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宁波市中学生焦虑情绪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在宁波4个地区的初高中抽取2123名学生,选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调查学生焦虑情绪现状,同时调查家庭一般状况、应对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等。结果宁波市中学生焦虑情绪检出率为46.11%,焦虑组在健康状况、父母和睦程度、父母受教育程度、年级、性别及伙伴关系、住房面积、父母期望的分布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应对方式中,无焦虑组在应对问题解决、寻求支持及应对积极合理化、忍耐、发泄、逃避及幻想方面评分低于焦虑组(P0.01)。父母教养方式中,焦虑组父亲惩罚、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拒绝否认、父亲偏爱、父亲过度干涉保护因子及母亲过度干涉保护因子、母亲惩罚、母亲偏爱评分高于无焦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焦虑情绪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父亲过度干涉保护及母亲过度干涉保护得分高、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得分低、积极合理化解释得分高而忍耐、发泄及幻想得分高(P0.01),学习成绩好、健康状况佳、父亲偏爱、针对问题的解决(P0.05)。结论父母养育方式及学生的应对方式对学生的焦虑情绪影响较明显。改善父母养育方式及学生的应对方式,可有效减少中学生焦虑情绪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温州市民工子弟小学生自我意识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SS)和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对温州市各1所民工子弟小学和普通小学共517名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民工子弟小学生自我意识水平低于普通小学生。其父母对子女的情感温暖、理解较少。结论:某些不恰当的父母养育方式对民工子弟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具有不利影响,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并探讨影响朝鲜族初中生抑郁症状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我的班级问卷及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对延吉市某朝鲜族初级中学1,2年级的123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朝鲜族初中生的抑郁症状发生率为65.05%,男生抑郁情绪发生率明显高于女生,各年龄组中16岁组抑郁症状发生率最高;留守学生抑郁症状发生率为63.75%.抑郁症状组学生受教师关心程度较无抑郁症状组差,朋友人数较无抑郁症状组少.拥有和睦安宁家庭的学生的抑郁症状发生率低,生活在父母分居家庭的学生中抑郁症状发生率高;抑郁症状组学生的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家庭平均分显著低于无抑郁症状组,母亲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等因素平均分明显高于无抑郁症状组.[结论]朝鲜族初中生抑郁症状的发生与学校及家庭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少年重性抑郁障碍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频数匹配病例对照研究,98例重性抑郁障碍儿童少年和125例正常对照自评完成父母养育方式问卷;使用Logistic回归筛选儿童少年重性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儿童少年重性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分别为自觉学习压力大(OR=3.30)、父母关系差(OR=3.28)、父母婚姻状况不良(OR=2.61)、父亲拒绝分高(OR=1.27)、父亲职业以体力劳动为主(OR=1.18)、父亲惩罚分高(OR=1.14)、母亲受教育年限短(OR=1.12)和母亲拒绝分高(OR=1.11);父亲情感温暖分高(OR=0.83)和母亲情感温暖分高(OR=0.74)为儿童少年重性抑郁障碍的保护因素。结论:预防儿童少年抑郁障碍的发生,需要从改善不良的父母因素和教养方式入手。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温州市民工子弟小学生、普通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父母养育方式,为民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MHT)和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对温州市各1所民工子弟小学和普通小学共517名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民工子弟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总检出率高于普通小学生,其父母对子女的情感温暖、理解较少。结论民工子弟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普通小学生低,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脑瘫儿童对父母情绪的影响。方法: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对脑瘫儿童的父母以及非脑瘫儿童的父母的抑郁和焦虑情绪进行调查和比较,其中将36例脑瘫儿童的父亲和(或)母亲作为脑瘫儿童的父母组,将52例非脑瘫儿童的父亲和(或)母亲作为非脑瘫儿童的父母组,即对照组。结果:脑瘫儿童的父母组在焦虑[A分值,(10.03±2.67)分]、抑郁[D分值,(10.81±2.57)分]和总分[T分值,(20.56±3.72)分]均显著高于非脑瘫儿童的父母组得分[(8.13±2.46)、(7.77±2.22)、(15.90±3.50)分,P0.01]。结论:脑瘫儿童父母与非脑瘫儿童父母相比较有更多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因此,有必要对脑瘫儿童的家长进行社会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惊厥患儿家长的负性情绪状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研究该院就诊的惊厥患儿家长的一般资料,并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其进行调查,了解患儿家长的负性情绪状况,并进行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结果研究对象焦虑自评量表平均得分(49.30±7.23)分;抑郁自评量表平均得分(60.08±7.17)分;疗效差、病程长是抑郁的相关危险因素;疗效差、学历低、病程长是焦虑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惊厥患儿的家长普遍存在抑郁和焦虑的负性情绪,通过对负性情绪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可以为改善家长心理状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孤独症儿童父母的心理健康、人格特征及其相关性.方法 使用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对68例孤独症儿童的父母和64例健康儿童父母进行对照研究.同时利用t检验和多因素回归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研究组的躯体化、强迫状态、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因子分高于正常对照组,母亲的抑郁因子分高于父亲,差异有显著性.研究组内外向因子分[(47.65±9.97)分]低于对照组[(52.91±11.02)分],差异有显著性(t=2.87,P<0.01);神经质因子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2.01,P<0.05),父亲的内外向因子分低于母亲,差异有显著性(t=2.43,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神经质因子对SCL-90的总分及各因子均有影响.结论 孤独症儿童父母更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母亲的抑郁问题明显多于父亲;其人格特质具有偏内向性和高神经质的特点,父亲比母亲的偏内向性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轮状病毒感染患儿父母心理反应及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 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别测量273例轮状病毒感染患儿父母及268例健康儿童父母的心理状况. 结果 患儿父母SCL-90各项因子中焦虑、抑郁及强迫因子分值高于健康儿童父母(P<0.05).患儿母亲的焦虑、抑郁及敌对因子分高于患儿父亲(P<0.05). 结论 轮状病毒感染患儿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健康儿童父母低,且患儿母亲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敌对等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在对患儿精心护理的同时,对患儿父母进行必要的宣教,能减轻或避免患儿家属的不良心理反应,争取他们的积极配合,促进患儿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儿童攻击性行为与父母养育方式、家庭环境、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行为量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家庭环境量表、Pier-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181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其中男生79名、女生102名)进行测评。结果儿童行为量表中男生的攻击性因子与家庭环境量表的道德宗教观因子、自我意识量表的幸福与满足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222,r=-0.224,P〈0.05),与父母养育方式量表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M1)、父亲的拒绝否认因子(F5)呈显著正相关(r=0.228,r=0.219,P〈0.05);女生的攻击性因子与家庭环境量表的亲密度因子、父母养育方式量表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286,r=-0.212,r=-0.216,P〈0.01或P〈0.05),与父亲的惩罚严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0.223,P〈0.05);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父母养育方式量表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父亲的拒绝否认因子、自我意识量表的幸福与满足因子对男生的攻击性具有预测作用,家庭环境量表的亲密度因子、父母养育方式量表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对女生的攻击性具有预测作用。结论良好家庭氛围和教养方式及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有助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预防和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儿童攻击性行为与父母养育方式、家庭环境、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儿童行为量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家庭环境量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181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其中男生79名、女生102名)进行测评.结果 儿童行为量表中男生的攻击性因子与家庭环境量表的道德宗教观因子、自我意识量表的幸福与满足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222,r=-0.224,P<0.05),与父母养育方式量表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M1)、父亲的拒绝否认因子(F5)呈显著正相关(r=0.228,r=0.219,P<0.05);女生的攻击性因子与家庭环境量表的亲密度因子、父母养育方式量表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286,r=-0.212,r=-0.216,P<0.01或P<0.05),与父亲的惩罚严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0.223,P<0.05);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父母养育方式量表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父亲的拒绝否认因子、自我意识量表的幸福与满足因子对男生的攻击性具有预测作用,家庭环境量表的亲密度因子、父母养育方式量表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对女生的攻击性具有预测作用.结论 良好家庭氛围和教养方式及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有助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预防和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羞怯感与社交焦虑和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为更好地预防儿童的羞怯和社交焦虑问题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羞怯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对沈阳市某小学262名10~11岁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上述测评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入组儿童的羞怯量表评分与儿童社交焦虑量表评分男女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羞怯量表评分与儿童社交焦虑量表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羞怯量表评分与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中父、母亲的"惩罚严厉""过度保护"相关(P<0.05),与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关心"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父、母亲的"拒绝否认"呈显著相关(P<0.01)。结论:儿童羞怯感与社交焦虑和父母养育方式密切相关,良好的父母养育方式是预防儿童羞怯和社交焦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唇腭裂患儿父母心理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了解唇腭裂患儿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 ,为其进行心理支持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SCL - 90症状自评量表对唇腭裂患儿的 60名父母及正常儿童的 60名父母进行心理调查。结果 :患儿组父母SCL - 90总分、阳性项目数及抑郁、焦虑和恐怖因素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患儿母亲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和精神病性诸因子分和阳性项目数上明显高于父亲 (P <0 .0 5 )。结论 :唇腭裂患儿的父母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尤以患儿母亲较为突出 ,需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和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医学生进食障碍心理社会危险因素。方法:随机整群抽取天津医科大学664名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SCOFF量表筛查进食障碍倾向者,进食障碍量表、体像障碍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贝克焦虑自评量表分析心理社会危险因素。结果:医学生进食障碍倾向检出率为39.8%;研究组在认识偏差、期望偏差、焦虑情绪、进食障碍量表总分、瘦身倾向因子、不满体型因子、暴食因子、低自尊因子、内感受性缺陷因子均比对照组得分高(P=0.000);母亲受教育程度、对有关瘦身媒体宣传的关注、焦虑情绪、瘦身倾向是进食障碍倾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进食障碍倾向在女医学生中发生率较高,与多项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干预和预防。  相似文献   

15.
家庭环境与儿童行为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家庭环境及父母个性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Achenbanch儿童行为量表(CBCL),父母养育方式评定量表(EMBU),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杭州市452例学龄儿童进行了调查评定。结果:父母养育方式中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和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文化性、道德性、组织性及母亲个性N分高与儿童行为问题相关。结论:改善父母养育方式和家庭环境是预防和矫治儿童行为不良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听障儿童母亲的心理状况。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22例残疾儿童患者母亲进行调查。结果SAS为(41.31±6.85)分,SDS为(49.59±3.89)分;干预后SAS为(37.09±3.08)分,SDS为(45.57±3.71)分,焦虑、抑郁重度症状人群消失,中、轻度症状人数下降(P〈0.05)。结论听力障碍儿童母亲抑郁、焦虑情绪高于一般人群,通过培训、心理疏导、提供家长倾诉平台等多种干预措施,减轻其抑郁、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儿童期虐待和父母养育方式与抑郁症的关系.方法 采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符合入组标准的98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评估,并与100例正常人群进行对照,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24项,HAMD)评定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结果 抑郁症患者儿童期受虐待史率(36.7%)明显高于正常人(9.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抑郁症患者的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分别为(17.95±5.72)分,(13.89±5.40)分.(10.45±3.47)分,(13.99±4.85)分],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5.98±4.86)分,(11.61±4.19分)分,(8.02±2.98)分,(11.14±3.76)分],而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抑郁症状与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因子及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0.298~0.540,P<0.05或P<0.01),与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350~-0.508,P<0.05或P<0.01).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和虐待总分与父母养育方式多个因子分存在显著相关(r=-0.479~0.523,P<0.05或P<0.01).结论 抑郁症患者儿童期遭遇过较多的情感虐待、性虐待和忽视,父母养育方式影响儿童虐待的发生,儿童期被受虐待经历和父母不良养育方式与抑郁症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学龄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症状与母亲抑郁、焦虑状况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诊断标准的学龄期ADHD儿童120例作为病例组,选择正常学龄期儿童12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2组儿童母亲的焦虑、抑郁状况进行评价及比较;采用SNAP-Ⅳ评定量表对病例组儿童的ADHD症状进行评估,结合症状的首次发现时间及持续时间,对儿童ADHD症状与母亲抑郁、焦虑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病例组儿童母亲SDS、SAS标准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抑郁、焦虑严重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学龄前发现症状ADHD儿童母亲的SDS标准分及抑郁程度均明显高于学龄期发现症状者(P < 0.01)。学龄前发现症状ADHD儿童的SNAP-Ⅳ多动冲动因子得分及总分与母亲SAS标准分均呈正相关关系(P < 0.01和P < 0.05);学龄期发现症状ADHD儿童除注意缺陷因子得分与母亲SAS标准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其余各因子得分及总分与母亲SDS、SAS标准分均呈正相关关系(P < 0.05~P < 0.01)。结论学龄期ADHD儿童母亲易出现抑郁、焦虑情绪,根据发现症状的不同时间,儿童ADHD症状与母亲抑郁、焦虑呈不同程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父母养育方式对躯体化障碍患者述情障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对躯体化障碍患者述情障碍的影响。方法:应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85例躯体化障碍患者和74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测评。结果:研究组TAS总分和各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父亲养育方式中因子Ⅱ、因子Ⅴ等2项高于对照组;母亲养育方式中因子Ⅰ、因子Ⅱ、因子Ⅲ、因子Ⅳ等4项高于对照组;tAS的因子Ⅰ与EMBU父亲因子Ⅱ呈正相关,与母亲因子Ⅰ呈负相关;TAS的因子Ⅱ、因子Ⅲ与母亲因子Ⅱ、因子Ⅲ、因子Ⅳ呈正相关;TAS的因子Ⅳ与父亲因子Ⅲ呈正相关。结论:躯体化障碍患者存在较严重的述情障碍,其父母养育方式对述情障碍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父母养育方式,家庭环境及父母个性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 采用Achenbanch儿童行为量表(CBCL),父母养育方式评定量表(EMBU),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杭州市452例学龄前儿童进行了调查评定.结果 父母养育方式中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和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文化性、道德性、组织性及母亲个性N分高与儿童行为问题相关.结论 改善父母养育方式和家庭环境是预防和矫治儿童行为不良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