范围的选择以及术后放射治疗靶区勾画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肿瘤医院2005年1 月至2010年12月810 例NSCLC 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区域各组淋巴结转移频度以及肿瘤原发病灶与区域淋巴结转移部位的相关性。结果:NSCLC 区域淋巴结转移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及肿瘤部位相关(P 值分别为0.013、0.000、0.009 和0.000)。 不同肿瘤原发部位有不同的淋巴结易转移区域。结论:左肺原发肿瘤中病灶大、组织学类型为腺癌的患者易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非小细胞肺癌在纵隔淋巴结的转移中,右上肺癌主要转移至上纵隔2~4 区;右中肺和右下肺癌主要转移至上纵隔2~4 区、隆突下;左上肺癌主要转移至上纵隔2~4 区、主动脉弓下;左下肺癌主要转移至动脉弓下及隆突下。在手术选择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术后放射治疗靶区勾画时应特别注意这些淋巴结转移频度较高的区域。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与目的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可以诱导淋巴管上皮细胞增殖和淋巴窦的新生。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VEGF-C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6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VEGF-C蛋白的表达进行测定,并结合肺癌的淋巴结转移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肺癌组织中VEGF-C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5.00%(39/60)。有淋巴结转移组VEGF-C蛋白阳性表达率83.33%(20/24)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52.78%(19/36)(P〈0.05)。结论 肺癌组织中存在VEGF-C的高表达,可能与肺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VEGF-C蛋白表达可能作为推断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