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介入治疗的方法及意义。方法: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3例。均为从左锁骨下静脉穿刺送入导管,造影显示阻塞特点。从右股静脉入路送入球囊预扩张并置放支架。结果:2例患者成功进行了上腔静脉内支架置放术。血管开通良好,管径恢复正常。无残留狭窄,血流通畅,上腔静脉阻塞症状明显改善。术后随访6个月。无阻塞症状复发。1例患者由于上腔静脉近心端巨大游离血栓,极易造成肺栓塞,故未行球囊及支架治疗。结论:介入治疗疗效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小,恢复快,为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治疗提供了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布加综合征是肝静脉和(或)肝段下腔静脉阻塞引起的一组症状与体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肝脾肿大、腹水与下肢浮肿等。不同的病理类型有不同的治疗方法。我院从1997年12月~2002年12月为15例病变为肝静脉和肝上下腔静脉闭锁或狭窄的患者行脾静脉-颈内静脉架桥术,全组患者术后  相似文献   

3.
肿瘤急症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的处理及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简称SCVS)是肿瘤科常见的的急性并发症。是由于肿瘤组织直接侵犯或压迫上腔静脉致静脉回流受阻,致使上腔静脉或两侧无名静脉显著狭窄或阻塞,导致血液回心脏受阻,引起的以急性或亚急性呼吸困难和面颈部肿胀为特点的一组症候群。放化疗联合治疗恶性肿瘤并上腔静脉综合征,能较快地解除上腔静脉压迫征,有效缓解患者呼吸困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现将我院2002年10月~2005年10月采用放化疗联合治疗SVCS患者22例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31~71岁,平均年龄(47±8)岁,均为晚期…  相似文献   

4.
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是上腔静脉自身或其周围病变引起上腔静脉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导致上腔静脉回流到右心房的血液部分或完全受阻,表现为颜面部、颈部、前胸部、上肢淤血、肿胀、静脉曲张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现将对1例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布-加氏综合征(BCS)是肝静脉和其开口以及肝段小腔静脉阻塞病变所引起的门静脉高压症,以脾肿大、侧支循环建立开放、腹水为主要三大体征。传统治疗方法采用手术治疗。目前随着介入性放射学的发展,治疗方法亦有新进展。我院1995年1月至1999年1月对16例患者进行超声导向下下腔静脉球囊扩张并放置支架治疗,临床症状迅速改善,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本组男11例,女5例,19~48岁。分型:下腔静脉肝段为狭窄膜型5例,管腔狭窄型11例。16例均有肝脾肿大、腹水、下肢水肿体征。12 方法 在超声监视下清晰显示下腔静脉阻塞部位、程…  相似文献   

6.
金属内支架置入术是一种治疗晚期食管癌狭窄及穿孔等较为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手段,近年来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放疗能否减少支架置入后并发症,增加患者生存时间尚存有争议。为此,我们自1997年10月至2002年10月对45例食管晚期癌症患者进行了随机分组研究,探讨支架置入联合放疗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临床价值,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超声影像学特点,探讨超声诊断及随访价值。方法选取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138例,根据超声声像图特点对病因进行分析,并对明确诊断后接受静脉成型术同时行支架置入的53例患者进行超声随访。结果 138例患者:下腔静脉血栓或癌栓形成89例、布-加综合征39例(其中腔静脉型22例,混合型17例)、腹腔或腹膜后占位压迫7例、腹膜后纤维化3例。12例布-加综合征患者及58例下腔静脉血栓患者接受静脉成型术,53例患者同时行支架置入术并于3~6个月后行超声复查,其中2例下腔静脉支架再狭窄,1例下腔静脉支架闭塞。结论超声可以较明确地显示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病因、阻塞程度、部位、侧支循环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布加综合征合并上腔静脉阻塞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3例布加综合征合并上腔静脉阻塞的患者术前均经彩色Doppler及血管造影确诊。3例患者均接受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其中2例安置支架,1例单纯扩张;1例于上腔静脉入右心房口处的狭窄用球囊单纯扩张。其他2例未行介入处理。结果 3例下腔静脉压力分别由术前的2.34kPa、3.11kPa和3.45kPa[平均(2.97±0.12)kPa],降至术后的0.96kPa、1.28kPa和1.34kPa[平均(1.18±0.11)kPa,P<0.05]。随访6个月~11年,2例患者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1例明显缓解,均能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结论 对布加综合征患者术前充分了解上腔静脉的通畅情况,减少漏诊的发生。介入治疗作为布加综合征的首选方法,对上腔静脉阻塞临床症状较轻或无症状的可不予处理,而临床症状较重者可根据病因的不同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膜性阻塞型Budd-Chiari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及介入治疗方法。材料与方法:对27例已证实的患者先行DSA造影,再行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术或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结果:27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影像学是诊断Budd-Chiari综合征直观可靠的诊断方法。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术或支架置入术治疗膜性阻塞型Budd-Chiari综合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布加综合征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 12例布加综合征患者,病理类型:下腔静脉完全阻塞9例,下腔静脉狭窄3例;治疗均行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支架置入术.结果 12例均成功施行此术式,治疗前下腔静脉压力平均(4.56±1.51)kPa(1 mm Hg=0.133 kPa),支架置入后下腔静脉压力下降至平均(2.51±0.77)kPa,临床症状明显缓解.但1例在下腔静脉支架置入术后8个月并发肝静脉闭塞,行肠房分流术后症状缓解.结论 选择合适病例,血管内介入治疗布加综合征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采用金属内支架置入术治疗腔静综合征在临床上已有很多报道,其成功率高、疗效迅速,创伤性小[1,2],笔者对4例右上肺癌并上腔静脉综合症患者行上腔静脉支架置入术,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4例患者,3例男性,1例女性,年龄55~69岁,平均61.8岁,均系右上肺中央型肺癌.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静脉穿刺行上腔静脉远心端造影,明确上腔静脉狭窄情况,然后送入导丝通过上腔静脉狭窄段,远端置于右侧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再沿导丝送入内支架释放系统,根据造影情况定位后释放支架.本组所用支架均为国产"Z"形不锈钢裸支架,长度为10cm,直径为2.5cm,4例患者均放置一枚,支架在右心房内置长度为2cm,支架置放术中及术后24h内心电监护,术后给予抗凝及抗生素治疗,4例患者在内支架置放术同时给予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肺癌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5例肺癌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病人行血管内支架置入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结果:15例病人经成功的上腔静脉支架置入和围手术期护理,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结论:围手术期,特别是术后合理的护理,有助于病人病情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析基层医院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布加综合征的诊断意义。方法 :随机抽取2011年1月~2015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例布加综合征患者,均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临床诊断,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布加综合征患者中,10例下腔静脉阻塞,2例肝静脉阻塞,2例下腔静脉与肝静脉同时阻塞。14例患者临床诊断正确,符合率是93.3%,1例患者误诊,误诊率是6.7%。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有效诊断布加综合征患者,为布加综合征的诊断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联合支架置入术在恶性气管、食管、上腔静脉复合狭窄急诊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4例恶性肿瘤造成气管、食管、上腔静脉狭窄患者,男3例,女1例,年龄50~77岁,平均67岁。经螺旋CT气管、上腔静脉三维重建和食道造影检查,明确气管、食管、上腔静脉狭窄的部位和程度。根据患者原发疾病的特点和病情症状的缓急,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透视下先后置入气管和食管支架2例,先后置入气管和上腔静脉支架2例。结果所有支架均一次性置入成功,共置入气管支架4枚(其中气管倒Y型一体化支架1枚),食管支架2枚,上腔静脉支架3枚。患者置入气管和食管支架后,呼吸和吞咽困难症状明显改善;置入气管和上腔静脉支架后,呼吸困难和头面部、上肢肿胀症状明显改善。脉氧饱和度由高流量吸氧时的70%~80%提高至自然呼吸时的90%~95%。结论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气管、食管和上腔静脉复合狭窄操作简单、安全,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行之有效的急救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5.
正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SVCS)是由于恶性肿瘤压迫上腔静脉导致的上腔静脉回流至右心房的血液部分或完全受阻从而导致颜面部、颈部和上肢发绀、水肿及浅表静脉曲张的一组严重的临床综合征。我科于2015年4月17日收治了1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合并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患者。患者因病情发展迅速,临床症状明显,颜面浮肿,胸闷,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等而产生重度焦虑、紧张及失眠,中度的害怕及  相似文献   

16.
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SVCS)是指由各种病因引起的完全或不完全性上腔静脉阻塞,致使血液回流受阻,从而导致呼吸困难、头昏头痛、颜面潮红及浮肿、上肢浮肿、浅表皮下侧支循环形成及颈静脉怒张等综合病征。自1994年以来我科采用血管球囊成形和血管内支架置入方法治疗肺癌所致SVCS患者共12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析基层医院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布加综合征的诊断意义。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1月~2015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例布加综合征患者,均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临床诊断,利用回顾性分析法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布加综合征患者中,10例下腔静脉阻塞,2例肝静脉阻塞患者,2例下腔静脉与肝静脉同时阻塞患者。14例患者临床诊断正确,符合率是93.3%,1例患者误诊,误诊率是6.7%。结论:基层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布加综合征的诊断价值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布一加综合征合并上腔静脉阻塞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本组3例布一加综合征术前均经腹部彩超及磁共振静脉成像检查确诊,上腔静脉阻塞经上腔静脉造影证实。3例下腔静脉均狭窄闭塞行球囊扩张成形术;例1上腔静脉入右房口处狭窄采用球囊单纯扩张,例2、3因无明显上腔静脉阻塞症状且上腔静脉完全闭塞导丝无法通过而未行介入处理。结果3例介入手术后下腔静脉压力分别由术前的23.33、25.88和17.55mmHg降至9.60、9.60和7.20mmHg。例1上腔静脉压力由术前16.58mmHg降至术后6.98mmHg。3例术后皆恢复顺利,出院。随访症状完全消失、肝肾功能恢复正常。结论对布一加综合征患者术前应充分了解上腔静脉通畅情况,避免漏诊上腔静脉阻塞。对上腔静脉阻塞症状较轻或无症状者可不予处理,症状较重者应根据病因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9.
布—加氏综合征主要病变是肝段或近心段下腔静脉和 (或 )肝静脉阻塞 ,引起门、腔静脉高压。临床上易被误诊为门脉性肝硬化、肝癌。PTA(经皮血管腔内形成术 )治疗创伤性、危险性少 ,预后好。现将我院自 1993年 12月~ 2 0 0 0年 12月收治 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 临床  相似文献   

20.
来俊英  秦双 《现代护理》1999,5(7):14-15
我院自1998年开展了布-加氏综合征的综合治疗以来,共收治各种类型布-加氏综合征患者313人,其中自1993年至今,我们又开展了超声引导监测下治疗布一加氏综合征的下腔静脉球囊扩张、内支架成形术58例,均获成功,治愈率达100%。通过对这种手术的临床护理配合实践,我们体会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8例,男39例,女19例,年龄问~56岁之间,平均年龄33岁,肝后段下腔静脉阻塞或狭窄长度最短者0、3cm,最长者126cm。术前准备时间最短者3天,最长者1.5月。在超声引导监测下行下腔静脉破膜、球囊扩张及内支架成形术,均获成功。2*前准备2.l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