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CT对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手术与活俭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纵隔肿瘤的CT表现,其中胸内甲状腺肿13例,恶性淋巴瘤10例,神经源肿瘤8例,胸腺瘤6例,生殖细胞瘤2例,心包囊肿1例。结果:40例纵隔肿瘤CT定位正确39例,定性正确34例,CT检查对纵隔肿瘤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X线检查。结论:CT检查对纵隔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多数肿瘤结合临床和CT扫描可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上纵隔区域肿瘤的CT征象,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42例经病理证实的上纵隔常见肿瘤的CT表现,包括胸腺瘤、胸内甲状腺肿、恶性淋巴瘤、支气管囊肿及神经源肿瘤。所有患者均经CT平扫检查,35例增强扫描。结果定位正确者40例(95%),定性正确者37例(88%)。结论上纵隔内肿瘤种类较多,CT诊断定位定性的准确率均较高,可作为上纵隔肿瘤影像学检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对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至今发现的5例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 5例病变均位于前中上纵隔,肿块形态均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均呈囊实性;体积较大,其中4例肿瘤最大径大于10cm,另外1例最大径约9cm。4例出现胸膜及肺转移,其中1例并发肝转移。结论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是一种比较罕见且恶性程度比较高的生殖细胞肿瘤,CT增强检查结合实验室检查对其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纵隔原发性精原细胞瘤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先世伟  王文献  何小荣   《放射学实践》2009,24(6):619-621
目的:探讨CT对纵隔内原发性精原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纵隔内原发性精原细胞瘤6例,总结和分析其临床及CT表现。结果:纵隔原发性精原细胞瘤好发于青壮年,临床表现无特异性。6例肿瘤均位于前中上纵隔,病变范围较大。CT表现为密度均匀3例,密度不均3例;2例边界清楚,4例可见周边浸润,1例侵及双侧胸膜和右上肺,1例累积心包,包绕主动脉及无名动静脉、上腔静脉受侵闭塞。结论:CT对纵隔原发性精原细胞瘤的密度、周围关系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总结其诊断要点。材料与方法:收集了12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良性3例,恶性9例,均行CT平行与增强检查。结果:CT定位诊断正确11例。定性诊断正确8例。结论: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有重要意义,是其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CT诊断(附5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探讨CT对其鉴别诊断要点。材料和方法:5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其中良性15例,恶性35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CT定位诊断正确46例,占92%。定性诊断正确36例,占72%。结论: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对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3例临床病理证实的纵隔肿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六分区法划定肿瘤部位,结合密度判定肿瘤的性质来源。结果:a)不同质地的纵隔肿瘤有其好发部位及特征性CT表现,b)CT检查对纵隔肿瘤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X线检查。结论:CT检查对纵隔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多数肿瘤结合临床和CT扫描可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纵隔低密度肿块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提高纵隔低密度肿块病变的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经临床、手术及病理确诊的纵隔低密度肿块病例资料。结果:52例中皮样囊肿4例,畸胎瘤6例,胸腺囊肿3例,支气管囊肿5例,心包囊肿4例,脂肪瘤1例,胸内甲状腺肿囊变4例,胸腺瘤囊变5例,淋巴结肿囊变7例(淋巴瘤2例,淋巴结结核5例),神经源性肿瘤囊变4例(神经节细胞瘤1例,神经鞘瘤2例,恶性神经纤维瘤1例),纵隔血肿2例,纵隔脓肿6例。CT诊断正功率92.3%(48/52)。结论:纵隔低密度病变种类较多。CT检查可清楚显示病变的部位与特点,结合临床表现一般能作出准确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9.
CT导向下纵隔肿瘤穿刺活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庄一平  张晋  康铮  冯勇  沈文荣 《放射学实践》2003,18(11):825-827
目的:评价CT导向下纵隔肿瘤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植。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纵隔病变CT导向下纵隔穿刺活检术。芽刺针采用18G CHIBA针、18G切割针,74例均做病理组织学检查.8例作免疫组化。结果:①病变部位前纵隔62例,中纵隔8例,后纵隔4例;②63例病理诊断明确:胸腺瘤16例。恶性淋巴瘤12例.转移性腺癌7例、鳞癌4例、小细胞癌2例,畸胎瘤、恶性精原细胞瘤各5例、内胚窦癌2例。神经纤维瘤、恶性神经鞘膜瘤、节细胞神经纤维瘤各1例,3例诊断为小圆细胞恶性肿瘤,3例为异型细胞。1例诊断为结核;③11例病理诊断不确定:临床诊断为恶性淋巴瘤1例、纵隔淋巴结结核1例,经手术病理诊断为胸腺瘤、纵隔脂肪瘤、血管肉瘤、纤维肉瘤各1例,2例失访;④穿刺活检正确率为85.1%,假阴性率为14.9%,未见假阳性病例;⑤气胸发生率为5.4%。为少量气胸,3例术后痰带血丝.1例纵隔局限性血肿。结论:CT导向下纵隔肿瘤穿刺活检术是纵隔病变安全而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CT检查对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CT误诊原因及避免误诊的关键因素。方法报道原发性纵隔肿瘤58例,全部病例均进行了CT检查。作者详细分析了CT表现,并分别对本组病例CT检查结果和本院同期手术证实的原发性纵隔肿瘤255例的X线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①CT诊断正确率显著高于X线平片(P<0.005),而误诊率则低于X线平片(P<0.01),且CT检查无1例漏诊;②对某些纵隔肿瘤的认识不足如罕少见纵隔肿瘤、纵隔囊肿及畸胎瘤破入胸腔、心包与支气管等是该组疾病CT误诊的主要原因。结论CT检查在发现病灶、肿瘤定位、分类诊断及良恶性鉴别方面均明显优于X线检查,宜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17例小儿纵隔肿瘤的X线与CT检查结果,重点讨论胸部平片与CT检查的价值。材料和方法:17例患儿的年龄为11个月~14岁,全部做了胸部X线平片及CT扫描检查,并均经临床检查/手术病理证实。结果:X线胸部平片对纵隔肿瘤的检出率为14/17,其中定性诊断的符合率为57.1%;CT检查的检出率为17/17,定性诊断符合率达82.4%。结论:胸部X线平片作为初步筛选的常规检查是必要的,能够显示大多数纵隔肿瘤的形态、大小和位置,但对显示隐藏于纵隔内的较小肿瘤以及肿瘤的内部结构受到一定的限制。而CT检查对显示病灶细节及肿瘤周围结构更具优势。因此,X线平片发现纵隔肿块需进一步做CT检查,以尽可能地做出定性诊断,对具有临床表现、B超或胸部检查可疑的患者,也应作CT扫描,以提高检出率,防止漏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儿纵隔畸胎瘤的临床影像特点,旨在提高对其诊断及鉴别能力。方法:分析资料完整的13岁以下小儿纵隔畸胎瘤28例,全部病例均摄有胸部正侧位片,部分加摄体层片,CT检查12例,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28例中,囊性畸胎瘤19例,实性畸胎瘤9例,其中恶性2例。单纯X线检查诊断准确率为71.4%,符合率为85.7%,CT对受检者都能做出正确诊断。B超检查5例诊断结果基本符合。结论:小儿纵隔畸胎瘤无论临床表现还是影像表现,与成人相比较都有不同之处,对于巨大纵隔畸胎瘤,特别是肿瘤占据一侧胸腔或一侧胸腔的大部时,容易与一侧大量胸腔积液相混淆,应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13.
纵隔肿瘤影像学特点的探讨(附58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探讨纵隔肿瘤的影像学特点对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 结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5 8例纵隔肿瘤 ,回顾性分析其X线和CT影像学表现 ,再结合文献 ,提出对纵隔肿瘤定性诊断有价值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前纵隔肿瘤 40例 ,包括胸内甲状腺 3 2例 (其中 5例为甲状腺癌 ,1例为甲状腺囊肿 ) ,胸腺瘤 3例 ,畸胎瘤 5例 (其中 1例穿破 ) ;后纵隔肿瘤 18例 ,均为神经原性肿瘤。结论 根据纵隔的分区和X线、CT影像学特点并结合临床 ,能正确做出纵隔肿瘤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4.
脾脏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详细论述脾脏肿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材料和方法:收集21例脾脏肿瘤患者的腹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资料,分析脾脏大小.轮廓、病灶数目,密度,边界等多种表现。结果:转移瘤的脾脏多为均匀性增大,病灶多发,边界欠清.靶心样强化具特征性。原发性淋巴瘤的脾脏常为不均匀性增大,病灶边界不清.边缘地图样强化具特征性.血管肉瘤绝大多数可发生囊变,增强时囊变区不增强。错构瘤可见钙化,脂肪,具特征性.多发肿瘤以转移瘤及淋巴瘤常见,而单发肿瘤以良性肿瘤多见。少数为转移瘤。结论:尽管脾脏肿瘤性病变较少见,但根据CT平扫及增强的特征性表现,大多数肿瘤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前纵隔原发性肿瘤的MS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0月至2014年12月经病理确诊的33例前纵隔原发肿瘤患者的临床及CT表现。33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行图像MPR。结果:33例中胸腺瘤12例,胸腺癌8例,生殖细胞瘤6例,淋巴瘤4例,胸腺囊肿2例,胸内迷走甲状腺肿1例。MSCT扫描33例均定位准确,28例定性正确。结论:MSCT可清晰显示前纵隔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密度、增强扫描特点及病变与纵隔邻近结构的关系,对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纵隔内原发性精原细胞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纵隔内原发性精原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肿瘤均位于前中上纵隔,呈类圆形结节、不规则形肿块、斑片状影,病灶大小不一,大部分较大,肿瘤密度不均,内出现散在坏死灶5例,未见钙化病例,增强后肿瘤不均匀轻一中度强化,坏死灶无强化。边界清楚2例,周边浸润5例,累及心包致心包增厚1例,上腔静脉综合征3例;1例侵及邻近胸膜;无肺部及心腔侵犯病例。所有病例均未发现肿大淋巴结,无心包积液、胸腔积液产生。结论原发性纵隔精原细胞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但缺乏特异性,明确诊断仍需依靠实验室检查及病理。  相似文献   

17.
肺内病灶18F-FDG PET/CT显像与手术病理结果之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18F-脱氧葡萄糖(FGD)PET/CT显像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诊断中的价值及显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手术病例的碍F-FDGPET/CT显像诊断结果。PET/CT用目测法结合半定量法判断病灶良恶性,所得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53个肺内病灶,49个恶性、4个良性,PET/CT正确诊断45个恶性病灶;灵敏度为91.8%,准确性为84.9%;4个良性病灶,其中炎性假瘤1例、结核3例。53例肺内病变,纵隔淋巴结病理诊断转移阳性者16例(45个淋巴结),PET/CT正确诊断10例,灵敏度为62.5%,纵隔淋巴结病理诊断阴性者37例(32个淋巴结),PET/CT正确诊断30例,特异性为81.1%,准确性为75.5%。结论:^18F-FDGPET/CF显像是评价肺内病灶良恶性的一种有效、无创性检查方法,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罕少见纵隔肿瘤(附52例临床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罕少见纵隔肿瘤的范畴及影像学诊断。材料与方法:分析罕少见纵隔肿瘤52例,其中47例摄有正侧位胸片,20例进行了CT检查。结果:作者提出罕少见纵隔肿瘤范畴包括三方面:①肿瘤本身罕少见;②位于不常见部位的常见纵隔肿瘤;③伴罕少见影像学表现的常见纵隔肿瘤。某些罕少见纵隔肿瘤在发病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密度及伴发改变方面具有一定特征。另外,本文病例术前未能正确诊断者高达78.8%,其中59.6%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结合病理表现,探讨分析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7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MSCT表现和病理资料。结果17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中,神经鞘瘤11例,神经纤维瘤1例,节细胞神经瘤4例,副神经节瘤1例。三类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具有各自的MSCT表现特征。结论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及术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前纵隔肿瘤的MSCT影像学特征和鉴别诊断,提高CT对前纵隔肿瘤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39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及病理证实的前纵隔肿瘤,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及CT影像学特征。结果 39例前纵隔肿瘤中,胸腺瘤14例,包括侵袭性胸腺瘤2例,非侵袭性胸腺瘤12例;胸腺囊肿4例;胸腺癌共6例,包括小细胞癌2例,鳞癌3例,类癌1例;畸胎瘤6例;生殖细胞瘤5例;淋巴瘤4例。结论 MSCT检查对前纵隔肿瘤良恶性的判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并可显示肿瘤的位置及累及范围,对临床治疗及估计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