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乳腺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化疗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心理状态及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间青岛中心(肿瘤)医院收治的118例女性乳腺癌化疗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研究组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遵医嘱依从性、并发症、自我护理能力及心理负性情绪变化。结果护理后,研究组患者遵医嘱依从性为96. 6%,高于对照组的62. 7%;研究组患者导管移位或脱出、感染、穿刺点渗液和穿刺点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护理后,两组患者自护能力均提升,且研究组患者各项自护能力评分及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护理后,两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患者SDS和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乳腺癌PICC置管化疗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遵医嘱依从性和自我护理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缓解心理负性情绪,改善术后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陈银玲  李超  张小东  闫阳 《癌症进展》2021,19(21):2249-2251,2264
目的 探讨乳腺癌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导管异位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10例行PICC置管乳腺癌患者,分析发生和未发生导管异位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210例行PICC置管乳腺癌患者中,发生导管异位25例,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1.90%.发生导管异位患者中年龄﹤60岁、体重指数≥24 kg/m2、置管静脉为肘正中静脉/头静脉、送管次数≥2次、置管时间≥6个月比例均高于未发生导管异位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重指数、置管静脉、置管时间是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发生导管异位的影响因素(OR=0.715、1.510、2.406、2.128,P﹤0.05).结论乳腺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导管异位发生与患者年龄、体重指数、置管静脉及置管时间有关,临床上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刘平贤  张浩  杜新峰 《癌症进展》2021,19(21):2246-2248,2268
目的 探讨右丙亚胺联合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22例乳腺癌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GP方案(吉西他滨+顺铂)组和右丙亚胺组,每组61例.GP方案组进行GP方案化疗,右丙亚胺组在GP方案组基础上给予右丙亚胺.比较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B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C30)评分和癌症治疗功能评价系统(FACT)-B评分.结果 治疗后,右丙亚胺组患者SDS、SAS评分均明显低于GP方案组(P﹤0.01),VEGFA、VEGFB水平均明显低于GP方案组(P﹤0.01),QLQ-C30量表及FACT-B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GP方案组(P﹤0.01),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GP方案组(P﹤0.01).结论 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应用右丙亚胺联合PICC置管,可以降低患者的不良情绪,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躯体功能,有效抑制了肿瘤血管的新生,降低了肿瘤的生长及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血栓预见性护理对溶栓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恶性肿瘤PICC患者145例,根据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64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81例,在常规基础上进行预见性护理。观察两组血栓发生率和并发症。结果观察组血栓发生率为9.9%(8/81),对照组为29.7%(19/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静脉炎、导管堵塞和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4.8%(12/81)、11.1%(9/81)和12.3%(10/81),对照组分别为35.9%(23/64)、26.6%(17/64)和29.7%(19/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渗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预见性护理可以减少恶性肿瘤患者PICC后血栓,降低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间收治的100例PICC置管术肿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PICC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度、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PICC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度及对治疗依从性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够明显减少肿瘤患者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提升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化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三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12例肿瘤化疗患者,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6例。观察组患者根据PICC特点行针对性护理,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舒适度、疾病不确定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低于对照组的32.1%,护理满意度为91.1%,高于对照组的7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舒适度评分为(9.32±0.02)分,高于对照组的(7.34±0.44)分,其疾病不确定感为(63.07±9.72)分,低于对照组的(72.65±8.4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肿瘤患者PICC置管化疗,可有效控制不良反应发生,改善患者舒适度,减少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乳腺癌占女性恶性肿瘤的32%[1],在我国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周期长、药物对血管内膜的刺激性大,选择理想的静脉通道尤为重要。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体内保留时间长,患者带管期间可以正常生活,目前已作为临床医护人员对乳腺癌化疗患者首选的静脉治疗途径[2]。在我国中小城市的医院尚未普及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技术的情况下,常规的PICC置管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乳腺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中实施不同健康教育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6月间住院治疗的108例乳腺癌PICC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宣教模式进行健康教育,研究组患者采用个性化强化宣教模式进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疾病知识掌握程度、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健康教育1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疾病知识掌握程度、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强化健康教育在乳腺癌PICC患者中应用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通过对导管的预处理及送管速度的控制,减少对血管内膜的刺激,以期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方法将需要插管化疗的女性乳癌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对导管进行预处理,即插管前将导管浸泡在无菌生理盐水100ml加地塞米松5mg、利多卡因2ml的混合液中,时间1min,穿刺成功后缓慢匀速送入导管;对照组插管前导管不浸泡,穿刺成功后快速送入导管。结果对导管进行预处理之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由原来的26.7%降至10.7%,两组静脉炎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插管前对导管进行浸泡、穿刺成功后缓慢匀速送管可以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刘春  青晓  王小清  粟超辉 《癌症进展》2020,(5):523-525,536
目的探讨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留置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接受化疗且接受PICC治疗的2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PICC留置期间感染发生率,并进行病原菌分布检测,对PICC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260例患者中有35例患者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感染率为13.46%,其中局部感染率为65.71%(23/35),其次为血流感染28.57%(10/35),其他原因为5.71%(2/35)。35例发生PICC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48株,病原菌分布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43.75%(21/48),表皮葡萄球菌27.08%(13/48),白色假丝酵母菌14.58%(7/48),鲍氏不动杆菌8.33%(4/48),肺炎克雷伯杆菌4.17%(2/48),其他葡萄球菌2.08%(1/48)。导管留置时间≥60 d、化疗疗程≥8次、外周血象异常、换药频次≥7 d、护士置管经验不足、免疫功能低下、有合并症是导致患者出现PICC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化疗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较高,且受多种因素影响,需要结合危险因素以及患者自身情况给予合理的护理措施,以降低PICC留置期间感染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乳腺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12月间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8例乳腺肿瘤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观察组患者在普通护理基础上加循证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0d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个月时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明显降低乳腺肿瘤患者化疗中PICC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延长PICC留置时限。  相似文献   

13.
孙萌  路静静 《癌症进展》2021,19(14):1493-1496
目的 分析基于思维导图的健康教育对肺癌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管道自我管理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2019年6—12月收治的30例肺癌PICC化疗患者作为对照组,2020年1—6月收治的30例肺癌PICC化疗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予以健康教育干预,观察组患者予以基于思维导图的健康教育干预.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TIVAP)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PICC)在乳腺癌患者静脉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4月在本科住院的297例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按照中心静脉置管方式分为PICC组(n=187)和TIVAP组(n=110)。将两组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带管期间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TIVAP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略低于PICC组[84.55%(93/110)比92.51%(173/187),χ^2=4.70,P=0.03];TIVAP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PICC组[1.82%(2/110)比9.09%(17/187),χ^2=6.12,P=0.01];与TIVAP组比较, PICC组患者带管期间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PICC 组与 TIVAP 组生活质量较好的比例分别为90.91%(170/187)比100%(110/110),χ^2=10.61,P=0.00]。结论 TIVAP虽然操作较PICC复杂,价格高于PICC,但其具有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导管维护间隔时间长、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小等优点,值得在静脉化疗的乳腺癌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在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导管相关血栓的发生率也呈现上升的趋势,显著影响患者的治疗及生存质量。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286例进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并对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分析,最终构建列线图模型。  结果  286例PICC置管患者中,72例出现导管相关血栓。将研究所纳入的27个潜在的血栓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ASSO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进行外周血管穿刺时是否应用超声引导、患者既往是否接受过经外周静脉化疗、置管期间是否存在其他合并症以及置管时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为影响PICC置管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栓的危险因素,最终应用上述风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其C-index指数为0.688,拟合曲线和校正后地拟合曲线均位于10%的误差范围内。  结论  结合穿刺技术、既往治疗,合并症以及D二聚体等因素所构建的列线图可以较准确的预测PICC相关血栓形成的风险,为临床诊疗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肺癌化疗患者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采取PICC置管化疗的肺癌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取临床护理路径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平均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满意度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置管成功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70.0%),且平均留置时间远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6.7%)显著低于对照组(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93.3%)明显优于对照组(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肺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效果显著,明显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孙舒君  刘元昉  叶雅静 《癌症进展》2020,(7):718-720,747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选取12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患者,整理、分析所有患者病历资料,如性别、年龄、化疗次数、穿刺部位、穿刺次数、置管时间、糖尿病、免疫功能等,分析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感染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对策。结果12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患者中,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17例,感染率为14.17%;共检出1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占比58.82%,革兰氏阳性菌占比41.18%。不同性别、穿刺部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化疗次数、置管时间、免疫功能情况、糖尿病情况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化疗次数≥11次、置管时间≥11 h、免疫功能低下、有糖尿病史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65岁、化疗次数≥11次、置管时间≥11 h、免疫功能低下、有糖尿病史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治疗应该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缩短置管时间,针对危险因素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从而减少PICC导管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病自我管理(CDSMP)对恶性肿瘤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化疗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收治的188例恶性肿瘤PICC化疗患者,按患者化疗时间顺序,分为CDSMP组和对照组,每组94例。CDSMP组患者实施CDSMP模式,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PICC健康宣教。比较两组患者化疗结束且PICC拔管前的健康状况、PICC自我管理能力、疾病自我管理行为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CDSMP组患者的健康状况、PICC自我管理能力、疾病自我管理行为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DSMP模式可以有效地改善恶性肿瘤PICC化疗患者的健康状况、PICC自我管理能力和疾病自我管理行为,且对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