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目的:了解外科手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分析护理干预措施,为防治深静脉血栓形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研究2011年08月~2012年05月外科手术患者300例,其中外科手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观察组)50例,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对照组)250例,收集相关临床资料,了解外科手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科相关疾病、年龄≥60岁与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了解外科手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对预防和控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我院ICU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形成原因及治疗对策.方法 调查医院收治的ICU患者中,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与原发症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制定预防措施.结果 247例ICU患者发生DVT发生42例,发病率为17.01%;年龄>60岁(P<0.01),脑卒中(P<0.05),骨关节置换术后(P<0.05),机械通气的时间≥72 h(P<0.05)为DVT发生高危险因素.结论 ICU患者存在多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危险因素,提高医护人员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机制的认识.有针对性制定预防措施可以减少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80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后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观察两组患者继发肺栓塞情况;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情况。结果: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继发肺栓塞发生率和对照组继发肺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的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减少下肢骨折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4.
杨莉  张素荣 《吉林医学》2013,(29):6189-6190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减少肺栓塞发生的护理措施。方法:根据护理参与情况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40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所有患者都采用药物治疗与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积极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无死亡患者,治疗组的肺栓塞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肺栓塞发生的高危因素,严格的护理干预有利于减少肺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王琴  王洋洋  卢菲 《黑龙江医学》2021,45(16):1737-1738,1741
目的:研究PDCA循环护理干预对预防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12月洛阳市中医院收治的骨折患者120例,按照护理模式不同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各60例.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进行干预,研究组则在常规组护理的基础上加施PDCA循环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护理满意率为98.33%(59/6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76.67%(4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为1.67%(1/60)低于常规组的15.00%(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骨折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1月至2008年5月我科共收治的24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下腔静脉滤器未置入组与置入组肺动脉栓塞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8.19%和0%,P<0.05)。未置入组中有23例(23/196)患者因深静脉血栓形成复发再次住院治疗,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组中有6例(6/48)患者复发,两组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组的肺栓塞发生率显著降低,但其中1例滤器倾斜,2例滤器移位,2例下腔静脉血栓形成,4例入路侧深静脉血栓形成和3例穿刺点血肿形成。结论下腔静脉滤器近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引起的肺栓塞简便有效,但其近、远期并发症应引起重视;其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评估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栓塞患者的危险因素,为肺栓塞患者的初步评估、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9年12月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住院的肺栓塞患者202例(肺栓塞组),及同期住院的非肺栓塞患者201例(非肺栓塞组),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卧床时间、吸烟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低白蛋白血症、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恶性肿瘤、骨折史、手术史、外伤史、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既往有无肺栓塞病史等可能导致肺栓塞的危险因素.结果:年龄>60岁、卧床时间≥7 d、慢性阻塞性肺病、外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既往有肺栓塞病史与发生肺栓塞有显著性关联(P<0.05),而性别、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史、恶性肿瘤、感染、低白蛋白血症、肥胖与发生肺栓塞无显著性关联.结论:临床工作中肺栓塞的相关危险因素应该引起重视并予以初步评估,做到尽早完善相关检查,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8.
《陕西医学杂志》2019,(4):449-451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对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诊断价值,并分析诱导该疾病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疑似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入选者均已接受超声与深静脉造影检查,比较诊断结果,同时分析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超声诊断的敏感度为96.51%,特异度为96.67%,准确度为96.55%;经超声诊断为阳性的84例患者中,左下肢占69.05%,右下肢占30.95%,无双侧受累情况,其中股静脉血栓占比最高,其次为髂静脉及股静脉,而髂静脉占比最低;两组性别、饮酒占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年龄>60岁、饮酒、BMI>28 kg/m~2、存在脑血管病史、存在手术外伤史、存在静脉血栓史占比均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吸烟、肥胖、脑血管病史、手术外伤史与静脉血栓史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经超声诊断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具有较高诊断效能,而年龄、吸烟、肥胖、脑血管病史等均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对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海燕 《吉林医学》2010,31(15):2203-2204
目的:分析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对3年来56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患者中年龄>60岁的患者占94.6%。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见于左下肢(44.6%)。56例患者中,手术及创伤组患者31例,非手术及创伤组患者25例。非手术及创伤患者的WELLS平均分值低于手术及创伤患者。两组低、中危及高危患者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手术及创伤、卧床及引起血流滞缓、血液高凝的慢性内科疾病。慢性疾病老年人可因非特异性临床表现及对基础疾病的诊断,影响DVT的早期临床评估,应进行有效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对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进行预防性护理干预对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122例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采用数字表随机法分为两组,干预组61例患者采用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对照组61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昏迷患者住院期间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和下肢肿胀的发生率。结果:干预后干预组14 d、28 d腘、股静脉的血流速度明显提高,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护理后14 d、28 d腘、股静脉的血流速度较护理前无明显变化(P>0.05)。干预组深静脉血栓、下肢肿胀的发生率分别为3.28%、9.84%,无一例肺栓塞,对照组深静脉血栓、下肢肿胀、肺栓塞的发生率为29.51%,明显高于干预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预防性的干预可改善下肢血液循环,提高腘、股静脉的血流速度,从而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钱莉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1):1572-1574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收集60例下肢骨折患者按手术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内固定手术并相应常规治疗,且观察组在围手术期予以护理干预,连续观察两月,比较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及继发肺栓塞情况,并统计患者住院时间。结果:经护理干预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6.67%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1例继发肺栓塞,对照组有1例继发肺栓塞发生且死亡;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予以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进而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值得应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对髋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3年5月在外科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4例,随机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各42例,给予对照组常规外科护理,护理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观察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脑栓塞、下肢肿胀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护理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脑栓塞、下肢肿胀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降低(P0.05),差异明显,且护理组护理满意度达到了100.00%,而对照组满意度为76.19%,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预防性护理可有效降低髋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深受患者信赖,保证了患者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深静脉的优缺点及血栓形成的发病率、年龄、性别、病因及好患肢体等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 356例下肢深静脉受检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年龄、性剐、病因及好患肢体等临床分布特征.结果 1356例受检者中,共检出下肢静脉流速减慢81例(5.97%),下肢静脉高凝状态31例(2.29%),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63例(4.65%),深静脉血栓形成340例(25.07%).深静脉血栓好发年龄分布在60至80岁,高峰分布在70~80岁,其中女性200例(占58.82%),男性140例(41.18%),发生在左侧肢体194例(57%),右侧肢体107例(31.5%),双下肢39例(11.5%),性别之间和左右侧患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及P<0.01).血栓形成的主要病因有长期卧床或制动、手术或创伤、疾病因素(主要为恶性肿瘤、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下肢炎性疾病)等.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以女性、左下肢多见,发病高峰年龄在70~80岁.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出下肢深静脉各种病变,具有直观性、敏感性及可重复性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黄晓兰  吴泽秀  蒋珍慧  吴艳  傅登群   《四川医学》2022,43(9):891-896
目的 回顾性研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9月我院收治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22例(血栓组),同期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44例(无血栓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的瘫痪肢体、入院VTE评分、抗血小板疗程、合并感染和糖尿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感染、糖尿病、抗血小板疗程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结论 早期明确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有利于不同类型脑梗死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效果评估。方法:将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内科治疗的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症状改善情况以及静脉再通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肿胀、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深静脉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改善下肢肿胀,减轻疼痛,促进血栓的消融,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骨盆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沙特工作1年中,我共收治19例骨盆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患者,其中1例并发肺栓塞。现就此19例患者预防和护理措施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9例患者,年龄40~60岁;男8例,女11例;3例发生在手术后3 d,16例发生在非手术治疗卧床期间;双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肺栓塞的主要致病因素,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5 年来本院住院肺栓塞患者的人口学特点、危险因素、伴随疾病与预后。结果 本组肺栓塞患者中年龄≥ 36 岁患者共232 例(82.27%),主要致病因素依次为下肢深静脉血栓124 例(43.97%),3 个月内手术、创伤92 例(32.62%),恶性肿瘤49 例(17.38%),既往肺栓塞35 例(12.41%) 等。结论 对年龄≥ 36 岁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3 个月内手术、创伤,恶性肿瘤,既往有肺栓塞病史的患者,应重视预防肺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石祖妹 《求医问药》2014,(21):124-125
目的:探讨分析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对预防妇科肿瘤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接受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手术治疗的患者15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以2013年10月为界)将其分为对照组(74例)和干预组(77例),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围手术期护理,为干预组患者在进行常规围手术期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预防深静脉血栓的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在干预组77例患者中,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有2例(占患者总数的3.01%),发生下肢肿胀疼痛的患者有1例(占患者总数的1.20%),发生肺栓塞的患者有0例;在对照组74例患者中,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有6例(占患者总数的8.75%),发生下肢肿胀疼痛的患者有4例(占患者总数的5.00%),发生肺栓塞的患者有1例(占患者总数的1.35%)。干预组患者深静脉血栓、下肢肿胀疼痛及肺栓塞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接受妇科肿瘤手术治疗的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能显著降低其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几率,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栓塞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丽英  戚英波 《医学综述》2012,18(4):625-626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肺栓塞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10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治疗和溶栓抗凝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等中药治疗并评定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3997,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肺栓塞,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新鲜下肢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124例新鲜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重、吸烟史、饮酒史、是否存在体内肿瘤、是否长期卧床几项指标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新鲜下肢骨折术前DVT的危险因素。结果本次研究124例患者共18例术前出现DVT,DVT发生率14.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吸烟、体内肿瘤及长期卧床为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而性别、饮酒史与DVT发生无明显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饮酒为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保护因素,而年龄、BMI、吸烟、体内肿瘤及长期卧床均为新鲜下肢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BMI、吸烟、体内肿瘤及长期卧床是新鲜下肢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临床需加强对具备以上特征患者的病情监测,以减少术前深静脉血栓出现,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