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诊断输入性疑似基孔肯雅热(CHIK)病例,处置输入性CHIK疫情,防止出现本地感染病例。方法2019年8月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发生一起疑似输入性CHIK疫情。采用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病毒分离方法检测病例、共同暴露者、接触者血清样本和蚊虫媒介样本,采用Clustal X和MEGA 7.0软件分析基孔肯雅病毒(CHIKV)E1基因序列;根据《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2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结果病例血清样本CHIKV核酸阳性、CHIKV分离阳性。分离株属于ECSA基因型,在E1基因区段与2017年中国浙江省输入株MG912993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为100%,与河南省既往输入株MG925665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4%和99.8%。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病例共同暴露者1人、接触者3人,均无相应临床表现;以病例居住地为疫点进行媒介控制和蚊媒应急监测,疫点布雷图指数由首次监测的9.5降至第3次监测的3.2并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蚊虫媒介CHIKV核酸阴性。结论河南省新乡市辉县输入性CHIK病例由ECSA基因型CHIKV导致,未引起本地疫情扩散。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1例有孟加拉国旅行史的基孔肯雅热病例进行病毒基因特征分析。方法采集患者血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基孔肯雅热病毒(CHIKV)和登革热病毒核酸,反转录PCR(RT-PCR)扩增CHIKV结构基因C-E3-E2-6K-E1片段并测序,计算机软件分析处理基因序列。结果患者血清real-time PCR检测为CHIKV核酸阳性,病毒株编号为QZ0823。 对病毒株QZ0823病毒进行测序拼接后共获得CHIKV 5个结构基因全长,包含3 747 bp核苷酸序列,编码1 248个氨基酸,与参考序列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9% ~ 99.9%和99.0% ~ 99.9%,对E1和C-E3-E2-6K-E1核苷酸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病毒株QZ0823株与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的东中南非洲遗传谱系流行株进化关系最近。结论来自病例的CHIKV病毒株QZ0823属于东中南非洲遗传谱系,该病例为输入性病例。  相似文献   

3.
<正>基孔肯雅热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引起,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全球约有40个国家流行,其典型临床症状有高热、头痛、肌肉关节痛、出血和出疹等[1]。我国多为输入性的散发病例[2]。2010年10月在广东省东莞市首次暴发聚集性疫情[3],导致数百人发病。本研究基于前期筛选的CHIKV特异性重组抗原CHIK23[4],采用免疫层析技术建立检测CHIKV IgG抗体的快速检测试纸条,同时  相似文献   

4.
谢佳燕 《临床急诊杂志》2019,20(10):824-827,832
<正>寨卡病毒病、基孔肯雅热和裂谷热均属于伊蚊传播类疾病。伊蚊是蚊科中最大的一属,能传播登革热、黄热病、寨卡病毒病、基孔肯雅热和裂谷热等多种传染病。近几十年全球登革热发病率大幅度增长[1-3],现在约有一半世界人口面临登革热的危险;近年来东南亚地区登革热疫情增多,2014年广东省登革热流行[4-5],2016年美洲寨卡病毒病流行且我国出现输入性病例[6],2016年我国出现黄热病病例输入性病例[7]。2017年,在印度和越南出现登革热流行[8  相似文献   

5.
基孔肯雅热是由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感染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后再叮咬人类而引起的虫媒传染病.它于1952年被首次确认,暴发于坦桑尼亚南部尼瓦拉州,2005年3月在法属的留尼汪岛出现首例人感染病例,并逐渐发展成为该病的大流行.  相似文献   

6.
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是引起基孔肯雅热的病原体,经蚊叮咬传播。近年来,该病毒流行于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并且在印度洋地区造成大规模流行。临床诊断技术的开发对控制疾病蔓延十分重要。目前,CHIKV感染的实验诊断技术主要有病毒分离培养、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3大类。本文就CHIK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作一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7.
2017年9月9日1名由孟加拉国入境的商人经广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白云机场口岸旅检科确认为基孔肯雅热病毒核酸阳性;当天该商人由广州机场转机到达温州市入住市区酒店,经调查证实为1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且为温州市首例,温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时采取一系列防控措施后未发生二代病例。应对此类疾病加强监测,积极提高应对能力,预防可能出现的暴发与流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2010 — 2019年我国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诊断间隔情况,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从“中国疾病控制中心信息系统”之“传染病信息报告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获取数据,分析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的三间分布特征、来源国、病例发现途径及发病诊断间隔情况。  结果  2010 — 2019年我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报告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94例,其中2019年报告68例。 83.0%的病例的发病时间为7 — 11月。 男、女性别比为1.5∶1,平均年龄为(36.4±14.2)岁,中位数为35.0岁。 中国籍病例67例(71.3%),其他国籍病例27例(28.7%)。 输入病例主要分布在云南(37.2%)、广东(30.0%)和浙江省(10.6%)。 病例主要来源于缅甸(53.2%)、泰国(11.7%)、孟加拉(9.6%)、印度(7.4%)和菲律宾(5.3%)。 经入境口岸检疫发现38例(40.4%),病例入境后就诊发现56例(59.6%)。 就诊发现的病例的发病诊断间隔明显长于前者[(5.0±6.5) d vs. (2.8±2.5) d,t=5.090,P=0.026]。 2010 — 2019年输入病例曾引起4起境内本地暴发。  结论  我国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呈增多趋势,建议在云南、广东和浙江等重点省份开展国际旅行健康教育、培训发热门诊医生,夏秋季节加强自东南亚国家入境人员的口岸检疫筛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天津市1例输入性基孔肯亚病毒(CHIKV)的全基因组序列特征与进化,为CHIKV的监测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11月4日于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采集的血清标本200 μl提取核酸,设计叠瓦式引物扩增CHIKV基因组全长,然后利用Illumina Miniseq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本研究的CH...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2017 — 2019年浙江省杭州市登革热输入性病例和本地病例的流行特征和时空分布特征。  方法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传染病监测”子系统中收集杭州市2017 — 2019年登革热病例信息,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将病例分为输入性病例和本地病例,使用ArcGIS 10.2软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及可视化呈现,使用SaTScan 9.4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  结果   2017 — 2019年杭州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 424例,其中输入性病例223例,本地病例1 201例。 2017年和2019年的发病具有空间聚集性特征,共得到36个本地病例高–高聚集区和37个输入性病例高–高聚集区。 对本地病例进行时空扫描分析,共探测到3个聚集区,聚集时间皆在2017年8 — 10月,1类聚集区以江干区闸弄口街道为中心,涉及31个街道,主要位于主城区内。 对输入性病例扫描共探测到3个聚集区,聚集时间都在2019年5 — 11月,1类聚集区以余杭区塘栖街道为中心,涉及29个街道。  结论   杭州市登革热疫情存在时空聚集性特征,本地病例和输入性病例在聚集空间和时间,以及高发人群特征方面存在差异,建议根据区域和人群开展针对性防控措施,以更精准防控登革热疫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广东省肇庆市2014-2015年登革病毒(DENV)的基因型别和可能的输入来源。方法 收集登革热临床诊断病例急性期血清,对实时荧光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阳性标本进行病毒培养,分离株进行E基因扩增与序列测定,用Mega 5.1软件进行分子分型和系统进化树构建。结果 409份样品中147份实时荧光RT-PCR检测阳性(35.94%),其中2014年阳性144份(39.99%),以DENV 1(139/361)为主;2015年阳性3份(6.25%),以DENV 3(2/48)为主。共获得22株DENV分离株,其中20株为2014年DENV 1型的genotype Ⅰ和Ⅲ,与2013-2014年广州、佛山市分离株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9.40%~100.00%和99.20%~100.00%,与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分离株亲缘关系次之;2株为2015年DENV 3的genotype Ⅲ,与近年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分离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8.20%~99.70%。结论 广东省肇庆市2014年暴发流行的DENV 1为genotype Ⅰ和Ⅲ,可能由广州市和佛山市输入,2015年散发的DENV 3为genotype Ⅲ,由佛山市输入,疫情毒株可能源于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流行株。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H9N2禽流感病毒分离株进行全基因进化特征分析,为禽流感的防控提供研究数据。方法对24株2017-2019年广州市禽类市场H9N2禽流感毒株进行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全基因组遗传进化特点。结果24株H9N2病毒核苷酸同源性为86.20%~100.00%,核苷酸进化距离为0.00~1.54,其中HA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进化距离变化最大,其次为PB2基因。遗传进化分析显示,所有毒株各基因在系统发生树上聚为一簇,属于G57基因型。分子特征分析显示,所有毒株属于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在HA蛋白受体结合位点均发生Q226L突变,提示H9N2更容易识别人源受体。在HA-N166D、PB2-L89V/292V、PB1-I368V、L473V、PA-K356R、S409N、M1-N30D、T215A、NS1-P42S等致病性相关位点上,大部分毒株发生致病性增强突变。耐药性上,所有毒株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敏感,对烷胺类药物耐药。结论2017-2019年期间广州市禽类市场H9N2禽流感病毒为G57基因型,该基因型病毒普遍发生与人受体结合能力增强的稳定变异,且大部分毒株发生致病性增强的突变,需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阐明云南省中缅边境的瑞丽市2014年登革热流行的登革病毒血清型及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收集登革热病例资料, 采集患者急性期血清标本, 用RT-PCR法检测登革病毒核酸, 并进行登革病毒C/PreM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2014年6-12月, 瑞丽市共确诊登革热病例292例, 其中本地感染病例139例(47.77%), 输入性病例153例(52.23%;缅甸输入152例, 广州输入1例)。2014年瑞丽市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发病率为72.77/10万。主要流行地区为瑞丽市城区、姐告开发区和勐卯镇。经登革病毒核酸检测和序列测定, 从患者血清中获得65株病毒的C/PreM区基因核苷酸序列, 其中本地感染40例, 缅甸输入25例。进化分析表明, 登革1型病毒53株(本地感染31例, 缅甸输入22例), 2型11株(本地9例, 缅甸输入2例), 4型1株(缅甸输入病例), 它们均与东南亚登革病毒流行株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结论 2014年瑞丽市发生了输入性和本地感染并存的登革热流行, 缅甸木姐市和中国瑞丽市均存在登革1和2型病毒的共同流行, 来自缅甸木姐市的登革热输入性病例是引起瑞丽市登革热本地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2017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州)登革热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登革病毒(DENV)流行株血清型和遗传进化特征。方法收集登革热病例资料,采集2017年该地登革热患者急性期血清标本,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DENV C/PrM和E基因核苷酸序列,用MEGA 5.0软件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2017年西双版纳州共确诊登革热1 348例,包括本地感染病例1 231例和输入病例117例。 景洪市、勐腊县和勐海县均有来自老挝和缅甸的输入性病例,其中景洪市和勐腊县发生本地流行,病例数分别为1 030例和201例。 流行期为5 — 12月,病例年龄以20 ~ 54岁为主,男女性别比为1∶1.16。 从患者血清中获得48株DENV的C/PrM区基因核苷酸序列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其中46株为登革1型病毒(DENV-1;景洪市33株、勐腊县10株和勐海县3株),2株为登革2型病毒(DENV-2;勐腊县和勐海县各1株)。 2017年西双版纳州的老挝输入病例和本地感染病例的DENV -1流行株间高度同源,与近几年德宏州瑞丽市和临沧市耿马县及东南亚国家的DENV-1流行株具有较近的遗传进化关系。 DENV-1的E基因进化分析结果与C/PrM一致。结论DENV-1是引起2017年西双版纳州登革热暴发疫情的主要病原。 来自老挝的登革热输入性病例是导致2017年西双版纳州本地登革热流行的主要原因,应加强中国?老挝和中国?缅甸边境地区登革热跨境传播的防控。  相似文献   

15.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