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早期微量喂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为探讨早产儿的早期营养管理,采用微量喂养方法,研究其对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生长发育及其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76例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均不能完全经口哺喂,无任何疾病。其中对照组36例采用常规管饲和(或)完全静脉营养。观察组40例在常规处理、对症支持治疗、静脉营养的基础上加用微量喂养,观察体质量变化、达足量喂养时间、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呼吸暂停发生率、胃肠排空便秘发生率、低血糖、高胆红素血征、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低血糖12例次,对照组13例次,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达足量喂养时间及喂养不耐受、呼吸暂停、便秘、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和高胆红素血症等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可以有效促进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胃肠发育及功能成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早期喂养,缓慢加奶,谨慎禁食在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早期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是指出生1h内体质量不足1 500g的活体新生儿[1].多见于早产儿,尤其是胎龄小于32周的早产儿.由于胃肠功能不成熟,吸吮力弱,吞咽、排空、消化、吸收能力差,易造成喂养困难、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等并发症.合理喂养是提高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存活率和生存质量的关键,也是长期探索的热点问题之一.传统观念认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只有胃肠功能恢复正常后才能进行胃肠营养.现主张早期微量喂养,以促进胃肠道功能进一步成熟.近年来,国内、外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肠道营养做了大量的研究,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是指出生体重<1 500g的活产婴儿。由于VLBW胃肠功能不成熟,吞咽、排空、消化、吸收能力差,容易引起并发症,造成喂养困难。因此合理的喂养成为治疗VLBW的  相似文献   

4.
5.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是指出生体质量<1500 g的新生儿[1],是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主要收治对象。VLBWI体质量轻、胎龄小,各个器官及生理功能发育不成熟,且住院时间较长,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特别是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易导致喂养进程的延迟,其营养管理成为提高早产儿生命质量的重要工作之一[2]。初乳是目前所知的最有效的天然免疫促进剂[3],早产儿母亲初乳中细胞因子的含量较足月儿中更为丰富[4]。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对极低、超低出生体质量儿肠内营养中的影响.方法 将98例极低、超低出生体质量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患儿在住院期间喂养不耐受情况、生长体质量和过渡到全胃肠营养的天数.结果 观察组患儿呕吐、胃潴留、腹胀、血便发生率分别为14.29%、16.33%、16.33%和2.04%,明显低于对照组,第7、14、21天平均体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过渡到全胃肠营养天数在25 d以内的百分比高达83.67%,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集束化护理有助于改善极低、超低出生体质量患儿肠内营养状况,可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7.
杨勇 《安徽医学》2013,34(2):162-163
目的研究极低出生体重儿肠内营养喂养的最佳间隔时间。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救治的5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将患儿分为24 h内喂奶组(观察组)与延迟喂奶组(对照组),每组均为29例。两组患儿均进行配方奶喂养,均选用"全合一"的胃肠外营养,每天2~4次,每次0.5~1.0 ml,逐渐增加喂养次数以及奶量,直到每天每千克体重150~160 ml后,转为全肠内营养,对两组患儿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儿的基本信息(性别、分娩方式、胎龄、分娩前所用药物以及出生时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两组患儿的光疗时间、结合胆红素量、住院时间及喂养不耐受情况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脓毒症、胆汁淤积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在24 h内开奶比延迟开奶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体重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极低出生体重儿对早期微量喂养的耐受情况及疗效。方法 4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早期微量喂养组(EMF)和传统喂养(CF)组。EMF组生后12h内给予微量喂养,每天小于(10~20)mL/Kg新生儿奶粉,平均分成6~8次,经口管饲喂养,有吸吮、吞咽反射后改经口喂养,能耐受逐渐加量,至完全肠道营养。CF组生后禁食,72h后给予微量喂养,喂养方法同EMF组。结果观察EMF组同CF组在胃泌素水平、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率、头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完全胃肠营养时间、胎便排净时间和住院时间等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能促进胃泌素水平,减少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率,促进胎便排净,缩短达完全胃肠喂养时间,加快生长发育,是对VLBW儿安全有效的喂养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早期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血糖的影响。方法:对76例VLBWI随机分为早期喂养和常规喂养各38例,早期喂养组在出生24h内给予插胃管并留置,待2~4h患儿无不良反应时给予开奶,采用间歇性胃管鼻饲喂养或经微泵将通过胃管持续注入。常规喂养组生后暂禁食或试喂5%糖水,24h后视胎龄、吸吮能力等情况,给予开奶,采用鼻饲或经口喂养,开奶量、加奶方法与早期喂养组相同。两组患儿均于生后第4天开始进行全静脉营养。比较两组患儿入院时、入院后血糖变化情况以及血糖的稳定时间。结果:两组血糖紊乱率入院时无明显差异,早期喂养组经过治疗48h后血糖紊乱率明显少于常规喂养组(P<0.05或0.01),血糖稳定时间(3.05±1.6)d与常规喂养组(5.20±2.23)d相比明显缩短(P<0.01)。结论:早期喂养可减少VLBWI血糖紊乱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实行早期微量喂养的耐受性、体重增长情况。方法:极低出生体重儿40例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静脉营养基础上治疗组25例生后24~72小时内予以微量喂养,对照组15例于生后1周内予以喂养。对照喂养中胃肠不耐受发生率、体重达到或超过出生体重。结果:两组相比,早期微量喂养组缩短了达到全胃肠道喂养的时间,体重增长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微量喂养是极低出生体重儿最理想的喂养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胃肠道及生长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1月--2013年12月间62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以后的为观察组(早期微量喂养+非营养性吸吮组),以前的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比较两组体质量增长、达全肠道营养时间、光疗时间、住院时间、及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降低、2周后体质量增长快,达全肠道营养时间缩短,光疗时间、住院时间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能加快吸吮反射成熟,促进胃肠结构和功能成熟。提高胃肠喂养的耐受性,减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促进生长发育.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医学》2017,(7):630-632
目的探讨早期经口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状况、喂养并发症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75例揭阳市妇幼保健计划服务中心及普宁华侨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按随机编号分为:早期经口微量喂养组25例,胃管组25例,全静脉营养组25例。比较3组的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平均日增长克数、全肠道营养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经口微量喂养组患儿全肠道营养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喂养不耐受率、NEC率、口腔炎发生率以及光疗时间均要显著优于胃管组与全静脉营养组(P<0.05)。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宜提倡早吸吮、及早微量喂养,能够明显降低喂养并发症发生率,减少和避免后遗症的产生,促进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不同早期喂养方案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耐受性的影响。方法将惠东县妇幼保健院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间50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3组,A组160例实施早期微量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微量喂养,14天后改为等量早产儿配方奶粉;B组160例给予早产儿配方奶微量喂养;C组180例常规治疗与护理,24小时后再给予早产儿配方奶喂养。结果3组患儿腹胀、呕吐、胃内残余的发生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A组各指标比例显著低于B组和C组,B组显著低于C组,3组间经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1)。3组胃出血和低血糖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A组显著低于B组和C组,B组显著低于C 组(P<0.01);3组患儿吸入性肺炎和NEC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实施早期微量喂养深度水解蛋白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可有效提升患儿的喂养耐受性,降低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同时也有效减少胃出血及低血糖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早期干预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脑瘫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3月厦门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50例体质量<1 500 g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75例,出院后随访1 a,对照组接受常规家庭随访,观察组接受早期干预,对比两组患儿的脑瘫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脑瘫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3%比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干预应用于极低体质量新生儿,可有效降低其脑瘫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总结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护理经验。方法:对35例患儿采取免吸奶瓶喂养及静脉营养等护理措施。结果:3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成功,患儿体重均能达到理想生长指标。结论:注重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护理,是提高其存活率和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佘远凤  梁高莲  田岚 《右江医学》2010,38(2):173-174
目的观察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0例VLBWI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给予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对照组35例给予全静脉营养。对比观察两组吸吮吞咽功能建立时间,达足量肠内营养时间,体重增长情况及住院时间,以及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炎、吸入性肺炎、胆汁淤积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血糖与血脂等合并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达足量肠内营养时间、吸吮吞咽功能建立时间及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观察组的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高血脂、胆汁淤积性肝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两组均无坏死性小肠炎发生,喂养不耐受、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可明显缩短静脉营养时间,尽早建立经口喂养,减少合并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 6月~ 2 0 0 0年 4月 ,我院NICU收治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 4例 ,其中出生体重最轻者 80 0g ,最重者 130 0g ;年龄最大者15天 ,最小者生后 1小时 ;2例为孕 32周早产 ,2例为孕 2 8周早产 ;其中 3例因低体重和喂养困难入院 ,1例因并发肺炎入院 ;在NICU中住院天数最长者 31天 ,最短者 2 2天。乳品选择 :母乳是极低出生体重儿最理想的食品 ,4例病儿中有 2例实现母乳喂养 ,2例因无母乳 ,我们改用早产儿配方奶喂养。喂养方式 :1例经口喂养 ,但因无力直接吸吮母乳 ,我们动员其母亲将乳汁挤出 ,再用奶瓶喂给病儿 ,至出院时已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2种不同喂养方式的比较,旨在找出适合后期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喂养方式。方法26例观察组患儿采取每餐剩余奶液间隔5~10 min再次经口喂养的方式,30例对照组患儿立即给予鼻饲剩余奶液;比较2种喂养方式之间的差别。结果观察组患儿出现异常情况少,虽然两组患儿在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总胆汁酸增高及肾功能异常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出现腹胀、胃肠型、呼吸暂停、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及需停奶或减奶、再次使用静脉营养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在体质量增至2 000 g的时间、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方面两组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后期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每餐奶分2次间隔5~10 min经口喂养的方式优于管饲喂养,发生异常情况少,体质量增长好,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减少,适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刘加云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6):508-508,549
医学的发展使早产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ht weight,VLBW)的存活率越来越高。其营养作为临床一种治疗手段已日益受到重视。我科对VLBW早期建立胃肠内营养,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