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乌头、附子有毒,用之得当,是很有效的。其有毒成分是乌头碱,而有效成分也是乌头碱。据日本矢数道明博士研究,发现乌头、附子含有六种乌头碱,其一至四种是有毒成分,第五与第六种是有效成分。前四种在高温下可以破坏,后两种则不能破坏。后来高桥真太郎又通过大量实践,创制了“无毒附子”,经厚生省批准,作为普通药推广使用。主要作用为强心、  相似文献   

2.
【来源辨析】系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经过加工的干燥子根。主根(或称母根)为乌头、子根叫附子,因附子是附于乌头(母根)而生长的故得名。而不生幼根者则名天雄,即乌头在土中不长附子的根茎。乌头又分川乌与草乌二种。川乌属卡氏乌头,主要在四川栽培。草乌属北乌头,在各地野生,但主产于江苏、浙江。 [功能辨析]附子药性刚燥,走而不守,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下补肾阳以益火,是温里扶阳的要药。生附子,性味猛,长于回阳;熟附子性味缓,长于壮阳,治骨间疼痛。乌头搜风湿,开顽(寒)痰。川乌与草乌作用相同,唯草乌燥烈,毒性更大,入药  相似文献   

3.
傅长龄  陈丽名  傅延龄 《中医杂志》2014,(19):1705-1707
附子为临床常用中药之一,但其有大毒,用量不易掌握。追溯《伤寒杂病论》,探究张仲景附子的用量,发现其附子常用1枚,但1枚附子的实际重量目前观点尚未统一。通过文献研究考证,认为张仲景所用附子1枚重约6.9g,现代炮制附子多反复用水浸泡、高温水煮、高热爆炒,这是后世附子用量增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乌头附子临床应用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古以来,乌头附子有“良将”之美誉,盖言其作用犹如战场上冲锋陷阵,斩将夺城的将军,可见二者在临床上功效之卓著。为此笔者想就乌头附子的临床应用问题谈点粗浅看法,以抛砖引玉。 1 乌头附子的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次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将四川分别划分三个乌头不同适宜性区和三个附子不同适宜性区;并提出了乌头和附子生产合理布局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6.
<正> 日本山形县村山市草药商?原全作(56岁)和长子里敏(35岁)、次子敏美(28岁)在今年5月2日采割了山脚下的山菜煮吃,吃后三人都剧烈腹痛、肠胃痉挛,?原全作不隔多时即死亡。敏一、敏美  相似文献   

7.
乌头类药品种甚多,常见的有乌头、川乌、华草乌、北乌头、紫草乌、西藏草乌、短柄乌头、雪上一支蒿。其别名有五毒根、小叶芦、鸡头花、铁棒锤、小黑牛、独儿七、羊角七。1 形态特征与成分乌头属毛茛科多年生草木。块根倒圆锥形,主根为乌头,子根为附子,不生稚根的主根名天雄。其成份含乌头碱、中乌头碱  相似文献   

8.
乌头属毛茛科植物.分为川乌头、草乌头两种。川乌头主产于四川.多系栽培;草乌头主产于江苏、浙江,多系野生,二者作用大同小异.附子为乌头旁生的小根块,功效与乌头相似。该类药辛热有毒.唯草乌头燥烈毒性最大。附子长于回阳救逆,温肾壮阳,乌头则以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见长;据药理、毒理分析,附子、乌头均含有乌头碱.次乌头碱等.有强心、抗炎、镇静、镇痛  相似文献   

9.
附子、乌头在中医临床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经方中多次出现。据统计《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用附子之方剂有36首,张景岳将附子列入“四味”药之一(指人参、熟地、附子和大黄。四味药是拯疾扶危要药),学习掌握好附子、乌头的药性及功用在中医临床上有着重大意义。下面从几个方面浅谈如何学习掌握附子、乌头,以便在临床上更好应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医界又掀起一股扶阳热,代表人物李可认为阳虚之人十占八九,真正阴虚十不见一,生死关头,救阳为急。在临床中这种观点已经影响巨大。要善于应用附子,就必须研究《伤寒论》中有关附子配伍的方剂,多下工夫,才能得心应手。现就自己发现到的有关最新资料总结,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高等院校统编教材《金匮要略选读》对“胸痹心痛短气”篇中薏苡附子散一证的释义值得商榷。释义曰:“本条论述胸痹急证的治法。”方中“重用炮附子达十枚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中,生附子用量为1枚,炮附子用量为1枚~3两,最常用量为1枚;宋代开始,每顿仅服二三钱;明清之后,用量略增;当代医家应用附子的剂量为3~400 g,常用剂量为3~30 g.附子用量变化遵循了"汉唐大、宋金元明清小、当代增"的特点.张仲景用附子遵循"因病施量、因证施量、因方施量、因药施量"原则,清代郑钦安丰富了...  相似文献   

13.
根据经典名方、名老中医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附子具有以下特点。1)附子临床常用量范围为3~30 g,最大用量可至400 g(大剂量使用时配伍干姜、肉桂,且开水久煎3 h以上,不麻口为止)。2)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温阳补肾,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心力衰竭等属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者,为6~60 g;回阳救逆,治疗危重疾病所导致的心肾阳衰欲脱之四肢厥逆、汗出湿冷、脉微欲绝者及阴盛格阳、元阳将脱危证者,为11.1~400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温阳补肾常配伍干姜、茯苓、白术,扶阳固表常配伍麻黄、桂枝、细辛等,回阳救逆常配伍干姜、人参、炙甘草。  相似文献   

14.
附子,乌头中毒病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日本学者对患者服用附子、马头引起中毒的情况及其原因的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附子用量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有不传之迷,在于剂量”,由来久矣。祖国医学的许多宝贵经验得不到继承,很大程度上与药量不传有关。吾习医近30年,亦深有感触。但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对古人的不传之迷也能释然。古之不传,也有苦衷,  相似文献   

16.
正《药典》2010年版规定附子常用量为3~15 g。但中医界有四种观点:(1)畏附子如虎狼,索性弃用此类药物。(2)认为附子毒性剧烈,应当小剂量应用。(3)根据病情的不同及个体差异选用剂量,常用剂量为15~60 g。(4)主张超大剂量使用,特别是在救治心力衰竭等危重症和肿瘤等疑难病症时,使用剂量更大,起始剂量多  相似文献   

17.
乌头、附子是祖国医学中一味常用的回阳救逆、温阳散寒,兼具镇痛作用的药物,是古代温法中的主药.《伤寒论》113方中用附子者有20方37条;《金匮》中用附子者有11方16条,用乌头者5方6条,附外台乌头汤;后世对附子更有广泛的应用,无论在寒热温清表里补泻之剂中,凡符合适用附子证者皆可用之.近代有些医家怕其辛温有毒,非见亡阳之证,不敢应用.作者通过临证学习,认识到乌、附类药物,经过炮制后基本上已消除毒性,凡属于机能衰退,里虚寒证及寒热错杂证中皆可应用;观察到对各种机能衰退属里虚寒证者,能提高其机能,解除病痛,疗效显著.近代药理学趋向于其成份的药理作用的研究,探得某些临床作用与其药理作用相符合.  相似文献   

18.
乌头、附子的中毒原因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玉华 《四川中医》2007,25(12):51-52
目的:通过对1例乌头碱类药物中毒患者的用药分析,探索乌头碱类成分引起中毒的原因,促进合理用药、安全用药。方法:从辨证、配伍、剂量、炮制、煎煮等方面分析引起中毒的原因。结果:乌头碱类药物中毒主要由乌头碱类生物碱引起,与配伍、剂量、炮制、煎煮、时间、药材产地、患者体质等因素密切相关。中毒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症状,可注射阿托品以对抗迷走神经的兴奋,经对症处理后可使症状消失。结论:乌头碱类生物碱的中毒反应是由多种因素引起,临床应用中只要认真考虑各种因素,乌头碱类药物引起的中毒反应可防可控。  相似文献   

19.
附子饼灸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在我国应用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历代文献对其适应证皆有记载,而对其不良反应却提及不多。笔者在临床见到用附子饼灸引起局部皮肤搔痒或起红疹33例。男16例,女17例。年龄20-77岁。皮肤反应部位以躯干为多,四肢次之。33例全系采用大小约6×6厘米、厚约6毫米的大药饼。施灸中出现有不同程度的头昏乏力。口唇鼻痒、咽痛、胸闷、恶心、腹痛、四肢微麻等类似乌头硷中毒症状。一般都发生于连续施炙时间长,室内不通风的环境下医者较患者症状明显,这也许与当时所处的体位,吸进烟气的浓度及不同体质有关,但停灸后症状大多可逐渐缓解乃至消失。《本草纲目》曰:附子辛、温、有大毒。附子饼的主要成份是附子。附子属乌头类药  相似文献   

20.
附子中新乌头碱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附子中新乌头碱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Welchrom-C18 色谱柱(5 μm ,4.6 mm×250 mm),以甲醇-水-三乙胺(75∶25∶0.033)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33 nm,柱温为30℃.结果 新乌头碱在0.046 4~0.324 8 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100.7%,RSD=2.19%.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附子中新乌头碱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