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病例]男,44岁.主因反复口腔、外阴溃疡20年,鼻出血伴咽喉部出血1个月入院.20天前出现痛性口腔及外阴溃疡,10余天后可自行好转,不久即出现双下肢结节性红斑,压痛明显,双侧大腿、背部、颈部多发性毛囊炎,无眼痛、眼红.诊断为贝赫切特综合征,此后每年均间断发作数次.1个月前无诱因出现鼻出血,就诊于当地医院耳鼻喉科,查咽后壁溃疡、右侧扁桃体溃疡出血,并行全麻下两次右侧扁桃体缝合止血术,术后仍有少量渗血,咳嗽、咯血,并逐渐加重,出血呈鲜红色伴少量血凝块,为进一步诊治转入我院. 相似文献
4.
贝赫切特综合征(BD)又称白塞病,是口腔、外阴和眼反复发生溃疡,同时可见皮肤、黏膜、关节、消化道、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多器官损害的一种原因不明的炎症性疾病,迄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2005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贝赫切特综合征患者54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贝赫切特综合征是指口腔粘膜溃疡且伴有生殖器溃疡、眼病及皮肤损害的一组症状,称眼-口-生殖器综合征,属于中医学“孤惑病”的范畴[1] 。本病多发于中青年,病程长,可持续数十年,呈慢性迁延状态,有周期性反复发作的特点,所以中老年贝赫切特综合征多是由中青年患病迁延所致。我科 相似文献
6.
7.
1 病例报告 患者 男,36岁,因“口腔、阴囊溃疡反复发作,小腿皮肤结节红斑,伴多次动脉瘤形成9年”,于1998年12月1日于我院就诊。本次就诊前9年起间断发生口腔、阴囊部位溃疡,疼痛明显,及小腿部皮肤结节红斑反复发作,每次持续半月至1月后自行好转,皮损消退后有色素沉着,无皮肤萎缩。无特殊治疗。此间伴有双侧膝、腕关节疼痛反复发作,常伴关节肿胀,无关节畸形发生。于9年前发生右髂外动脉瘤,2年前发生右腘动脉瘤,2月前发生左髂内动脉瘤形成,均经手术治疗后好转。病史中无眼部异常症状发生,无日光过敏、蝶形红斑、神经症状等。既往5年前曾出现不明原因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免疫功能、自由基、粘附分子(CD44)与贝赫切特综合征(BS)发闰同关系及选择较适合治疗方法。方法: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UBIO)加常规疗法治疗21例BS病人,观察治疗前后免疫指标、自由基及粘附分子变化及临床疗效,并与常规治疗的10例(药物组)及正常献血者10例比较。结果:BS病人行UBIO前CD3、CD4、CD8、SOD、GSH-PX、CAT及免疫球蛋白均低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CD44、LPO、MDA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两种变化均以UBIO组显著。结论:BS发病与机体免疫功能、自由基代谢可能关,UBIO是治疗BS较适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T及MRI在布加综合征(BCS)的诊断价值.方法 11例BCS患者均行CT及MRI检查.CT采用螺旋扫描,平扫后注人造影剂,分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扫描;MRI采用平扫(T1及T2压脂序列)、肝脏加速容积采集(LAVA)序列,图像经后处理得出血管图像,对图像质量、血管显示、侧支循环开放的显示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T及MRI均可清楚显示肝脏形态变化、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狭窄、侧支循环开放;MRI显示膜性狭窄优于CT.结论 CT及MRI能清楚显示肝静脉和下腔静脉的正常解剖和病变. 相似文献
10.
Joubert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颅脑先天发育畸形,本人搜集2005—2009年CT及MR诊断6例,现结合文献进行讨论,以提高对该病的相关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合贝爽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诊断标准,入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50例。50例患者均予以常规的药物治疗(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扩冠),同时给予静脉泵入合贝爽(天津田边药厂)。初始剂量0.5~1μg/(kg?min),若症状缓解不明显,根据患者年龄和症状调整滴速为2~3μg/(kg?min),直至最大滴度5μg/(kg?min)。症状缓解后按有效剂量维持48h后改为口服合贝爽胶囊,每次90mg、每日1~2次。用药过程中观察每天胸痛次数及持续时间、心电图及血压、心率变化情况。结果①胸痛缓解总有效率为94.0%;②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74.0%;③血压、心率值用药后明显下降;④用药后血象、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影响。结论合贝爽能有效减轻心肌缺血,对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疗效确切,同时安全性高,对于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MRI对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经临床和MRI检查确诊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30例,所有患者均行T1WI、T2WI及SWI序列扫描,25例行MRI增强扫描.结果 颅脑海绵状血管瘤(CCH)发生于中脑10例,桥脑13例,延髓7例.临床发作方式分为突然发作和静止发作2种类型.MRI表现:T1WI为等或低信号,占75.5%,T2WI为等或高信号,占84.5%;T1WI、T2WI呈混杂高信号,占36.8%;T2WI瘤周有低信号环,占17%,SWI呈现完全低信号、“铁环征”、“爆米花征”及“蝌蚪征”.25例行Gd-DTPA扫描,显示轻度强化或不强化.结论 MRI对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SWI、GRET2*序列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15.
目的分析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头MRI及预后。方法对11例确诊的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头颅MRI显示在基底动脉尖在内的5根血管分布区内,幕上和幕下同时发生的两处及两处以上多发梗死灶。具体表现为丘脑、中脑、脑桥、小脑、枕叶、颞叶等部位的不同组合的多发梗死灶。头MRA显示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狭窄变细。病变部位、病变个数及受累血管、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均影响其预后。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起病凶险,预后差,应早期行MR检查以明确诊断及观察病变血管,而早期诊断及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分析海绵窦综合征并发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已明确诊断的海绵窦综合征并发脑干梗死患者2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海绵窦综合征并发脑干梗死患者的神经系统临床表现为肢体偏瘫、四肢瘫、眩晕头痛、反应迟钝、答非所问、嗜睡、昏睡、昏迷、构音障碍等。入院后给予改善循环、抗血小板聚集、抗感染、对症治疗后,临床治愈9例(45%)、好转4例(20%)、植物状态4例,死亡3例(15%)。结论海绵窦综合征并发脑干梗死临床表现易被原发疾病症状所掩盖,出现脑干梗死症状时有时会被误认为代谢性脑病及电解质紊乱所致,从而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所以应及时行头颅MRI、MRV检查,头颅CT、CTV及眼球CT检查,明确诊断尤为重要,使患者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Dandy—Walker综合征的临床及cT与MR!影像特征。方法采用cT与MRI常规扫描,对12例Dandy—Walker综合征的临床表现、CT与MRI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Dandy—Walker综合征的CT与MRI表现归纳为①小脑蚓部缺失,小脑半球发育不良、完全分离,分离的小脑半球可以不对称;②第四脑室呈囊状、扇形、三角形显著扩张或后颅窝巨大囊状阴影与第四脑室相通;③窦汇异常抬高,越过人字缝/天幕抬高;④幕上脑室对称性扩张,脑积水。结论对Dandy—Walker综合征的诊断,CT扫描能够显示后颅凹及天幕上下脑的形态与结构,其CT表现具特征性;MRI可多平面扫描,无骨质伪影,显示后颅凹优于CT,在矢状面上可显示小脑、第四脑室、导水管、后颅凹囊肿以及与天幕的关系。CT与MRI扫描对Dandy—Walker综合征能够做出定性诊断,是术前诊断的主要依据,检查无痛苦,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戚绍飞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2):27-28
目的分析并探讨核磁共振对儿童Dandy-Walker综合征的临床诊断过程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应用MRI诊断的7例Dandy-Walker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与诊断结果。结果本组7例患儿通过MRI检查,同时结合临床症状进行诊断。结果显示7例患者中,6例为典型者,1例为变异型。患儿小脑蚓部发育异常、上蚓部异常者6例,下蚓部异常者5例,整体缺损者1例。第四脑室呈现出囊状扩大为扇形者4例,扩大为三角形者2例,朝后上方扩大并表现出较小的、无规则形状的囊肿1例,这些均同后颅窝联通。结论核磁共振用于诊断儿童Dandy-Walker综合征效果理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