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朋伟  邢敬  林云  彭延申  陈晓宇 《肿瘤》2012,32(1):49-55
目的:探讨B细胞特异性莫洛尼鼠白血病病毒插入位点-1(B-cell-specific Moloney murine leukemia virusintegration site-1,Bmi-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正常胃黏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Bmi-1、c-myc和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nhancerof Zeste homolog 2,EZH2)蛋白的表达.结果:Bmi-1蛋白在正常胃黏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16.7%、30.7%、58.1%和78.0%,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织中Bmi-1高表达率为45.0%,其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P<0.05).胃癌组织中Bmi-1的表达与c-myc、EZH2表达之间呈正相关rs=0.567,P<0.001;rs=0.582,P<0.001).结论:Bmi-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其高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肽酰基精氨酸脱亚胺酶4(PADI4)和B 细胞特异莫洛尼鼠白血病病毒整合位点-1(BMI-1)的表达,探讨其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并探索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ting 及实时定量 PCR 法检测86例食管鳞状细胞癌及配对癌旁组织标本中 PADI4和 BMI-1的表达,并分析其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食管鳞状细胞癌中 PADI4、BMI-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6%和73.3%,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中的37.2%和30.2%(χ2=17.011,P =0.000;χ2=31.876,P =0.000);Western blotting 显示食管鳞状细胞癌中 PADI4、BMI-1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癌旁组织(0.919±0.098∶0.718±0.103,t =2.462,P =0.021;0.975±0.074∶0.717±0.071,t =2.640,P =0.014);实时定量 PCR 显示食管鳞状细胞癌中 BMI-1、PADI4 mRNA 相对表达量比对应癌旁组织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91±0.005∶0.038±0.002,t =1.701,P =0.101;0.114±0.075∶0.048±0.003,t =1.499,P =0.146)。食管鳞状细胞癌中 PADI4表达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χ2=5.771,P =0.016)、浸润深度(χ2=6.672,P =0.010)、临床分期(χ2=5.771,P =0.016)密切相关;BMI-1表达与淋巴结转移(χ2=7.176,P =0.007)、分化程度(χ2=13.787,P =0.001)、临床分期(χ2=7.176,P =0.007)密切相关。另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及实时定量 PCR 检测发现 PADI4和 BMI-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 =0.214,P =0.047;r =0.534,P =0.005)。结论 PADI4和 BMI-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表达较癌旁组织均明显升高且呈正相关,其有望成为食管鳞状细胞癌诊断及判断预后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3.
作为原癌基因,反转录病毒结合位点-1(EVI1)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可因染色体易位或其他遗传学异常而高表达,最终导致预后较差.近年来,EVI1基因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中的研究逐渐增多,尤其在儿童ALL中的研究较多.EVI1基因高表达亦提示预后不良,且与年龄密切相关,但是其与混合谱系白血病(MLL)基因重排及BCR-ABL基因重排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研究ALL中EVI1基因的表达特点以及探索相应的靶向治疗药物是今后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已取得了一定进展,然而其五年生存率 仅为 50%。许多临床研究表明 B细胞特异莫洛尼鼠白血病病毒整合位点 1(Bcell specificmoloneymurineleukemia virusinsertionsite1,BMI1)基因在促进头颈鳞癌干细胞的迁移、侵袭和恶化等方面起关键作用,对患者的治疗和预 后有显著影响,可作为头颈鳞癌干细胞的诊断标志物。针对这一特点,笔者复习近年来国内外关于 BMI1对头颈鳞 癌干细胞及其临床治疗的影响作一综述,有助于进一步认识 BMI1对头颈鳞癌干细胞的作用机制,可为该病精准靶 向治疗和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BMI-1对胰腺癌SW1990细胞放射敏感性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4Gy X线及慢病毒下调BMI-1表达作为干预条件,用克隆形成实验观察对SW1990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对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对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影响。结果 克隆形成实验和流式细胞仪发现,与其他组比较,下调BMI-1表达并经4Gy X线照射后细胞增殖能力最低,凋亡率最高(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发现,与对照组相比,4Gy X线照射后细胞G0/G1期比例下降,G2/M期比例上升(P<0.05);而下调BMI-1后细胞G0/G1期比例上升,G2/M期比例下降(P<0.05)。Western blot发现4Gy X线照射后E-cadherin表达上调,而Vimentin表达下调(P<0.05)。结论 下调BMI-1可增强胰腺癌SW1990细胞放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细胞周期及EMT进程相关。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检测各种肿瘤标志物和基因以探索其与肿瘤的相关性,为肿瘤综合治疗提供合理的指导已成为可能。目前,国内外有关DNA-PK的研究报道较多,本文就DNA-PK的主要生物学功能及其与肿瘤的相关研究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7.
龙成凤 《癌症进展》2019,17(9):996-998
多梳家族蛋白(PcG)参与多种细胞生命活动,包括细胞周期调控、癌变、老化、X染色体失活、决定细胞结局及干细胞分化,是一类染色质水平上通过表观遗传修饰调控靶基因的转录因子。环指蛋白1B(RNF2)作为PcG的重要成员,具有环指结构域,凭借其E3连接酶的特性可催化组蛋白2A(H2A)119位赖氨酸单泛素化,从而通过压缩染色质造成基因沉默并抑制转录延长阶段的进行,在干细胞增殖分化、维持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有研究发现RNF2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预后相关,有可能成为判断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和潜在的治疗靶标。  相似文献   

8.
黄燕美  秦攀  张凤  王海燕  陈淑勤 《癌症进展》2021,19(1):31-34,95
目的 探讨异位病毒整合位点-1(EVI-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EVI-1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检测人胃癌细胞株AGS、NCI-N87、MGC-803、HGC27和永生化正常胃黏膜细胞株GE...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tumorinfiltrating dendritic cell,TIDC)及脾脏树突状细胞(splenic dendritic cell,SDC)表面B7H1、B71、B72分子的表达情况;探讨封闭TIDC及SDC表面B7H1分子对其介导T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CD11c磁珠阳性分选法提取荷瘤小鼠的TIDC及SDC,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B7H1、B71、B72分子的表达情况。TIDC及SDC作为刺激细胞,脾脏T细胞作为反应细胞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同时加入B7H1抗体或其对照抗体,XTT比色法检测T细胞增殖指数,ELISA法检测T细胞分泌IL10的量。〖HT5W〗结果:〖HT5"SS〗B71及B72分子在TIDC表面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SDC(P<001);B7H1分子在TIDC及SDC表面皆中度表达,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TIDC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显著低于SDC,且诱导T细胞分泌更多的IL10。封闭DC表面B7H1分子后,TIDC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显著提高(P<0.01),且诱导T细胞分泌IL10的量明显减少(P<0.01);SDC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及诱导T细胞分泌IL10的量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封闭DC表面的B7H1分子能显著提高TIDC活化T细胞的能力,可能解除TIDC介导的肿瘤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10.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39(ubiquitin-specific protease 39,USP39)是泛素特异性蛋白酶家族的成员之一,在多种肿瘤细胞中高表达。USP39不仅能够参与剪接体的形成,参与pre-mRNAs的剪接过程,在维持纺锤体的稳定、调节细胞周期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USP39可以通过多种信号通路调节细胞的增殖、迁移、细胞周期阻滞、增加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和放射的耐受性,导致肿瘤的恶性进展等。本文就USP39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基于USP39的肿瘤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双肾上腺素样激酶1(DCLK1)和B细胞特异性莫洛氏鼠白血病病毒插入位点-1(Bmi-1)在结直肠癌(CR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Max Vision法检测DCLK1和Bmi-1在74例CRC组织及对应的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两者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CRC组织中DCLK1和Bmi-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9%和62.2%,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27.0%和2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LK1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有关(P<0.05);Bmi-1表达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有关(P<0.05)。DCLK1与Bmi-1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259,P=0.026)。结论 DCLK1、Bmi-1在CRC组织中高表达,其阳性表达可能与CR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两者联合检测可能为CRC的临床诊治及预后评估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抗癌药物对人B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alm-6细胞凋亡(apoptosis)的影响及周期特异性。方法临床常用的抗癌药物与Nalm-6细胞相互作用8~24小时后,利用低倍体DNA-FCM测定法和TdT测定+DNA染色法进行检测。结果ADR、VP16、CPT、MTX和Ara-C能明显诱导细胞凋亡,主要作用于S期。CPM、6MP和PRD则有较低的凋亡细胞诱导率,CPM在大剂量时主要引起细胞坏死。6MP诱导G1和S期细胞凋亡,PRD诱导G1期细胞凋亡,CPM诱导凋亡作用无明显的周期特异性。结论抗癌药物能诱导人B淋巴白血病细胞株Nalm-6细胞凋亡。低倍体DNA-FCM测定法能检测细胞的凋亡率,TdT测定+DNA染色法能呈现凋亡细胞与细胞周期的关系。临床上可利用此两种方法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率,抗癌药物的疗效及其周期特异性。从而有助于化疗方案的设计及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莫洛尼病毒前病毒整合位点1(PIM1)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2年3月于十堰市太和医院手术切除的38例DLBCL患者的石蜡包埋组织,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Sanger法检测PIM1基因突变情况;筛选cBioPortal数据库中DLBCL相关的DUKE、DFCI和TCGA数据集, 收集PIM1基因突变和表达、临床预后信息。将患者分为PIM1基因突变阳性组和PIM1基因突变阴性组,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肿瘤突变负荷(TMB)、微卫星不稳定(MSI)水平及总生存(OS)的差异, 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 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 DUKE、DFCI、TCGA数据集中及十堰市太和医院DLBCL患者PIM1基因突变的阳性率分别为14.3%(96/673)、26.3%(26/99)、19.5%(8/41)和28.9%(11/38), 其中突变位点与突变形式以第4号外显子和错义突变多见。不同年龄(DUKE数据集)、细胞起源(COO)分型(DFCI数据集)的DLBC...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PR1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与HLA-A0201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探讨是否可以应用PR1肽作为疗效达到停药试验标准患者的后续免疫治疗,从而维持长期缓解状态.方法 收集28例HLA-A0201阳性CML患者外周血,利用可溶性PR1-MHC-Ⅰ类四聚体技术及流式细胞术检测PR1特异性CTL存在与否、频率高低;比较不同治疗时间CML患者PR1特异性CTL表达的差异.结果 PR1特异性CTL频率与同期PCR(bcr-abl/abl)IS(IS:国际标准值)之间呈负相关(r=-0.658,P<0.001).接受治疗3、6、9个月及1、2、3、4、5、6年的PR1特异性CTL频率分别为(0.06±0.02)%、(0.10±0.02)%、(0.14土0.02)%、(0.16±0.02)%、(0.20±0.03)%、(0.18±0.03)%、(0.18±0.01)%、(0.17±0.05)%、(0.18±0.03)%.治疗3、6、9个月的频率分别与其他时间点频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1年及以上的频率两两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伊马替尼400 mg 1次/d治疗3、6、9、12个月,Sokal评分高危组患者PR1特异性CTL频率低于低危组、中危组.结论 治疗效果显著的CML患者体内可持续检测到PR1特异性CTL,其与肿瘤负荷呈负相关,提示PR1特异性CTL可能与抗白血病细胞作用相关,为疗效获得持续稳定MR4-5及MR5.0的CML患者使用PR1肽疫苗作为后续免疫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Bcl 2蛋白能抑制细胞调亡 ,与肿瘤的发生、转化及转移有关。 50 %~ 80 %的滤泡性淋巴瘤 ,10 %~ 2 5%的弥漫性大细胞性B细胞淋巴瘤中有Bcl 2蛋白的表达。EB病毒 (EBV)与免疫缺陷相关性BCL密切相关 ,而与非免疫缺陷相关性BCL的相关性较小。EBV在体外可以诱导B淋巴细胞表达Bcl 2蛋白。该病毒可能通过LMP 1诱导Bcl 2的表达参与了免疫缺陷相关性BCL的发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富集AT序列的特异性结合蛋白1(SATB1)、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的情况,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对乳腺癌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84例乳腺癌组织中SATB1、Bcl-2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情况并分析SATB1、Bcl-2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Mann-WhitneyU秩和检验和Kruskal-WallisH秩和检验;两组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简称K-M法)、Log-Rank检验和COX模型分析法。结果 SATB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乳腺癌旁组织(χ2=30.03,P=0.00);Bcl-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显著低于乳腺癌旁组织(χ2=5.01,P=0.03)。SATB1蛋白在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和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但随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的增加及淋巴结转移而升高(P0.05);Bcl-2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随着组织学分级升高和淋巴结的转移而表达下降。乳腺癌组织中SATB1与ER、PR表达有相关性(r=-0.31,P=0.01;r=0.29,P=0.01),与Bcl-2的表达无相关性(r=-0.21,P=0.05);Bcl-2与ER、PR表达无相关性(r=0.09,P=0.40;r=0.17,P=0.12)。SATB1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有关(χ2=32.55,P=0.00);SATB1、ER、组织学分级和是否淋巴结转移是影响乳腺癌预后的4个独立因素(P0.05)。结论 SATB1可能提示乳腺癌发展的恶性进程,其高表达提示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有望成为一个新的相对独立的乳腺癌预后预测指标。Bcl-2高表达提示乳腺癌表现好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髓细胞白血病1(MCL-1)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生存的关系,探讨过表达MCL-1对NSCLC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和在NSCLC进展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利用GEPIA、Kaplan-Meier Plotter和HPA数据库分析MCL-1在肺癌、肺腺癌(LUAD)和肺鳞状细胞癌(LUSC)各分期的表达及其与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通过STRING数据库绘制与MCL-1相互关联蛋白网络图,并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采用慢病毒转染,构建MCL-1过表达HCC827MCL-1以及空载对照HCC827NC的NSCLC模型。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分析细胞的增殖及克隆形成能力;Transwell和划痕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迁移能力;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情况、倍增时间及对顺铂(DDP)和多西他赛(TXT)的敏感性。结果 MCL-1在LUAD和LUSC各分期中均呈高表达,且随着肿瘤的恶化,MCL-1表达有升高的趋势。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MCL-1高表达患者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64.1、62.0和64.1个月...  相似文献   

18.
阳洁  陈宏 《现代肿瘤医学》2020,(7):1209-1213
WT1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11p13,在80%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中高表达,是AML预后不良的分子标志,可作为AML预后评估和微小残留病变(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监测的有效指标。由于WT1在AML中均有异常高表达,故认为是一种AML抗原,可作为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新靶点。一些小规模的临床试验证实以WT1为靶点的免疫治疗是有效的、安全的,这些免疫治疗可作为那些有高危复发风险及初始标准化疗失败的AML患者的辅助治疗。本文就近几年WT1与AML的预后及有关以WT1为靶点的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shRNA干扰组蛋白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LSD1)基因对急性白血病(AL)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构建慢病毒载体介导LSD1干扰的AL稳定细胞株HL-60和SHI-1,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两细胞株LSD1抑制效果,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增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LSD1干扰后,HL-60和SHI-1细胞株的LSD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mRNA:0.242±0.023、0.207±0.006,蛋白:0.256±0.015、0.486±0.042)较未经转染处理的空白对照组(mRNA:1.021±0.178、1.039±0.395,蛋白:0.552±0.026、0.754±0.060)和空载体阴性对照组(shNC组)(mRNA:0.935±0.136、1.016±0.203,蛋白:0.500±0.026、0.750±0.049)均下调(P<0.05),且细胞增殖水平(吸光度值分别为0.712±0.010、0.549±0.007)低于空白对照组(吸光度值分别为0.823±0.010、0.625±0.005)和shNC组(吸光度值分别为0.818±0.019、0.621±0.003)(P<0.05),而细胞凋亡率[(32.80±1.35)%、(23.49±1.40)%]高于空白对照组[(8.08±0.62)%、(7.28±1.17)%]和shNC组[(8.00±0.32)%、(7.19±0.65)%](P<0.05)。结论慢病毒载体介导的shRNA干扰LSD1使AL细胞株HL-60和SHI-1增殖受抑制,凋亡增加。 LSD1有可能成为AL的生物分子标志和治疗新靶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tumor-infiltrating dendritic cell,TIDC)及脾脏树突状细胞(splenic dendritic cell,SDC)表面B7-H1、B7-1、B7-2分子的表达情况;探讨封闭TIDC及SDC表面B7-H1分子对其介导T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CD11c磁珠阳性分选法提取荷瘤小鼠的TIDC及SDC,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B7-H1、B7-1、B7-2分子的表达情况.TIDC及SDC作为刺激细胞,脾脏T细胞作为反应细胞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同时加入B7-H1抗体或其对照抗体,XTT比色法检测T细胞增殖指数,ELISA法检测T细胞分泌IL-10的量.结果:B7-1及B7-2分子在TIDC表面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SDC(P<0.01);B7-H1分子在TIDC及SDC表面皆中度表达,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TIDC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显著低于SDC,且诱导T细胞分泌更多的IL-10.封闭DC表面B7-H1分子后,TIDC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显著提高(P<0.01),且诱导T细胞分泌IL-10的量明显减少(P<0.01);SDC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及诱导T细胞分泌IL-10的量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封闭DC表面的B7-H1分子能显著提高TIDC活化T细胞的能力,可能解除TIDC介导的肿瘤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