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对输尿管梗阻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输尿管梗阻病变30例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增强扫描。扫描图像减薄,层厚2.5mm,层间距2.5mm。所有数据传入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并对重建后输尿管图像与CT轴位平扫图像及X线平片对比分析。结果:三维重建泌尿系图像清晰显示输尿管空间结构。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获得的图像能以最优形式清晰、立体地显示输尿管解剖结构及空间位置关系,对诊断输尿管梗阻原因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3D—MSCT)在原发性输尿管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4例无痛性肉眼血尿,经静脉尿路造影(IVU)、B超、膀胱镜等检查除外肾、膀胱肿瘤,疑为输尿管占位性病变的患者,选用3D—MSCT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3D—MSCT发现输尿管占位性病变13例,曲面重建图像表现为输尿管腔内软组织影,约0.5cm×0.5cm~3.0cm×4.5cm,管腔内充盈缺损,管腔偏纵轴狭窄,输尿管上段及肾盂不同程度扩张。影像学诊断:原发性输尿管癌10例,输尿管良性息肉3例,另1例为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与3D—MSCT诊断结果完全一致。结论3D—MSCT可直观输尿管腔内占位性病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替代IVU,对诊断原发性输尿管肿瘤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CTU)和逆行肾盂造影(RP)在诊断输尿管梗阻性疾病中的准确性和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输尿管梗阻性病变患者均先后行CTU和RP,以输尿管镜或开放手术或(和)病理检杏结果为标准,两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40例输尿管梗阻性疾病患者中。肿瘤6例,先天性狭窄9例,结石8例,良性狭窄17例。CTU和RP诊断准确率均为92.5%(37/40)(P〉0.05),病因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0%(36/40)和57.5%(23/40)(P〈0.05)。结论:CTU对输尿管梗阻性病变诊断的准确率和病因符合率高,较RP有更好的病因诊断价值,可作为IVU显影不良者的首选补充检查方法,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需选择性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曲面重建(CPR)技术对急性输尿管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35例疑为输尿管结石的患者,男24例,女11例,年龄23-79岁,均行B超和64层螺旋CT平扫检查,将CT原始资料传送至工作站,用多平面重建(MPR)及CPR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比较CT与B超诊断输尿管结石的阳性率。结果:35例输尿管结石患者中,CT诊断输尿管结石32例(91.4%),B超诊断输尿管结石20例(57.1%),CT对输尿管结石的诊断率高于B超(r=7.56,P〈0.01);CPR使扩张的肾盂、输尿管全程显示在一幅图像上,便于全面观察结石的形态、大小和位置。结论:64层螺旋CT的CPR技术方便快捷、诊断准确率高,不需使用对比剂,尤其适用于肾绞痛患者的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并归纳上尿路真菌感染并发梗阻的CT影像学表现,评价上腹部多层螺旋CT(MSCT)薄层平扫在该类疾患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4月-2009年12月诊治的4例肾盂-输尿管真菌球并发上尿路梗阻患者,男女各2例,均为单侧。术前均行腹部MSCT平扫,具体扫描参数为:120kV,280mA,重建层厚1.25mm,螺距1.375:1,窗宽360HU,窗位60HU。4例患者均通过患侧经皮肾造瘘术(PCN)控制感染,取尽真菌球,解除上尿路梗阻。结果:4例患者腹部CT平扫均提示患肾积水,患肾体积增大,肾周筋膜增厚,脂肪囊模糊,脂肪囊内Ⅱ可见条纹状高密度影。患肾集合系统可见散在高密度影,患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UPJ)可见团块状高密度影,CT值为180~235HU。肾实质内无液性坏死及脓肿形成。4例标本中均发现真菌菌丝且念珠菌培养阳性。治疗过程中无患者出现约物相关性肝肾功能损害。结论:传统的静脉尿路造影易将上尿路真菌球误诊为上尿路肿瘤性病变或上尿路结石;腹部MSCT平扫简单易行,几乎适用于妊娠外的所有患者,结合CT值的判读可减少误诊。同时,集合系统的三维重建又大大简化了穿刺目标。肾盏的选取,使该类患者能得到最恰当的诊治,减少医源性全身真菌播散性感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和曲面重建(CPR)在胆管内良恶性梗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15例胆管内良恶性梗阻病例,行16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将肝实质期图像采用1.25 mm薄层重建,将数据传至工作站后,先对胆总管行MPR重建,获得胆总管走行最佳图像,然后在MPR图像的基础上行CPR重建,把不在同一个平面上的胆总管显示在同一个平面上,对梗阻部位及性质进行诊断,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15例胆管内良恶性梗阻病例,胆管癌4例,胰头癌4例,胆总管结石5例,胆总管炎性狭窄2例。MPR、CPR定位诊断100%,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3.3%,良、恶性梗阻的鉴别诊断准确率为100%。结论 16层螺旋CT MPR和CPR图像后期处理技术,对胆管内良恶性梗阻病变的定位、定性具有很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逆行性肾盂造影在输尿管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并提高输尿管肿瘤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水平。方法对手术病理证实为输尿管肿瘤的患者17例,术前均行腹部超声、尿路平片(KUB)、静脉尿路造影(IVU)、肾CT(14例)、MR尿路水成像(8例)及逆行性肾盂造影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有15例行逆行性肾盂造影检查即获得明确的影像学诊断;2例因梗阻严重,导管无法通过狭窄段,无法显示病变输尿管的情况而诊断为输尿管梗阻,原因待查,阳性率达88.2%。结论逆行性肾盂造影检查对输尿管肿瘤的诊断阳性率高,对判定病变性质及范围亦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磁共振尿路成像在泌尿外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目的:探讨磁共振尿路成像(MRU)对泌尿外科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总结58例泌尿外科患者接受MRU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肾结核6例,MRU有典型征象;各种先天畸形27例,MRU均清晰显示其尿路形态;肾盂癌2例,MRU不能明确诊断,确诊需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判断;输尿管癌10例,9例MRU输尿管梗阻部位有截断影;输尿管息肉2例,MRU显示输尿管梗阻部位可见泡沫样充盈缺损,但其影像不如逆行造影清晰;输尿管结石8例,MRU5例可见结石影,3例结石被高信号尿液掩盖;医源性输尿管狭窄3例,MRU均可显示梗阻部位及尿路扩张的形态。MRU检查尿路梗阻部位准确率为100%。结论:MRU用于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有其优势,也有其缺点,应正确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9.
赵瑞华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4):251-25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结合三维重建对原发输尿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输尿管癌患者11例。所有患者常规行全尿路CT平扫及增强扫描,延迟8~120分钟行多次全尿路扫描,薄层重建数据应用AW4.3软件进行MPR、CPR、MIP及VR重建及三维成像,CPR选取动脉期、MIP及VR选取延迟期效果较好。结果:CT全部检出病灶。平扫显示病灶为输尿管腔内软组织肿块、管壁增厚及不同程度的扩张积水,增强扫描动、静脉期可见病灶呈不同程度强化。MPR从不同角度显示病变本身及病变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CPR通过动脉期重建对输尿管完整显示使病变整体形态范围变得更清晰。MIP、VR在延迟期能立体多方位显示输尿管充盈情况、局部梗阻形态等。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结合三维重建基本上对原发输尿管癌做出正确诊断,提高小病灶检出率,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信息,是很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血管压迫致输尿管梗阻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先天性血管压迫致输尿管梗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术前采用B超、静脉层路造影(IVU)、逆行尿路造影和磁共振水成像(MRU)诊断先天性血管压迫致输尿管和肾积水患者19例,均采用手术治疗,术中切断腔静脉后输尿管、切除异位血管和切除受压部分输尿管后作输尿管端端吻合或肾盂整形术。结果:手术证实下腔静脉压迫致输尿管梗阻8例,异位血管压迫致输尿管梗阻10例,左侧髂总动脉压迫致输尿管梗阻1例。术后3  相似文献   

11.
多层面螺旋CT泌尿系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多层面螺旋CT泌尿系成像(MSCTU)对泌尿系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以肾绞痛、IVU不显影或血尿为主诉的64例行CT平扫、肾脏增强双期扫描及尿路造影,将资料传至工作站,采用最大强度投影、多平面重建及容积重建等后处理技术,重建泌尿系图像。结果:64例肾盂和膀胱全部显示(100%),输尿管全程显示者64例(110侧)。其中泌尿系结石16例(25%);非结石病变48例(75%),对上尿路梗阻原因诊断正确率100%,并可充分而直观地显示病变立体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MSCTU重建图像清晰,对泌尿系肿瘤、结石或其他上尿路梗阻性疾病有着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诊断支气管病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重建成像技术对支气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扫描条件为120kV/110mA,层厚/间隔分别为7.5mm/7.5mm,扫描方式为连续容积扫描(CVS)螺距0.85∶1,每周0.8s。重组层厚2.5mm,间隔2.5mm,后处理方式为容积遮盖重建(SVR)、多平面重组(MPR)、仿真内镜(VE)、最小密度投影(Min-IP)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结果在56例患者的75处支气管病变中,MPR能观察支气管的形态、确定病变位置、范围、邻近组织侵犯程度;SVR显示支气管树的整体形态以及管腔外部特征;VE显示腔内肿块、局限性隆起、管腔狭窄;Min-IP显示一般。结论螺旋CT三维重组能立体直观地显示支气管的形态(畸形)、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可加深对病变的全面和整体理解。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用于诊断耳硬化症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47例(92耳)耳硬化症及65例(79耳)非耳硬化症听力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轴位平扫MSCT,对MSCT原始图像行后处理,包括镫骨、耳蜗多平面重组(MPR)及听骨链曲面重组(CPR),比较MSCT原始图像及其联合后处理技术诊断耳硬化症的效能。结果 根据MSCT原始图像诊断66耳、联合后处理技术诊断89耳耳硬化症,二者敏感度分别为71.74%和96.74%,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1.29%和96.49%,后者均高于前者(P均<0.05);其特异度(92.41% vs. 96.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后处理技术有助于提高MSCT诊断耳硬化症的敏感度和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泌尿系造影(MSCTU)在复杂性上尿路梗阻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06例泌尿系B超诊断上尿路积水但其他传统影像学检查未能明确梗阻位置及病因的患者,利用MSCT进行全尿路平扫和增强延迟扫描,扫描方法 通过螺旋CT工作站(Alatoview)进行图像后处理,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强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CT仿真内窥镜(CTVE)等方法 ,结合临床资料、手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检查方法 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206例均获得立体、直观的泌尿系全程图像,清晰地显示出上尿路梗阻部位、积水程度、病变性质及病变部位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其中193例行手术治疗,术中所见与MSCTU显示的影像相符,诊断正确率98.4%.结论 MSCTU是目前诊断复杂性上尿路梗阻性疾病最佳的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15.
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泌尿系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泌尿系病变增强延时扫描时的应用价值.方法 28例泌尿系病变病例行16层螺旋CT平扫、双期增强扫描以及延时尿路造影扫描,利用后处理技术对延时扫描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处理,可以得到包括肾盏、肾盂、输尿管及膀胱在内的完整尿路三维成像.结果 16层螺旋CT延时尿路造影清晰显示了泌尿系的解剖结构,以及病变和尿路之间的空间关系.28例患者中,诊断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5例,肾位置异常2例,巨输尿管2例,腔静脉后输尿管3例,泌尿系结石8例,肾输尿管肿瘤8例,肿瘤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CT诊断与临床诊断符合率100%.结论 16层螺旋CT增强延时尿路造影扫描,对显示泌尿系病变部位、病因和尿路梗阻的程度具有高速、后处理快捷、安全可靠的特点,可提供高分辨尿路图像,可作为诊断泌尿系疾病的一种新型无创伤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上尿路内翻性乳头状瘤(IP)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7例上尿路IP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多以无痛性肉眼血尿就诊,影像学检查提示上尿路占位性病变。术中冷冻切片确诊。5例行肾、输尿管全长切除,2例输尿管肿瘤分别作局部及节段切除。结果: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上尿路IP。7例随访19~85个月,无肿瘤复发、恶变。结论:上尿路IP是良性肿瘤,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及内镜检查;治疗主要开放手术及内镜手术。其有易同时或异时并发泌尿系恶性肿瘤可能,术后随访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320排CT尿路成像技术在泌尿外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本院在2009年以来有临床症状并行泌尿系统320排CT扫描的病例80例,扫描包括常规容积薄层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扫描(CTU)。所有数据在后台随机的后处理软件进行MPR、CPR、SSD、VR及MIP等三维重建。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重建出显影的肾、输尿管和膀胱的三维图像,能旋转、切割、放大等清晰显示泌尿系统整体和局部细微结构、形状、走形及与周围组织关系。结论采用适当的扫描方法和重建方法,320排CT泌尿系统成像技术有显著的优势,可满足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泌尿系成像在上尿路梗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泌尿系成像(MSCTU)在上尿路梗阻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7例经B超或IVU检查显示上尿路梗阻患者行螺旋CT扫描,并行3D重建,将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MSCTU诊断输尿管结核4例,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6例。输尿管末端狭窄2例,输尿管阴性结石3例。输尿管肿瘤1例,腔静脉后输尿管1例,均显示出梗阻部位及尿路扩张的形态。手术结果与MSCTU诊断相符。结论 SCTU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侵袭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特别对患肾功能严重受损的上尿路梗阻性疾病患者具有特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诊断颌面部骨折的价值.方法:对32例颌面部骨折患者用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分别用多平面重建(MPR)法,表面阴影遮盖(SSD)法和容积渲染成像(VR)法进行三维成像,观察3种方法对颌面部骨折的显示情况.结果:32例颌面部骨折患者,MPR法能清晰显示全部骨折及周围软组织损害情况,但图像缺乏立体感;SSD法图像立体感强,但对细小骨折显示欠佳;VR法对所有骨折能清晰显示,特别是对细小骨折及无移位的骨折显示明显优于SSD法,但其对复杂解剖结构的立体显示则不及SSD.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对颌面部骨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MPR法、SSD法和VR法显示病变各有优劣,在实际应用中,最好三者结合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MSCT观测国人正常膈下动脉(IPA)的起源及直径,为血管造影和手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300名受试者行上腹部增强扫描,对比剂为碘海醇(320mgI/ml)。对所得图像进行CPR、MIP及VR,比较3种重建方法对IPA起源及大体解剖的显示能力,并在MIP图像上测量IPA直径(距离起源开口5mm处)。结果 300名受检者清晰显示594支IPA,其中300支(50.51%)起始于腹腔干,208支(35.02%)起始于腹主动脉,56支(9.43%)起始于肾动脉,20支(3.37%)起始于胃左动脉,7支(1.18%)起始于副肾动脉,2支(0.34%)起始于肝固有动脉,1支(0.17%)起始于脾动脉。3种重建方式显示IP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IAP直径为(1.41±0.33)mm,95%可信区间(1.41±0.04)mm;左侧IPA直径为(1.30±0.37)mm,95%可信区间(1.30±0.04)mm。结论 MSCT可较好地反映IPA的正常解剖和变异,并可提供其内径的正常参考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