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对北京市海淀区布鲁氏菌病(布病)重点职业人群监测的血清学结果进行分析,了解重点职业人群的感染状况,为疾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信息。方法2014 — 2018年以海淀区选定区域牛羊散养户和动物疫病所的工作人员为布病重点人群,采集全血,按照《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 269 — 2007)中标准试管凝集方法(SAT)对采集的血清中抗体进行检测,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共检测血清样本243例,布病抗体阳性 7例,阳性率为2.88%,7例均未发现布病症状,不同年份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使用Fisher精确检验法,P>0.05)。 不同职业人群中,饲养员阳性率为3.03%;牛、羊均接触的人群血清阳性率为4.84%,只接触牛的人群阳性率为3.66%,只接触羊的人群阳性率为1.01%。结论北京市海淀区2014 — 2018年布病重点职业人群为兽医及饲养员,接触牲畜主要为牛、羊,应加强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做好动物的免疫,及早发现感染病例,掌握疫情趋势,做好布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2006-2012年全国布鲁氏菌病(布病)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处置措施现状,为早发现、识别并有效防范和应对此类事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2006-2012年《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布病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进行流行病学描述分析。 结果 2006-2012年全国共报告布病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99起(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以下同),报告病例数151例;报告集中在我国东南部地区,山东省(39起)、江苏省(10起)报告较多;主要发生在家庭(49起);时间集中在3-8月;126例个案报告中,实验室诊断119例、临床诊断7例,职业以农民为主;病例处理措施主要是对症治疗(74起)、采样检验(56起)、明确诊断(53起);事件处置措施主要是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宣传教育、消毒。 结论 我国布病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逐年增多,布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报、处置缺乏统一标准,需制定适合当前形势的防治策略并积极开展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一起家庭聚集性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疫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进行分析,为疾病防控及监测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方法   对2例SFTS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其居家周围的人群及宿主动物进行监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病例、动物血清及蜱进行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对病例和蜱进行疾病关联分析,对核酸阳性标本进行SFTS病毒的S、M、L基因测序,构建系统进化树。   结果   2例病例SFTS病毒IgM及总抗体均为阳性,其中1例核酸检测阴性。 45份健康人群血清标本中,3份SFTS病毒抗体阳性,6只犬(含病例家养犬)和4只羊血清SFTS病毒总抗体均为阳性,4头猪血清总抗体阴性。 10只蜱中,仅在病例家养犬寄生的蜱标本中检测到SFTS病毒核酸,基因序列测定显示SFTS病例株与蜱株均包含S、M、L片段,两者高度同源,核苷酸同源性为99.9%~100.0%。   结论   本起家庭聚集性SFTS疫情的发生与病例家养犬及其寄生蜱高度关联。  相似文献   

4.
万寒兵  杨玉荣  林亮  彭景贤  王静 《疾病监测》2019,34(12):1126-1129
目的对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土右旗)一起老年人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暴发的处置进行描述,为今后该类事件的规范化处置提供参考。方法对2018年土右旗疫情的全部病例进行个案调查;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检测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乙脑病毒核酸;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患者及部分村民、家猪样品中的乙脑病毒抗体。结果此次暴发疫情中,5人发病,其中2例死亡,均在8月发病,均为农村无乙脑疫苗接种史且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5例病例的血清和脑脊液标本中乙脑病毒IgM抗体阳性、乙脑病毒核酸阴性,5份村民血清的IgM抗体阳性,108份村民血清的IgG抗体阳性,2份家猪血清的IgM抗体阳性。结论2018年土右旗发生了老年人乙脑暴发疫情,当地人群和猪中存在乙脑病毒感染。 今后应加强乙脑疫情和蚊媒的监测及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5.
李帆  刘伦光  吴朝学  蒋德勇  岳勇  刘鹃  邓勇  陈曦 《疾病监测》2021,36(12):1274-1276
  目的  为了解四川省羊肉餐馆从业人员布鲁氏菌病(布病)感染情况及防控知识掌握情况,评估四川省职业人群布病监测可靠性,进而为布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四川省常年销售羊肉汤的区/县作为重点调查地区,对羊肉餐馆从业人员感染率及防控知识知晓情况开展横断面调查。 采用现场采样及问卷调查方式,并对所有参与问卷调查的对象采集静脉血并进行布鲁氏菌抗体检测。  结果  在四川省自贡市、凉山彝族自治州、内江市、泸州市、成都市的145家餐馆完成问卷调查362份,采集血清样本362份。检测出布病抗体阳性血清8份,滴度最高1∶400,分布在成都、自贡、内江市,平均阳性率为2.21%。 血凝阳性者均无布病相关临床表现。 知晓率调查中85.64%的被调查者从未听说过布病。 防护措施调查中加工过程从不戴口罩的被调查者占46.69%;从不戴手套的占55.52%。 从业年限>5年感染布病风险增加(χ2=7.29,P<0.05)。 防控知识知晓程度与文化程度有关;各市/州知晓率之间存在差异,成都市布病知晓率高于其他市/州(χ2=51.70,P<0.05)。  结论  目前,四川省布病监测点代表性不足,职业人群监测应该将羊肉餐馆从业人员纳入监测范围; 餐饮从业人员布病宣传教育工作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某高校一起感染性腹泻疫情原因,评估处置措施的有效性,为防控感染性腹泻疫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取描述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回顾性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该起事件调查,结果录入Excel数据库,利用SPSS软件分析数据。  结果  该起事件共报告患者66例,罹患率为3.08%(66/2144),采集32份样本,包括人、食品、水和环境,其中5份学生肛拭子札如病毒阳性,其他均为阴性。  结论  本起事件为札如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疫情,最可能的传播危险因素为楼层公共卫生间。  相似文献   

7.
塔娜  张文强  米景川  范蒙光 《疾病监测》2021,36(12):1261-1264
  目的   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一起布鲁氏菌病(布病)暴发的原因,并提出防控措施。  方法   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验,于2020年4月对达拉特旗一自然村的一起布病暴发疫情进行传染源追踪调查和传染途径分析。  结果   2020年2月28日至3月5日张大圪堵自然村短期内报告3例布病病例,4月在该区开展布病流行病学调查时,又发现4例确诊和3例隐性感染病例,并检出羊1型和羊3型布鲁氏菌。 卫生部门对患者进行建档跟踪治疗,开展了重点人群监测,对人、畜居住环境进行了一次终末喷雾消毒,并对全村居民开展面对面的宣传教育,发放防护物品;畜牧部门严格执行检疫、淘汰病畜的防治措施,并进行动物疫情监测。  结论   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是未经检疫的羊随意贩卖流动,致使病畜流入,感染养殖人员造成疫情暴发。 应加强羊群疾病监测、管理和病畜淘汰机制,防止传染源的流动;加强医疗卫生和畜牧兽医部门的联防联控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2019年5月在我国大陆地区发生或者可能由境外输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方法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总体上,预计5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数将较4月有所上升,可能以水痘、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感染性腹泻等事件为主。 全国手足口病将进入流行高峰期。 登革热将继续出现境外输入病例,广东、浙江、海南和云南等高风险地区存在出现本地病例的可能,并可能出现小规模暴发疫情。 人感染禽流感疫情呈低发态势,仍可能继续出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或其他亚型动物流感病毒散发病例。 食物中毒即将进入高发期,细菌性食物中毒及毒蘑菇中毒将增加。 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博拉病毒病疫情仍将持续发生,但输入我国的风险低。结论需要对手足口病予以重点关注,对登革热、人感染禽流感、食物中毒、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博拉病毒病予以一般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2019年8月在我国大陆地区发生或者可能由境外输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方法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预计8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数将与7月相近,处于全年较低水平。 广东、云南等地登革热本地传播疫情仍将持续,部分地区可能会扩散并形成较大规模暴发。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埃可病毒11型感染暴发风险值得关注。 食物中毒和高温中暑将处于全年的高发期。 8月气象部门预测的洪涝灾区需要关注灾后可能导致的水源性、食源性和媒介传染病上升的风险。 8月后蜂蛰伤风险在部分省份也将上升。 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博拉病毒病疫情仍将持续发生,但输入我国的风险依然为低。结论2019年8月我国大陆地区无特别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需要重点关注登革热本地传播风险,一般关注埃可病毒聚集性感染、食物中毒、高温中暑、洪涝灾害、蜂蛰伤等事件以及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博拉病毒病疫情输入的公共卫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2021年9月在我国大陆地区发生或者可能由境外输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  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  结果   总体上,预计9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数将较8月上升。 我国境内发生新型冠状病毒境外输入及续发本地传播风险持续存在,但在可控范围内。 人间鼠疫疫情进入高发季节,疫源地人感染风险仍存在,不排除远距离疫情传播的可能。 仍可能出现人感染禽流感或人感染其他亚型动物流感散发病例,但发生大规模扩散传播的可能性极低。 炭疽处于高发期,仍有出现聚集性疫情的可能。 手足口病将进入秋季流行期,流行强度将升高,尤其南方省份病例数将增加。  结论   需要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予以特别关注,对鼠疫、人感染禽流感、炭疽和手足口病予以一般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2016 — 2020年辽宁省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动态及规律,为制定和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辽宁省2016 — 2020年人间布病报告确诊病例和重点职业人群监测信息,描述、分析其三间分布情况和监测结果。  结果   2016 — 2020年全省14个市累计报告人间布病确诊病例11 569例,死亡1例。 发病高峰为3 — 8月,病例主要集中在40~64岁,且以农民为主。 重点职业人群监测工作中,流行病学调查68 804人,血清学检测32 559人,阳性1 708例,阳性率为5.25%。 病原学检测布病样本830份,分离出羊种布鲁氏菌210株。  结论   辽宁省布病发病数和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且2020年发病数和发病率创历史新高。 人间布病流行态势错综复杂,布病防控形势严峻,防控策略和措施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检测布鲁氏菌病(布病)患者血液中布鲁氏菌DNA,分析其与临床症状和抗体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门诊就诊患者进行个案调查,包括临床症状、既往史、接触史、用药史等。布病可疑患者,采集血液,分离血清,进行血清试管凝集试验(SAT),检测布鲁氏菌抗体,按照《布鲁氏菌病诊断》(WS 269—2019)进行布病临床诊断。同时对患者抗凝全血进行细菌DNA提取,应用巢式PCR方法检测血液中布鲁氏菌DNA。对不同症状、抗体水平血液中布鲁氏菌细菌数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18例布病患者中,男性78例,女性40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有发热、乏力、头痛、胸背酸痛、腰痛、四肢酸痛、关节肌肉疼痛、出汗、失眠和睾丸痛等。118例布病患者血液标本中,布鲁氏菌DNA阳性率为63.56%(75/118),布鲁氏菌细菌数中位数(MED)为7拷贝/mL血液,四分位数(IQR)为2~17拷贝/mL血液。118例布病患者中,SAT检测阳性率为38.14%(45/118)。118例布病患者中,新发病例和复诊病例分别占55.08%(65/118)和44.92%(53/118),新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山西省2005-2019年布鲁氏菌病(布病)监测点(包括国家级和省级)监测结果,掌握布病流行现状,为制定布病防治对策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山西省2005-2019年布病监测数据按常规监测和监测点监测分别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山西省2005-2019年共报告布病70 736例,2005年报告发病率最低为6...  相似文献   

14.
田雅昕  王妙  李振军  刘志国  翟景波 《疾病监测》2022,37(11):1462-1466
目的 对2004—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制定该地区人间布病防控策略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采用发病数、发病率和构成比等描述疫情。采用AMOS-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对2016年该地区分离的菌株进行鉴定和基因分型。基于MLVA-16分型方法对本研究的菌株与国际布鲁氏菌MLVA数据库的羊种布鲁氏菌进行比较,调查菌株间的分子流行病学关联。结果 2004—2011年乌兰察布市人间布病呈现逐年增多态势,并在2011年到达流行顶峰,2012—2108年显著下降,但2019—2021年再次反弹。2004—2021年该地区共报告人间布病29 713例,年均报告1 650例,年均发病率为75.46/10万。乌兰察布市后山地区的流行情况高于前山地区。经AMOSPCR和MLVA-8两种分子方法鉴定表明,22株菌均为羊种布鲁氏菌,且属于东地中海血统。菌株间有较高的遗传相似性(80%~100%),提示菌株来自单一的共同祖先。此外,来自本研究的20个株菌分别与先前该地区分离菌株和该地区之外的菌株形成完全相同的MLVA-...  相似文献   

15.
廖虹瑜  曾林子  祁腾  罗隆泽 《疾病监测》2016,31(10):856-858
目的 掌握2014年四川省人间布鲁氏菌感染情况,为四川省布鲁氏菌病(布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4年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部就诊的疑似布病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用试管凝集试验检测布鲁氏菌抗体。结果 共检测305例,血清学检测阳性32例;不同性别检测血清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1~60岁之间,占总阳性人数的78.13%;病例分布于8个地市,以眉山市占总阳性人数比例最高为25.00%;职业分布以养殖羊和牛人数比例最高为34.38%;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多汗、乏力,分别占90.63%、62.50%和68.75%;肌肉、关节酸痛者占59.38%;感染源主要为羊、牛及其制品,感染途径为直接接触及消化道传播。结论 四川省多地存在布鲁氏菌感染病例,疫情漏报严重,疫情呈明显回升趋势,需在全省加强布病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06-2015年山西省布鲁氏菌病(布病)疫情特征,为开展布病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对山西省10年间报告的布病数据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10年间山西省共报告布病54 679例,呈逐年增加趋势,由2006年的3452例增至2015年的6997例,平均增幅为10.27%;病例波及全省11市119个县(市、区),2011-2015年扩散至山西省所有县(市、区),报告发病率介于10.26/10万~23.53/10万之间,平均发病率为15.51/10万;2014年发病数、发病率均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大同市、朔州市、晋中市和忻州市共报告布病37 619例,占全省报告病例总数的68.80%。布病监测点共采集职业人群血清25 190份,阳性2068人,阳性率为8.21%。全省共分离到布鲁氏菌226株,羊种布鲁氏菌225株,布鲁氏菌非典型菌株1株,羊种3型布鲁氏菌225株,占总分离菌株数的99.56%。结论 山西省近年来布病发病呈快速上升趋势,大同市、朔州市和晋中市布病流行水平较高,运城市和临汾市疫情增长较快,呈明显的季节性高发特征。布鲁氏菌流行优势菌种是羊种3型,应进一步加强布病防治,控制布病疫情。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分析1950 — 2018年山西省布鲁氏菌病病原学特征,为深入分析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提供参考信息。方法对全省69年间检出布鲁氏菌资料按照1950 — 1981、1982 — 1991和1992 — 2018年3个阶段特别对分离到布鲁氏菌按照时间、地区、宿主材料分离情况及优势菌株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50 — 2018年山西省从5种宿主的不同材料中分离到牛、羊、猪种3种共417株布鲁氏菌,其中羊种布鲁氏菌331株、牛种1株、猪种1株、布鲁氏菌非典型菌株1株、未定种83株。结论山西省是羊种为主的羊、牛、猪种布鲁氏菌混合疫区,1950 — 1981、1982 — 1991年以羊1型、羊2型为优势菌种演变为当前以羊种3型为优势菌种,羊种布鲁氏菌可能有宿主转移现象。  相似文献   

18.
2008年陕西省大荔县人间布鲁氏菌病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养鱼  谢云兰  曹锐  刘玲 《疾病监测》2009,24(4):264-265
目的了解陕西省大荔县布鲁氏菌病(布病)的人间感染情况 。方法采用血清学与流行病学方法,对高危人群进行布病调查和检测。结果血清学共检测380人,阳性者12例,阳性率3.16%;感染散在发生;男女性均可感染;感染者以从事畜牧养殖者居多;感染年龄在20~50岁。结论应严密监测布病疫情,防止疫情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