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5年4月~2017年1月9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5例.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干预组给予恩替卡韦分散片.比较两组患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HBV-DNA转阴情况、凝血酶原时间;治疗前和治疗12周患者AST、AL、ALT和胆红素等肝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 干预组患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HBV-DNA转阴情况、凝血酶原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AST、AL、ALT和胆红素等肝功能指标比较数据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干预组AST、AL、ALT和胆红素等肝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近期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促进HBV-DNA转阴,缩短凝血酶原时间,改善肝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分析血浆置换联合恩替卡韦治疗高原地区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方法:将127例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4组:常规内科治疗组、恩替卡韦治疗组、血浆置换治疗组、血浆置换联合恩替卡韦治疗组,分析4组治疗前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HBV-DNA等变化情况及患者治疗有效率。结果:血浆置换联合恩替卡韦治疗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均明显下降,血清白蛋白及凝血酶原活动度均显著提高,HBV-DNA阴转率高,患者治疗有效率高。结论:血浆置换联合恩替卡韦能有效改善高原地区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生化指标,促进HBV-DNA阴转,提高临床有效率,防止因高原低氧环境导致的肝衰竭进一步加重,获得最佳疗效,改善患者预后,是高原地区治疗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朱其荣  李玲  梅小平 《广东医学》2016,(8):1218-1220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8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内科综合治疗,56例应用恩替卡韦分散片抗病毒治疗者为观察组,42例应用恩替卡韦片抗病毒治疗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2周乙肝病毒DNA、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和治疗12周后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乙肝病毒DNA水平快速下降,治疗第12周时,观察组中40例(71.43%)乙肝病毒DNA< 500 IU/mL,对照组中31例(73.81%)乙肝病毒DNA< 500 IU/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68,P>0.05).12周时,两组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天门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血清白蛋白明显提高,PT明显缩短,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12周时,观察组病死率32.14% (18/56),对照组病死率30.95%(13/4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时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是一种快速、强效、安全的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是我国最常见的肝衰竭类型,病死率很高。早期快速降低HBV-DNA载量可提高HBV-ACLF患者的存活率,目前常用的药物有核苷(酸)类似物,如恩替卡韦(entecavir,ETV)、替诺福韦等。新上市的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enofovir alafenamide fumarate,TAF)以其更强效的抗病毒作用、更高的转氨酶复常率、更好的骨肾安全性及零耐药等优点,得到临床医师的极大关注。但关于TAF治疗中国HBV-ACLF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的临床研究数据较少,且缺乏药物经济学评价。本研究旨在比较TAF与ETV治疗HBV-ACLF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学成本。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1年3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住院的HBV-ACLF患者196例,其中前期66例、早期57例、中期43例和晚期30例。根据用药情况分为TAF组80例,ETV组116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4周的生化及病毒学指标;治疗12周,比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诱因及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肝衰竭国内外共识会议的诊断标准,收集近3年115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住院临床资料,着重分析105例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诱因及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115例中乙肝病毒感染105例,占绝大多数。诱因分别为乙肝活动63例(60.0%),其他感染因素11例(10.5%),药物损害8例(7.6%),酒精损害2例(1.9%),28例(26.7%)未发现明确诱因,其中共7例存在多重诱因。药物诱发的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死亡/恶化比例最高(60.0%~66.67%)。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值等反映病情程度生化指标,在死亡、恶化、未愈、好转4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恶化组肝性脑病发生率显著高于未愈组/好转组(P〈0.05),而存在2种或2种以上并发症影响转归,好转组发生率最低,且与其他3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过程复杂,其转归与诱因、并发症以及反映病情程度的生化指标改变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恩替卡韦和拉米夫定治疗乙肝病毒(HBV)所致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sub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SCLF)的疗效.方法 93例HBV所致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恩替卡韦组(46例)和拉米夫定组(47例)两组.两组患者均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或拉米夫定,疗程48周.观察用药后两组患者血清生化指标、HBV DNA转阴率、存活率及病毒反跳情况.结果 治疗4周和12周时恩替卡韦组的ALT值分别为(49.9±31.4)U/L和(33.2+20.5)U/L,明显低于拉米夫定组的(88.6±58.2)U/L和(55.4±31.7)U/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生化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恩替卡韦治疗后4周及48周时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71.7%及97.8%,显著高于拉米夫定组的51.1%和7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内恩替卡韦组的存活率为80.4%,高于拉米夫定组的61.7%.恩替卡韦组46例患者无1例发生病毒反跳,而拉米夫定组47例患者中有5例发生病毒反跳.结论 恩替卡韦治疗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抗病毒效果及患者存活率均高于拉米夫定,且不容易发生病毒反跳,因此适合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长期治疗.  相似文献   

8.
金文娟 《大家健康》2016,(5):167-168
探讨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近期临床疗效。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论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时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是一种快速、强效、安全的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04例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2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天服用0.5mg恩替卡韦,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内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12个月后的死亡率、肝功能变化以及病毒定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为17.31%,显著低于对照组38.46%(P<0.05);观察组患者的肝功能与病毒学改善程度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恩替卡韦可以显著提高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显著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10.
邱红霞 《中外医疗》2012,31(9):90-90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比较65例乙肝肝硬化患者用恩替卡韦治疗治疗前后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等的变化情况。结果患者治疗后ALT、AST、TBIL、HBVDNA定量均比治疗前均有所降低(P〈0.001),HBVDNA阳性阴转率为32.3%。结论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能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延缓肝硬化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分析恩替卡韦辅助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周口市中医院收治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60例,根据用药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联合恩替卡韦辅助治疗,评价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HA、L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HA、LN、PⅢ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PⅢ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辅助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肝纤维化状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脾脏肿大慢性肝病患者发展为慢加急性肝衰竭后的临床特点和短期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慢性乙型肝炎病
毒感染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病例,描述和分析脾脏肿大病人的临床特点。结果共纳入149例病人,4周死亡率48.3%。与无
脾脏肿大者相比,脾脏肿大的病人外周血小板计数(G/L)降低(78 vs 113,P=0.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ULN)水平低(1.98 vs
4.73,P=0.005),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率低(2.03 vs 2.33,P=0.010),肝性脑病总体发生率接近(39.8% vs 38.8%,P=1.000),但
脾脏肿大者多为1~2级肝性脑病(P<0.001)。脾脏肿大者4周死亡率低(P=0.034),但90 d死亡率接近。脾脏肿大是4周死亡的
独立保护因素(RR=1.939,P=0.038),其他与4周死亡独立相关的因素包括中性粒细胞比例大于70%(RR=1.791,P=0.049)、肝性
脑病(RR=1.806,P=0.001)、血清肌酐水平(RR=1.457,P=0.004)及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率(RR=1.205,P=0.018)。新模型的
预测价值优于终末期肝病模型(曲线下面积0.860 vs 0.792,P=0.017)。结论脾脏肿大的慢加急性肝衰竭病人具有相对独特的
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证型为肝胆湿热证的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56例中医证型为肝胆湿热证的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并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西医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PTA、HBVDNA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①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患者的肝功能恢复程度、PTA和HBVDNA的改善程度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应用西医疗法相比,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①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联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肝衰竭(乙型)的疗效.②方法 选取肝衰竭(乙型)52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恩替卡韦联合甲基强的松龙)和甲基强的松龙组,比较两组患者胆红素变化、复常率、HBV DNA变化、HBV再激活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③结果 联合治疗组治疗4周TBIL复常率59.2%(16/27),明显高于甲基强的松龙组28.6%(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2、4周时TBIL分别为(147.5±38.6)、(105.6±29.8)mol/L;明显低于强的松治疗组的(201.6±41.7)、(140.6±41.4)mol/L(P<0.01).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2、4周HBV DNA分别为(4.8±0.8)、(4.1±0.9)logcopies/mL明显低于强的松治疗组的(6.6±0.9)、(6.6±0.8)logcopies/mL(P<0.01);联合治疗组HBV再激活发生率为5.6%;明显低于强的松治疗组的40%(P<0.005),联合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4%与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组的8%相似.④结论 恩替卡韦联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肝衰竭(乙型)疗效肯定,黄疸消退速度快,病毒再激活率低,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TBIL、WBC、HGB、PT、PTA、INR的变化趋势。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HBV-ACLF患者,均给予基础内科治疗,根据4周预后情况分为好转组和恶化组,分析TBIL、WBC、HGB、PT、PTA、INR的动态变化趋势。结果恶化组在入院4周内TBIL逐渐升高,存活组在第1周升高至峰值后逐渐下降,死亡组TBIL水平高于存活组(P<0.05)。4周内两组WBC均逐渐下降,除第3周外,死亡组WBC水平高于存活组(P<0.05)。4周内两组HGB均逐渐下降,且两组间HG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内死亡组的PT和INR均逐渐上升,存活组均逐渐下降,第1~4周死亡组PT和INR水平均高于存活组(P<0.05)。4周内死亡组PTA逐渐下降,存活组逐渐上升,第1~4周死亡组PTA水平低于存活组(P<0.05)。结论通过观察HBV-ACLF患者TBIL、WBC、PT、PTA、INR早期的动态变化趋势可初步反映其预后情况,为临床评估预后及指导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诊治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治疗的70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分为慢性HBV携带组与慢性肝炎组,对两组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诊治进行分析。结果:慢性HBV携带组的生化检验结果明显高于慢性肝炎组,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而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慢性肝炎组明显高于慢性HBV携带组,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加急肝衰竭的影响因素较多,医护人员需要根据生化检验结果,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以提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辅助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自2006年5月~2010年3月收治的15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恩替卡韦辅助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各7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显效43例,有效25例,总有效率为90.7%;对照组显效26例,有效31例,总有效率为7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出现头晕2例,恶心1例;对照组出现腹泻3例.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均轻微,经调整用药后消失.结论 恩替卡韦辅助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杭州市西溪医院诊断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30例患者中35例发生慢加急性肝衰竭,为肝衰组,95例为非肝衰组。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危险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BV DNA≥107拷贝/L,有家族史,合并感染,肝功能分级C级的患者发生肝衰竭的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肝衰竭组TBiL更高,清蛋白水平更低,国际标准化比率更高,凝血酶原活动度更低,与非肝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BV DNA≥107拷贝/L,感染,肝功能分级C级,TBiL≥171 μmol/L,国际标准化比率≥1.5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生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PTA>40%,清蛋白>20 g/L是保护因素(P<0.001)。 结论 慢加急性肝衰竭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严重的并发症,患者预后较差。影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因素较多,对于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积极预防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柔肝散结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均给予0.5 mg恩替卡韦治疗,每天1次。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柔肝散结汤治疗,将按比例配制的中药研碎后水煎去渣,每天2袋,2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疗程结束后观察2组患者肝功能积分、血清生化学指标的变化情况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Child-Pugh评分分别为(7.86±1.34)分(、5.86±1.20)分,对照组治疗前、后Child-Pugh评分分别为(7.71±1.29)分(、6.57±1.13)分,2组治疗后Child-Pugh评分与治疗前比组内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2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ALT(丙氨酸转氨酶)、AST(天冬氨酸转氨酶)、白蛋白、总胆红素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柔肝散结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能够促进肝功能的改善,有助于临床治疗效果的提高,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分散片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及临床不良反应.方法 将10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在护肝等基础治疗上口服恩替卡韦片,治疗组在护肝等基础治疗上口服恩替卡韦分散片;持续监测6个月,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白蛋白的改善情况,统计两组患者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和谷丙转氨酶复常率,及两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率,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白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和谷丙转氨酶复常率三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对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中,国产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效果与进口恩替卡韦片相当,均具有显著抗病毒疗效,无临床不良反应,并且恩替卡韦分散片费用更低,具有替代与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