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为了探讨高血压并发脑梗塞患者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应用彩色超声多谱勒诊断仪,对95例高血压并发脑梗塞患者(Ⅰ组)颅外段颈动脉进行血流及血管结构的检测,同时对70例无高血压及病是的脑梗塞患者(Ⅱ组)进行对比对照分析检测。结果:发现Ⅰ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Ⅱ组,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Ⅰ组患者的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Vmin)均对照组明显减慢(P〈0.001)。结论:高血压并发脑梗塞患者颅内段小动脉硬化程度较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对90例冠脉造影的患者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超声检查,比较有无冠脉病变及不同冠脉病变之间与IMT程度的关系。结果: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IMT、斑块指数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患者(P〈0.05),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组颈动脉IMT明显高与单支冠状动脉病变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心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颈动脉IMT可作为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高频超声诊断仪分别对110例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其中Ⅰ级30例,Ⅱ级35例,Ⅲ级45例)及10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形成进行检测。结果高血压组各级患者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较对照组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组IMT逐级增厚,斑块检出率逐级增高,其中高血压Ⅲ级IMT最厚,斑块检出率最高,与高血压Ⅰ、Ⅱ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对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并发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狭窄及视网膜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老年T2DM 患者161例,并发脑卒中58例(脑卒中组),非脑卒中103例(非脑卒中组)。超声检测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行眼底检查。【结果】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部位多见于颈总动脉近分叉处,脑卒中组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的检出率、颈动脉 IMT值显著高于非脑卒中组(P<0.05),且脑卒中组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及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 IMT值、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数检出率均显著高于非脑卒中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 IMT与眼底病变程度显著相关(r=0.5509,P <0.05)。【结论】颈动脉 IMT和视网膜病变程度与老年T2DM并发缺血性脑卒中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不同级别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超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超声技术观察不同级别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的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将105例原发性高血压按血压水平分为3组,即高血压1级、2级、3级,每组患者各35例与正常对照组35例进行颈动脉超声观察,分别测量各组双侧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斑块及双侧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1)高血压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随高血压分级的增加而增加(P〈0.05);(2)高血压组的双侧颈总动脉舒张期末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显著相关性,且级别越高,颈动脉硬化程度越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高频超声观察冠心病(CAD)患者,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背向散射积分(IBS)的改善作用。 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为CAD并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9例患者,利用高频超声血管技术检测阿托伐他汀对CAD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最厚处和最薄处IMT、不同性质斑块的IBS的疗效。 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治疗2年后,冠心病患者颈动脉IMT最厚处和最薄处与治疗前相比均无显著性改变(P>0.05);脂质型斑块IBS增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纤维型、钙化型斑块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2年后,颈动脉IMT最厚处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性改变(P>0.05),IMT最薄处显著增厚(P<0.05);脂质型、纤维型及钙化型斑块IBS与治疗前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稳定斑块、延缓粥样硬化斑块进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三组的颈动脉结构及血流状态,与正常组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分别为16%、14%、26%)高于正常对照组(4%);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P<0.01),血流速成慢、血流量减少(P<0.01);冠心病患者TG、TGH、LDL增高(P<0.01),糖尿病患者TG、TGH增高(P<0.01)。结论: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明显,血流速减慢,血流量减少且与病变程度呈正相关;随年龄增大,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脂质代谢异常,TG、TGH升高呈正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可以直接观察动脉壁病变,对于预测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高危人群,评价疗效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型糖尿病颈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27例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结构形态及血流动力学指标,与146例对照组颈动脉检查结果做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组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对照组 IMT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型糖尿病组中有79例 IMT 增厚,占62.2%;64例斑块形成,占50.4%;35例管腔发生不同程度狭窄,占27.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彩色多普勒超声是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及吸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方法选择住院及门诊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患者82例且与5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分成4组:高血压合并吸烟组、高血压非吸烟组、健康吸烟组、健康非吸烟组。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双侧颈动脉共6点并测量IMT与斑块形成的检出率,进行组间比较,并经统计学处理,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高血压组颈动脉IMT值显著高于对照组,而高血压吸烟组IMT值又显著高于高血压非吸烟组,健康吸烟组颈动脉IMT值明显高于健康非吸烟组,斑块检出率及严重程度依次为高血压吸烟组、高血压非吸烟组、健康吸烟组、健康非吸烟组。组间比较均有明显差异。结论高血压与吸烟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显著的相关性,且两者之间又进一步相互促进使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加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评价高血压级别、脉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高频超声观察8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和25例健康老年人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斑块数目;测量颈总动脉(CCA)舒张期和收缩期的内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CA—IMT)、斑块大小;计算CCA斑块发生率、斑块Crouse积分、僵硬度、扩张性和顺应性等参数。结果高血压组的CCA内径、CCA—IMT、斑块检出率及Crouse积分均大于对照组(P〈0.05),且与高血压分级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内径=0.689,rIMT=0.623,r斑块=0.611,r积分=0.635,P均〈0.05。脉压≤60mmHg者的CCA—IMT、斑块检出率和僵硬度均小于脉压〉60mmHg组(P〈0.05),扩张性和顺应性高于脉压〉60mmHg组(P〈0.05)。结论高血压级别、脉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结构及功能改变有显著影响。高频超声检查能及时准确评价颈动脉结构和功能变化的特征,是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简便、有效、安全、无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张志翔  周全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2):2248-225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与炎症因子及血脂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1例及血压正常者42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将高血压组分为伴颈动脉硬化组(IMT≥0.9mm)40例和无颈动脉硬化组(IMT〈0.9mm)51例。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脂。【结果】①高血压组收缩压、舒张压、TC、LDL-C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高血压组hs—CRP、IL—1、TNFa、颈动脉IMT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高血压患者中颈动脉硬化组hs—CRP、IL-1、TNF-α、颈动脉IMT值均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组(P〈O.05),③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hs—CRP(r=0.426;P〈0.05)、IL-1(r=0.327;P〈0.05)、TNF-α(r=0.284;P〈0.05)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在高血压患者中,收缩压、hsCRP及LDL-C是影响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增厚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形成与血压增高、炎症因子及血脂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2.
舒降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超声评价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评价舒降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掌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产生、发展和消退的规律,寻找一种评价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效果的方法。方法:利用高频超声检查血管的方法,同时动态观察药物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情况。结果:舒降之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颈部动脉IMT开始出现明显变薄(P<0.05),2年后显著变薄(P<0.001)。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分型也在2年后发生了变化,治疗组斑块数量减少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粥样斑块数量稍有增加,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检查能作为一种优良的观测手段,颈动脉可作为一个良好的体表窗口来监测体内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患者颈动脉病变检测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82例ICVD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测定血管反应性(vascular reactivity,VR)。比较2组研究对象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斑块总积分、斑块总面积及脑血流量等情况。结果:ICVD患者中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组患者的血管内径(vessel diameter,VD)、IMT、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最低血流速度(end-diastolic velocity,EDV)、平均血流速度(mean flow velocity,MF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颈动脉无狭窄组患者及轻、中、重度狭窄组患者的VR均低于对照组(P0.05);ICVD组患者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斑块总面积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ICVD患者的颈动脉病变程度,有助于了解ICVD的不同状态以判断病程及预后,对ICVD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谢宏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22):3147-3148,3150
目的:应用超声技术评价单纯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的颈动脉病变情况,为早期诊断和治疗糖尿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随机选取于该院接收治疗的68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102例糖尿病前期患者,对照组5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组、糖尿病前期组和对照组。对以上被试者均进行颈动脉超声的影像学分析,测量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的大小、位置和斑块回声强度、测量动脉内血流动力学数据、管径狭窄及闭塞情况。结果糖尿病前期组和单纯2型糖尿病组患者的双侧颈总动脉(CCA)、颈总动脉分叉处(BIF)及IMT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所增加。此外,单纯2型糖尿病组患者的CCA、BIF及IMT较糖尿病前期组患者有显著增加;糖尿病前期组和单纯2型糖尿病组患者的IMT增厚、斑块检出情况、血流阻力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所增加(P<0.05)。此外,单纯2型糖尿病组患者的IMT增厚、斑块检出情况、血流阻力指数较糖尿病前期组患者有显著增加(P<0.05);糖尿病前期组和单纯2型糖尿病组患者的动脉狭窄总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所增加。此外,单纯2型糖尿病组患者的动脉狭窄总发生率较糖尿病前期组患者有显著增加(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对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患者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二维及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9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和80例正常对照组颈动脉病变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随着高血压分级的逐渐增加,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逐渐增厚且相互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着高血压程度的不断加重,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也不断增加;血流动力学检测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的收缩期峰值速度、舒张末期速度低于对照组(P〈0.05),阻力指数、搏动指数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彩色超声多普勒可通过无创性检查颈动脉硬化程度,对判断高血压患者有无动脉硬化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动脉内中膜厚度、血管舒张功能在预测冠心病发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心绞痛患者80例进行冠脉造影,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43例与非冠心病组37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动脉超声检查,比较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和舒张压、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吸烟史、颈动脉中膜厚度(IMT),E峰(EPFV)和A峰(APFV)等。结果 2组性别、年龄、吸烟、饮酒、收缩压、舒张压、心率、BMI、颈动脉IMT和股浅动脉IMT比较无显著差异(P 0. 05)。单支、双支和三支冠心病组中的颈动脉IMT值都高于非冠心病组,股浅动脉IMT值都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单支、双支和三支冠心病组颈动脉IMT和股浅动脉IMT比较都有显著差异(P 0. 05)。颈动脉IMT值显著高于股浅动脉IMT(P 0. 01),颈动脉IMT是冠脉Gensini积分的独立影响因素。冠心病组EPFV、E峰与A峰比值(E/A)显著低于非冠心病组,APFV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P 0. 05)。结论颈动脉内IMT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在预测冠心病病变程度方面优于股浅动脉IMT,IMT和E/A比值是冠心病病变程度的良好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诊断高血压患下肢动脉病变的价值。方法:用CDFI对52例高血压患及40例正常对照进行下肢动脉检查(包括髂外、股、Guo及胫后动脉),观测多项血流参数。结果:高压组较对照组下肢动脉硬化发生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动脉内膜厚度(IMT)明显增加(P<0.01);而血管内径(D)、 收缩期 峰值流速(Vmax)则明显减小(P<0.05)。随着病程的延长,病变趋于严重。结论:CDFI能动态评价高血压患下肢动脉病变的发展过程及严重程度,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斑块及颈动脉狭窄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458例颈动脉超声检查对象,其中对照组168例为非脑卒中健康体检者,卒中组290例为缺血脑卒中患者。分析2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及不同狭窄程度发生率。结果卒中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发生率、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0. 05),卒中组颈动脉狭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及狭窄程度与缺血脑卒中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可有效提高脑卒中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高频B型多普勒超声扫描检测冠心病病人50例(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病人57例(对照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数,统计分析两组病人两项指标的差别;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各部位的IMT均比对照组明显厚(P〈0.05),冠心病组颈动脉检测出的斑块数也较对照组多(P〈0.05);结论:颈动脉IMT增厚及斑块的增多与冠心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 目的 探讨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颈动脉超声相关指标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检测110例冠心病患者AASI、颈动脉超声、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n=40)、2支病变组(n=37)、3支及以上病变组(n=33),同时根据超声颈动脉检查分为颈动脉轻度狭窄组(n=42)、中度狭窄组(n=46)、重度狭窄组(n=22),选取同期健康查体人员5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比四组患者血压、AASI、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冠状动脉评分,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血压:不同冠脉病变支数、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患者SBP、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AASI:3支病变组AASI>2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对照组(P<0.05),重度颈动脉狭窄AASI>中度>轻度>对照组(P<0.05);③IMT:冠心病患者IMT均显著高于与对照组(P<0.05),但冠心病各组间IM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斑块积分及冠脉评分:3支病变组斑块积分与冠脉评分>2支病变组>1支病变组>对照组(P<0.05),重度狭窄斑块积分及冠脉评分均>中度>轻度>对照组(P<0.05);⑤相关性:AASI与冠脉病变支数、颈动脉狭窄程度均呈正相关(r=0.72,0.65,P<0.05),斑块积分、冠脉评分均与冠脉病变支数、颈动脉狭窄程度均呈正相关(r=0.88,0.19,0.42,0.31,P<0.05)。结论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及颈动脉超声相关指标能够客观反映患者动脉硬化程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程度,早期对冠心病的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