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机证治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钱静 《江苏中医》1991,12(2):31-32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异位症 (内异症 ) ,据其临床表现 ,可散见于中医“痛经”、“月经不调”、“症瘕”、“不孕症”等篇。本文现就该病的证治探析如下。1 “瘀结日久、渐成症瘕”是其病机特点关于本病的证候特点及病因病机 ,历代医家可谓纷呈己见。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中“瘕聚令  相似文献   

3.
运用络病学说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机证治,提出冲任络脉瘀滞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络病病机,临床辨证当分清冲任络脉瘀阻证的寒热虚实,在审因论治,祛邪通络的同时灵活选用辛香通络、温经通络、藤类通络、化痰通络、虫类通络药物,若病久致虚者可加入补气运络,填精坚络之品。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证治特色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机以血瘀为主,临床根据兼夹因素,辨证治疗可分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痰瘀互结、气虚血瘀、阴虚血瘀、阳虚血瘀等证型,但活血化瘀法是治疗本病的根本大法,同时配合针灸、外敷、保留灌肠等辅助疗法的使用,可使治疗更加个体化,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机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认为其核心病机是冲气上逆、瘀血阻络.经期一般冲气较盛,患者或因体质、或外感、或内伤七情,使脏腑功能失衡而致冲气上逆、瘀血内生、阻滞络脉、日积成癥,发为本病.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与多发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该病虽为良性病变,但在临床上却有恶性肿瘤的侵蚀性、远处转移性和种植生长的能力。其病情的渐进性、缠绵难愈性及反复发作性,常给患者带来生理上甚至心理上的痛苦,也给患者家庭成员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对内异症病因病机的探讨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已经成为目前中、西医妇科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宫体肌层以外部位而导致一种育龄期妇女常见疾病,临床以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性交痛、不孕、月经异常等为主要表现。中医药在内异症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内异症的证型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不仅影响内异症临床治疗,而且严重影响内异症中医临床研究的科学性及可重复性。因此本课题拟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研,初步分析、总结内异症中医证候规律,从而能促进内异症的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体系的规范化、标准化。方法本课题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研的设计方法,对患者一般情况、部分相关危险因素以及中医证候信息资料进行调查,结合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初步探讨内异症中医证候规律特点。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证候规律的分析,通过对383例内异症患者中医证候的频数分析,删除构成比≤10%的症状指标,得到有意义的症状指标74项,并将这些症状信息作为观察指标。其中项目频率最高的为夹血块,或经行不畅,构成比为84.3%,其次是经行或经前胸胁乳房胀痛,构成比为77.3%,经行腹痛,构成比为73.9%。综合因子分析结果中每个变量的构成比、载荷值,以及聚类分析的分类结果,并结合专业知识及专家建议,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妇科学》等书籍,将五类证候群命名为气滞血瘀型、气滞寒凝血瘀型、气虚血瘀型、湿热瘀结型、气滞肾虚血瘀型,其中以气滞寒凝血瘀型病例数最多,占60.6%,其次是气滞肾虚血瘀型,占14.6%,气虚血瘀型占8.9%,气滞血瘀型占8.1%,湿热血瘀占5.7%,单纯血瘀证2例。根据内异症血瘀之病机兼夹证进行证型拆分,统计气滞血瘀、寒凝血瘀、肾虚血瘀、气虚血瘀、湿热瘀结各个证型在383病例中的频次,其中气滞血瘀频次最高为324,占比为84,3%,其次为寒凝血瘀证,240例,62.7%。结论通过本次调查分析383例内异症患者的中医证候信息得出内异症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特点如下:①结合变量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结果及专业知识,可得出气滞血瘀证、气滞寒凝血瘀证、气滞肾虚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湿热血瘀证为内异症临床常见5种证候,其中以寒凝气滞血瘀最多见。②血瘀证是内异症共有证候。内异症临床多见复合证型,血瘀证兼有气滞、寒凝、肾虚、气虚、湿热;或虚或实或虚实寒热夹杂。③内异症的病因病机为血瘀,气滞血瘀为内异症的临床基础证型。  相似文献   

8.
张晓甦 《陕西中医》2006,27(6):693-69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辨证治疗。方法:搜集、整理、归纳中医历代相关文献资料,现代医学的理论学说,结合临床体会及经验,对命题进行研究探讨。结论:瘀血停蓄是本病发病的病理基础,瘀血的形成往往还与机体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活血化瘀是治疗的根本大法,本病的治疗应本着“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以活血祛瘀,软坚散结为主,分别兼以补肾、疏肝、温经、清热等法。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一种性质良性、行为恶性的慢性疑难疾病,属中医学"痛经"、"癥瘕"、"不孕"、"月经不调"等范畴。目前对内异症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认识,因而临床疗效也不能令人满意。审识病机是中医辨证的关键环节,笔者随师多年临床实践,对本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病机演变规律有一些肤浅认识,今介绍如下,不当之处请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证治用药规律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通过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相关文献研究,探索EMs的病因病机及中药用药规律,为临床处方用药提供依据.根据相关标准纳入文献86篇,对其所用中药进行分类,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治疗EMs使用率最高的药物是当归、丹参、白术、柴胡、香附;使用率最高的中药类别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以及清热药.结论认为:EMs患者病程较长,患者多表现为虚实夹杂,多与肝、肾、脾功能失调有关,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注意活血药与补虚药的结合使用才能取得更确切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答: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中医”痛经”、“症瘕”范畴。其诊断疗效标准应参考1986年全国中西医结合妇产科专业委员会拟定的条件(见陈贵廷主编,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学苑出版社1991年出版)。治疗方法可分为辨证论治、专方专药及外治3种。辨证分为:(1)肝肾不足型用五子补肾丸合桃红四物汤;(2)瘀积少腹型,用少腹逐瘀汤;(3)瘀湿交阻型,用桂枝换茯苓丸合五味消毒饮。在辩证选药上,应特别重视益肾与活血的关系。从病理看,异位内膜周期性出血为“离经之血”,积聚日久而成为症瘕。由于阳气有助于血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机及中成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应用中成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凡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痛经,可选用活血破瘀,理气镇痛的血府逐瘀丸和舒肝调气丸;凡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血崩,可选用女金丹、震灵丹、三七粉;凡服药后痘状缓解者,可选用乌金丸。  相似文献   

13.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且为难治症之一.四妙勇安汤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的功效,临床上笔者将该方创新运用于治疗妇科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现该方在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方面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肖新春  刘霞 《陕西中医》2013,(10):1378-1378,138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病机。方法:基于血不利则为水的传统理论,根据中医学及西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识。结论:血水同病乃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机关键。  相似文献   

15.
16.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机——瘀毒学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子宫内膜异位症(EM)的发病率在生育年龄妇女中约占10%,在不明原因不孕妇女中则高达30%~50%,且难以根治,其5年临床复发率高达50%。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制尚未明了,子宫腔内的内膜作为异地种植的物质主体,在EM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以致近年兴起“在位内膜决定论”的新学说,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异位症防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正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是严重危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疾病之一,其不孕发生率为30%~40%。此病一般见于育龄妇女,以经期及行经前后下腹部胀痛、肛门坠胀、疼痛剧烈、进行性加剧,经量过少或过多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8.
马志茹 《河南中医》2014,(3):496-496
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治疗,组方用药须针对瘀血阻滞的病机特点,活血化瘀,温经散寒,行气止痛,以达攻补兼施,标本兼治,扶正祛邪之目的。  相似文献   

19.
吕美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6):326-327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病机 ,从活血化瘀、补肾助阳、益气补血、疏肝宁心等方面进行论治 ,通过活血补肾促进血液循环 ,改善高凝状态 ,消除病灶 ,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20.
许佳年 《陕西中医》2007,28(11):1556-1556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笔者在已故著名针灸学家陈作霖教授指导下,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和跟踪观察,对其治法,结合个人体会谈点看法,旨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