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代赭石治胆汁返流性胃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载“治呕吐,因胃气上逆,胆火上冲者,用镇逆汤”。和“有因‘胆倒’而呕吐不止者,……方用温胆汤加枣仁、代赭石,正其胆腑。可名正胆汤”。受二段文字的启发,临床实践中以代赭石为主组方,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78例,效果甚佳。现介绍如下。1治...  相似文献   

2.
笔者学习张锡纯医案“胆倒”、“胆火上冲”运用正胆汤和镇逆汤治呕吐的启发,运用“自拟正胆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表现为胃脘部烧灼痛,嘈杂、呕吐、反食、嗳气、泛酸等症;或表现为咽痛、咳嗽而属于胆汁反流原因引起者,取得较好疗效。其理论来源为:1、胆胃功能相关。胆助脾胃消化食物,而胃失通降亦使“胆随胃降”机能丧失,从而出现胆汁反流之症。2、肝胆相表里。其生理、病理关系非常密切。3、肝胆脾胃相互影响。肝胆的疏泄宣发,有利于脾胃之气的升清降浊。  相似文献   

3.
张锡纯系近代中西医汇通大家 ,他博极群书 ,笃于实践 ,遵古训而不泥古 ,每能发前人之所未发。兹就张氏《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运用赭石的经验略以探述。张氏认为“赭石 ,色赤 ,性微凉 ,能生血兼能凉血 ,而其质重坠 ,又善镇逆气 ,降痰涎 ,止呕吐 ,通燥结 ,用之得当 ,能建奇效。”临床上运用赭石 ,随心应手 ,每起沉疴。1 呕 吐 :张氏认为 :“从来呕吐之证 ,多因胃气冲气并而上逆。”“治此证非重用赭石不能奏效也。”故见呕吐 ,无论寒热虚实 ,必投以赭石 ,取其重坠降逆之性 ,每获良效。如治胆火上冲 ,胃气上逆之呕吐的镇逆汤 ,以赭石配半夏 ,…  相似文献   

4.
呕吐是临床常见病证,仲景在《金匮》中对呕吐征治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本文通过分析《金匮》对停饮呕吐的辨证论治,探讨其特点,希望能对停饮呕吐的证治研究有所帮助。《金匮》对停饮呕吐主要分为以下方证论治:1小半夏汤证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小半夏汤证乃因饮停心下,胃失和降,气机上逆,症见呕而不渴,治当化饮降逆,和胃止呕。半夏、生姜正有此功,两药和胃止呕之功颇强,除用于停饮呕吐外,经过配伍可用于多种证型的呕吐,如治疗风寒挟混…  相似文献   

5.
郑齐  王加锋 《河北中医》2006,28(5):363-363
茯苓泽泻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第十八》:“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一般认为本条是因胃中停饮,气机失和,上逆而吐。渴欲饮水是因为水饮困阻脾阳,脾不能输津上承,同时呕吐伤津也加重了口渴,患者因渴复饮,饮邪更盛,遂成更吐更饮,呕吐反复不止之  相似文献   

6.
中医四法辨治胆汁反流性胃炎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胆汁返流性胃炎,以中上腹(胃脘)持续性烧灼痛,餐后加重,呕吐苦水,服制酸药物无效为其特征性表现,属中医“胃脘痛”“嘈杂”“反胃”“呕吐”等范畴。是由于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胆气上泛引起,根据《灵枢·四时气》,“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之论述  相似文献   

7.
介绍谢萍教授治疗妊娠恶阻的经验。谢萍教授认为妊娠恶阻的病机总属冲气上逆,有因脾胃虚弱者,亦有因肝胃不和者;若呕吐日久,极易发展为气阴两虚之重症。脾胃虚弱、冲气上逆者,治以健脾和胃、平冲降逆止呕,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合小半夏茯苓汤加减;肝胃不和、冲气上逆者,治以平肝和胃、降逆止呕,方以温胆汤加减;气阴两虚、阴津耗损者,治以益气养阴、生津止呕,方用麦门冬汤加减。  相似文献   

8.
吴茱萸汤证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茱萸汤证在仲景书中凡五见。一是《伤寒论》“阳明病篇”的第245条、“少阴病篇”第309条、“厥阴病篇”的第377条;二是《金匮要略方论》“呕吐哕下利病篇”的第8条和第9条。以上五条原文,从表面上看,《伤寒论》三条为外感病而设,而《金匮要略方论》两条为杂病而立。但仔细深入探究,可以发现,这五条原文,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兹剖析如下,求同道教正。一、原文解说《伤寒论论》“阳明病篇”的第245条说:“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阳明属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下降为顺。胃气虚寒,不能腐熟水谷而气上逆,则食谷而欲呕吐,故用吴茱萸汤温胃散寒,降逆止呕。假如辨证不准,将吴茱萸汤误投于胸膈有热,邪热迫胃,饮气上逆的食谷欲  相似文献   

9.
<正> 神经性呕吐是频繁呕吐,尤以食后即吐为特点的官能性疾病,属中医“呕吐证”的范畴,与内有“伏饮”、“伏火”有关。《素问》说:“诸逆冲上,皆属于火”;《金匮要略》说:“呕家本渴,今反不渴,为心下有饮故也”;《丹溪心法》说:“食入即吐,是有火也”,据临床实践认识,此证由于平素内有“伏火”,加上情志所伤或饮食失调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水谷随气逆而上,遂发生呕吐。多年来根据上述论点,自制“降逆止呕汤”治疗50余例神经性呕吐,均获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0.
<正> 《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呕吐方》云: “有因‘胆倒’而呕吐不止者,《续名医类案》载:许宣治一儿十岁,从戏台倒跌而下,呕吐苦水,绿如菜汁。许曰:此‘胆倒’也,胆汁倾尽则死矣。方用温胆汤,加枣仁、代赭石,正其胆腑,可名正胆汤,一服吐止。”又云:“此方甚奇异,附载于此,以备参考。”余揣度其方,认为组方精当,应用于临床每获卓效,今举治验数则,以作交流。胆倒证赵××,男,19岁,1974年9月26日初诊。患者呕吐苦水已二年余,经现代医学诊断为“神经性呕吐”,服药治疗效果不著,迄今未得治愈。近两日来,频吐苦水,绿如菜汁,水谷入胃则吐,并心悸眩晕,胆怯易惊,善太息,脉象弦滑,舌红苔黄而腻。辨证治疗:肝胆为表里,主疏泄,司开  相似文献   

11.
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屡用小半夏汤,不仅辨证用于治疗饮呕,且对症治疗多种呕吐,使小半夏汤成为治呕之祖方。1.辨证施治——痰饮呕吐小半夏汤首见于《金匮·痰饮咳嗽病篇》“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令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饮呕之证可见:呕吐清水痰涎、吐后不渴,肠间水声沥沥、脘痞纳呆,苔白滑,脉弦。属水饮内停,浸渍于胃,胃失和降,上逆而呕。治以和胃散饮降逆止呕,方用小半夏汤。其中半夏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水饮内停病证多不渴或渴不欲饮,但《金匮要略》所论水饮内停病证既有不渴者,亦有渴饮者。本文通过分析《金匮要略》对水饮内停病证不渴与渴饮的治疗用药,探讨其不同病机。水饮内停呕而不渴病证治用小半夏汤。“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饮停心下,若见呕后口渴,提示饮随呕去,中阳复而病欲解;小半夏汤证乃因饮停心下,胃失和降,饮气上逆,呕而不渴,治当化饮降逆,和胃止呕。半夏、生姜正有此功,两药和胃止呕之功颇强,是治饮停呕吐的代表方药。若饮停较重,并见心下痞满,目眩心悸,应加茯苓而成小半夏加茯苓汤。1《金匮要略》中治疗水饮内停而渴饮的主要方药①猪苓散:“呕吐而病在隔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猪苓散用于呕后思水,其病乃因饮停心下,胃气上逆而呕,呕后思水虽可提示停于心下之饮随呕而去,但从《金匮要略》治疗用药看,此思水表明体内水精不能四布,津液不能上承,虽有饮入之水,但虞复停为饮,故用猪苓、茯苓利水,白术健脾,促使水道通利,水精四布,饮水化津上承则渴止。②五苓散:“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相似文献   

13.
温胆汤临证运用六则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肠汤原载于《千金方》 ,后世方书亦颇多论述 ,主治胆虚痰热、胆胃不和、痰热内扰所致的惊悸不宁、虚烦不眠、眩晕、呕吐呃逆、癫痫等证。方中半夏燥湿化痰 ,降逆和胃止呕 ;茯苓淡渗利湿 ;健脾化痰 ;陈皮辛香理气 ,和胃降逆 ,祛痰化浊 ;生姜味辛性温 ,温胃散寒止呕 ;竹茹性凉 ,清胃化痰止呕 ,二药相伍 ,互相制约 ,使其药性平和而降逆之功效倍增 ;枳实苦寒 ,破气降逆消痰 ;甘草和中健脾。诸药合用 ,具有除湿化痰、清胆和胃、降逆止呕之功。命名温胆者 ,以“胆欲不寒不燥常温而候耳” ,非寒、热、温、凉之“温” ,仍平和平正之意 ,罗东逸谓 :…  相似文献   

14.
“反治法”一语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并用“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十六个字揭示反治法的涵义。所谓反治法,是逆疾病性质而“从”其标象的正治法的一种变通治法,与正治法相对而言,实同名异。“逆者正治,从者反治”,若以逆为反,以从为正,实为南辕北辙,必犯“虚  相似文献   

15.
<正> 吴茱萸汤方出自《伤寒论》书中。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原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食谷欲呕”。“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及干呕、吐涎沫、头痛者”。余在临床上用此方加味治疗产后巅顶冷痛一例,  相似文献   

16.
<正> 近代名医张锡纯用药颇具特色,治肝尤有独到之处,简述如次。一、平肝逆妙用桂枝《神农本草经》谓桂枝降肺气能治咳逆上气,《伤寒论》载桂枝平冲降逆善治奔豚气。张氏承前贤之论,提出桂枝能治“肝气上冲之类”。如升陷汤后载案,一人年四十八,素患喘疾,因用力太过遂致反复发作,多方无效,疑为大气下陷作喘,方用升陷汤,其中柴胡、升麻、桔梗有碍于不纳气之证,“逆气上升者,多由于肝”,故以桂枝尖代之,以“引脏腑之真气上行,而又善降逆气”,数剂而愈。他认为硅枝“凡气之当升者遇之则升,气之当降者遇之则降”,“以其味辛,得金气而善平肝木,凡逆气之缘肝而上者,桂枝皆能镇之”,所谓“木得桂则枯也”。桂枝尚能舒肝,用治肝气郁结之胁痛,与柴胡之异,  相似文献   

17.
张玉岭 《吉林中医药》2011,31(11):1047+1082-1047,1082
呕吐之成因,既有脾胃本身的疾患所致,亦有他病影响而成。治疗当分清标本缓急、虚实寒热以及病势的发展,不可见呕止呕。仲景治呕,寒饮呕吐善用小半夏汤,阴寒上逆用吴茱萸汤,少阳邪热用小柴胡汤,气虚伤津用大半夏汤,并告诫医者"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8.
族复代赭汤《伤寒论》原方治疗“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具有调补肾虚,和解逆气,除浊升清功效。后世医家常用此方治疗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致呕吐、反胃、噎隔、呃逆等病证。 临床上笔者常用此方加减治疗神经性呕吐,取得了良好效果。如患者,45岁,女,近2个月来,腹胀嗳气,饭后即吐,吐后则舒,形体日渐消瘦,经当地医院诊断为神经性呕吐。但服药后效果不佳。患者食欲不振,大便于,两日一行,苔黄,脉弦细。辨证为中焦虚弱,胃气上逆。治以调中补虚下气降逆之法。处方:旋复花 10g(布包)、代赭…  相似文献   

19.
周学池 《新中医》1993,(8):11-13
本文认为“邪在胆,逆在胃”实质上就是胆热扰胃的胆胃不和证,其证以呕吐苦水为主症,治疗当清泻胆火,降胃止呕。  相似文献   

20.
羚羊角牛膝疗食管癌术后呕吐210008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医院朱承胜近贤张锡纯说:“肝火与肝气相并,冲激胃腑致胃腑之气不能息息下行”,转而上逆,而成呕吐。“其所以冲胃冲逆者,又多为肝火、肝气之激发,用羚羊角以平肝火、肝气,其冲气不上冲,胃气不上逆”,其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