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甘温除热法指应用性味甘温的药物治疗虚损劳倦所引起的发热。虚损劳倦所致发热多为低热。然临床上高热者,亦有由虚损劳倦所引起。故不论发热程度如何,只要病机表现为气虚发热及阳虚发热,均可运用甘温除热法。 相似文献
2.
3.
4.
甘温除热法 ,是祖国医学辨证施治的一种方法。是指用甘温之药 ,治疗里虚发热 ,达到邪去正气渐复的目的。这一方法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但对治病的机理 ,却各有不同的见解。1 对甘湿除热法机理的探讨两干多年前 ,在《黄帝内经》里就有关于扶正祛邪和驱邪外出的描述。到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中 ,提倡用甘温除热法 ,治疗里虚假热的各种疾病 ;以小建中汤为例 ,若见以手足烦热为主证的疾病 ,用桂枝、生姜宣胸中之阳以消阴火。有人对这种方法有所顾虑 ,认为病本属热 ,再用温补之品 ,乃热上加热。但也有医生在临床实… 相似文献
5.
甘温除热法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为治疗内伤气虚所设。他认为饮食、劳倦、情志等内伤脾胃元气,导致脾胃气弱,气虚下陷,“阴火得以乘其土位”,郁而发热。治疗侧重补外阳,阳气升发则阴火下潜而热自退。笔者根据李氏理论,结合本人临床实践,用甘温除热法治疗多例长划发热不退患者,收效满意,结合病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笔者随许子建老师应诊,在处理久发虚热之证中,许老运用“甘温除热”法而获得满意效果。兹就个人笔录所得,摘抄几则,并略加体会,分述如次。病例一:杨××、女、5岁。1969年12月份患肝脓疡发高热、体温3 9℃经西医治疗使用过多种抗菌素、配合中医中药已获全愈。惟一月以后,出现 相似文献
7.
8.
甘温除热法的临床应用广州市运输汽车修造厂医务室(510220)肖照卿甘温除热法,是运用甘温为主的药物以益气升阳,辅以微寒之品以泻其阴火,来治疗发热(包括中等度热和低热)之证。属于脾胃阳虚、中气下陷、元阳不振、先后天水火升降失调而阳损及阴的一种反治疗法... 相似文献
9.
李裕怀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1996,(6)
浅淡甘温除热法及其临床应用李裕怀(广东省茂名市中医院,525000)主题词补中益气汤/治疗应用,%升阳益胃汤/治疗应用,发热/中医药疗法祖国医学认为“发热”一证,百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甘温除热法所治疗的主要是内伤气虚发热和气血两虚发热证。甘温除热法孕... 相似文献
10.
丁世幸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2(3):206-206
甘温除热法为金元时期李杲所创,旨在应用性味甘温的药物治疗虚损劳倦引起的发热,其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现笔者结合临床,浅议其应用病证如下。 相似文献
11.
胡晓霞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0,(2)
患者郭某某,女,20岁,农民,88年5月15日初诊。诉低热一月余,体温波动在37.5℃~38℃之间,午后较重,伴头痛、咽痛、自汗伴咳嗽,口干、乏力食少,大便时干时稀, 相似文献
12.
吴慧娟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6,28(3):1-2
甘温除热法是由金代李东垣所创立的一重要的中医治疗法则,现被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本文就其主治病证、特点及代表方、现代临床运用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3.
笔者认为,东垣甘温除热法有补益脾胃之气同时顾护肺气、善用升阳之药、巧用风药、少佐以甘苦寒之品等特点,代表方当首推补中益气汤,但实则尚有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清阳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当归补血汤等名方,临床应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甘温除热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育同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6(3):30-30
甘温除热法孕育于《内经》,后被李东垣继承发扬且运用于临床,其创补中益气汤,以作“甘温除热”法之代表方剂。此法一直为后世医家们所争论,并提出许多不同的观点,现就个人的见解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16.
龙瑞敏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7,(2)
“甘温除热”法,是指用甘温补虚之剂以消除火热之证的治法,始于《内经》而倡于东垣。《内经》中“劳者温之”、“损者益(温)之”,是论述本法的最早记载《金匮要略》用小建中汤治疗阴阳两虚虚劳病,开创了“甘温除热”临床运用的先河。李东垣据前人理论和实践,明确提出“甘温除热”法,并创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等著名方剂,“甘温除热”遂成为临床的重要治法之一。笔者在学习占今文献的基础上,试对甘温除热治法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7.
唐建刚 《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1983,(2)
甘温除热法是祖国医学辩证施治的一种方法,是指运用甘温之方药治疗发热属于“脾胃阳虚”、“中气下陷”、“元阳不振”的一种反治疗法。此法首倡于元代脾胃学家李东垣,他在《内外伤辨惑论》一书中云:“内伤不足之病,苟误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惟当以甘温之气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