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CT征象与p21蛋白表达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CT征象与p2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对7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NSCLC术前进行CT扫描,并用SP法对肿瘤标本p21蛋白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1)CT显示肿瘤的直径>3cm及有深分叶征、棘状突起、纵隔淋巴结肿大者p21蛋白表达升高。(2)肺癌的p21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及组织学类型有关。结论:周围型NSCLC的CT征像中肿瘤的直径>3cm,深分叶征、棘状突起及纵隔淋巴结转移与p21蛋白表达密切相关,具有相对更高的恶性程度,可作为推测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周围型肺癌应用X射线以及CT检测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征象特点,对比两种方法检测诊断周围型肺癌的实际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至2014年来我院及陕西省第四医院接受治疗的7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观察CT以及X射线的特征。结果 与术后的最终病理结果进行对比,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准确率为88.57%,显著大于X射线诊断的58.57%(P< 0.05);除去肿块征以及分叶征,CT对于周围型肺癌患者的肺门与纵隔淋巴结肿大、骨转移、空洞、胸膜凹陷征、空泡征及支气管征、血管集束征、肿块征、毛刺征的显出率要显著高于X射线(P< 0.05)。结论X射线以及CT检测周围型肺癌各有其特点,CT的诊断准确率更好,临床中最好将两者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周围型非小细胞性肺癌(NSCLC)组织中CD44v6蛋白的表达及其与CT征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1例周围型NSCLC组织中CD44v6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CT征像的相关性。结果⑴41例肺癌中CD44v6蛋白表达阳性率为68.3%,在鳞癌、腺癌和其他类型组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分化组与高分化组,Ⅲ Ⅳ期与Ⅰ Ⅱ期肺癌组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CT上表现有分叶征、毛刺征、纵隔淋巴结增大及胸膜/壁浸润者CD44v6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无上述征象者(P<0.05),而肿瘤的大小、空气支气管征和血管支气管集束征的有无与CD44v6的表达没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CD44v6蛋白表达与周围型NSCLC的分化程度、临床病理分期密切相关,是评价肺癌预后的指标之一。CT表现有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壁浸润及纵隔淋巴结增大的肺癌CD44v6蛋白呈高表达,侵袭转移能力较强,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肺癌影像学分期与外科手术后病理分期,评价胸部CT检查在非小细胞肺癌术临床分期中的准确性。方法 90例接受胸部外科手术的病人,术前按照临床检查及CT影像结果进行临床分期CTNM。术后进行病理分期PTNM。结果 CT分期与病理分期符合度:I,Ⅱ期76.7%,ⅢA期74.4%,ⅢB期97.8%。I,Ⅱ期敏感度78.4%、特异度75.4%,ⅢA期敏感度72%,特异度77.5%,ⅢB期敏感度66.7%,特异度98.6%;CT诊断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64.2%,特异度55.9%、准确度60.0%。结论 胸部CT检查在非小细胞肺癌分期诊断上有较高的准确性,以CT检查结果为主的临床分期能为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主要依据,但对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CT诊断是以淋巴结短径的大小为依据的,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有一定的差异,敏感性、特异性均不高,应结合其他检查手段,比如联合PET或纵隔镜检查,以进行更精确的分期。  相似文献   

5.
16排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晓珉 《职业与健康》2008,24(19):2106-2107
目的研究16排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从102例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天津肿瘤医院经CT、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外周型肺癌中,挑选出30例直径≤3cm的小肺癌的CT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以下CT表现:小结节征、深分叶、棘状突起、胸膜凹陷征、小泡征以及支气管充气征和磨玻璃密度病变共存,对周围型小肺癌有诊断价值。结论16排螺旋CT扫描及强化扫描对诊断周围型小肺癌具有很大价值,应作为发现和诊断小肺癌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肺癌P53表达与CT征象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测定P53表达,并与相应的CT征象对照分析其内在联系。结果当CT测量肿瘤最大直径>3cm,形态特征中短毛刺、深分叶,棘状突起出现及伴淋巴结转移时,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形态内部征象及周边特征与P53蛋白表达没有明显关系(P>0.05)。结论 CT征象与P53表达对比观察有助于提高肺癌的早期诊断水平,间接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孤立结节患者CT表现与患者血清中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ER21-1)、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病理结果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186例肺孤立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胸部CT影像征象在肺良恶性结节的表现差异,并分析肺恶性结节CT影像征象、病理结果与血清CEA、CYFER21-1、NSE水平的关系。结果肺恶性结节在毛刺征、深分叶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棘突征出现率高于肺良性结节,其钙化灶出现率低于肺良性结节(P0.05);肺恶性结节伴有毛刺征、深分叶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棘突征,患者血清CEA、CYFER21-1、NSE水平高于无毛刺征、深分叶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棘突征患者(P0.05);肺腺癌患者血清CEA水平高于肺鳞癌、肺小细胞癌(P0.05);肺鳞癌患者血清CYFER21-1水平高于肺腺癌、肺小细胞癌(P0.05);肺小细胞癌患者血清NSE水平高于肺腺癌、肺鳞癌(P0.05)。结论肺孤立结节CT表现征象对鉴别结节病理良恶性质,反映肺癌肿瘤标志物水平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肺癌的具体病理类型与肿瘤标志物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直径≤3cm的周围型小肺癌的早期CT诊断.方法:对2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直径≤3cm的周围型小肺癌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28例周围型小肺癌的基本CT征象有;结节征25例,另3例为片状;有分叶征22例,毛刺征19例,小空泡征12例,胸膜凹陷征18例,血管纠集征9例.结论: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为理想的检查方法,应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肺癌不典型征象CT表现,加强对不典型征象的肺癌的认识,提高不典型征象的肺癌的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方法 对不典型征象肺癌的临床病例以及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经支气管镜检、手术切除、肺内病变穿刺活检后病理检查、痰细胞检查证实的不典型CT征象肺癌15例,左肺上叶2例,下叶3,右肺上叶2例,中叶3例,下叶4例,同时累及右肺中下叶1例。结果 不典型征象肺癌CT表现无特异性,很多表现与肺结核、肺炎、肺脓肿及错构瘤等肺部疾病共有。结论 常规螺旋CT、HRCT及增强扫描可以对病灶中的细节特征及血供有良好显示,成为鉴别肺部良恶性病变主要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提高对非小细胞型肺癌患者的放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方法。结果 60例患者总有效率为85%。结论 三维适形效果可明显提高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一组结节病的比较影像学的分析,深入认识结节病的影像学特征,从而提高诊断正确率,减少误诊。方法 收集2015—2019年间32例经病理证实或临床治疗证实的胸部结节病(包括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患者的CT和18F-FDG PET/CT表现,回顾性的分析了其病变形态、分布、强化以及代谢特点并进行研究。结果 在32例患者中,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30例,肺部表现18例,表现为肺内多发结节15例,肺内其他表现10例,累及颈部淋巴结2例,累及膈肌脚1例,腹部淋巴结1例;纵隔淋巴结均匀强化25例,环形强化5例,纵隔淋巴结代谢增高8例(100%)。结论 胸部结节病的影像表现多种多样,双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强化及PET高代谢为其特征,二者结合有助于结节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早期周围型肺癌的X线胸片与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玲玲 《职业与健康》2006,22(24):2279-2280
目的分析早期周围型肺癌的X线胸片与CT征象特点,探讨肺癌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提高早期肺癌的检出率和影像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3例直径0.5~2 cm的周围型肺癌的X线胸片与CT资料。结果早期周围型肺癌的X线胸片表现为边缘清楚或不清楚的结节状、小斑片状密度增高影,有分叶征、胸膜凹陷征,随病程进展病灶有增大趋势。CT诊断早期周围型肺癌有意义的基本征象为结节状、斑片状阴影的分叶征,边缘细短毛刺及锯齿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空泡征/细支气管充气征。结论X线平片和CT是检出早期周围型肺癌的主要方法,二者结合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进一步认识结核瘤与周围型肺癌的不同影像学表现,探讨影像检查在二者鉴剐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结核瘤及周围型肺癌各3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临床,分析其影像学改变。结果结核瘤与周围型肺癌的X线平片及CT征象的表现具有某些各自的特异性征象,有助于二者的鉴别:①结核瘤的特异性X线征象包括卫星病灶、边缘清晰锐利部分有浅分叶征等;②而深分叶征或脐凹征、毛刺征、支气管充气征或空泡征、胸膜凹陷征夏血管集束征为周围型肺癌的基本征象;③对病灶的定性诊断CT优于X线普通摄影。结论胸部X线检查是发现病变的基本首选方法,发现病变后进行CT扫描,根据其特异性的影像表现结合临床综合分析,是对二者进行准确鉴别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陈立侠  侯祥位  闫颖  孙荣 《中国校医》2018,32(11):871-872
目的 研究卵巢癌中骨桥蛋白(OPN)与人附睾蛋白4 (HE4)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21例卵巢上皮交界性肿瘤患者、16例卵巢上皮性良性肿瘤患者以及55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对其肿瘤组织中的OPN与HE4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与分析,并观察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及预后影响。结果 上皮性卵巢癌OPN、HE4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卵巢上皮交界性肿瘤及卵巢上皮性良性肿瘤(P<0.05),OPN、HE4的阳性表达率随着临床分期与病理分级的增高而增高,Ⅲ期、Ⅳ期明显高于Ⅰ期(P<0.05);病理分级3级明显高于1级(P<0.05);淋巴结转移者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结论 OPN、HE4基因蛋白高表达与上皮性卵巢癌浸润、侵袭与淋巴结转移存在明显相关性,且对患者预后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质量指标计算综合得分,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质量的影响因素,为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质量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医院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病例信息;基于非小细胞肺癌评价指标体系,计算患者治疗质量综合得分;建立以综合得分为因变量、影响因素为自变量的Beta回归模型,进行治疗质量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结果 收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67例;治疗质量综合得分为(0.768±0.118)分;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工作、医保状况、合并症、组织学分级、淋巴结清扫及癌症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女性(OR=0.761,95%CI:0.678~0.854)、有工作(OR=0.783,95%CI:0.647~0.947)、有合并症(OR=0.703,95%CI:0.618~0.800)、癌症晚期(OR=0.458,95%CI:0.345~0.609)患者综合得分较低;新农合医保(OR=1.563,95%CI:1.278~1.912)、组织学中低分化(OR=1.292,95%CI:1.020~1.638)、实施淋巴结清扫术(OR=1.288,95%CI:1.007~1.665)的患者治疗质量较高。 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提示:减轻职业压力、提高患者淋巴结清扫术的手术率、提高罹患合并症的患者及癌症晚期患者的指标依从率对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质量的改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NP方案化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长春瑞滨加顺铂(NP)序贯化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46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3例,A组为单放组,B组为长春瑞滨加顺铂序贯化放疗组.两组均采用6MV-X射线放射治疗,原发病灶和临床可见的肺门纵隔淋巴结总量60~66Gy。B组先应用NP方案行3周期化疗,再行放疗,放疗结束后,再行1周期化疗。NVB25mg/m2,静注,第1、8天,DDP60mg/m2静推,第1天。结果 单纯放疗和长春瑞滨加顺铂的有效率分别为69.5%和8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毒副反应无显著差异。结论 序贯化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可提高有效率,毒副反应.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7.
刘英 《中国保健》2010,(3):36-37
目的 探讨直径小于3CM周围型小肺癌的CT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总结经证实的20例直径小于3CM的周围型小肺癌的CT征象。结果 20例中,分叶征18例,边缘毛糙17例,空泡征5例,支气管气象或细支气管气相4例,胸膜凹陷征17例,蜂窝征1例,磨玻璃征1例,空洞1例,钙化1例,血管集束征14例,亚段以下支气管变窄2例,肿瘤胸膜侧小片影2例,卫星灶0例,5例行增强扫描增强幅度均超过20HU,最后表现为均质强化。结论 CT能显示直径小于3CM的周围型小肺癌的CT征象,能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周围型小肺癌的CT征象与组织病理学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本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病理证实的100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的影像及病理资料,对各种CT征象及组织病理类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不同组织病理类型病灶,在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晕征等CT征象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管穿过征、空泡征及支气管气相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0.01);实性高密度结节及磨玻璃密度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型结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周围型小肺癌的CT征象与其组织病理类型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肺球形结核的CT表现,探讨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分析62例经临床及影像学确诊的肺球形结核的影像表现,全部经CT检查并病理证实。结果球形结核病灶形态边缘统计,分叶征29例,深分叶征9例,14例边缘可见毛刺,15例可见棘状突起,10例可见晕征。病灶内部形态统计,空泡征2例,25例可见空洞。结论单个征象对于肺球形结核鉴别诊断的价值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在鉴别诊断中应结合多个征象综合分析更有利于得出正确结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周围型肺癌的CT及X光片检查结果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3年9月收治的周围型肺癌患者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给予患者CT与X光片两种检查方式检查,对两种检查方式的确诊率进行对比。结果行X光片检查的患者其整体确诊率为65%,CT检查确诊率为95%。相较于X光片检查,CT检查在诊断准确率方面明显优于X光片检查,两种检查方式在准确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X光片检查CT检查在分叶征诊断率方面程度相当,无显著差异(P〉0.05),统计学无意义;在检查患者结节肿块、肺部空洞、肺门与纵隔淋巴结肿大、肺窗毛刺、血管集束征、分叶征方面CT检查的检出率明显高于X光片,两种检查方式存在显著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给予周围型肺癌患者行CT检查能够显著地提升临床确诊率与征象检出率,提升临床疗效程度,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