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了解加强护理干预对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家长依从性的影响。方法:总结分析32例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对家长加强健康教育干预,运用循证护理理念对患儿实施专科护理:重点是静脉穿刺置管及保护静脉护理、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预防交叉感染等。结果:32例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治愈6例,好转19例,治愈和好转率78.13%(25/32)。结论:加强护理干预,可以提高家长依从性,提高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临床治愈和好转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检测方法和临床特征。方法:收集110例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的检验数据及临床资料,比较乳汁中CMV-DNA定量检测与患儿黄疸的关系;以尿CMV-DNA定量检测为标准,与血CMV-DNA定量及血CMV-IgM检测比较;比较CMV-DNA检测及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结果:婴儿巨细胞肝炎主要表现为黄疸、肝脾大及伴随症状;乳汁CMV-DNA阳性患儿TB、DB较高(P<0.05);与尿CMV-DNA比较,血CMV-DNA定量及血CMV-IgM检测的阳性率较低(P<0.05);CMV-DNA检测及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的对判断该疾病严重程度的指导意义不大。结论: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临床特征无特异性,以黄疸最常见;诊断需结合临床及多种实验室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联合静脉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 mmune globulin,IVIG)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cytomegalovirus,CMV)肝炎的疗效。方法将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在本院住院确诊为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并在本科治疗的90例患儿随机分成更昔洛韦+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组32例(A组):常规保肝治疗基础上,加用更昔洛韦和静脉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更昔洛韦治疗组30例(B组):常规保肝治疗基础上,加用更昔洛韦治疗。对照组(C组,n=28):常规保肝治疗(本研究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患儿家属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三组患儿肝功能各项指标,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和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以A组改善更显著[TBIL:(186.78±20.93)μmol/L vs.(27.29±7.62)μmol/L;ALT:(84.85±17.88)U/L vs.(34.35±8.21)U/L];三组患儿TBIL和ALT降至正常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以A组所需时间最短[TBIL:(9.81±3.22)μmol/L;ALT:(22.54±9.54)U/L]。A,B组抗CMV-Ig M转阴率(96.9%,90.0%)明显高于C组(3.6%,P0.05);B组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26.7%,23.3%)明显高于A组(9.4%,6.3%)和C组(3.6%,3.6%;P0.05),而三组心肌型肌肝激酶同工酶(MB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CK-MB)升高和皮疹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更昔洛韦联合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4.
5.
连楚南  林若玲  林震  李丹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2):1622-1623
目的探讨特异性Ig-M检测婴儿肝炎综合征中巨细胞病毒(CMV)的感染率及临床价值。方法用间接ELISA方法测定CMV-IgM105例,行同位素肝胆扫描(SPECT)57例。结果105例婴儿肝炎综合征中,CMV-IgM阳性32例(30.4%),CMV-IgM阴性73例(69.6%),同位素肝胆扫描CMV-IgM阳性32例,CMV-IgM阴性25例,在肠道显像时间上无显著性差异,56.2%表现为胆汁排泄延迟。结论CMV感染是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主要病因,临床表现为黄疸,肝脾肿大与肝功能损害,胆汁排泄延迟,治疗应以消炎利胆为主,疗效不佳应注意排除是否合并胆道畸形,检测血清CMV-IgM对婴儿肝炎综合征CMV感染的特异性有一定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婴儿巨细胞病毒性(CMV)肝炎应用更昔洛韦加茵栀黄注射液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00年1月~2004年1月在我院治疗,诊断为巨细胞病毒性肝炎30例应用更昔洛韦加茵栀黄注射液治疗并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6%和76.66%.无不良反应随访肝功能及肝脾肿大逐渐恢复。结论CMV肝炎大部分预后良好,重者可导致肝硬化腹水。应用更昔洛韦加茵栀黄注射液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阐明空腹血清总胆汁酸 (TBA)测定在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全自动酶法分析技术对 80例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和 2 0例健康婴儿进行空腹血清胆汁酸测定 ,同时对患儿进行其他肝功能相关项目的测定 ,数据用SPSS 1 0 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1 )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患儿血清TBA浓度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 ;(2 )巨细胞病毒性肝炎轻、中、重、特重 ,TBA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 ,TBA是反映肝功能损害的敏感指标 ;(3)TBA是反映疗效的敏感指标 (P <0 .0 1 )。结论 TBA对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病情的判断及疗效评定 ,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不良反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不良反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某儿童医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使用更昔洛韦治疗的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进行观察总结,记录不良反应的种类和发生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46%(71/241,95%CI:23.70%~35.21%),其中骨髓抑制发生率为22.08%(51/231,95%CI:16.73%~27.43%),肝损害发生率为9.71%(20/206,95%CI:5.67%~13.75%)。71例发生不良反应并完成疗程的患儿,治疗有效46例(64.79%);170例未发生不良反应的患儿,治疗有效120例(70.59%),两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x~2=0.79,P=0.38)。患儿性别,入院时是否有黄疸,是否早产、剖宫产,是否伴有感染等因素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有骨髓抑制和肝损害的不良反应,但不影响治疗效果。其不良反应无明显相关影响因素,在治疗过程中需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9.
贾德昭 《药物与人》2014,(10):227-228
目的:研究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不同疗程的疗效。方法:将我院治疗的69例巨细胞痛毒肝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①短程组和②中程组。治疗前后查肝功能,血常规,血CMV—IgM。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ALT、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水平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LT、总胆红素厦结合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a〈0.05)。治疗后随访2个月,血CMV.IgM转阴率中程组高于短程组。血常规、肾功能及心肌酶谱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GCV治疗婴儿CMV肝炎的疗效肯定,中程疗法能够获得高病毒转阴率和较低复发率,同时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病毒性肝炎患者感染巨细胞病毒(CMV)的状况及其临床意义,笔者对155例肝炎病人进行了临床研究,现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1)病例资料1994年2月~1995年7月间在本院住院的散发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共155例,年龄10~74岁,其中男性91例,女性64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潜伏-再活化感染对乙型肝炎患者疾病演变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162例HBsAg呈阳性的肝病患者血清,实时荧光PCR定量法检测其HCMV—DNA和HBV—DNA含量,ELISA法检测其HCMV—IgG、IgM水平。结果HCMV—DNA和HCMV—IgM两者的阳性率及HCMV—DNA定量均值较一致:对照者〈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患者〈肝癌患者;乙型肝炎HBV—DNA阳性患者与乙型肝炎HBV—DNA阴性患者间的HCMV—DNA阳性率和HCMV—IgM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多重感染状态下,HCMV潜伏-再活化感染与乙型肝炎疾病演变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潜伏-再活化感染对乙型肝炎患者疾病演变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162例HBsAg呈阳性的肝病患者血清,实时荧光PCR定量法检测其HCMV-DNA和HBV-DNA含量,ELISA法检测其HCMV-IgG、IgM水平.结果 HCMV-DNA和HCMV-IgM两者的阳性率及HCMV-DNA定量均值较一致:对照者<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患者<肝癌患者;乙型肝炎HBV-DNA阳性患者与乙型肝炎HBV-DNA阴性患者间的HCMV-DNA阳性率和HCMV-IgM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多重感染状态下,HCMV潜伏-再活化感染与乙型肝炎疾病演变有-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13.
不同月龄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月龄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37例巨细胞病毒感染婴儿的临床资料,按月龄分成三组:0~3个月为A组(77例)、4~6个月为B组(65例)和7~12个月为C组(95例)。结果 呼吸道感染在三组中比率最高;A组伴有气喘的呼吸道感染者明显小于其他两组[24.7%( 19/77)比61.5%( 40/65)、61.1%(58/95)](P< 0.01);随着月龄增长,黄疸的比率逐渐减低[23.4%( 18/77)→7.7%(5/65)→1.1%(1/95)](P< 0.05);三组腹泻、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三组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率相似;A组γ-谷氨酰转移酶(GGT)升高率达77.9%( 60/77),明显高于其他两组[10.8%(7/65)、2.1%(2/95)](P<0.01);B组粒细胞减少较其他两组更明显(P<0.05),C组更易发生贫血(P<0.05)。结论 不同月龄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各具不同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及合并感染者的肝脏损害状况.方法 选取95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例组)及9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两组HCMV-DNA含量,比较两组HCMV-DNA阳性率.应用FQ-PCR法检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RNA含量,进一步分析病例组中高病毒含量(>104拷贝/ml)患者和低病毒含量(≤104拷贝/ml)患者HCMV-DNA阳性率的差异.采用速率法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分析不同患者肝脏损害状况.结果 病例组HCMV-DNA阳性25例,阳性率为26.3%(25/95),对照组HCMV-DNA阳性5例,阳性率为5.3%(5/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29,P< 0.01).病例组中高病毒含量患者(43例)HCMV-DNA阳性21例,阳性率为48.8%(21/43),低病毒含量患者(52例)HCMV-DNA阳性4例,阳性率为7.7%(4/5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90,P<0.01).病例组血清ALT、AS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病例组HCMV-DNA阳性患者血清ALT、AST水平显著高于HCMV-DNA阴性患者(P<0.01).结论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更易合并HCMV的活动性感染;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合并HCMV活动性感染时,进一步加重肝脏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合肥地区正常顺产新生儿先天性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情况,并探讨脐带血血浆在HCMV垂直传播中的意义。方法自合肥市妇幼保健院采集5l份新生儿脐带血标本,将处理后得到的脐带血白细胞及血浆分别提取DNA后,进行HCMVUL55基因的巢式PCR俭测,并随机抽取其中18份脐带血白细胞进行HCMVp065抗原血症检测。结果51份新生儿脐带血白细胞HCMVUL55DNA阳性数为16份,阳性率为31.4%;同时进行检测的51份脐带血血浆HCMVUL55DNA阳性数为17份,阳性率为33.3%,新生儿脐带血白细胞与血浆的标本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1.000)。以新生儿脐带血白细胞HCMVUL55DNA巢式PCR结果为标准,利用血浆巢式PCR检测的灵敏度为75.0%(12/16),特异度为85.7%(30/35),阳性预测值为70.6%(12/17),阴性预测值为88.2%(30/34)。随机抽取其中18份新生儿脐带血白细胞进行pp65抗原血症检测,阳性标本数为6份,阳性率为33.3%;与此18份血浆DNA巢式PCR结果相比较,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1.000)。结论脐带血血浆在HCMV垂直传播中起携带并传播病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检测新生儿脐带血中人巨细胞病毒( 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IgG抗体和gB基因,了解新生儿HCMV感染情况,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产妇年龄、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Ⅰ)IgG抗体阳性、孕周与HCMV先天性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0年11月~2011年6月期间,某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健康产妇所娩新生儿脐带血,共178例.采用ELISA法检测脐带血血清是否存在HCMVIgG和HSV-Ⅰ IgG抗体,巢式PCR检测HCMV gB基因.结果 产妇HCMVIgG阳性率为99.44% (177/178);产妇HSV-Ⅰ IgG阳性率为83.71% (149/178);新生儿脐血HCMVgB阳性率为32.02% (57/178);产妇年龄和HSV-Ⅰ IgG抗体阳性不是发生HCMV先天性传播的危险因素.结论 针对早产和过期产儿,应该加强其HCMV先天性感染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婴儿期的年龄别体重与幼儿期儿童乙肝疫苗应答是否有关联。方法 2013年9月~2015年6月在新疆某三甲医院纳入检测乙肝两对半并完成0~1~6全程接种的儿童,并调查回顾其疫苗接种信息以及0~12月龄身高体重、父母一般情况、母亲孕期、儿童出生情况等。使用年龄别体重及其Z评分(weight for age Z score,WAZ)、年龄别体重偏离情况作为评价体格生长的指标,分析与乙肝疫苗应答的关联。结果 965名儿童纳入研究,男孩490人,女孩475人;平均年龄(1.34±0.56)岁,乙肝抗体阴性儿童占15.23%(147/965),抗体阴性组与阳性组父母一般情况、母亲孕期、儿童出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两组儿童1、3、6、9月龄别体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阴性组高于阳性组。两组儿童1、3、6年龄WAZ、体重偏离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1月龄(OR=3.409,95%CI:2.199~5.286)、3月龄(OR=5.339,95%CI:3.128~9.113)、6月龄(OR=5.106,95%CI:2.910~8.958)超重者相对正常者的乙肝疫苗不应答率较高;1月龄(OR=3.554,95%CI:2.249~5.616)、3月龄(OR=5.785,95%CI:3.271~10.232)、6月龄(OR=4.486,95%CI:2.642~7.619)体重右偏离者相对正常者的乙肝疫苗不应答率较高。结论 接种期(0~6月龄)体重对乙肝疫苗应答有影响,体格生长过快影响乙肝疫苗应答。  相似文献   

18.
0~2岁儿童低血红蛋白与铅中毒对智能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铅中毒、低血红蛋白对儿童智能发育的影响及相关性。方法:在城区初级保健门诊随机对201例0~2岁儿童检测血铅、血红蛋白及发育指数。采用CDCC量表,通过智力发育指数(MDI)、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l)评估儿童智商状况。结果:血铅≥100μg/L32例,占15.92%,其MDI均值为(94.18±9.49),PDI均值为(91.43±10.70)。正常对照组MDI均值为(106.18±16.24),PDI均值为(94.42±12.55),两组相比智力发育有明显差异。血红蛋白≤110 g/L 24例,占11.94%,均为轻度贫血,其MDI为(102.25±16.50),PDI为(88.95±11.33),两项指标均为低水平,但差异不显著。结论:与轻度贫血相比,铅中毒更能导致婴幼儿智力发育落后,低浓度铅中毒与贫血相关性尚不明显。【关键词】血红蛋白铅中毒婴幼儿智能发育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铅中毒、低血红蛋白对儿童智能发育的影响及相关性。方法:在城区初级保健门诊随机对201例0~2岁儿童检测血铅、血红蛋白及发育指数。采用CDCC量表,通过智力发育指数(MDI)、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评估儿童智商状况。结果:血铅≥100μg/L32例,占15.92%,其MDI均值为(94.18±9.49),PDI均值为(91.43±10.70)。正常对照组MDI均值为(106.18±16.24),PDI均值为(94.42±12.55),两组相比智力发育有明显差异。血红蛋白≤110g/L24例,占11.94%,均为轻度贫血,其MDI为(102.25±16.50),PDI为(88.95±11.33),两项指标均为低水平,但差异不显著。结论:与轻度贫血相比,铅中毒更能导致婴幼儿智力发育落后,低浓度铅中毒与贫血相关性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