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不同软化方法 切制的黄芩饮片中黄芩苷含量的差异性,为阐明黄芩炮制机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黄芩苷作为对照,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对黄芩冷浸软化切片及蒸制软化切片中黄芩苷含量进行检测,比较二者黄芩苷含量的差异性.结果 冷浸软化黄芩饮片的黄芩苷含量低于蒸制软化黄芩饮片.结论 蒸制软化有利于黄芩苷的保存.  相似文献   

2.
清热燥湿中药黄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 1ensis Georgi)的干燥根,又名空心草、金黄茶。异名腐肠(《本经》),黄文、虹胜、经芩、印头、内虚(《吴普本草》),空肠(《别录》),元芩、土金茶根(《东北药植志》)。其药性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  相似文献   

3.
酒黄芩炮制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酒黄芩中黄芩苷含量的影响,优化酒黄芩微波炮制的工艺条件。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黄芩苷含量,并通过正交试验对酒炙黄芩的微波热力、加水量、微波时间三因素进行微波炮制黄芩的工艺考察。结果:可用微波法炮制酒黄芩,微波法炮制黄芩的工艺为微波热力40%,微波时间2.5min,加水量为20%。结论:微波法炮制的酒黄芩中黄芩苷含量高于炒黄芩,正交设计中的微波时间对工艺影响显著,其次是微波热力,第三是加水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二倍体黄芩、四倍体黄芩、甘肃黄芩的解热作用。方法 将Wistar大鼠110只,随机分为11组。药物组分别给予不同来源的黄芩生品、酒炙品水煎液灌胃,连续给药2 d。第3天,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腹腔注射脂多糖100 μg·kg-1造模。2 h后,继续灌胃1次。造模1,2,3,4 h分别检测大鼠肛温,动物处死后采血,检测大鼠血清中IL-1β、PGE2含量。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黄芩各药物组大鼠在造模2,3,4 h时ΔT显著低于模型组,且大鼠血清中IL-1β、PGE2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道地产区河北产黄芩组比较,甘肃黄芩Ⅰ组(生品)、Ⅱ组(酒炙品)大鼠2,3,4 h时ΔT均显著高于河北产黄芩组(P<0.05);同时,二倍体黄芩、四倍体黄芩、甘肃黄芩的Ⅰ组(生品)、Ⅱ组(酒炙品)大鼠血清中IL-1β、PGE2含量均显著高于河北产黄芩Ⅰ组、Ⅱ组(P<0.05)。结论 二倍体黄芩、四倍体黄芩、甘肃黄芩均有解热作用,但甘肃黄芩解热作用与道地黄芩有一定差异。不同来源黄芩生品与酒炙品对发热大鼠的解热作用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种炮制方法 (水浸、水蒸、酒炙)对黄芩有效成分的影响,合理选择黄芩的最佳炮制品,以充分发挥黄芩的临床治疗作用。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黄芩苷含量来对黄芩的不同炮制品的有效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酒炙黄芩品中黄芩苷含量最高,达16.37%(RSD=0.32%,n=5),其次是水蒸炮制品中黄芩苷含量,达16.19%(RSD=0.18%,n=5)。黄芩苷的平均回收率为99.09%;试样于4℃冰箱放置48h以内,测定方法对含量测定结果无影响(RSD=0.42%)。结论在3种炮制方法中,临床以酒炙或水蒸黄芩入药为佳。  相似文献   

6.
新鲜黄芩炮制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吴凤琪  李磊  汪志仁 《中国药房》2007,18(6):420-422
目的:研究新鲜黄芩的炮制工艺并测定黄芩苷的含量。方法:采收黄芩,于自然条件下贮存43d后,以切片、炮制、干燥温度和时间为4个因素,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初步确定新鲜黄芩炮制工艺规范。结果:在自然条件下新鲜黄芩自身酶解变化不显著。炮制工艺参数为:斜片、酒炙黄芩、25℃下干燥1.5h,此时黄芩苷收率最大,为9.836%。结论:本研究可为新鲜黄芩的采后处理和炮制规范的制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采用烘制酒黄芩的方法,对其实验温度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应用化学动力学原理,以黄苓甙为指标,考察了黄芩烘制过程中的稳定性,为选择正确的温度和时间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分析黄芩不同方法炮制后的化学成分变化,炭等方法炮制黄芩,并与生品的化学成分进行比较。不同方法炮制后的黄芩作具有不同的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9.
黄芩汤不同分离精制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黄芩汤较佳的提取和分离精制方法.方法:选用L9>(34)正交表,以黄芩苷、芍药苷、甘草酸多指标综合评分法,对提取次数、加水量、提取时间等因素进行考察,确定提取工艺条件,进一步对醇沉和大孔树脂两种分离精制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提取工艺确定为加12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1 h.大孔树脂法分离所得精制物中有效成分含量高于醇沉物.结论:大孔树脂法优于醇沉法,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富集,为开发黄芩汤新剂型提供科学合理的精制方法.  相似文献   

10.
微波技术对黄芩中黄芩苷浸出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微波技术对黄芩中黄芩苷浸出量的影响。方法:对不同浸出方法。药材粒径,浸出时间及微波输出功率进行正交试验。优选黄芩中黄芩苷最佳浸出方案;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黄芩浸出液中黄芩苷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微波技术对黄芩中黄芩苷的浸入量明显优于常规煎煮方法。结论:微波技术应用于药材浸出是一种省时便捷,值得推广普及的中药浸出新方法;半量黄芩粗粉的浸出量优于全量黄芩饮片的浸出量,与中医药理论“煮散减半”相符。  相似文献   

11.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黄芩苷的提取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介绍唇形科植物黄芩的主要化学成分和黄芩苷的提取方法。方法参阅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并进行整理综述。结果黄芩中主要的4种化学成分为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以黄芩苷和黄芩素含量较高,黄芩苷的提取工艺多种多样,各有优劣。结论黄芩苷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已成为多种中成药的组方之一,其提取工艺有超滤、超声和微波等,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先进方法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2.
HPLC法测定6种黄芩炮制品中黄芩苷的含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黄芩各种炮制品的成分含量差异。方法:用HPLC法测定黄芩生品及清蒸、冷浸、煮黄芩,炒黄芩,酒炒黄芩,黄芩炒炭等6种炮制品中黄芩苷的含量。结果:黄芩苷的含量依上述顺序而降低。结论:不同炮制品中黄芩苷的含量不同,为临床科学使用黄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黄芩浸膏粉中黄芩苷的含量测定方法,优选黄芩苷的提取工艺.方法以黄芩苷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芩苷含量;比较水提酸沉法、醇提酸沉法与超声法工艺的差异.结果超声法提取黄芩苷含量最高,黄芩苷含量在7.58—121.36μg范围里呈较好的线性关系;黄芩苷的回收率为99.25%。结论超声提取法工艺稳定、合理、可行、效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芩活性成份及抗氧化作用的影响.方法:将黄芩原药材炮制为生黄芩和酒黄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黄芩和酒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以及汉黄芩素含量,并考察生黄芩和酒黄芩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羟自由基(·OH)以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优化黄芩中黄芩苷的最佳水提工艺.方法 采用单因素结合正交试验设计法,以黄芩苷提取率和含量为评价指标,对影响黄芩苷制备工艺的影响因素(浸泡条件、溶剂用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进行考察.结果 最佳提取工艺为10+5倍药材量的沸水,提取2次,时间分别为60 min和30 min,抽滤,合并两次提取液,用4 mol/L盐...  相似文献   

17.
黄芩中黄芩苷的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优选黄芩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L9(34)正交实验设计,以干浸膏得率、黄芩苷含量为考核指标,优选出黄芩水提的最佳工艺。结果最佳工艺为10倍量水煎煮2次,每次1小时,合并滤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20(85℃)的药材浸膏,缓缓加入乙醇,使浸膏中乙醇浓度达50%。结论优选得到的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黄芩片的制备工艺,优选最佳工艺。方法以黄芩苷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芩苷含量;采用单因素试验优选出黄芩苷的提取及制备工艺。结果最佳制备工艺是1cm长的黄芩加10+8倍的水,煎煮2次,每次2h,合并滤液,过滤,静置,用饱和明矾水溶液,使之沉淀完全,烘干,粉碎,加淀粉、硬脂酸镁适量,30%乙醇适量,制粒,压片,包糖衣。结论黄芩片的制备工艺合理。  相似文献   

19.
黄芩与柴胡不同比例配伍黄芩苷水煎出量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艳萍  刘浩 《海峡药学》2007,19(10):59-61
目的考察黄芩与柴胡不同比例配伍共煎黄芩苷的煎出量,以探讨传统药对黄芩配伍柴胡对有效成分煎出的影响。方法单味黄芩、黄芩与柴胡(1 2,1 1,2 1)配伍,水煎提取,分离,采用HPLC法,以ODS-C18(4.6mm×250mm)为色谱柱,甲醇∶水:磷酸=47∶53∶0.2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80mm,柱温:31℃。结果黄芩配伍柴胡,黄芩苷煎出量均比黄芩单煎高,平均提高15.3%,其中黄芩与柴胡2∶1配伍比例黄芩苷煎出量最大。结论说明黄芩配伍柴胡有利于黄芩苷煎出,从而使黄芩苷煎出量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优化甘草软化工艺的各项参数。方法:以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实验对影响甘草软化工艺中的主要参数进行优化,因素包括浸泡甘草的水温、浸泡时间和闷润时间,HPLC测定指标成分含量。结果:确定甘草软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以20℃水温浸泡甘草2 h,捞出后闷润8 h至甘草软硬适中。结论:该工艺稳定性和重复性良好,适合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