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乳腺肿瘤CT灌注成像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乳腺肿瘤CT灌注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7例钼靶X线检查发现乳腺肿块性病变(21个病灶)行CT灌注扫描,使用电影模式,0.5 s/圈 ,5 mm层厚×4,120 kV,60 mA,延迟时间10 s,总扫描时间50 s,使用GE AW4.2工作站和Perfusion 3软件包,对生成的动态图像数据和图像强度随时间变化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考察各种与灌注相关的参数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乳腺癌组:血流量(BF)(36.46±17.62)ml·min-1· 100 g-1,血容量(BV)(13.76±8.59)ml/100 g,平均通过时间(MTT)(28.23±15.75)s,血管表面通透性(PS)(16.45±12.36)ml·min-1 ·100 g-1,良性肿块组血流量(BF)(17.35±10.67)ml·min-1· 100 g-1.良性肿块组:血容量(BV)(4.63±3.47)ml/100 g,平均通过时间(MTT)(25.52±12.91)s,血管表面通透性(PS)(3.57±3.36)ml·min-1 ·100 g-1.2组BF、BV、PS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提供了乳腺肿块的血流动力学信息,在乳腺肿块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CT灌注成像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灌.沣成像技术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45例甲状腺结节性病变行CT灌注成像,其中良性组33例,恶性组12例,测量良恶性结节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达峰时间(TTP)和峰值(PE),比较良恶性结节灌注参数和TDC形态的差别.结果:良性组BF、BV、PS、TTP、PE值分别0为(1.476±0.684)ml·min-1·ml-1、(0.302±0.153)ml/ml、(2.069±1.102)ml·min-1·ml-1、(28.033±8.015)s、(82.313±30.468)Hu,恶性组BF、BV、PS、TTP、PE值分别为(1.302±0.834)ml·min-1·ml-1、(0.275±0.242)ml/ml、(1.485±1.112)ml·min-1·ml-1、(28.833±12.550)s、(86.056±70.453)Hu,良恶性结节CT灌注参数筹别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T灌沣成像TDC可见4种类型,分别为速升平台(Ⅰ)型、缓升平台(Ⅱ)型、缓升缓降(Ⅲ)型和低平(Ⅳ)型,甲状腺癌以Ⅱ型多见,良性组以Ⅲ型多见,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5.233,P=0.022).1例淋巴瘤表现为Ⅳ型.结论:TDC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病变的血流动力学信息,有助于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CT灌注参数不能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锥光束乳腺CT(CBBCT)扫描技术在肿块型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分析行CBB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符合病例纳入标准患者24例(共40个病灶),其中良性组9例(12个病灶),恶性组15例(28个病灶)。统计平扫、增强扫描病灶检出率,分析比较良、恶性组增强形态学征象及时间-密度曲线特点,统计分析平扫未检出组与检出组病灶最大径、良性组和恶性组增强参数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40个病灶平扫检出率和增强检出率分别为23/40、40/40,平扫检出组病灶最大径>未检出组(2.76±1.54cm vs 1.31±0.58cm)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良、恶性组时间-密度曲线形态不同,良性组以缓慢上升和缓慢平台型为主(10/12),恶性组以中等/快速平台型和快速流出型为主(24/28)。恶性组增强第1期CT值和增强1期强化率高于良性组(190.86±59.80Hu vs 120.77±59.78Hu;151.00%±1.17 vs 19.41%±0.15),而增强2期强化率低于良性组(-2.95%±0.13 vs 16.56%±0.2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上3个增强参数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4、0.994、0.217(增强1期强化率诊断效能最高,最佳诊断阈值53.81%)。结论:CBBCT增强检查较平扫能提高病变检出率且增强形态学征象及增强参数有助于提高乳腺癌与良性病变鉴别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40例甲状腺病变患者,良性组32例(24例甲状腺肿、8例甲状腺腺瘤),恶性组8例,均采用常规CT平扫和同层动态灌注扫描,计算出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比较两组患者各种灌注参数的差异。结果:良性组BF、BV、PS、MTT及TTP值分别为(126.9±11.58)ml/(100g.min)、(35.19±2.73)ml/100g、(35.70±2.35)ml/(100g.min)、(8.41±0.92)s、(16.47±1.66)s;恶性组分别为(66.32±4.68)ml/(100g.min)、(23.23±3.88)ml/100g、(38.12±2.08)ml/(100g.min)、(15.22±0.26)s、(10.89±0.87)s。良性组与恶性组各灌注参数比较,BF和M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参数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良性组结节之间灌注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灌注成像可对甲状腺结节微血管血流动力学状况进行量化评估,通过分析各种灌注参数的差异,对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MSCT灌注成像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20例乳腺肿瘤(包括15例乳腺癌和5例纤维腺瘤)的MSCT灌注成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乳腺癌组与对侧正常乳腺组间血流量(BF)、血容量(BV)和表面通透性(P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MTT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腺瘤组与乳腺癌组之间的BF、BV和P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于2 cm的乳腺癌的中心与边缘之间的BF、BV和 P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MTT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于2 cm的乳腺癌的中心与边缘之间的BF、BV、MTT和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灌注能反映乳腺病变的血液灌注特点,有助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乳腺良恶性病变CT表现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目的 明确乳腺良恶性病变影像学表现。方法 对 47例有X线钼靶和CT资料并为病理证实的乳腺疾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 ,恶性组 2 0例 ,平均年龄 50 .0岁 ;良性组 2 7例 ,平均年龄 40 .6岁。CT扫描使用东芝Xprees/GX螺旋CT机 ,扫描范围从腋窝至乳房下界。其中 2 6例行增强扫描 ,均俯卧位螺旋扫描 ,上胸、腹部垫高 ,使乳房自然下垂 ,双前臂交叉放在头上。结果 恶性组毛刺肿物 14例 ,分叶肿物 10例 ,钙化肿物 5例 ,透亮环肿物 4例 ,囊壁肿物 1例 ,胸肌粘连 9例 ,皮肤增厚 8例 ,乳头内陷 4例 ,大导管牵拉征 7例 ,Cooper韧带增粗 5例 ,淋巴结肿大 8例 ;强化后CT值升高 >40HU。良性组 :圆形及卵圆形肿物 10例 ,分叶肿物6例 ,斑片及条索样肿物 5例 ,透明晕肿物 4例 ,囊壁肿物 2例 ,钙化肿物 1例 ,毛刺肿物 1例 ,导管牵拉征 4例 ,皮肤增厚 4例 ,Coop er韧带增粗 2例 ,脂肪间隙变形 1例 ,乳头内陷 4例。结论 CT是诊断乳腺疾病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CT灌注成像是利用CT的同层动态增强扫描了解组织及病变的血流灌注特性点及血管特性,并可通过色阶赋值获得灌注图像,达到功能性诊断的目的.肝脏由于其双重血供的特点,在灌注及处理的过程中均需采用特有的方法.介绍了CT灌位成像的原理、肝脏灌注成像的方法以及肝脏与部分肝脏肿瘤的灌注特点.  相似文献   

8.
CT灌注成像作为功能成像技术之一,将组织学功能与解剖学结构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血管性病变及肿瘤性病变中有着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在乳腺肿瘤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此技术可用于乳腺肿瘤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监测等几个方面,因而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就CT灌注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乳腺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癌CT灌注特点及具体灌注参数值和CT灌注成像在胃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经内镜病理确诊的50例胃癌和20例正常胃(对照组)行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检查,对所得容积数据采用CT灌注软件包的腹部肿瘤灌注协议(去卷积法)进行计算、制图和分析,分别测取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四个参数值,然后应用SPSSl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常胃的BF、BV、MTT和PS平均值分别为75.0717.08ml/(min.100g)、7.951.81ml/100g、16.672.40s和7.981.30ml/(min.100g);胃癌的BF、BV、MTT和PS平均值分别为101.2848.01ml/(min.100g)、16.096.23ml/100g、9.574.99s和33.0023.27ml/(min.100g);两组比较,胃癌BF、BV、PS值升高,而MTT值下降,四个灌注参数值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胃CT灌注成像是一种功能成像,从血流动力学角度对胃癌的临床诊疗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腮腺肿瘤是头颈部常见的肿瘤之一,CTPI作为一种功能成像技术在显示形态学变化的同时亦能反映组织、器官生理和病理情况下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腮腺肿瘤的早期检出、治疗效果及预后的评估有一定的价值。通过阅读国内外文献,现将CTPI在腮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1.
刘琳  陈克敏  陆健  张丽云  王忠敏   《放射学实践》2010,25(9):1016-1019
目的:探讨CT灌注和X线摄影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45例乳腺病变均行X线摄影和CT灌注检查,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X线摄影、CT灌注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7.28%和88.89%,综合X线摄影和CT灌注诊断符合率为95.56%,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T灌注中,乳腺恶性病变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和表面通透性(PS)的均值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P〈0.05)。CT灌注对病变范围、乳腺癌坏死灶的判别优于X线摄影(P〈0.05)。X线摄影对钙化灶的定性诊断优于CT灌注(P〈0.05)。结论:X线摄影和CT灌注具有互补性,两者结合可提高乳腺癌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P)评价乳腺癌腋窝肿大淋巴结状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5例局限浸润性乳腺癌伴有临床可触及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患者的46个"靶"淋巴结进行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扫描,在静脉内以4.0 ml/s流率注射40 ml对比剂后,对病灶5 min层厚连续4个层面行同层动态扫描,分别半自动计算"靶"淋巴结及其扫描层面肌肉组织灌注参数值: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Y)和表面渗透性(PS),并使用非参数Mann-Whitney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6个腋窝"靶"淋巴结经术后病理学标本证实为转移性淋巴结32个、阴性14个(均为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炎).32个转移性"靶"淋巴结中有22个为前哨淋巴结(68%).阴性和转移性"靶"淋巴结的灌注参数平均值分别为:BF(76.18±31.53)和(161.60±40.94)ml·100mg-1mg·min-1;BV(5.81±2.50)和(9.15±3.02)ml/100 mg;MTT(6.80±1.55)和(5.50 4±1.84)s;PS(25.82±4.62)和(25.96±7.47)ml·100 mg-1·min-1.转移性和阴性"靶"淋巴结BF之间的r=0.14,P<0.05,BV、MTY和Ps之间的r值分别为-0.03、0.05、0.07,P值均>0.05.结论 CTP在形态学基础上增加功能信息可为临床评价淋巴结状态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13.
乳腺疾病的CT诊断   总被引:44,自引:1,他引:44  
目的明确乳腺疾病的CT征象,评价CT扫描在乳腺癌及腋窝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报告乳腺疾病53例,包括乳腺癌30例,良性疾病23例,均行CT扫描,其中44例同时进行钼靶摄影。结果(1)乳腺癌CT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边缘毛刺,导管牵拉征,库伯韧带受累,局部皮肤胸壁浸润及周围脂肪间隙变形。良性疾病:单纯增生表现为不规则形肿块及患侧腺体增厚;囊性增生典型表现为多发圆形含液体密度囊肿。(2)CT与钼靶摄影结果相比较,两者在良恶性乳腺疾病的鉴别方面具有相同价值。但在肿块靠近腋窝或胸壁等情况下,CT较钼靶更为实用;并且CT有助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结论CT扫描在乳腺病变的发现、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以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方面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SPECT/CT融合显像诊断与鉴别乳腺癌患者全身骨显像放射性异常浓聚灶的临床价值。 方法 对25例乳腺癌患者的99Tcm-MDP全身骨显像显示的骨异常放射性浓聚灶行SPECT/CT融合显像。4~8个月后再次行全身骨显像及SPECT/CT融合显像复查。图像由两名有经验的核医学科医师独立分析, 部分CT图像由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分析指导。 结果 在25例乳腺癌患者的37个异常放射性浓聚灶中, 确定29(29/37, 78. 38%)个病灶为骨转移灶, 其中有2个椎体病灶在初次检查中判读为良性病灶; 8(8/37, 21. 62%)个病灶为良性病灶, 其中1个肋骨病灶在初次检查中判读为骨转移灶, 比较全身骨显像和SPECT/CT融合显像, 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75, P < 0.05)。骨转移灶主要分布于椎骨及肋骨。全身骨显像和SPECT/CT融合显像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82.76%、75.00%、92.31%、54.55%、81.08%和93.10%、87.50%、96.43%、77.78%、91.89%。采用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OC)进行分析, 结果:全身骨显像曲线下面积为0. 860±0. 056, SPECT/CT融合显像曲线下面积为0. 974±0. 020。SPECT/CT融合显像曲线下面积大于全身骨显像曲线下面积, 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 924, P < 0.001)。 结论 SPECT/CT融合显像较全身骨显像能更好地鉴别出乳腺癌骨病灶的性质, 能够提高诊断准确率, 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必要时应在4~8个月后复查SPECT/CT。  相似文献   

15.
乳腺病变CT灌注的血流特征及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乳腺病变 CT 灌注的血流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2例乳腺癌及11例乳腺良性病变均经手术或穿刺活检证实。先行 CT 平扫,确定肿块后行多同层电影模式灌注扫描。在 AW 4.1工作站使用 perfusion3软件包分别测量乳腺肿块边缘区域、肿块中心区域及化疗前、后(7例)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表面通透性乘积(PS),并对恶性肿块边缘区域与中心区域、良性肿块及化疗前、后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肿瘤的血流灌注值用肿瘤生长活跃的边缘区域血流灌注值代表。结果乳腺癌肿块边缘与乳腺良性病变的 BF、BV、MTT 及 PS 的中位值分别为31.78 ml·min~(-1)·100 g~(-1)、6.98 ml·100 g~(-1)、12.13 s、16.34 ml·min~(-1)·100 g~(-1)和10.45 ml·min~(-1)·100 g~(-1)、2.02 ml·100 g~(-1)、15.49 s、3.33 ml·min~(-1)·100 g~(-1);乳腺癌肿块中心区域的 BF、BV、MTT 及 PS 的灌注值的中位数分别为23.07 ml·min~(-1)·100 g~(-1)、2.43 ml·100 g~(-1)、11.77 s、5.99 ml·min~(-1)·100 g~(-1);7例乳腺癌化疗前后的 BF、BV、MTT 及 PS 的差值中位数为15.02 ml·min~(-1)·100 g~(-1)、1.93 ml·100 g~(-1)、1.98 s、8.01 ml·min~(-1)·100 g~(-1)。乳腺良恶性肿块、恶性肿块边缘与中心区域及乳腺癌肿块化疗前后的 BF、BV 及 PS 的灌注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而其 MTT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 灌注可以间接地反映了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对乳腺癌的诊断、预后评估及化疗疗效评价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胰腺多层螺旋CT灌注研究   总被引:61,自引:2,他引:61  
目的 使用多层螺旋CT的肿瘤灌注软件 ,测量和评价正常胰腺和胰腺癌的CT灌注情况。方法 采用GELightspeedUltra多层螺旋CT的电影模式 ( 1s/周 ) ,5mm层厚 ,4层 ,12 0kV ,60mA ;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 50ml( 3 0 0mgI/ml) ,流率 3 5ml/s ,延迟 5s ,数据采集 45s。在SunUltraAW 4 0工作站使用Perfusion 2 (GE公司 )软件包 (去卷积算法 ) ,分别测量 3 7例正常胰腺和 3 7例胰腺癌及 3例无功能胰岛细胞瘤的血流量 (BF)、血容量 (BV)、平均通过时间 (MTT)和表面通透性(PS)的平均值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常胰腺组的BF、BV、MTT和PS的平均值分别为 ( 3 3 86 2± 1596 1)ml·min- 1·kg- 1、( 2 67 3± 13 0 2 )ml·kg- 1、( 6 59± 2 59)s、( 2 88 2± 2 0 3 9)ml·min- 1·kg- 1。胰腺癌组的BF、BV、MTT和PS的平均值分别为 ( 2 3 2 3 1± 1841 2 )ml·min- 1·kg- 1、( 189 7± 160 6)ml·kg- 1、( 7 93± 3 92 )s、( 4 57 2± 2 61 6)ml·min- 1·kg- 1。胰腺癌组和正常胰腺组的BF、BV和PS的平均值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值分别为 0 0 1、0 0 2 5和 0 0 0 3 )。胰腺癌和正常组织的MTT的平均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87)。结论 多层螺旋CT的胰腺灌注图像和数值比较容易获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低剂量CT灌注成像,比较晚期乳腺癌化疗前后局部肿瘤区域血流灌注的变化,研究其变化特点.方法 15例行联合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分别于化疗前及化疗结束后1周内行乳腺CT灌注扫描.采用体部灌注(body perfusion)扫描序列,120 kV,50 mAs,层厚2.5 mm;碘佛醇50 ml(320 mg I/ml),注射流率4.0 ml/s,延迟8 s,扣描50 s.利用Basama体部灌注软件,得出时间密度曲线(TDC),并计算化疗前后病灶及对侧正常腺体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同时测量癌灶化疗前后的大小.用自身配对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分析化疗后BF减低程度与癌灶缩小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1)乳腺癌化疗前BF、BV、MTT的平均值分别为(33.20±4.17)ml·min-1·100 ml-1、(8.31±2.43)ml·100 ml-1、(15.31±4.31)s,化疗后BF、BV、MTT的平均值分别为(13.65±6.04)ml·min-1·100 ml-1、(5.04±2.33)ml·100 ml-1、(25.97±9.07)s,化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对侧正常腺体化疗前BF、BV、MTT的平均值分别为(4.31±2.23)ml·min-1·100 ml-1、(1.38±0.75)ml·100 ml-1、(19.25±3.94)s,化疗后BF、BV、MTT的平均值分别为(4.03±2.35)ml·min-1·100 ml-1、(1.44±0.84)ml·100 ml-1、(22.56±7.71)s,化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乳腺癌为高灌注表现,化疗前BF值明显高于对侧正常腺体[(4.31±2.23)ml·min-1·100 m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癌灶化疗前后BF减低程度(56.75%)与癌灶缩小程度(44.25%)呈正相关(r=0.902,P=0.000),BV减低程度(36.62%)与癌灶缩小程度(44.25%)无相关性(r=0.307,P=0.248).结论 乳腺癌为高灌注表现,化疗后病灶灌注下降,灌注参数BF降低程度与病灶体积缩小同步;对乳腺癌化疗后的疗效评估,CT灌注可能比形态学变化敏感.  相似文献   

18.
CT灌注成像在腮腺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定量评价腮腺良、恶性肿瘤的血液动力学特点及其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53例患者共57个病变,其中良性肿瘤35例,恶性肿瘤18例,全部经术后病理证实。术前行CT灌注检查。采用Philips perfusion功能软件包获取组织的时间密度曲线(time density calve,TDC)及CT灌注参数,包括灌注量、增强峰值(PH)、达峰时间(TTP)、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腮腺良性肿瘤的CT灌注参数的中位数及四分位间距[25%CI 75%(Q1,Q2)]分别为:灌注量73.5(18.7,113.3)ml·100g^-1·min^-1、PH 34.5(17.7,53.1)HU、TTP 20.0(13.6,34.4)S、BV 38.5(29.1,63.3)ml·100g^-1、MTT 7.6(4.5,28.7)s。腮腺恶性肿瘤的CT灌注参数分别为:灌注量135.9(101.4,195.2)ml·100g^-1·min^-1,PH 49.1(32.7,59.4)HU,TTP 12.9(11.3,14.6)s,BV 67.5(52.4,109.5)ml·100g^-1,MTT 6.0(5.1,7.6)s。统计结果显示,CT灌注参数BF、BV、TTP的中位数及四分位间距在腮腺良恶性肿瘤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PH、及MTT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腺淋巴瘤、其他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的TDC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CT灌注扫描技术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8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相对照。结果 肿瘤位于胃部2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4例,空回肠交界处1例,回肠1例,直肠1例,肠系膜内者1例。发生于小肠的8例中5例有便血史或便潜血阳性。12例中恶性肿瘤9例,潜在恶性1例,交界性1例,不能确定良恶性1例。12例中11例肿块CT表现为外生性肿块,多较大,其中恶性肿块最大径3—20cm,最大径〈5cm者1例,1〉5cm者8例。肿物密度不均匀,呈囊实性,实性部分中度强化至明显强化,肿块内伴有溃疡形成2例,最大径均〉12cm。瘤内点状钙化灶1例。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CT检查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以及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