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疾病分布规律探讨湿热证与感染性疾病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大辞典》将湿热证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湿热证泛指由湿热合邪所致的病证,如湿热发黄、湿热下痢、湿热带下等。狭义湿热证仅指温病中的一种。本文所探讨的湿热证是指广义湿热证。湿热病邪是由湿邪与热邪相合而成,两者既属于外感“六淫”病邪,又具有内生“五邪”的特性。“湿”与“热”两者性质相反,“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热”为阳邪,易伤阴动火。临床中根据湿与热的多少又可分为湿重于热型或热重于湿型。可见湿热致病病机比较复杂。湿热证是临床常见证候,为了探讨湿热证与疾病的关系,笔者对有关文献资料进行了归纳整…  相似文献   

2.
慢性肝炎临床表现十分复杂,除有湿热内蕴、肝郁脾虚、气滞血瘀、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等常见证型外,还有些病例表现较为特殊。如既畏寒又畏热;既自汗又盗汗;既手足心热又手足发凉;既口渴唇裂又便溏腹泻;既神疲嗜睡又心烦不得眠。这些寒热错综、虚实挟杂的表现,临床辨证用药较为棘手。后拜读赵丙  相似文献   

3.
痤疮,中医称之为粉刺,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好发于颜面、胸、背等皮脂分泌旺盛部位。该病临床发病率较高,又具有一定的损容性,可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临床上多将该病辨证分型为肺经风热证、湿热蕴结证、冲任不调证、痰瘀凝结型证,而湿热证型在临床上尤为常见。本文对湿热证痤疮的治法做如下综述,旨在为临床工作及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湿热蕴脾证是临床常见多发病证,它不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夏季常见;而且也有明显的地域性,以我国南方为主,四川盆地更甚.湿热蕴脾证是传统中医学中疾病的一种证候,临床上它既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也可作为一种夏季常见症候而独立地出现.  相似文献   

5.
湿热证是临床常见基本证候,选择与临床、教学与科研紧密相关的指导用书—《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对其所列疾病及湿热证型进行分析,提取与湿热证相关证型(子证型),揭示病证分布特征,归纳湿热相关证型。发现湿热证与代谢性疾病、慢性肾病、肝胆疾病、脾胃疾病等多个重大或慢性疾病关系密切。但目前对湿热在重大或慢性疾病中的重视程度与研究深度均有待提高,且湿热证相关证型繁杂,尚需统一规范。因此,厘清与湿热证候有关的重大或慢性疾病,建立规范化辨证标准,是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药治疗偏头痛验案山东省平度市人民医院(平度262800)王金海,朱业军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卫生职工中专张维,赵丰良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其证型尽管繁多,但临床以风寒外袭和肝胆湿热2型最为多见。现结合2例病案,谈几点我们的临证体会以就正于同道。[例1...  相似文献   

7.
湿热蕴脾证是临床常见多发病狂,它不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夏季常见;而且也有明显的地域性,以我国南方为主,四川盆地更甚。湿热蕴牌证是传统中医学中疾病的一种证候,临床上它既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也可作为一种夏季常见症候而独立地出现。同时,它又以症状轻、不典型、病程长、易反复且无明显传变规律为特点,而现代医学对该证缺乏深刻的认识,多以胃肠功能紊乱、功能性消化不良、“空调病”等冠之,甚则误之,同时也缺乏针对性的治疗手段。中医学对该证的认识历史悠久,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前人多以暑温、湿温来论述夏季热病。而…  相似文献   

8.
慢性胃炎属中医学“胃痛”之范畴,医者大多从寒侵、脾虚、肝郁、阴亏、血瘀论治。然而笔者体会,慢性胃炎的论治,除上述证型外,更应重视湿热中阻,脾胃壅滞之证。此证型较上五个证型更为常见。盖当今之人,多恣食肥甘炙,复又叠进酒酪,易致湿热中阻,腻滞脾胃,阻遏气机,使脾不升清,胃不降浊,出现脘腹胀满隐痛、嘈杂、嗳气等。临床上运用王孟英的连朴饮,顺应脾胃升降之性,辛开苦降,运牌和胃,降泄湿热,旋气机,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9.
湿热证是临床常见的脾胃病证型,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临床上湿热证的发病率有不断升高的趋势。湿热致病,病情缠绵易反复,薛生白《湿热病篇》中对湿热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论述详细、说理透彻、立论精当,为湿热证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詹华奎教授认为治疗结石分为既病防变、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常见证型有下焦湿热、肾气虚弱、肾阳不足、气滞血瘀证型,以金枳排石汤为基础方根据证型加减。未病先防可采用结石排出后和结石未成时对症治疗。詹教授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结石病,根据结石大小、病程长短、梗阻程度等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湿热证是许多慢性疾病中的常见证候,在肿瘤患者中尤为常见。收集和整理中医肿瘤相关教材及指南中所有疾病及其证候类型,统计结果显示出现湿热证素疾病占82.4%~100%。结合期刊文献中肿瘤证型分布情况作出归纳总结,网络拓扑学分析显示,湿热证主要以“消化系统肿瘤”“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居多。湿热证候在肿瘤患者中显示出较高出现频率,提示湿热证在肿瘤病因病机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加深对于肿瘤湿热证候病机演变规律研究和证候本质研究对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为揭示“异病同治”重大科学命题并提供中医疗效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2.
正病毒性角膜炎是多发眼病,常见证型为风热上犯证、肝火炽盛证、湿热犯目证、阴虚邪留证。临床上对湿热犯目证患者早期常采用三仁汤治疗,效果并不明显。导师孙河教授运用化坚二陈汤加减治疗1例反复发作12年的湿热犯目型病毒性角膜炎患者,收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肝病肝郁脾虚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慢性肝病 (慢性肝炎、肝硬化 )中极易出现脾虚证 ,形成复合的肝郁脾虚证。其特点既不是单纯脾虚证 ,也不是单纯肝郁证 ,有其独特的证治规律。近年来 ,对肝郁脾虚证进行了多层次多指标的研究 ,取得了显著进展 ,现归纳综述如下。1 肝郁脾虚证是慢性肝病常见证型肝郁脾虚证可见于许多病 ,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精神病等 ,但在慢性肝病 (慢性肝炎、肝硬化 )中尤易发生。据统计慢性肝炎可分为 46种证型 ,若将其含义相近的作一归纳 ,可概括为湿热、脾虚、阴虚、肝郁、血瘀五大证型。这五大证型在 46种证型中出现的频度为 :湿热…  相似文献   

14.
肝胆湿热证是慢性乙型肝炎常见中医证型之一,临床常治以"清热利湿",然而,接受α-干扰素治疗的肝胆湿热证慢性乙型肝炎是否也应"清热利湿",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15.
李丽芸 《新中医》2002,34(11):3-5
湿邪是六淫邪气之一,亦是妇科疾病的常见致病因素,并可导致不孕,变化多端,既可单独致病,也可与其他病邪合并致病。故在辨证时应根据其证候分为湿热、湿毒、寒湿、痰湿、湿瘀等不同的证型,其中湿毒、痰湿、湿瘀致不孕症最为常见,常用治法总体上是化湿除浊,扶正祛邪,以调补脏腑、调理冲任、健固督带而达到助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肠癌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搜集264例大肠癌患者临床证候资料,建立数据录入系统,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探索大肠癌中医证型。结果调查结果共涉症状、体征56项,其中,频率在5%以上的症状及体征共49项。因子分析共提取出16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4.989%。聚类分析认为聚为4类证型最为明晰,更符合中医理论和临床常见证型实际情况。经过专家辨证,分别为淤毒阻滞证、脾胃虚弱证、大肠湿热证和肾阳虚证四种证型。结论淤毒阻滞证、脾胃虚弱证、大肠湿热证和肾阳虚证可能是大肠癌的临床常见证候类型。  相似文献   

17.
湿热证在中医辨证施治中是一个常见的证型,许多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都可见到湿热证。笔者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理论创制经验方——茵石米甘汤(方药:茵陈、滑石、生薏苡仁各30g,生甘草6g。)加减治疗多种有湿热证型的疾病,取得显著疗效,现整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慢性乙型肝炎发病具有疫毒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乙型肝炎病毒具有嗜肝性,感染后常表现"湿热证",因此,湿热疫毒感染是其根本病因。"湿热"既具有湿、热二邪的原有特征,二者又阴阳相合,导致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表现复杂多端、轻重殊异。湿热疫毒瘀郁,肝脾肾功能失司是其病机关键,病性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临床可分为肝胆湿热疫毒证、肝郁脾虚湿盛证、肝肾阴虚瘀热证3个证型,分别以龙胆泻肝汤、肝郁脾虚方、茵陈蒿汤合犀角地黄汤为代表方进行辨证论治,法随证转,灵活处方,不可偏执,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相似文献   

19.
湿热积滞内阻中焦,在江南一带较为常见。饮食停滞于胃肠,积久蕴生湿热,或与原有的湿热积聚后,导致气机壅塞不能正常运行,从而出现食积、湿热、气滞三者并存。治疗颇为棘手,既不能苦寒下夺,又不能辛温发散。如吴鞠通所说:“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本文试从湿热积滞证候的病机人手,探讨枳实导滞丸在湿热积滞证候中的运用与注意,以加深对温病“轻法频下”治疗原则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李玲 《河南中医》2014,(7):1262-126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湿热证的比例越来越高,湿热交阻证已成为常见的中医证型。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已明确为该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且为可改变危险因素。湿热痰火是高脂血症的重要病机之一;湿热内蕴是糖尿病诸多证型的发病机理;痰湿火热是高血压的重要成因;饮食不节乃是促使湿热型肥胖病的主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