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止血药物与妇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不同止血药物对妇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影响。方法:对1105例因妇科良性疾病行经腹盆腔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研究对象按术中止血药物使用情况分为三组:立止血组,止血合剂组,未用止血药组.研究术中、术后止血药物应用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术后应用氨甲环酸患者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应用止血合剂患者,但明显低于应用白眉蛇毒凝血酶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用止血合剂患者血栓发生率高于未用止血药组,但低于用立止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中应用了止血药物的患者较未用止血药物的患者LEVDT发生率增加,并且LEVDT的发生与术中、术后应用止血药物的种类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进行妇科盆腔手术的209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血栓组患者年龄、开始活动时间和术后止血药用量显著高于非血栓组;患有心血管疾病、恶性疾病、实施淋巴结清扫和全身麻醉例数所占比例高于非血栓组(P<0.05)。结论患者年龄、疾病的性质、合并症、麻醉方法、手术范围、术后止血药使用量和术后开始床上活动时间对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提高肺栓塞临床诊断治疗的正确率。方法 对我院1988年~2004年确诊的资料完整的26例肺栓塞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24例存活,2例死亡。12例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其中6例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术后长期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病情稳定;6例未行滤器置入术者2例死亡,2例口服华法令期间反复出现大咯血,2例抗凝治疗病情稳定。14例未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经溶栓 肝素和华法令抗凝或单纯抗凝治疗后病情缓解稳定。结论 对于临床高度怀疑肺栓塞的病人,X线胸片、心电图、动脉血气分析、D-二聚体可作为筛选检查,结合肺通气灌注显像、胸部CT、MR、下肢深静脉及肺动脉造影可确诊。溶栓和抗凝治疗可有效缓解病情,有下肢深静脉巨大或可漂移血栓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短期内可有效预防新的肺栓塞。  相似文献   

4.
赵宁  雷勇  李桂芬  王泳明 《河北医药》2012,34(17):2616-2617
目的 探讨腹腔镜子宫全切术后应用抗凝药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行腹腔镜子宫全切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风险程度分成观察高、中、低危组,再将每组随机分配到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A组术后24 h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澳思达)4 100 U皮下注射,1次/d,连用5 d,对照组术后不给予抗凝药物预防.结果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肢发生率为0(0/50),对照组为8%(4/5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腹腔镜子宫全切术后的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可以明显减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妇科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应用抗凝药物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对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行妇科手术的132例患者分到观察组(n=66例)和对照组(n=66例),观察组施以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对比分析两组研究对象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均有P <0.05。结论在行妇科手术的患者中施以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并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于妇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观察其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方法 采用抬高患肢,患侧足背静脉注射尿激酶溶栓,并给予抗凝、祛聚、扩容及手术取栓等综合治疗。结果 11例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中,10例分别在治疗6~18天内,顺利出院。1例发生轻度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3月后痊愈。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妇科术后常见的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应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在妇科腹腔镜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妇科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75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凝血功能各指标、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1%(P<0.05);观察组护理后PT、TT、APTT、Fg、INR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手术知识宣教、术后运动指导、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措施等护理质量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在妇科腹腔镜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的凝血功能,提升整体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护理措施。方法 :对1995年1月~2002年5月收治的2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作单因素分析 ,对比分析低分子肝素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结果 :年龄、心肺功能、卧床时间、肢体、髋关节置换 (THR)手术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关 (P<0 05) ,THR术中、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总发生率为23 7 % ,预防性抗凝治疗 ,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从37 0 %降至12 5 %。结论 :主动或被动的物理护理措施以及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抗凝可明显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分析妇科盆腔手术围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296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按抛硬币的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148例)和对照组(1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整体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68%,对照组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76%,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体护理在妇科盆腔手术围术期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及防治。方法对18例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血液高凝状态、血流缓慢以及术后活动少、盆腔手术损伤等多种因素有关。结论溶栓及抗凝疗法是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下肢骨科手术病人深静脉血栓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超声仪对10307例下肢骨科手术患者进行常规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测,判定下肢深静脉是否有血栓形成。结果 10307例下肢骨科手术病人,超声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26例,阳性率5.1%;髂外静脉合并股总静脉血栓59例,股总静脉合并股浅静脉血栓73例,单纯腘静脉血栓52例,单纯胫后静脉血栓124例,腘静脉合并胫后静脉血栓148例,胫后静脉合并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3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完全堵塞38例。结论下肢骨科手术病人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实行彩超下肢深静脉检查,可早期发现血栓,减少肺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1999年)可高达47.1%,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0.0%,其中22%~29%的DVT病人可能并发致命性肺栓塞,50%以上病人可导致长期遗留的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因此,采取更有效的方法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至关重要。2011年1月起,郑州人民医院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26例患者应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结合预防性抗凝治疗预  相似文献   

13.
吕春梅 《江苏医药》2006,32(9):853-854
目的探讨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并行3个月随访。结果11例经溶栓、抗凝、祛聚等综合治疗,9例3个月后痊愈,1例好转,1例发生肺栓塞死亡。结论妇科手术尤其是恶性肿瘤术后要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一旦发生,及早诊断,立即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措施在预防妇科肿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妇科肿瘤患者术后的临床资料,对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根据对应的因素采取干预措施。将干预前的20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为实施干预措施的180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实施干预前200例患者中有9例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50%,术后长时间卧床、多种合并症(≥2种)、肿瘤病理类型等均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P<0.03),与年龄、手术时间、手术方式、下肢静脉曲张等因素无关(P>0.05);观察组有4例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22%,两组间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综合干预措施可降低妇科肿瘤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提升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机制、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结果:妇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0.27%(15/5 616),阴式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90%(3/333),仰卧位手术发生率为0.09%(12/13 333),15例均行彩超检查证实为静脉血栓,经抗凝、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妇科手术后应积极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一旦发生应及早诊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策略。方法将152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76例。对照组手术期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手术期接受针对性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26%,对照组为27.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为(6.12±0.35)d,对照组为(9.13±0.50)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4.74%,对照组为80.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妇科盆腔手术期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使患者早日康复、临床护理满意度得到提升,当广泛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阿司匹林与利伐沙班预防治疗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选取某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110例进行了妇科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患者。其中,对照组55例患者进行妇科子宫切除手术前后服用阿司匹林;观察组55例妇科子宫切除手术前后服用利伐沙班;2组均治疗10d。观察2组患者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差异,用统计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分别为9,09%、3.63%,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阿司匹林与利伐沙班都可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但是利伐沙班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更有利于预防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预防护理对妇科肿瘤手术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90例妇科肿瘤患者,根据护理方式分为预防组和常规组,各45例。常规组患者按妇科肿瘤手术围术期要求进行术前常规护理,预防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个体化预防护理,对比两组术后下肢肿胀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同时监测两组患者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预防组患者术后下肢肿胀发生率(6.67%,3/45)显著低于常规组(22.22%,10/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预防组左下肢(2.22%,1/45)和右下肢发生率(0)均低于常规组(11.11%,4/45;8.89%,4/45),但无显著差异(P> 0.05);预防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22%,1/45)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17.78%,8/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预防组术后各类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但无显著差异(P> 0.05);预防组术后其他并发症总发生率(8.88%,4/45)显著低于常规组(22.22%,10/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预防组术后住院时间为(4.15±2.03)d,常规组为(6.53±2.46)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妇科肿瘤围手术期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个体化预防护理可有效降低该并发症风险,并有助于预防其他并发症形成,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出院,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分析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条件,探讨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对35例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所进行的特殊的抗凝溶栓护理、下肢深静脉护理等。结果 35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都能早期发现,并及时采取保守治疗痊愈。结论充分认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条件后,所制定的护理措施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1年4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行妇科盆腔手术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26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后26例患者静脉血栓均有明显改善,其中24例患者血栓完全溶解,2例部分溶解,且经过2~4周的有效治疗均病情好转出院;高龄(>50岁)以及伴有内科合并症的术后患者发病率较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综合运用抗凝、溶栓等有效治疗手段,减轻病人痛苦,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