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芬太尼、3-甲基芬太尼和羟甲芬太尼都是强效镇痛剂。本文主要观察了3-甲基芬太尼、芬太尼和羟甲芬太尼的镇痛和对阿片受体的选择性。结果表明,芬太尼、3-甲基芬太尼和羟甲芬太尼的镇痛强度分别是吗啡的300、1500和6300倍。在离体器官标本上,3-甲基芬太尼与芬太尼和羟甲芬太尼一样,对电触发的豚鼠回肠和小鼠输精管的收缩具有强大的抑制作用,其IC_(50)值均在nmol/L水平。受体结合实验的结果也表明3-甲基芬太尼与芬太尼和羟甲芬太尼一样,对[~3H]DAGO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对[~3H]DPDPE的作用。这些结果说明,3-甲基芬太尼与芬太尼、羟甲芬太尼和吗啡一样,是一个高效高选择性的μ阿片受体激动剂。  相似文献   

2.
背景:前期实验中采用新型基因沉默方法——抗基因RNA下调了细胞内β-arrestin 2基因的表达,实现细胞水平的基因敲除效应。 目的:在前期实验基础上,观察抗基因RNA下调小鼠C17.2神经干细胞β-arrestin 2基因表达后其对DAMGO诱导μ阿片受体脱敏感化的影响。 方法:小鼠C17.2神经干细胞应用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10 mg/L青霉素和10 mg/L氨苄青霉素的DMEM培养基,置于37 ℃,体积分数为5%CO2培养箱进行培养。待细胞长至80%汇合,用0.25%胰蛋白酶消化传代,每五六天传代1次。通过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C17.2细胞μ阿片受体的表达。在脂质体介导下,将已被证实具有基因沉默效应的抗基因RNA片段转染C17.2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24 h后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应用μ阿片受体选择性激动剂DAMGO和[35S]GTPγS结合实验检测C17.2细胞μ阿片受体与G蛋白的耦联能力。 结果与结论:RT-PCR结果证实C17.2细胞内有μ阿片受体存在,而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μ阿片受体主要在细胞膜和细胞浆中表达。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转染质粒pGPU6/GFP/Arrb9的C17.2细胞中有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35S]GTPγS结合实验结果显示:未应用DAMGO进行处理的细胞中,[35S]GTPγS结合的刺激比率为(253±17)%;应用DAMGO预先对细胞进行处理后,刺激比率降为(113±14)%(P < 0.05);而转染β-arrestin 2抗基因RNA的细胞在DAMGO刺激下,[35S]GTPγS结合的刺激比率则仍维持在(239±15)%,表明抗基因RNA下调β-arrestin 2的表达,可抑制μ阿片受体脱敏感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阿片类药物具有镇痛和成瘾特性。阿片通过激活膜表面受体 ,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发挥作用。利用基因打靶技术已制备出阿片肽及阿片受体缺失小鼠。对体内阿片药物作用时阿片受体选择性研究显示 :MOR缺陷小鼠丧失了所有目前可以观察到的吗啡效应 ,从遗传学上证明了 MOR基因产物是吗啡作用必然的靶分子 ;MOR、DOR和 KOR基因缺失小鼠将成为筛选治疗用阿片药物的特异性工具 ;阿片受体呈多样性 ,利用 MOR缺陷小鼠等作为工具 ,研究阿片受体的异源性及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与阿片成瘾相关的分子互作关系及遗传因素在阿片类药物成瘾过程中的角色。 方法:提取与阿片成瘾相关的基因构建分子互作网络,寻找在成瘾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hub结点,将其映射到代谢通路上,筛选出与成瘾相关的具有生物学和统计学意义的通路,并以此为依据从整体上预测并构建了与阿片成瘾相关的生物学通路网络。 结果:构建了与阿片成瘾相关的分子互作网络,找出了一些在网络中可能与成瘾发生过程密切相关的包括已知阿片类受体在内的46个hub结点及其关联蛋白,代谢通路中的成瘾相关的调控组分等。另外还挖掘出与阿片成瘾相关的包含多个信号转导通路在内的20个生物学通路,进而构建了通路网络并找出其中的共有模块,为进一步挖掘与成瘾相关的信号转导信息提供依据。 结论:阿片成瘾过程是多种遗传因子在多水平上共同发生适应性变化引起的一种综合效应,并涉及了多个代谢及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5.
凝血酶调节蛋白与脑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凝血酶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 TM)又称血栓调节蛋白,是维持血管内膜完整的内皮细胞表面分子,也是由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的凝血酶(thrombin)受体之一.通过与凝血酶结合形成凝血酶-TM复合物,激活蛋白C(protein C PC),发挥抗凝、促纤溶作用;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被水解、脱落,游离于血浆中,使血浆TM浓度升高.文章就TM的结构功能、表达调控及脑缺血后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的抗阿片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实验室较系统地研究了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的抗阿片作用。发现在不同的生理系统中CCK-8的作用强度各不相同:在中枢痛觉调制方面,CCK-8的抗阿片作用最强;在心血管中枢调节方面CCK-8的抗阿片作用较弱;在大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免疫功能方面CCK-8不显示抗阿片作用。关于CCK-8抗阿片作用机理,可以发生在受体水平、G蛋白水平和第二信使水平。最终在胞内游离钙的水平上,发挥“生理性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7.
Gαi/o蛋白偶联的多巴胺受体D3在包括付隔核的边缘系统中丰富表达。其不仅能调节边缘系统功能,而且在神经精神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病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D3受体的胞内结构,尤其是第三个细胞内环和C末端,可以和多个靠近细胞内膜的蛋白相互结合,以此来调控受体的膜表面表达及其功效。最近的研究发现,D3受体和蛋白激酶能够以此模型相互结合。突触富集的钙/钙调蛋白依赖的蛋白激酶II(CaMKII)直接与D3受体第三个细胞内环的N末端结合。这种结合是钙离子依赖的,并被CaMKII激酶的自我磷酸化所加强。在大鼠的付隔核神经元中,钙离子水平的升高能诱导CaMKII与D3结合,并磷酸化D3受体上特定的丝氨酸位点。CaMKII介导的受体磷酸化能抑制受体的功能,进而调节动物对可卡因兴奋剂的行为学反应。这些结果揭示了G蛋白偶联受体与CaMKII作用的一种新模式。蛋白间动态的结合使得D3受体的膜表达丰度、衰减周期和功能受到多种信号和酶蛋白的调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NMDAr(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在神经细胞膜表面定位,对比不同成像方法的特点,建立纳米尺度神经细胞膜表面蛋白单分子三维标记的免疫细胞化学新方法。方法应用原子力显微镜,对分布在云母表面的抗NMDAR1亚单位IgG-葡萄球菌蛋白A-胶体金颗粒免疫标记复合物分子进行扫描,明确其特定的三维结构作为对照标准,然后扫描结合了免疫标记复合物分子的神经细胞膜表面,对表面形貌作出对比后确定目的抗原的定位和复合物三维结构。并与光镜、激光共聚焦、扫描电镜等方法进行对比。结果在空白云母表面,免疫复合物分子在原子力显微镜下呈现出均匀分散粒径为49nm的特征性球形结构。在神经元表面结合免疫标记物后可以发现有大量的粒径为53nm的球形或双球形(短棒状)结构,颗粒均匀,截面为双峰或单峰。光镜下染色成片状结果,在共聚焦显微镜下荧光呈颗粒点状分布,扫描电镜结果为单个或结合颗粒,缺乏三维成像能力。结论原子力显微镜下免疫胶体金标记技术可以在纳米尺度对目的膜受体蛋白进行定位和表面三维结构测定。NM-DA受体蛋白可以结合一个或两个胶体金复合物,与传统成像手段相比,原子力显微镜下胶体金标记方法可以对单个膜NMDA受体蛋白抗原进行定位、定性、定量标记测定。  相似文献   

9.
癫痫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突触可塑性方面。活性调节细胞骨架蛋白(Arc)是即早基因的一种效应子。其编码的mRNA在神经活性刺激下迅速表达,翻译后的蛋白产物能移动、积聚于被激活神经元的突触,特定蓄积于突触活性位点,使其蛋白表达产物在活化的突触部位起作用,使突触可塑性发生持久性改变,因此,Arc mRNA/蛋白的树突定位是突触可塑性的基础。Arc参与突触可塑性需要多种受体共同参与,但在这方面研究尚属空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阿片受体激动剂对海马培养神经元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s)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新生sD大鼠海马神经元18d,荧光倒置显微镜下选择健康神经元入组,分别在培养液中加入阿片受体激动剂吗啡(浓度为10μmol·L-1[D—pen2,D—pen5]一enkephalin(DPDPE)和埃托啡(浓度均为1μmol·L-1)处理3d,对照组不加药。全细胞模式记录mEPSCs,用软件MiniAnalysis6.0(Synaptosoft,Inc)对mEPSCs频率及幅度进行分析。结果:吗啡显著降低了海马神经元mEPSCs的频率和幅度,与对照组相比,频率和幅度分别下降了38.5%和38.0%(均P〈0.01);埃托啡对mEPSCs的幅度无影响(P〉0.05),但频率增加了26.O%(P〈0.05);DPDPE对mEPSCs的频率及幅度均无影响(P〉0.05)。结论:不同的阿片受体激动剂由于其引起受体内化的能力不同,对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有不同的突触后作用。  相似文献   

11.
抗肌萎缩蛋白在结构上可分为四个区。它的一端通过N端区与F-肌动蛋白结合,另一端通过半胱氨酸富含区、C端区和DGC相互作用与肌膜结合在一起,在肌组织中起到机械性的稳定细胞膜的作用。抗肌萎缩蛋白目前已经发现至少存在有8种同源蛋白,这些同源蛋白广泛分布于神经系统和肌肉组织中,并在其它组织中发现有Dp40、Dp71和DP140的表达。虽然目前对这些同源蛋白的功能知之不多,但我们提出有理由认为抗肌萎缩蛋白及其同源蛋白可能普遍参与了细胞的组成,有必要对此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获得angiostatin K(1-3)基因的原核表达蛋白,检测其活性。方法 构建和鉴定pBV220-AK(1-3)载体并在大肠杆菌DH5α内表达,诱导后用SDS-PAGE分析、经亲和层析纯化后行Western Blot鉴定,以牛微血管内皮细胞抑制实验和鸡胚绒毛膜尿囊膜实验验证其生物学活性。结果 获得抑制牛微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活性的angiostatinK(1-3)原核表达蛋白,其蛋白重量占菌体总蛋白的7%。结论 该项研究为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实体瘤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采用形态学、电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等方法,研究了重组人白介素-2(rhIL-2)对新生大鼠海马培养神经元生长发育、平均蛋白总量、膜电活动以及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影响。结果显示.rhIL-2对海马培养神经元的突起生长、胞体发育以及发育过程中神经元的蛋白质合成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在提高海马培养神经元存活、延长存活时间方面有较为显著的效应。细胞内记录结果显示.rhIL-2可改变海马神经元的膜兴奋性,该作用可被纳洛酮减弱。提示阿片受体可能参与介导rhIL-2的作用过程。另外,采用fura-2荧光探针标记法发现,rhIL-2能够通过胞外钙离子的流入和胞内钙库的释放提高海马神经元胞浆内游离钙离子的浓度。上述研究结果初步表明,细胞因子rhIL-2能够调控海马神经元的功能活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Alzheimer样大鼠记忆能力和海马synapsin 1蛋白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4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NS)组、模型组、EPO治疗组,每组12只。其中NS组双侧海马注射NS各5μl;模型组和EPO治疗组双侧海马注射凝聚态Aβ各5μl。EPO治疗组从造模当天按5000 IU/kg腹腔注射EPO,隔天一次。术后第10天Y迷宫法检测各组大鼠空间定向学习和记忆能力,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线粒体和突触结构的改变,使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大鼠synapsin 1蛋白水平。结果 (1)与NS组比较,模型组学习记忆能力显著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EPO治疗组Y迷宫作业尝试次数减少,错误反应次数减少,全天总反应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和NS组神经细胞结构完整,线粒体膜、脊完整,神经轴突和神经突触结构完整;EPO治疗组大鼠海马线粒体和神经突触基本正常;模型组大鼠海马线粒体结构破坏,线粒体肿胀,脊断裂,神经突触密度降低,突触膜增厚,突触间隙不清,突触小泡数量减少。(3)与模型组相比,EPO治疗组大鼠海马synapsin 1蛋白表达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PO可以显著改善AD样大鼠的空间记忆能力,减轻Aβ对大鼠海马超微结构的破坏,其机制可能与提高synapsin1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LPA)对大鼠颈动脉内膜损伤后血管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LPA组,每组8只。采用球囊导管法建立大鼠颈动脉内膜损伤模型。LPA组造模后经导管注射LPA(100μl)干预,模型组注射磷酸盐缓冲液。造模后14 d处死大鼠,取出损伤部位颈总动脉,行HE染色观察内膜的增生情况,Toll样受体4(TLR4)免疫组化染色和免疫印迹法检测TLR4蛋白表达,采用PCR方法检测TLR4 mRNA表达。结果 HE染色分析,假手术组颈动脉平滑肌细胞排列整齐,中膜内膜无增厚,无明显狭窄;模型组可见颈动脉轻度损伤,部分区域细胞排列紊乱,内膜和中膜亦可见增厚,血管轻度狭窄;LPA组可见颈动脉损伤区域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内膜和中膜有明显的增厚,内膜中膜界限不清,血管狭窄较重。模型组TLR4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而LPA组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 LPA促进大鼠颈动脉内膜损伤后炎性反应,其机制可能与促进TLR4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景:骨骼肌的兴奋收缩偶联机制及快速、有效的兴奋收缩偶联直接决定了运动能力。三联管是骨骼肌中特有的结构,是兴奋收缩偶联的结构基础。位于三联管上的膜蛋白在三联管结构的发育、正常形态的维持和功能的发挥中均起着关键作用。 目的:介绍三联管膜蛋白的研究进展,对双氢吡啶受体蛋白,兰诺定受体蛋白,MG29蛋白,JP蛋白,Calumin与STIM1蛋白,隐钙素和TRIC通道蛋白等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归纳总结。 方法:电子检索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NKI、读秀学术搜索等中文数据库和Elsevier SD,Springer Link等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间1980/2010,均为骨骼肌衰老与力量—速度关系的相关综述和实验研究。并分析骨骼肌力量—速度关系随年龄变化的规律,以及该变化对老龄肌肉产生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骨骼肌兴奋收缩偶联机制和三联管膜蛋白的相关文献28篇。归纳文献结论证明,位于骨骼肌三联管的双氢吡啶受体蛋白,兰诺定受体蛋白,MG29蛋白,JP蛋白,Calumin与STIM1蛋白,隐钙素和TRIC通道蛋白在骨骼肌的兴奋收缩偶联过程中各司其职,对骨骼肌正常的功能的发挥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目前对这些蛋白的认识明显不足,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背景:核因子κB活化因子受体直接参与破骨细胞的活性及功能调节,在骨吸收类疾病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基因工程得到的可溶性核因子κB活化因子受体蛋白可能为防治骨质疏松等骨吸收类疾病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 目的:观察重组重组核因子κB活化因子受体蛋白对体外培养破骨细胞活化、吸收活性的影响。 方法:取新生24 h内SD大鼠胎鼠的四肢长骨,机械分离获得破骨细胞,采用不同浓度重组重组核因子κB活化因子受体蛋白干预后,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及骨吸收陷窝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其对破骨细胞的生长情况。 结果与结论:重组核因子κB活化因子受体蛋白对破骨细胞作用3 d后,破骨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以10-4 mol/L重组核因子κB活化因子受体蛋白最为显著。核因子κB活化因子受体蛋白作用9 d时,骨片吸收陷窝数明显减少。由此认为,在体外重组核因子κB活化因子受体蛋白可以有效抑制破骨细胞活化及骨吸收活性。  相似文献   

18.
脑血管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ACTH受体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放射配体分析及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了18例脑血管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MNC)ACTH受体表达及血浆ACTH水平。结果显示:脑出血患者PMNCACTH受体表达水平及血浆ACTH含量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脑梗死患者血浆ACTH水平显著升高(P<0.01),但其PMNCACTH受体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上述患者免疫细胞活性检测结果表明,脑出血患者T细胞及NK细胞活性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脑梗死患者只表现T细胞活性受抑制(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脑血管病患者PMNCACTH受体表达水平与T细胞和NK细胞活性呈负相关(P<0.01)。以上结果提示,脑血管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抑制效应可能是通过免疫细胞膜上ACTH受体介导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δ阿片受体激动剂DADLE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凋亡细胞及磷酸化p38表达的影响,探讨DADLE在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中的脑保护机制。方法采用二血管加低血压阻断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模型组(n=10),治疗组(再按DADLE静脉注射不同剂量分为3个亚组2 mg组、3 mg组、5 mg组,n=10),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Western blot检测神经元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蛋白的表达。结果 DADLE可显著减少大鼠缺血神经元细胞凋亡,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后大鼠神经元磷酸化p38 MAPK表达水平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各组磷酸化p38 MAPK表达水平有所降低(LSD-t值依次为0.61、1.61、1.8,P0.05),且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结论δ阿片受体激动剂DADLE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抑制磷酸化p38 MAPK的表达,减少细胞凋亡是其脑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是一种具有潜在活性的蛋白质,当骨组织损伤时其迅速增加并活性的增强,与载体复合能修复动物骨缺损,但将其用做基因治疗的研究未见报道。 目的:构建表达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的重组反转录病毒载体,探讨其在成骨细胞中的生物学作用。 方法:根据Genbank中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骨形态发生蛋白2特异性引物,高保真PCR扩增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同源重组法将骨形态发生蛋白2 PCR片段连接与克隆载体pDNR-CMV,构成pDNR-CMV-BMP2,经酶切、PCR和测序鉴定后,将重组质粒pDNR-CMV-BMP2和反转录病毒空质粒pLP-LNCX以loxP位点进行同源重组,构成反转录病毒载体pLP-LNCX-BMP2,转染入包装细胞PT67进行病毒包装,并用NIH3T3细胞进行病毒滴度测定;将反转录病毒感染人成骨细胞,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细胞生长变化,转染48 h后Western blotting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2蛋白表达。 结果与结论:pDNR-CMV-BMP2质粒SalI和EcoRI双酶切、PCR及测序结果均正确,重组质粒pLP-LNCX-BMP2经氯霉素及蔗糖筛选得到的阳性克隆骨形态发生蛋白2 PCR结果阳性,酶切产物与预期相一致;病毒载体pLP-LNCX-BMP2转染PT67后,G418筛选可得到稳定细胞克隆,其上清液中病毒滴度可达到5×108pfu;四甲基偶氮唑盐检测中反转录病毒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72 h细胞抑制率无明显差别(P > 0.05),转染48 h后Western blotting可见骨形态发生蛋白2蛋白高表达。结果说明,实验成功克隆了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并构建其反转录病毒表达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