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铅神经毒性细胞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铅最强的有害作用就是其神经毒性,发育中的大脑对铅的神经毒性作用极其敏感.该文从铅与钙离子的竞争作用、铅对神经递质的影响及其对海马神经元的脂质过氧化损伤作用三个方面综述了近几年来铅神经毒性细胞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铅神经发育毒性的分子机制及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铅对脑发育具有不可逆的神经毒性,其毒性机制的研究一直是环境医学领域与儿童保健领域的热点。本文重点查阅了近3年国内外有关铅神经发育毒性的实验与临床研究的最新成果,探讨了铅有关突触囊泡蛋白(Synaptotagmin,Spl)、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亚单位、铅钙或铅锌相互作用的机制等直接和间接的铅神经发育毒性的可能机制,辅以铅与社会经济水平、铅的遗传易感性等最新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3.
2,4-二氯苯氧乙酸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4-二氯苯氧乙酸(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2,4-D)是具有代表性的合成植物生长激素,已被确认有环境内分泌干扰作用.2,4-D能杀死多种阔叶杂草,是世界主要除草剂品种之一.也用作植物生长调节剂,防止落花落果,诱导无籽果实形成和果实保鲜等.其过量残留会对蔬菜、人畜、环境产生威胁,在西方发达国家应用受到限制.我国因其成本较低、应用较为广泛.目前有关2,4-D的毒性作用国内几乎未见报道,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毒性、生殖发育毒性等方面,本文就2,4-D在毒理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蛋白芯片法对铅中毒儿童的血浆蛋白进行筛查,以寻找并筛选与铅神经毒性机制相关的信号蛋白,为研究铅神经毒性提供新的生物学标志物。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进行健康体检的1~7岁儿童190例,包括铅中毒儿童28例(高血铅组)及低血铅儿童162例(低血铅组),收集其静脉血标本并离心,-80℃保存血浆。应用蛋白芯片技术对4例铅中毒和4例低血铅儿童的血浆蛋白进行筛查,运用ELISA法对纳入的其他儿童的血浆特异蛋白进行验证。结果在筛查阶段,蛋白芯片技术发现IL-8为差异蛋白;在验证阶段,ELISA法发现高血铅组儿童的血浆IL-8水平(中位数=4 296.38 pg/ml,P_(25)~P_(75)=3 145.35~4 804.92 pg/ml)明显高于低血铅组(中位数=1 675.24 pg/ml,P_(75)~P_(25)=1 457.85~2 508.59 pg/ml,t=128.31,P=0.000)。结论 IL-8为血浆差异蛋白,这可能与铅神经毒性的分子病理机制有关,为铅神经毒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铅神经毒性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铅暴露可对人体多个器官和系统造成损伤,其神经毒性效应尤为突出。在相同的铅暴露水平下,因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差异,不同人群的铅中毒损伤程度和临床症状不尽相同。该差异可能与δ-氨基乙酰丙酸脱水酶(Deltaaminolevulinic acid dehydratase,ALAD)、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及多巴胺受体D2(Dopamine receptor D2,DRD2)等基因多态性有关。该文回顾近年来国内外铅神经毒性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对铅的神经毒性、相关基因多态性与铅神经毒性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铅对未成熟脑发育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铅对胎儿及儿童发育的影响已为许多研究所证实 ,尤其是对神经发育的毒性作用一直是各国学者关注的焦点。铅可通过血 -脑屏障 (BBB) ,干扰各种脑细胞发育 ,扰乱神经信号传导 ,从而影响脑功能。现就铅对未成熟脑发育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一、铅对发育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1 BBB及血 -脑脊液屏障 :目前研究认为 ,儿童之所以对铅毒性作用的易感性特别高 ,除了与铅在体内的代谢特点有关外 ,BBB发育不健全是最主要原因之一[1] 。BBB主要由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紧密连接及胶质细胞的足突、基膜等构成。铅可能蓄积于…  相似文献   

7.
许多动物实验及临床报告均已证实,铅(Pb)具有免疫毒性。我们旨在通过钙离子(Ca^2 )荧光指示剂Fura 2-AM测定铅跨小鼠淋巴细胞膜的生物行为方式,探讨其免疫毒性机制。  相似文献   

8.
诱导氧化应激是镉致肾损伤的主要机制,而m6A可参与氧化应激的发生发展,这为从RNA甲基化角度研究镉诱导氧化应激提供一种新思路。本文通过对最近几年的有关文献进行研究,综述镉致肾损伤以及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与氧化应激之间的关联性,为阐明镉毒性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收集国内外文献,并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深入研究镉毒性、氧化应激和RNA甲基化三者之间的调控关系,阐明镉致肾损伤的分子机制,可为镉毒性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铅的神经发育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铅是具有神经毒性的重金属元素,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多种功能,发育中的神经系统对铅尤为敏感。铅可对血脑屏障、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发育过程产生神经毒性作用,干扰各种细胞发育,扰乱神经信号传导等关键因素产生神经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铅在人体蓄积产生毒性,大脑为其最主要的靶器官之一,铅对发育中的大脑可产生不可逆的神经毒性。本文就近年来铅的神经毒性及其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重金属铅(lead)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环境神经毒物,可在神经组织中蓄积,引起神经系统功能(主要是学习记忆功能)的长期损害[1-2].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汽车保有量迅速增加,使得环境中的铅负荷不断上升,铅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损害,特别是对脑发育的影响备受关注.环境中铅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中,产生脑损伤[3],然而,铅致人体脑损伤及学习记忆障碍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通过测定不同剂量染铅大鼠大脑皮层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为阐明铅对脑发育的影响及铅的神经毒性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铅的神经发育毒性机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铅是具有神经毒性的重金属元素 ,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多种功能 ,发育中的神经系统对铅尤为敏感。铅不仅对血脑屏障、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发育过程产生神经毒性作用 ,同时还可通过阻断钙通道、干扰蛋白激酶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抑制神经递质受体来影响突触形成和信息传递  相似文献   

13.
四溴双酚A(tetrabromo-bisphenol A,TBBPA)是一种全球范围广泛应用的溴代阻燃剂(bromination flame retardant,BRF),在各种环境介质及动物、人体内已均被检出.TBBPA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及其机制的研究对开展TBBPA危害的早期预警及生态暴露风险评价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综述了TBBPA对鱼类的急性毒性、肝脏毒性、甲状腺干扰效应、神经毒性、生殖毒性及毒性机制.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内外关于TBBPA对鱼类的毒性效应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也从个体、器官水平向蛋白、基因水平发展,这将成为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052铅的神经发育毒性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铅是具有神经毒性的重金属元素,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多种功能,发育中的神经系统对铅尤为敏感。铅不仅对血脑屏障、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发育过程产生神经毒性作用,同时还可通过阻断钙通道、干扰蛋白激酶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抑制神经递质受体来影响突触形成和信息传递。  相似文献   

15.
铅是一种自然界广泛存在的有毒重金属物质,也是常见的环境和职业污染物。虽然多年来铅及其化合物对机体的各种组织毒效应研究很多,但其致癌、致突变相关研究仍存在争议。基于充分的动物实验和不充分的人群研究,IARC将铅列为可疑的人类致癌物(2B)。此外,虽然铅的生化和分子机制不清楚,但有研究显示,铅通过间接机制发挥其遗传毒性作用,如抑制DNA的修复或自由基的产生。作者就近年来动物致癌实验、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体内试验等,对铅的致癌、致突变相关研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接铅男性工人血液中钙调素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接铅男性工人血液中钙调素的变化徐国刚,蒋学之,逄兵,周袁芬近年来对铅毒性分子水平的研究发现,铅的毒性作用方式之一是与某些生物大分子结合,进而影响其生物活性,如对钙调素(CaM)的作用[1]。有研究表明[2],铅可取代钙离子竞争性地与CaM结合,引起C...  相似文献   

17.
铅对大鼠不同脑区IEG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了研究即刻早期基因(IEG)在铅的神经毒性机制中的作用,本实验应用FOS和JUN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腹腔注射染铅13mg/kg及130mg/kg的大鼠不同脑区c-fos、c-jun表达水平进行了观察。图像分析及统计检验结果表明,急性染铅2小时后,大鼠脑组织皮层、海马CA3区及小脑的c-fos、c-jun表达的阳性面积比[Aa(%)]、平均灰度或阳性细胞个数等参数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即染铅组IEG表达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提示第三信使IEG作为转录调控因子可能参与了铅对学习记忆损害的神经毒性过程。这对深入阐明铅神经毒性的分子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铅是广泛应用于生产活动中的重金属,可蓄积于中枢神经系统,导致不可逆的神经毒性损伤。现有研究已证实,铅暴露与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目前相关机制通路未得到清楚的研究。现对近年来的相关发现和理论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9.
铅暴露与阿尔茨海默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s Disease,AD)是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不十分明确,也无从特效治疗,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因而成为医学的研究热点。实验研究发现,铅暴露与AD发病有关[1]。铅(Pb)是广泛分布在自然环境中的有毒重金属,吸收过量可引起铅中毒。目前,铅污染的特点是浓度低、范围广,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是低剂量、长期暴露而引起的慢性损害。低浓度Pb具有神经毒性,可对认知学习和记忆等高级脑功能产生有害影响,而且可能是发生AD的病因之一。现就国内外关于铅暴露与AD关系的研究作一综述。1铅暴露与AD职业性和生活性…  相似文献   

20.
微量元素锌 (Zn)在作为学习记忆功能的主要中枢结构海马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能增强一氧化氮合酶 (NOS)活力[1] 。铅 (Pb)是环境中广泛存在的强神经毒物 ,可引起接触者学习记忆能力的缺陷。铅和锌都是二价金属离子 ,在机体的各部位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铅可能在海马中与锌竞争或替换锌或干扰锌的神经生理作用而干扰海马功能 ,引起认知功能障碍[2 ] 。我们在前期实验[3 ] 的基础上 ,通过观测补充ZnSO4对染铅 (PbAc)大鼠海马NOS活力、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 (nNOS)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影响 ,进一步研究大鼠慢性染铅时铅对学习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