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讨论C-反应蛋白检测在冠心病中的意义方法 将246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依据是否合并分为两组,冠心病患者合并其他组118人,无其他合并组128人;治疗后按照患者控制水平分为 C-反应蛋白<7.0%组和C-反应蛋白>7.0%组;取自愿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自愿者54名为对照组.对所有参加实验的人分别测定和C-反应蛋白的水平.结果 冠心病患者的C-反应蛋白和C-反应蛋白水平要高于对照组(P<0.05);合并有的冠心病患者组C-反应蛋白和C-反应蛋白水平要高于无合并症的冠心病组(P<0.05);经过治疗后,冠心病合并有其他疾病的患者,C-反应蛋白>7.0%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要明显高于C-反应蛋白<7.0%组(P<0.05); 治疗后,冠心病合并的患者,C-反应蛋白<7.0%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要明显高于无患者(P<0.05) 结论 C-反应蛋白与C-反应蛋白检测可以动态的检测冠心病相关并发症患者心脏功能损害程度,严格调整血糖浓度,改善代谢有助于延缓冠心病相关并发症的心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检测在结核性和癌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结核性胸腔积液(结核组)和癌性胸腔积液患者(肿瘤组)各60例,测定患者胸腔积液中C-反应蛋白的水平,比较C-反应蛋白鉴别结核性胸腔积液和癌性胸腔积液的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结核组患者胸腔积液中C-反应蛋白浓度为(13.6±3.1)mg/L,肿瘤组患者胸腔积液中C-反应蛋白浓度为(8.6±2.2)mg/L,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组C-反应蛋白阳性率为91.67%,肿瘤组C-反应蛋白阳性率为6.67%,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C-反应蛋白浓度>11 mg/L为诊断标准,C-反应蛋白诊断结核性胸腔积液的特异度为91.67%。结论 C-反应蛋白检测诊断结核性胸腔积液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对于结核性和癌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一反应蛋白和血常规联合检测在婴幼儿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0年~2011年300例住院婴幼儿分别归入感染组(160例),非感染组(140例)。入院时测C-反应蛋白和血常规,抗生素治疗4~5d后复查上述指标,比较C一反应蛋白与其他感染检测指标的敏感性、有效性,以此观察C-反应蛋白在感染性疾病不同阶段、不同程度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 C-反应蛋白阳性率:感染组为:65.5%(105/160),非感染组为:28.5%(40/140)。感染组C-反应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C-反应蛋白阳性率,两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血常规检测比较,C-反应蛋白诊断婴幼儿感染的敏感度、特异度更高。结论 C-反应蛋白在细菌感染的婴幼儿中明显升高,C-反应蛋白是一个跟血常规检测指标相比,是较好的婴幼儿细菌感染的早期检测指标,利于及时指导临床,早期诊断、治疗和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及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观察109例冠心病患者的C-反应蛋白在用药前后的变化。其中辛伐他汀组37例,阿司匹林组29例,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联用组43例。结果3组患者用药前后C-反应蛋白的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辛伐他汀及阿司匹林联用组用药后C-反应蛋白的浓度与另两组用药后C-反应蛋白的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联用对C-反应蛋白的降低优于单一给予辛伐他汀或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小儿肺炎的鉴别诊断中C-反应蛋白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9年7月~2011年7月接受诊治的肺炎患儿180例,将其分成两组,分别为观察组90例,为细菌性肺炎患儿,与对照组90例,为病毒性患儿,将其和90例健康儿童分别作C-反应蛋白的检测。结果:观察组血清C-反应蛋白值较对照组和健康儿童组的血清C-反应蛋白值较高(P<0.05),对照组C-反应蛋白与健康儿童组C-反应蛋白值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急性期及恢复期的C-反应蛋白水平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能够有效地区别细菌性肺炎及病毒性肺炎,临床价值显著,值得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和胱抑素C联合检测诊断痛风患者早期肾功能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61例痛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合并早期肾功能损伤分为对照组(30例,未合并)和观察组(31例,合并)。检测两组的C-反应蛋白和胱抑素C,进行比较。并对观察组患者分别进行C-反应蛋白检测、胱抑素C检测和C-反应蛋白+胱抑素C检测,观察三种检测方法的阳性率,并进行比较。结果经检测和比较,观察组的C-反应蛋白和胱抑素C检测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不同的检测,观察组患者予以单纯C-反应蛋白检测和胱抑素C检测的阳性率均显著低于C-反应蛋白+胱抑素C检测,均P<0.05;单纯C-反应蛋白检测的阳性率低于胱抑素C检测,但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之单纯C-反应蛋白、胱抑素C检测,对痛风患者予以C-反应蛋白和胱抑素C联合检测可以达到较高的早期肾功能损伤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降钙素原联合C-反应蛋白检测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0例细菌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30例未感染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抽取两组研究对象的静脉血液,进行检测。统计比较两组血清中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阳性概率、浓度以及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浓度都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检测的阳性概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浓度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钙素原联合C-反应蛋白应用于细菌感染检测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水平测定在诊断和治疗重症细菌性肺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科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61例重症细菌性肺炎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61例轻型细菌性肺炎患者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 d、治疗1周后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的水平。结果重症细菌性肺炎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 d及治疗1周后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水平均高于轻型细菌性肺炎组;治疗后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水平均呈下降趋势。结论 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对诊断重症细菌性肺炎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对重症细菌性肺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测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6月27例感染患者,设定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时间段的27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测结果。结果两组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检测结果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人员C-反应蛋白水平、白细胞感染程度对比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测可有效评估炎症程度及感染情况,利于感染的临床控制,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对中重型颅脑损伤后血糖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根据入院时首次GCS计分,符合人选标准的84例颅脑损伤患者中中型颅脑损伤(G1)44例、重型颅脑损伤(G2)40例,再分别随机将G1、G2组中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及高压氧治疗,对照组仅常规治疗。分别测定全部患者入院24小时内、高压氧治疗第一个疗程和高压氧治疗第二个疗程后的清晨血糖和C-反应蛋白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颅脑损伤后空腹血糖和C-反应蛋白的增高与颅脑损伤程度均成正相关关系,且空腹血糖和C-反应蛋白两者之间也成正相关性。结论测定空腹血糖和C-反应蛋白有助于了解颅脑损伤的病情。高压氧治疗可以降低空腹血糖和C-反应蛋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研究降钙素原以及C-反应蛋白对于手术后脓毒血症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抽取2012年3月至2015年11月我院接收的62例脓毒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第1、5、10天对患者降钙素原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序贯性检测,观察分析患者转归情况、降钙素原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情况,并依据APACHEⅡ评分标准对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进行评分。结果本研究62例患者治疗1个月后41例存活,为预后良好组;21例死亡,分为预后较差组;两组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和APACHEⅡ评分在第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和APACHEⅡ评分在第5和第10天差异显著(P<0.05)。结论降钙素原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与脓毒血症具有极大相关性,可通过联合检测降钙素原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作为术后脓毒血症患者的诊断指标,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重症感染患者病情危重程度与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及血小板的相关性,以期降低感染率和感染程度.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10月重症感染患者56例,作为研究组,其中13例住院期间死亡(死亡组),余均好转(好转组).以同时期上呼吸道感染52例作为对照组,抽取静脉血,观察在不同组别、不同时间点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及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并以APACHEⅡ评分作为感染程度与以上3个指标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在降钙素素原、C-反应蛋白上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在血小板上则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1天死亡组和好转组在C-反应蛋白、血小板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降钙素原则好转组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入院后第3天、入院后第7天在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上死亡组显著高于好转组,在血小板上则显著低于好转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感染危重程度和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正相关,和血小板负相关,即重症感染越危重,则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越高,而血小板则越低(P<0.05).结论 重症感染病情危重程度和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有相关性,结合APACHEⅡ评分可作为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潘微玉 《北方药学》2012,9(5):59-59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在胎膜早破患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9~2010年医院收治的胎膜早破孕妇25例,同时选取25例正常孕妇,将其分为两组,胎膜早破组和正常组,对两组孕妇的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胎膜早破组孕妇的C-反应蛋白值明显高于正常孕妇,感染的出现几率与其体内C-反应蛋白的水平是呈正相关的。尽可能的延长孕妇的怀孕周期,能够降低新生儿的感染几率和并发症的发生几率。结论:通过检测C-反应蛋白水平的高低,能够准确地判断出胎膜早破患者是否有感染现象出现,对临床应如何用药、如何治疗和母婴的预后等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的测定在绞窄性肠梗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绞窄性肠梗阻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①在手术治疗前2h采集血液标本测定48例单纯性肠梗阻(单纯性肠梗阻组)和36例绞窄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组)患者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对照50例健康成年(正常对照组)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②比较在绞窄性肠梗阻组中15例未发生肠坏死者与48例(单纯性肠梗阻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同时比较在绞窄性肠梗阻组中经手术证实的21例肠坏死者与15例未发生肠坏死者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应用相关性分析研究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三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单纯性肠梗阻组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无明显升高(P〉0.05)。绞窄性肠梗阻组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及单纯性肠梗阻组明显升高(P〈0.001)。②在绞窄性肠梗阻组中无肠坏死者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单纯性肠梗阻组)(分别为P〈0.05, P〈0.001, P〈0.001)。③在绞窄性肠梗阻组中已有肠坏死者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无肠坏死者(分别为P〈0.005, P〈0.001, P〈0.05)。④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三个血清学指标之间相互呈正相关(分别为:r=0.8211, r=0.8546, r=0.6497;均P〈0.001)。结论肠梗阻患者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的测定值不仅可以对肠绞窄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还可以用来判断肠绞窄损伤的程度,而三者的综合测定则对绞窄性肠梗阻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血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70例新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他汀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入院后给予他汀类药物,对照组不给予,其余治疗完全同治疗组.观察两组血超敏C-反应蛋白变化.结果 他汀治疗组血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他汀类药物除了常规用于降血脂治疗,还可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超敏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7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1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组)、急性心肌梗死组(3组)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组(4组),每组19例,同时设19例健康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具有正相关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水平各组之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除1组与4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组之间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可以反映了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变化,二者联合检测对预测冠心病的病变程度、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方法随机选取健康体检者86例,行常规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病例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及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比较2组研究者之间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之间的差异,并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中膜厚度之间的关系。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亦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动脉中膜厚度呈正相关。结论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动脉硬化的形成有关,可能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对上呼吸道细菌感染的检测.方法:对80例上呼吸道患者,依据细菌感染分为细菌感染组40例,非细菌感染组40例.结果:细菌感染组患者的血常规、C-反应蛋白均显著高于非细菌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可明确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细菌感染情况,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脂联素/高敏C-反应蛋白比值对冠心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78例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将其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3组,检测空腹静脉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及脂联素水平,并计算脂联素/C-反应蛋白比值,分析冠心病患者血浆脂联素/C-反应蛋白比值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同时收集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急性冠脉综合征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间无差别;急性冠脉综合征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APN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无差别;脂联素/C-反应蛋白比值随冠心病严重程度逐渐增加而减低(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提示脂联素/C-反应蛋白比值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相关性最大,r=-0.978。结论:血浆脂联素/C-反应蛋白比值对冠心病严重程度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氨溴索辅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对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将60例AECOPD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抗感染、平喘等常规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还给予氨溴索注射液90mg静脉滴注。2组疗程均为10d。治疗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经10d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氨溴索辅治AECOPD有显著的疗效,并可同时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