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管内栓塞治疗老年破裂性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破裂性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血管内治疗的方法。方法选择35例年龄≥60岁患者共39个颅内动脉瘤,全部经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对37个动脉瘤采用了血管内治疗,其中9例宽颈动脉瘤采用三维弹簧圈成篮技术、联合支架或球囊重构形技术;1例梭形动脉瘤患者,采用支架贴覆治疗;其余动脉瘤患者采用单纯栓塞治疗。结果对39个动脉瘤的37个成功实施血管内治疗术,成功率为94.9%;栓塞动脉瘤36个,一期达致密栓塞25个,占69.4%。35例患者中,术后良好23例,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9例,死亡3例。结论血管内治疗是老年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 ,但对患者相关慢性疾病的处理和术后血管痉挛的治疗,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微导管技术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老年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0年9月至2012年11月经双微导管技术介入栓塞治疗的58例老年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术中血栓栓塞和动脉瘤破裂的发生率和临床预后。结果 58例患者的58个动脉瘤全部行双微导管技术栓塞,术中2例(3.4%)发生血栓栓塞,1例(1.7%)动脉瘤破裂。术后即时造影显示46个动脉瘤(79.3%)完全栓塞,7个动脉瘤(12.1%)次全栓塞,5个动脉瘤(8.6%)不全栓塞。术后1例(1.7%)患者死亡,2例(3.4%)患者重残。32例患者术后0.5~2.0年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1分(死亡)6例(18.6%),2分(植物生存)0例(0%),3分(重度残疾)2例(6.3%),4分(中度残疾)3例(9.3%),5分(恢复良好)21例(65.8%)。结论双微导管技术介入栓塞治疗老年宽颈颅内动脉瘤患者安全、有效,尤其适合不宜应用球囊辅助或者支架辅助栓塞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是老年患者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 ,若破裂出血 ,死亡率高达 40 %以上 ,危害性极大。死亡原因除出血本身对脑组织的损伤外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引起脑缺血损伤和动脉瘤再破裂出血是其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因此 ,对其尽早进行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预后。我们采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 ,取得良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999年 9月~ 2 0 0 3年 9月 ,我们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 2 6例 ,共 2 9个瘤体。男 15例 ,女 11例 ,年龄 62~ 74岁。 2 5例破裂动脉瘤 ,1例未破裂动脉瘤。均行血管内栓塞治疗 ,2 3…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动脉瘤颈夹闭术与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0月内蒙古林业总医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行动脉瘤颈夹闭术,观察组患者行血管内栓塞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2个月SF-36量表评分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个月观察组患者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个月两组患者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瘤颈夹闭术、血管内栓塞术均可有效改善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预后,但与动脉瘤颈夹闭术相比,血管内栓塞术可更有效地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析早期神经介入栓塞在老年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连续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6例)。观察组于早期实施神经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破裂后24 h内),对照组于非早期神经介入治疗(动脉瘤破裂24 h后),比较2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栓塞程度。结果 观察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4.95±1.15)d vs(6.42±0.89)d,(10.21±2.34)d vs(14.57±2.31)d,P=0.000];观察组完全栓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88.89%vs 68.75%,P=0.040);2组入院时及术后2周NIHSS评分、肺部感染、再破裂出血、下肢静脉血栓、脑水肿发生率、大部分栓塞、部分栓塞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术在老年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中应用效果显著,其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生活自理能力改善,且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可脱卸弹簧圈早期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208例颅内破裂动脉瘤,其中首次破裂198例,2次破裂10例;动脉瘤的位置:大脑前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瘤45例,前交通动脉瘤56例,后交通动脉瘤78例,眼动脉瘤2例,脉络膜前动脉瘤1例,基底动脉瘤3例,小脑后下动脉瘤1例,颈内动脉瘤14例,颅内多发动脉瘤5例.病人分级:Hunt-Hess Ⅰ级12例,Ⅱ级114例,Ⅲ级76例,Ⅳ级5例,Ⅴ级1例.Fisher CT分级Ⅰ级2例,Ⅱ级17例,Ⅲ级164例,Ⅳ级25例.采用可脱卸弹簧圈(GDC、EDC、DCS、NXT、MicroPlex、HydroCoil)早期栓塞治疗,185例于3 d内治疗,23例于6 d内治疗.结果 208例中213个动脉瘤,100% 栓塞113个,95%栓塞89个,90% 栓塞11个.疗效按GOS分级:恢复良好者(Ⅴ级)196例(94.23%).中残(Ⅳ级)4例(1.92%);重残(Ⅲ级)3例(0.96%);植物状态生存(Ⅱ级)2例(0.96%),死亡(Ⅰ级)3例(1.44%).结论 采用可脱卸弹簧圈早期栓塞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较理想的方法,具有微创、安全可靠、效果确切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时机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对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普洱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156例,均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根据行血管内介入栓塞的时机,将患者分为超早期组66例和延迟组90例。记录患者的Hunt-Hess分级、动脉瘤部位、脑脊液置换;检查栓塞情况和栓塞治疗成功率;比较2组预后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 2组脑血管痉挛、意识障碍、肢体活动障碍、再出血比例及mR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超早期组脑积水比例显著低于延迟组(4.55%vs 15.56%,P<0.05)。2组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超早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延迟组[(6.62±1.25)分vs(7.82±1.35)分,P<0.01]。结论 超早期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脑积水发生率并改善患...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栓塞效果及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血管内栓塞治疗的112例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判断动脉瘤栓塞效果,对比分析不同栓塞效果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患者颅内动脉瘤栓塞结果的可能因素。结果 112例患者经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致密栓塞60例,非致密栓塞52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致密栓塞组和非致密栓塞组性别、年龄、慢性病史、吸烟史、动脉瘤部位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动脉瘤大小、形态、破裂状态、手术类型及术前Hunt-Hess分级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破裂状态、动脉瘤形态、大小、手术类型及Hunt-Hess分级均是影响老年颅内动脉瘤栓塞效果的独立因素。结论术前Hunt-Hess分级程度低,动脉瘤形态规则、体积偏小,术中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或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均有利于动脉瘤的致密性栓塞,而患者动脉瘤破裂则不利于形成致密栓塞。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LVIS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5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56例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经LVIS支架于急性期治疗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均采用LVIS支架进行治疗,术后即刻、半年及1年随访造影结果采用Raymond分级(RS分级)进行评估,临床随访结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进行评分。结果本组56例患者中,共对60个动脉瘤行LVIS支架置入,支架展开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率为80.0%(48/60),近全栓塞率为13.3%(8/60),不全栓塞率为6.7%(4/60);术后半年随访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率为87.8%(36/41),近全栓塞率为7.3%(3/41),不全栓塞率为4.9%(2/41);术后1年随访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率为83.0%(39/47),近全栓塞率为12.8%(6/47),不全栓塞率为4.3%(2/47)。56例患者中有49例获得临床随访,失访7例,平均随访时间为(13±4)个月,临床随访显示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率为87.8%(43/49)。术中并发症7例,分别为术中载瘤动脉内血栓形成5例、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结论 LVIS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其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的应用,使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达到甚至超过了手术夹闭动脉瘤的效果。而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内实施栓塞治疗的效果报到不多。1999年2月至2004年12月,我们对6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患者进行了血管内栓塞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行血管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的治疗效果。方法35例(41个动脉瘤)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72h内)患者中,19例(20个动脉瘤)采用开颅血管夹闭术(夹闭组),其中Hunt-HessⅠ-Ⅱ级14例,Ⅲ级4例,Ⅳ级1例;16例(21个动脉瘤)行血管内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s)栓塞治疗(栓塞组),其中Hunt-HessⅠ-Ⅱ级13例,Ⅲ级2例,Ⅳ级1例。两组Hunt-Hess分级相似(P〉0.05)。结果夹闭组血管完全闭塞率为100%,预后良好率为89.5%,术后发生脑积水0例、脑梗塞3例;栓塞组分别为76.2%、89.5%和1例(P均〉0.05)。夹闭组住院时间(18.21±10.72)d,住院费用为(4.14±1.38)万元;栓塞组分别为(11.2±4.67)d和(7.72±1.94)万元(P〈0.05和0.01)。结论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行血管夹闭术与血管内栓塞疗效相近,两种手术方式各有所长,应根据患者病情及经济情况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12.
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00例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患者,早期采用经股或经颈动脉穿刺行全脑选择性血管造影术,应用电解可脱微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100%动脉瘤腔闭塞的45个,95%闭塞的39个,90%闭塞的18个。Glasgow预后评分:Ⅰ级86例,Ⅱ级5例,Ⅲ一Ⅳ级4例,Ⅴ级5例。1例椎动脉瘤栓塞后8h,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死亡。1例栓塞术后36h再出血,再次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随访0.5-2年无再出血。结论早期动脉瘤囊内栓塞,是治疗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较理想的方法,栓塞后早期再出血可能与瘤颈破裂性动脉瘤及夹层囊性动脉瘤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在围手术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类型和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203例患者(其中破裂动脉瘤45例,未破裂动脉瘤158例)中发生围手术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11例患者(13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的11例患者接受13枚支架置入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为5.4%(11/203),破裂动脉瘤组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11.1%(5例);未破裂动脉瘤组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3.8%(6例)。破裂动脉瘤组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发生率均为2.2%;术后再出血2例,发生率为4.4%;麻醉诱导期出血1例,发生率为2.2%。未破裂动脉瘤组术中动脉瘤破裂和术后支架相关缺血各3例,发生率均为1.9%;无麻醉诱导期出血和术后再出血。随访3个月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2分2例,3分1例;8例患者死亡,总病死率为3.9%。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可发生支架相关缺血、动脉瘤术中及术后出血等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导致重残甚至死亡,应加强围手术期管理。  相似文献   

14.
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的日臻成熟和栓塞材料的发展,血管内栓塞治疗老年人动脉瘤取得良好的疗效,有可能成为首选治疗方法之一.2002年6月至2004年1月,我们对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7例65岁以上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于破裂后3 d内,采用电解可脱弹簧圈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3月至2015年5月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大脑中动脉瘤患者170例共173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包括120个(69.4%)破裂动脉瘤和53个(30.6%)未破裂动脉瘤。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 (1)170例经过术前评估可以行血管内栓塞的患者均成功完成介入手术,无一例患者死亡。(2)18例(10.6%)患者出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其中未破裂动脉瘤组4例(7.5%,4/53),破裂动脉瘤组14例(11.7%,14/120),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101例患者进行了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为3~48个月,未出现新发神经系统症状以及动脉瘤再破裂出血。未破裂动脉瘤组1例复发,破裂动脉瘤组4例复发。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瘤是安全、有效、可行的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70岁老年人颅内动脉瘤破裂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5例70岁经CT检查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且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患者,按Hunt-Hess分级,Ⅱ级15例,Ⅲ级17例,Ⅳ级及以上13例。经数字减影造影(DSA)发现动脉瘤48个。依据动脉瘤的不同结构和不同位置,采取单纯弹簧圈栓塞、支架结合栓塞与球囊辅助栓塞;术后予"3H"、"尼莫地平"预防血管痉挛治疗,同时治疗基础疾病。结果成功栓塞44个动脉瘤,栓塞成功率为91.67%。术后评分优良37例,轻度残疾5例,重度残疾1例,死亡2例。结论血管内栓塞可以有效治疗70岁患者破裂颅内动脉瘤,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影像特点和血管内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44例60岁以上患者共52个颅内动脉瘤,全部经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针对老年患者路径动脉迂曲、狭窄形成等特点,栓塞时,可采用多种人路,包括股动脉、颈动脉或肱动脉等。采用三维弹簧圈成篮技术、联合支架或球囊重塑形技术等栓塞宽颈动脉瘤和梭形动脉瘤。结果52个动脉瘤有49个被成功实施栓塞术(成功率为94.2%);44例患者术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良好33例,中残6例,重残3例,死亡2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适于合并症多、血管条件较差的老年顷内动脉瘤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急性期行单纯弹簧圈栓塞后分期支架辅助治疗破裂的宽颈囊性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6年11月至2017年12月解放军海军第九七一医院神经外科和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破裂宽颈囊性动脉瘤患者58例(58个动脉瘤),急性期行单纯弹簧圈栓塞,二期行支架置入。根据Raymond分级评价术后即刻及随访中的栓塞结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预后。结果 58例患者(58个动脉瘤)均成功进行分期支架辅助治疗。分期治疗中位时间间隔4. 4(4. 1,4. 9)周。在分期支架置入治疗前,患者未发生动脉瘤再出血。支架治疗术后即刻造影示动脉瘤完全闭塞30例(51. 7%),瘤颈残留22例(37. 9%),瘤囊残留6例(10. 3%),其中1例患者支架置入术后2 h出现支架内血栓事件,使用替罗非班后支架内再通。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46例(79. 3%),3分8例(13. 8%),4分4例(6. 9%)。影像学随访6~3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47例动脉瘤完全闭塞(81. 0%),瘤颈残留7例(12. 1%),瘤囊残留4例(6. 9%)。无复发病例,所有载瘤动脉保持通畅。临床随访6~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50例(86. 2%),3分8例(13. 8%),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或死亡。结论破裂的宽颈囊性动脉瘤急性期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后,行分期支架辅助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全脑选择性血管造影监视下,对5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GDC血管内栓塞术,观察术后栓塞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5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100%栓塞7例(13.5%),90%~99%栓塞27例(51.9%),70%~89%栓塞18例(34.6%)。术后2例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2例患者出现额叶血肿,1例患者出现轻微意识障碍,并发症发生率为9.6%。结论 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疗效确切,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术中操作应仔细,以保证手术的安全性,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S分析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破裂危险因素及处理方案。方法对120例经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例组前循环动脉破裂率8.42%(8/95)低于后循环动脉48.00%(12/25)(P0.05);规则囊状、多分叶伴子瘤、多分叶无子瘤破裂率分别为10.81%(8/74)、21.42%(6/28)、36.84%(7/19),规则囊状破裂率与多分叶无子瘤差异显著(P0.05);两组动脉瘤直径3 mm对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动脉瘤宽颈、窄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瘤部位、大小是颅内脉瘤栓塞术中破裂独立危险因素(P0.05),动脉瘤形态是非独立因素。结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破裂危险因素主要为动脉瘤部位及大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