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总结佘延芬“去菀陈莝”法治疗湿疹的应用经验。“去菀陈莝”与“开鬼门”“洁净府”是治疗水肿的3个基本原则。佘延芬法宗《黄帝内经》,扩大了该法的临床适应症,认为“菀陈”是指瘀阻于经络的邪气,“去菀陈莝”是治疗邪气瘀阻致病的重要治疗原则之一,结合采用的缪刺法,应为“刺络以祛邪,邪去而正安”之意。于针灸疗法而言,以“通”字为要,采用刺络放血的方法,给邪以出路,往往获得良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用中药治疗湿疹的用药特点及规律。方法:对中国期刊网、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等数据库中收载的关于外治湿疹的中医药期刊文献进行统计,共收集2007-2017年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的文献共134篇。用EXECL建立数据库,将数据导入SPSS 21.0软件。结果:共选出符合条件的中药外用处方127首,涉及中药167味,累计用药次数986次。将26味高频中药作聚类分析,可分为5类,采用因子分析提取出7个公因子。结论:现代医家外治湿疹以清热药、解表药等为主,主要药味为苦、甘、辛,并以寒性药居多,多归于脾胃两经。研究表明,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结果有良好的一致性,能客观地反映临床医案证治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从火热论治鼻鼽的古文献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华医典》和《中医方剂大辞典》中从火热论治鼻鼽的方药,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对药物进行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使用频次、常用药对、中药组合及新处方组合。结果: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方剂61首共涉及117味中药,药物以辛温为主,集中于肺胃脾心四经,使用频率位于前五位的中药为甘草、黄芩、栀子、薄荷、桔梗,常用中药组合为“黄芩-甘草”“栀子-甘草”“黄芩-栀子”等,黄芩、防风、栀子、连翘、薄荷、桔梗、川芎、荆芥、甘草9味药是药物的核心组方。结论:古文献药物归经以肺、胃、脾为主,用药以清肺泻火、补益脾胃为先,肺胃郁热、脾胃虚弱为鼻鼽的主要病机,古文献鼻鼽用药特色对现代中医防治过敏性鼻炎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湿疹是由各种内外因素引起,在急性阶段以丘疱疹为主,在慢性阶段以表皮肥厚和苔藓样变为主的瘙痒性皮肤病[1].其临床特点具有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倾向湿润,反复发作,易成慢性等.中医认为是由于禀赋不足,风湿热邪浸淫肌肤所致.  相似文献   

5.
正消化性溃疡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病位主要在胃和十二指肠,也可发生在食管下段、小肠、胃肠吻合口及其附近的肠袢,以及异位的胃黏膜等部位,因溃疡的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等消化性因素有密切关系,故称为消化性溃疡。中医并无消化性溃疡病名,该病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呕吐等范畴。临床医家对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从不同角度多有研究,辨证论治亦有一定疗效。笔者主张从内痈论治消化性溃疡,采  相似文献   

6.
钱月慧 《江苏中医药》2014,46(10):15-16
叶天士认为络病以络脉阻滞为特点,多表现为气滞、血瘀或痰阻,提出辛味通络等用药诸法,临床喜用辛香药,善用虫类药,巧用血肉有情之品,善用药对,妙用藤类。分析叶氏治疗络病的用药特点和规律,以期指导临床用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清透法”用药规律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求"清透法"下方药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选取古今医案及温病学教材中有清透作用的医案、方剂,用excel将其分别按治疗温病温热证方、治疗温病湿热证方建立数据库,运用计量学方法对其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药物类别上治温热方以清热药、解表药、补益药为主,治湿热方以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及芳香化湿药为主;药性以寒性药物占多数,其次为微寒药和平性药;药味以苦、甘、辛味药物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其他药味的药物;药物归经以肺经为主;治疗温热类温病的高频药物包括连翘、甘草、金银花、生地、玄参、石膏、麦冬、薄荷、牛蒡子、知母、芦根、丹皮、犀角、黄芩、桑叶、竹叶、豆豉;治疗湿热类温病的高频药物包括杏仁、连翘、藿香、滑石、半夏、薏苡仁、金银花、石膏、黄芩、蔻仁、知母、青蒿、通草、竹叶、茯苓皮、厚朴、桔梗、玄参、芦根.结论:清透法用药以性寒凉、味苦辛、质地轻、气芳香为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各医家治疗湿疹的用药经验。方法:收集了3本中医文献中治疗湿疹的病案,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处方规律。结果:对筛选出来的244首处方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出22个核心药物组合和10首新处方。结论: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平台开展的中药治疗湿疹的数据挖掘和用药规律研究,既可有效指导湿疹的中医临床治疗,同时为防治湿疹的新药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中风>所载治疗中风的52首方,90味药进行分析,指出肝阳化风是中风病的主要病机,并认为治肝熄风、滋阴养血、通络熄风、顾护脾胃、培土制木是叶天士治疗中风的三大法则.其用药规律和治疗法则为中医药治疗中风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张仲景治疗疼痛的用药规律,以期更好地指导中医对疼痛的治疗.方法 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关于疼痛的组方中所涉及中药进行高频用药、功效、四气、五味、归经的统计分析,并对高频用药位居前15位的中药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前15味药物依次为:甘草、芍药、生姜、大枣、桂枝、附子、白术、干姜、大黄、人参、半夏、枳实、当归、黄芩、麻黄;功效用药以解表药、补气药、温里药、活血化瘀药、补血药位居前5位;四气用药以温性药、寒性药、平性药位居前3位;五味用药以甘、辛、苦味药位居前3位;归经中以归心经、脾经、肺经、肝经位居前4位;对高频用药进行聚类分析可聚为4类.结论 张仲景治疗疼痛用药规律概括为:从寒论治,突出虚实,从心治痛,注重化瘀,治从整体,寒热并治,治从中焦,甘以缓之,学遵内经,多有发挥.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软件分析李斌教授采用凉血潜镇法治疗湿疹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6年12月9日至2017年6月19日李斌教授治疗湿疹的临床病例初诊医案100例,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其治疗湿疹中症状与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处方规律、核心药物组合等。结果:常见临床症状为瘙痒较剧、四肢躯干散在红斑丘疹、夜寐欠安、心烦不适、舌红苔腻等,100份处方中涉及中药102味,包括外科六号方(自拟)及苦参、桂枝、生地、乌梢蛇等,产生15组湿疹支持度≧60的中药药对和9张新处方。结论: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揭示了李斌教授治疗湿疹的用药规律,有助于提高中医治疗湿疹的疗效,为总结名中医经验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索钱文燕教授治疗慢性湿疹临床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并整理钱文燕教授在中日友好医院门诊部治疗慢性湿疹97例,借助Microsoft Excel 2010、SPSS Statistics 20.0、SPSS Modeler 18.0计算机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用药频率分析、高频用药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结果 在纳入研究的97个处方中,共涉及中药145味,排名前10位的药物分别为连翘、生地黄、茯苓、金银花、泽泻、牡丹皮、黄柏、蛇莓、白英、白术,关联分析共产生"连翘→蛇莓→白英、蛇莓→白英→茯苓、茯苓→白术→生地黄"等药物关联;聚类分析共得"蛇莓、白英、连翘、金银花、牡丹皮、茯苓、白术、生地黄"等4个聚类方.结论 钱教授认为"湿、热、瘀、虚"为湿疹主要病机,重视肝经辨证,以甘苦合化、透热转气、平补脾胃为特色治法;用药上以甘苦辛为主,善用对药蛇莓-白英、茯苓-白术、陈皮-厚朴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米建平教授治疗慢性湿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其门诊治疗慢性湿疹的治验处方155首,将方药信息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 5),采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频次在10次以上的中药27味,主要有附子、炙麻黄、细辛等,得出中药核心组合10个,新方5首。结论:米建平治疗慢性湿疹以升阳活血、宣发透毒为法,初步构建"心火脾虚-阳虚不运-湿毒蕴积-毒损络脉-气血瘀滞-贼邪袭肺"的慢性湿疹发病模型,与温阳、渗湿、化瘀、行气通滞、透疹毒、发汗解表"六位一体"的慢性湿疹综合性治疗网络,用药以辛甘温性中药为主,擅用"附子-炙麻黄-细辛"、巧用虫类药等,为其治疗慢性湿疹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前列腺炎非单一疾病,而是以排尿异常、前列腺区域疼痛或者不适以及大便异常等为临床表现的证候群,多因急性发病,经治缠绵难愈后转为慢性。该病属中医膏淋劳淋范畴。戴恩来教授在临床上从肾阳虚损,寒滞肝脉的病机观点出发,在前列腺炎的慢性治疗与病后调理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结合戴恩来导师临床有效验案以及近年来关于前列腺炎的治疗进展,突出导师治疗前列腺炎从阳虚立论的观点,对中医药的独特诊疗智慧加以分析和发掘,旨在继承名师经验,寻求更好治疗该疾病的临床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文献分析,探讨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数据库检索2004-2014年发表的有关中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研究文献,运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相关方剂的药物组成、功能分类、治法等情况,进而探讨其中的用药规律。结果 1共纳入73篇文献,收集中药方剂73首,涉及药物131味,药物总频次784次。2因子分析及频数分析发现,最能体现本病证治特点的15味药物为大黄、黄芪、丹参、茯苓、白术、当归、淫羊藿、川芎、党参、半夏、土茯苓、山茱萸、枸杞、牛膝、杜仲。3治法频数统计发现,益气健脾、通腑降浊、活血化瘀、补益肝肾法应用最为广泛。4聚类分析发现有意义的两组药物组合,分别为大黄、黄芪、丹参(C1),当归、茯苓、白术(C2)。结论慢性肾衰竭临床常从虚、浊、瘀论治,治法以通腑降浊、扶正补益、活血化瘀、化湿解毒等为主,常用药物如大黄、黄芪、丹参、茯苓、白术等。  相似文献   

16.
金实教授擅长于风湿免疫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他认为干燥综合征主要以阴虚络滞、肺失宣布为病机,治疗上强调从络论治,以滋阴通络、宣肺布津为治则。总结介绍了金实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常用的几组药对:麦冬+北沙参、紫菀+甘草、赤芍+川芎、路路通+威灵仙、石膏+牡丹皮、乌梅+甘草,并例举了治疗病案,探析其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秦厚生先生医案的整理,探析秦老治疗宫颈癌的用药规律。秦老认为宫颈癌发病离不开湿痰瘀毒互结,治疗宫颈癌法宗温病、理本伤寒,融二者为一体,表里结合,善用理气化湿、清热排脓之法,对改善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着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临床治疗胆囊息肉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1989~2011年期间国内主要学术期刊所载的经临床验证、治疗胆囊息肉有良好疗效的中药复方,分析中医治疗胆囊息肉的用药规律。结果在复方所涉及的155种中药中,活血化瘀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和清热药使用频率较高。结论目前中医治疗胆囊息肉以活血化瘀、理气化痰、清热利湿、扶正为基本治法,所使用的药物以活血化瘀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和清热药为主;正气不足是胆囊息肉发生发展病机的重要方面,扶正亦是胆囊息肉治疗的重要治则。  相似文献   

19.
中医治疗骨坏死的用药规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信  马勇 《天津中医药》2010,27(2):139-140
探讨中医治疗骨坏死的用药规律,进一步指导临床用药。通过检索近20年治疗本病的处方,进行药物及其配伍规律的分析,用药多以补益药和活血药为主,处方多以补阳还五汤、左归丸及右归饮加减。治疗骨坏死应以补益肝肾、行气活血为治则,以补益药配伍活血药进行加减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搜集、整理明代医家龚廷贤治疗肿瘤相关疾病的内服方剂,总结其用药规律。方法:用Excel建立数据库录入系统,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频数分析法。结果:治疗积聚的药物用药频率位居前三位的分别是理气药(23.3%)、活血化瘀药(23.0%)、补虚药(11.5%)。治疗翻胃的药物用药频率位居前三位的分别是补虚药(22.7%)、理气药(17.9%)、清热药(9.1%)。治疗肠澼的药物用药频率位居前三位的分别是补虚药(28.5%)、清热药(24.0%)、止血药(11.8%)。结论:龚廷贤治疗肿瘤相关疾病善用补虚药,重视扶正培本和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