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6例发生男子女性型乳房的晚期瘤型麻风病人,44~58岁,乳房肥大已7~48个月,其中4例为双侧乳房肥大,2例为单侧,均无乳汁分泌。另选6例年龄相似但不合并男子女性型乳房的男性瘤型麻风患者及6例健康人作对照。分别测定其尿17酮类固醇、血浆蛋白及转氨酶的含量。对两个麻风患者组的部分病例作睾丸及肝的活组织检查,并检查第二性征,性机能和生育能力等。  相似文献   

2.
本文观察了66例麻风男患者有关性腺的改变,特别注意其生殖能力和男子乳房发育症。其中38例  相似文献   

3.
临床资料患者男,18岁.右下肢皮肤起斑疹伴感觉减退2年.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肢皮肤起斑疹,感觉减退,无痛痒.曾于当地医院就诊,按玫瑰糠疹、湿疹等治疗,无明显效果.半年前面部、躯干渐出现暗红色斑疹、斑块,无自觉症状.2005年7月转到我站就诊.起病以来睡眠、胃纳可,大小便正常.既往史:患者有吸烟、嗜酒等不良嗜好,有吸毒史.发病前2年,曾与面部有类似皮疹、鼻梁塌陷者有密切接触.体检:面部、躯干散在分币至儿掌大斑疹、斑块,色暗红,边界不清,浸润.右下肢可见杯口至手掌大淡褐色或正常皮色斑疹,表面干燥,汗毛脱落.右膝关节以下皮肤温热觉、痛觉、触觉消失.左眼睑稍下垂,眼结膜充血,双侧耳廓、耳垂稍肥大,呈浸润性.未触及浅表神经粗大.皮肤组织液涂片查抗酸菌(+),细菌指数6.0.查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阴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初筛试验阴性.诊断:瘤型麻风(LL).  相似文献   

4.
瘤型麻风     
患者男,59岁.全身皮肤麻木十年余,双下肢活动受限伴皮肤溃疡,恶臭1年余.患病后未到当地医院诊治.患者在14岁时曾和堂叔(后确诊LL麻风)学艺,同吃、同住达1年左右.10年前全身皮肤麻木,干燥,闭汗,未经治疗,双眉、头发逐渐脱落,双下肢逐渐行走困难,并出现溃疡、恶臭.  相似文献   

5.
瘤型麻风     
患者男,59岁.全身皮肤麻木十年余,双下肢活动受限伴皮肤溃疡,恶臭1年余.患病后未到当地医院诊治.患者在14岁时曾和堂叔(后确诊LL麻风)学艺,同吃、同住达1年左右.10年前全身皮肤麻木,干燥,闭汗,未经治疗,双眉、头发逐渐脱落,双下肢逐渐行走困难,并出现溃疡、恶臭.  相似文献   

6.
瘤型麻风     
正患者男,28岁。主诉:面部、双上肢出现红色斑块、结节2年。现病史: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双上肢及双手背出现红色斑片,无明显自觉症状,未予重视。红斑逐渐变大变厚,面部也出现类似皮损,并逐渐发展成结节状。患者在皮疹发展迅速或皮疹红肿明显时不规律就医,于多家医院诊断为"过敏性皮炎",用药(具体药物不详)后消退,但停药后皮疹复发。6个月前眉毛、睫毛开始脱落。双上肢末端出现感觉障碍,自诉遇冷肌肉无力,遇热时面部轻度  相似文献   

7.
艾滋病的流行可能对麻风病的发病产生一定影响.近年来国外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国内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很少,现将我院发现的1例瘤型麻风合并HIV-1感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54岁,佛山石湾人,三年前因瘤型麻风入院。一年前口内不适,吞咽受阻,近期不适加剧,吞咽困难且伴有疼痛,自觉口内有新生物形成;经检查后做为一般性口腔溃疡治疗,但症状逐渐加重,来我科求医。检查见皮肤有浸润性损害,脱眉,神经粗大及B_(663)所致之色素沉着。口腔粘膜未发现麻风性浸润。左侧咽后壁处有一新生物,椭圆盘状,约3×2厘米,边缘高起,中间溃烂,触之质脆易出血,硬度中,边界不清。咽后壁及扁桃腺均充血。头颈区可触及之淋巴结未见肿大。在新生物边缘高起处取  相似文献   

9.
报告1例瘤型麻风发生Ⅱ型麻风反应。患者女,43岁。因眉毛脱落11余年,全身散在红斑2年余,加重伴发热4 d就诊。皮肤科检查:面部、躯干、四肢有大小不一的斑疹、斑块及结节,双耳垂肥大,眉毛、睫毛脱落,右侧耳大神经粗大。无麻风病家族史,在省外务工11余年期间,被误诊为"脂膜炎"、"荨麻疹"及"银屑病"。皮损组织液涂片查抗酸杆菌阳性,腹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为瘤型麻风。诊断:瘤型麻风发生Ⅱ型麻风反应。  相似文献   

10.
麻风的肉芽肿取决于病人的细胞免疫反应;在肉芽肿中的细胞,除了常见的上皮样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以外,也可见到肥大细胞,其数目以瘤型者中比结样型者多。作者为观察肥大细胞在治过和未治过之瘤型麻风中的情况,曾研究过21例瘤型病人的皮肤切片,以H.E、  相似文献   

11.
瘤型麻风病人在继续接受DDS治疗的时候,而出现复发(由于耐DDS麻风菌株的出现)。他们的复发损害保持瘤型麻风(LL或BL)的特征,包括组织样或过度活动那些阶段。同样,这些病人平时确实接受多年DDS治疗获得成功,停止治疗后而复发。然而,我们观察到后一类型的少数病人,在停止治疗后,复发时为结核样型损害,临床和组织学分类为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将描述这些病例,并将讨论所发现的  相似文献   

12.
瘤型麻风患者除了有针对麻风菌的特异性细胞免疫缺陷外,部分患者对其他抗原的迟发型变态反应也有下降。结核样型麻风患者的细胞免疫反应亦有所抑制,但不及瘤型严重及常见。本文探讨瘤型患者周围血淋巴细胞中 T 细胞和 B 细胞的百分率及淋巴结切片中 T 和 B 细胞的分布情况。根据与羊(?)细胞(简称 E)形成花瓣反应的方法确定 T 细胞,与经抗体和补体(C_3)处理过的人红细胞(简称HEAC)形成花瓣反应的方法确定 B 细胞。选择36名纯瘤型(LL)患者为检查对象,并以30名健康成年人作对照。结果发现对照组 T 细胞的平均百分率是30.4±8.8,B 细胞是18.4±5.4,瘤型患者分别为25.2±10.0及15.1±6.5,t 值分别为2.220及  相似文献   

13.
病例摘要刘××,男,51岁,汉族,已婚。1982年4月确诊为瘤型麻风病。经氨苯砜、利福平、利福定治疗五年多。87年11月10日复查麻风时发现全身有泛发性扁平丘疹。皮肤科情况:面部浮肿,轻度浸润,双眉对称性稀疏脱落。双上肢从前臂中部伸侧至肩胛下,双下肢从小腿中部伸侧至臀部有灰褐色米粒至黄豆大小扁平丘疹损害,有的相互融合,表面有光译。腰背部有由丘疹聚集形成的灰褐色大小不一的斑块,可见有抓痕、血痂。所有皮损奇痒,表面粗糙,触之有苔藓样感,皮损外周见散在性多角形扁平丘疹。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32岁。因颜面浮肿,脱眉毛,左上臂及右腿麻木斑3个月,经皮肤常规麻风菌及组织病理学检查,于1993年3月10日确诊为麻风病。遂给氨苯砜、利福平、氯苯吩嗪三联化疗6个月,病人症状明显减轻,颜面浮肿消失,眉毛复生巨变黑。于同年9月1日,因受凉及疲劳过度,颜面及双上下肢皮肤突然红肿,自觉双手足本胀感。浮肿处皮肤触痛明显。眉毛再次全脱,遂来本站就诊.诊为I型麻风降级反应。给予激素,反应停治疗。于反应的第20天患者全身出现多数散在红色斑丘疹,双肘双胫前为重,以后表面出现许多糠秕鳞屑,鳞屑疏松易脱落…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38岁。出生后不久躯干部即出现棕褐色斑点,渐增多扩大,无自觉症状。14岁起躯干四肢陆续发生乳头状和半球形隆起。触之柔软,有疝样感。近3个月面部轻度浮肿,有少数小结节,躯干四肢的肿瘤样  相似文献   

16.
瘤型麻风1例     
患者女,26岁。因全身结节1年余就诊。 患者1年多前先于右前臂屈侧出现一黄豆粒大红色结节,无明显痒痛,因当时已怀孕,一直未就诊。8个月前分娩后,结节逐渐增大、增多,累及面部、躯干和四肢等部位。7天前就诊于当地市人民医院皮肤科,诊断不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后怀疑麻风转诊至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患者自发病以来,无发热、乏力,皮损疼痛等症状,无肢体疼痛。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37岁,农民。面部斑块伴浅感觉减退10个月余。2008年7月始患者出现肘窝部硬结伴疼痛,未予重视。次月遭遇车祸,导致头部及四肢轻度受损。治愈后出现上肢肌萎缩,同年9月27日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诊断为"动脉炎并发周围神经炎"收治,给予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外周神经症状改善后出院。2009年出现小拇指挛缩畸形,相继波及其余手指.  相似文献   

18.
瘤型麻风1例     
患者女,49岁.全身浸润性红斑3年余,无明显瘙痒、疼痛,无发热、关节疼痛等不适,曾在外院诊断为脉管炎及硬皮病,对症治疗无效,于2010年5月14日来我院就诊,门诊以全身红斑原因待查收入院,患者既往体健,无药物过敏史.  相似文献   

19.
瘤型麻风1例     
患者男,55岁.因全身浸润性红斑、丘疹1 年,于2008 年4月来院就诊.患者1 年前无明显诱因头面部、躯干部出现浸润性红斑、丘疹,瘙痒不明显,在多家医院诊断为"皮炎、湿疹",给予抗组胺药及糖皮质激素乳膏等治疗,效果不明显.红斑、丘疹逐渐增多,并出现双唇肥厚,眉毛脱落,无感觉障碍,未见周围神经粗大.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均无特殊.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各系统检查无异常.  相似文献   

20.
瘤型麻风1例     
患者男,56岁,农民。躯干四肢皮疹4年余,加重3个月。患者4年前双眉外侧开始脱落,躯干四肢出现红斑,逐渐增多,伴有轻度瘙痒,3个月前开始加重并起水疱,易破溃糜烂。无发热、疼痛。起病后曾在多家医院就诊,按“皮炎、疱病”等治疗无效。既往体健,否认有类似疾病家族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